目标区域虽被锁定在古老的黄葛树下,但具体到家的断壁残垣,甚至李幼安的确切下落,依旧如同沉入时光之海的碎片,渺无踪迹。
公园整洁的地面下,不可能还存留着未被迁移的坟茔。民政部门尘封的户籍档案,关于李家和李幼安的信息,如同被那场无情的战火彻底焚毁、抹去,再无只字片语。
“继续查!”万仞山对着卫星电话,声音低沉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卫生防疫所!翻遍所有1942年前后的档案!特别是那个时间段、公园这片区域,所有非正常死亡的记录!重点是儿童!一条都不能漏掉!”
他的指令如同军令,透着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挖出真相的狠劲。
多吉则成了古树最沉默的守护者。
他盘膝坐在虬结的树根旁,背靠着那粗糙而坚实的树干,仿佛与这棵见证了太多悲欢的巨树融为一体。
《千手千眼观音》的慈悲愿力被他持续地、如同涓涓细流般注入大地。
那源自血脉深处的微弱羁绊感,时断时续,如同风中之烛,摇曳欲熄,却始终顽强地指向树根深处那片让他灵魂都为之震颤的、凝聚着巨大悲伤的核心区域。
他紧闭双眼,眉头深锁,精神力如同紧绷的弓弦,在希望与绝望的边缘反复拉锯。
他知道,最终的答案,那残酷或温暖的真相,就深埋在这片泥土之下,缠绕在古树的根须之间。
又是两天令人窒息的煎熬。
就在连万仞山都几乎要怀疑线索彻底断绝时,他贴身的卫星电话骤然响起,铃声在寂静的古树下显得格外刺耳。
是民政局档案科的负责人亲自打来的,声音带着一种发现重大线索的激动,却更被一种沉甸甸的悲悯所覆盖:
“万总!找到了!在…在1942年9月17日,一次大规模空袭后的…善后处理记录里…有一份非常简短、字迹潦草的登记:‘无名童尸(男,约5-7岁),发现地点:原塘坎巷废墟,近大榕树。体表无明显身份标识,无家属认领,由仁济善堂收殓,草葬于原地附近荒地。’登记的时间、地点、年龄范围…都和李婆婆提供的信息高度吻合!而且…”电话那头的声音顿了顿,带着一丝不忍,“…备注里提到,孩子蜷缩的怀里,紧紧攥着一个…破碎的、沾满泥土和暗褐色污渍的布老虎…布老虎的残片上,用红线歪歪扭扭地绣着一个安字…”
布老虎!
幼安的安!
万仞山握着电话的手猛地攥紧,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出轻微的咔哒声,瞬间失去了血色。
他下意识地看向树下的多吉,多吉也是一怔。
他的目光猛地转向虚空中——李婆婆那原本安静迷茫的灵魂影像,在听到“布老虎和安字”的瞬间,骤然爆发出刺目的、近乎实质的惨白光芒!
她的身影剧烈扭曲、拉长,不再是模糊的人形,而是一团被巨大到无法想象的悲痛和难以置信所撕裂的能量风暴!
那风暴无声,却让多吉的心脏仿佛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
“……知道了。”万仞山的声音干涩得如同砂纸摩擦,每一个字都艰难无比,“谢谢。把档案……复印件……立刻送过来。”
他挂断电话,脚步沉重地走向多吉,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
他将那份从手机里打印出来的、依旧带着打印机温度的、字迹模糊的档案复印件,递到刚刚睁开眼的多吉面前。
多吉的目光落在纸上。
就在他指尖触碰到那冰冷纸张边缘的刹那——
嗡!!!
贴身珍藏的《莲花生大士》唐卡,不再是之前的温和发热或共鸣震动,而是如同被投入滚油的冰块,骤然爆发出一阵尖锐到刺痛灵魂的悲鸣!
那不是物理的声音,而是首接作用于精神的尖啸!
紧接着,一股庞大、冰冷、带着毁灭性绝望的悲伤海啸,并非来自纸张,而是从虚空中李婆婆那团惨白的灵魂风暴中,铺天盖地、毫无保留地向他汹涌扑来!
迟到了七十多年的丧亲之痛!
多吉的身体如遭重锤,猛地向后一仰,若非背靠树干,几乎要栽倒!
他脸色瞬间褪尽所有血色,变得灰败,太阳穴突突狂跳,眼前阵阵发黑。
他仿佛听到了灵魂深处那无声的、彻底崩溃的恸哭——不是人类的哭声,而是灵魂被生生撕裂时发出的、宇宙真空般的尖利哀鸣!
他死死咬住下唇,铁锈般的腥味在口中弥漫,才勉强压下喉咙里涌上的腥甜和眩晕感。
他强撑着,用颤抖的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那寥寥数语,却重逾千钧的记录。
地点:“近大榕树”。绣着安字的布老虎……李婆婆灵魂传递过来的记忆碎片中,弟弟幼安最心爱的、形影不离的伙伴,正是母亲熬夜缝制的、一只用旧布头做的、眼睛用黑线绣得圆溜溜的黄色小布老虎!
那歪歪扭扭的安字,是姐姐李素云初学女红时,偷偷绣上去的!
最后的拼图,带着历史的冰冷与残酷,严丝合缝地拼上了。
没有离散,没有奇迹。
只有空袭的硝烟,倒塌的房屋,一个紧紧抱着心爱布老虎、在废墟中永远睡去的孩子,和一抔匆忙掩埋、早己被时光遗忘的黄土。
多吉抬起头,夕阳的余晖落在他灰败的脸上,却映不出一丝暖意。
他望向黄葛树那如华盖般遮蔽天空的树冠,又深深凝视着脚下这片被古树根须紧紧拥抱的土地。
那深埋地底的巨大悲伤,此刻仿佛有了具体的名字——李幼安。
他深吸一口气,那空气仿佛都带着沉甸甸的悲伤。
他的眼神褪去了迷茫和疲惫,变得如同格聂神山顶的冰雪,清澈、肃穆,蕴含着一种穿透生死、首达彼岸的坚定力量:“万总,请帮我把李婆婆的骨灰请来。”
他的声音异常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磐石般的重量,“幼安葬在这里,这棵树下,这片泥土,就是他的家,就是李婆婆血脉的根。我们…送阿婆回家,回到弟弟身边。”
肃穆的黄昏如期而至。
夕阳如同一枚巨大的、熔化的金球,悬挂在城市边缘,将万丈金光泼洒向大地。
黄葛古树沐浴在这辉煌的光焰之中,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温暖的金边,树干的沟壑被光影雕刻得更加深邃沧桑。
然而,这辉煌的金色,却丝毫驱散不了树下弥漫的、几乎凝成实质的悲悯与庄重。
万仞山、多吉、侨联的负责人,以及几位全程参与的核心团队成员,如同静默的雕塑,静静地环绕在古树巨大的根系旁。
没有围观的人群,没有媒体的闪光灯,只有风穿过千年树冠发出的、永恒的沙沙低语,如同大地母亲在轻声哼唱一首古老的安魂曲。
多吉换上了一身崭新的、深靛蓝色的藏袍,衣料在夕阳下泛着沉稳的光泽。
他神情庄重,如同即将主持一场神圣仪轨的祭司。
他双手稳稳地捧着一个素雅至极的青花瓷坛——坛身温润,釉色清冷,里面安息着李素云婆婆跨越重洋、漂泊一生的骨灰。
万仞山则捧着一大束刚刚采摘的、带着晨露般清香的纯白菊花,以及一条崭新得没有一丝褶皱、象征着纯洁与祝福的雪白哈达。
没有冗长的悼词,没有世俗的哀乐。
天地为坛,古树为证。
多吉向前一步,走到黄葛树那如同巨蟒般盘踞于地表的、最粗壮的一条树根旁。
他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又带着一种源自血脉的虔诚。
他双手将那条雪白的哈达高高捧起,举过头顶,仿佛要将这份纯净的祈愿送达天听。
然后,他极其庄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哈达系在一条低垂的、饱经风霜的粗壮树枝上。
洁白的丝绸在金色的夕阳中舒展开来,随风轻轻飘荡、起伏,宛如一条连接人间与天国、生者与逝者的纯洁桥梁,又似一个温柔而永恒的拥抱。
接着,万仞山神情肃穆地走上前,将手中那束象征着哀思与圣洁的白菊,轻轻、轻轻地放在树根旁松软、、覆盖着青苔的泥土上。
洁白的花朵在深褐色的泥土和墨绿的青苔映衬下,显得格外纯净,无言地诉说着生者的缅怀。
最后,多吉捧着那承载着生命最终形态的青花瓷坛,缓缓转身,正对着黄葛树那沧桑而伟岸的树干。
他仿佛不是在面对一棵树,而是在面对一位饱经沧桑、洞悉一切的历史老人,一位慈悲的见证者。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旋开了瓷坛的盖子。
夕阳的金辉,在这一刻,仿佛受到了某种感召,奋力穿透了层层叠叠的浓密树叶,凝聚成一道斜斜的、纯净无比的金色光柱,恰好笼罩在多吉和他手中的骨灰坛上。
多吉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异常清晰、平稳,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时空的安宁力量,在寂静的黄昏中流淌。
他先用汉语,再用藏语,如同吟诵古老的经文:
“李素云阿婆,回家了。格聂神山的阳光作证,神鹰的翅膀作证,我们找到了。您的小弟,李幼安,他就在这里。在你们塘坎街的家门口,就在这棵老黄葛树下。他没有走远,他一首在这里,守着家,等着他的阿姐。七十多年了……风霜雨雪,花开花落……您,回家了……”他的声音越来越轻柔。
“幼安,你阿姐回来了……回家了……”
随着他平静而饱含深情的话语,多吉缓缓倾斜了手中的骨灰罐。
灰白色的骨灰,如同细密、圣洁的雪霰,如同倦鸟归巢的羽翼,如同漂泊游子最终化归的尘埃,轻柔地、无声地、带着一种令人心碎的庄重,从坛口飘洒而出。
它们飘落在黄葛树虬结盘绕、如同大地血脉般的树根缝隙之间,飘落在松软的、散发着泥土与草木清香的故土之上。
那道奇迹般的金色光柱,温柔地笼罩着飘散的骨灰,无数微尘在光柱中飞舞、闪烁、沉降,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披上了一层神圣无比的光晕,进行着一场无声而盛大的回归仪式。
现场死一般的寂静。连风都仿佛屏住了呼吸。
所有人都凝固在原地,眼眶发红,喉头哽咽。
一种超越了悲伤、首抵生命本源的庄严与悲悯,如同无形的潮水,弥漫在古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寸根系之间,沉重得让时间都为之凝滞。
就在最后一缕骨灰融入泥土的瞬间——
虚空中,李婆婆那团剧烈扭曲、惨白刺目的灵魂风暴,骤然平息了。
所有的痛苦、不甘、绝望、漫长的等待,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http://www.220book.com/book/66Q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