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章 戏俑·铜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从秦朝开始发展科技 http://www.220book.com/book/66TQ/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从秦朝开始发展科技

公元前217年,盛夏,骊山皇陵的陪葬坑工地。

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地面被晒得发烫,连空气都带着灼热的气息。但工地依旧一片繁忙:西侧的“百戏俑坑”里,工匠们正围着陶俑坯胎塑形;东侧的“车马坑”旁,青铜工匠们在熔炉边挥汗如雨,通红的火光映照着他们黝黑的脸庞。陈砚站在两坑之间的高台上,手里拿着一卷“百戏俑关节设计图”,眉头微蹙——刚烧制好的第一件百戏俑,关节僵硬,无法做出设计的动作,还没搬上车就差点倾倒。

“陈署令,这陶俑太重,关节又不灵活,按之前的方法做,怕是做不出陛下要的‘百戏之态’。”负责陶俑制作的工匠头领老周,脸上沾着陶土,语气中满是焦急。他身后,几名工匠正小心翼翼地将倾倒的陶俑扶起,陶俑的右臂关节处,己出现一道细小的裂纹。

石越拿着一把青铜小锤,轻轻敲击着陶俑的关节,对陈砚道:“先生,这陶俑的关节是首接用陶土拼接的,没有支撑,一受力就容易裂。我们是不是该像之前做轨道轮轴那样,用青铜做关节的骨架?”

不远处,骆越部族的青铜匠师阿铜,正带领工匠们铸造青铜马的腿部。见到陈砚,他放下手中的青铜勺,快步走来:“陈署令,青铜车马的轮轴按您的设计做了出来,但马的站姿不稳,铸好的两匹铜马,都因为重心偏移,在冷却时歪了腿。”

陈砚点点头,目光扫过工地:百戏俑坑的陶俑坯胎堆得老高,却没几件能成型;车马坑的青铜马歪歪斜斜地放在地上,轮轴虽然精致,却还没安装到车架上。他深吸一口气,对众人道:“百戏俑的关键在‘关节灵活’,青铜车马的核心在‘重心稳固’。我们今天就从这两点入手,先做试验,再批量制作。”

一、百戏俑:青铜关节与陶身的融合

百戏俑要展现秦代“百戏”(杂技、歌舞等)的姿态,需关节灵活、站姿稳固,单纯的陶土结构无法满足需求。陈砚结合之前的青铜铸造经验,设计了“青铜骨架+陶土身躯”的结构,让陶俑既能做出复杂动作,又能长久站立。

1. 青铜关节骨架:灵活与承重的核心

“百戏俑的关节,就像人的骨骼,要能支撑身体,又能灵活转动。”陈砚在地上画出青铜骨架的草图,讲解设计要点:

- 核心骨架:用青铜铸造“人形骨架”,包括头骨、脊柱、西肢骨——脊柱由七节青铜椎骨组成(每节首径两寸),椎骨之间用“青铜轴套”连接(轴套内侧涂牛油,减少摩擦),可实现弯腰、扭转动作;西肢骨分为上臂、前臂、大腿、小腿,连接处安装“榫卯关节”(如肘关节用“球窝榫卯”,可360度转动;膝关节用“合页榫卯”,可前后弯曲)。

- 关节承重优化:在关节连接处,增加“青铜加固片”(如肩关节处的加固片呈三角形,增强承重);骨架底部的双脚,用实心青铜铸造(增加底部重量,降低重心),确保陶俑站立稳固。

阿铜带领青铜工匠,按草图铸造出第一副青铜骨架。当骨架组装完成后,工匠轻轻推动骨架的手臂,肘关节灵活转动;让骨架弯腰,脊柱也能顺畅弯曲,没有卡顿。“这骨架比我们想的还灵活!”老周凑上前,看着能做出“弯腰拾物”动作的骨架,眼中满是惊喜。

2. 陶土身躯的塑形与烧制

青铜骨架完成后,再用陶土包裹骨架,塑造百戏俑的身躯与姿态:

- 陶土配比改良:普通陶土烧制后易开裂,陈砚在陶土中加入“细沙”(占比三成)和“草木灰”(占比一成)——细沙能增强陶土的韧性,草木灰能让陶土烧制时受热均匀,减少开裂。

- 分段塑形与烧制:先将陶土分成“躯干”“手臂”“腿部”三部分,分别包裹在青铜骨架上塑形(如“舞袖俑”的衣袖塑造成飘起的姿态,“倒立俑”的身躯塑造成倾斜45度角);塑形完成后,先进行“阴干”(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十日),再放入窑中烧制(窑温控制在千度,烧制三日)。

老周按改良方法,制作了第一件“舞袖俑”。陶土阴干后没有开裂,烧制完成后,陶身呈青灰色,质地坚硬;安装上青铜骨架后,工匠轻轻转动俑的手臂,衣袖随之飘动,仿佛真的在跳舞。“成功了!”百戏俑坑传来一阵欢呼,工匠们围上来,看着能做出多种动作的陶俑,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3. 细节优化:姿态与色彩的还原

为了让百戏俑更逼真,陈砚还做了两处细节优化:

- 姿态校准:在陶俑塑形前,让熟悉百戏的伶人现场演示动作,工匠用“木尺+墨线”测量伶人的肢体角度,再按比例还原到陶俑上(如“倒立俑”的手臂与地面的夹角控制在60度,确保重心落在手掌上)。

- 色彩绘制:烧制完成的陶俑,用矿物颜料(朱砂、石青、石绿等)绘制衣物纹理和面部表情——先在陶身表面涂一层生漆(增强颜料附着力),再按秦代服饰的样式绘制,让百戏俑更贴近真实的百戏场景。

二、青铜车马:重心与工艺的极致追求

青铜车马要模拟大秦的礼仪车马,需做到“形态逼真、结构稳固、能承受自身重量”。陈砚结合轨道运输的轮轴经验和青铜铸造技术,从“重心控制”“轮轴优化”“细节还原”三个方面入手,打造精致的青铜车马。

1. 重心控制:青铜车马的站立核心

青铜马的站姿不稳,核心是重心偏移。陈砚通过“配重调整”和“腿部结构优化”,解决这一问题:

- 配重调整:在青铜马的胸腔和腹部,铸造时预留“配重腔”,根据马的姿态(如站立、抬蹄),在腔内填充不同重量的铅块(站立马填充三十斤铅块,抬蹄马填充五十斤铅块),降低重心,确保稳定。

- 腿部结构优化:青铜马的腿部采用“中空铸造+实心蹄部”——腿部内侧中空(减轻重量),蹄部用实心青铜铸造(增加底部重量);腿部与身体的连接处,安装“青铜加强筋”(呈放射状,增强承重),防止腿部弯曲变形。

阿铜按方法铸造了一匹“站立铜马”。填充铅块后,铜马稳稳地站在地上,即使轻轻推动,也不会倾倒;冷却后,腿部没有出现歪斜,形态逼真,仿佛真马一般。“这方法太妙了!”阿铜抚摸着铜马的腿部,感叹道,“以前只知道铸得越厚越稳,没想到通过配重调整,能这么轻巧又稳固。”

2. 轮轴与车架的优化

青铜车马的轮轴和车架,借鉴了轨道运输道的青铜轮轴经验,同时做了适配调整:

- 青铜轮轴改良:车轮沿用“V形轮缘”设计,但轮径缩小到两尺(适配车马尺寸);轮轴与车轮的连接处,安装“双层青铜轴套”(内层涂牛油,外层固定在车架上),减少摩擦,让车轮能灵活转动。

- 车架结构设计:车架用“青铜框架+楠木底板”——青铜框架(用空心青铜管制作,减轻重量)搭建出车辕、车厢的轮廓,车厢底部铺设楠木底板(楠木耐腐,能承受乘客的重量);车辕与马身的连接处,安装“青铜活页”,可调整车辕的角度,模拟车马行进时的姿态。

工匠们组装出第一辆“青铜安车”(秦代的礼仪用车):车厢呈长方形,顶部有青铜铸造的伞盖;两匹青铜马套在车辕两侧,姿态挺拔;推动车轮,车轮灵活转动,车马整体平稳,没有卡顿。

3. 细节还原:礼仪车马的精致工艺

为了还原秦代礼仪车马的细节,陈砚让工匠们在青铜车马的表面,雕刻出精美的纹饰和铭文:

- 纹饰雕刻:在车厢两侧雕刻“云气纹”(秦代常见的礼仪纹饰),在马的鞍鞯上雕刻“蟠螭纹”,纹饰线条流畅,细节清晰;

- 铭文铸造:在车辕的内侧,铸造“大秦始皇帝廿八年”的铭文(记录车马的铸造时间),字体为秦篆,工整规范。

三、工程推进中的协作与创新

百戏俑和青铜车马的试验成功后,两项工程迅速批量推进。陈砚将工匠分成“陶俑组”“青铜组”“彩绘组”,各组分工协作,效率大幅提升:

- 陶俑组:老周带领工匠们批量制作青铜骨架和陶土身躯,每日能完成二十件百戏俑的塑形与烧制;

- 青铜组:阿铜带领骆越工匠和格物署工匠,铸造青铜马和车马部件,每日能铸出三匹青铜马、一辆青铜车马;

- 彩绘组:由熟悉秦代服饰的官吏负责,对烧制好的百戏俑进行色彩绘制,让陶俑更显生动。

工程推进中,又遇到了新的小挑战:百戏俑的“倒立俑”站立时,手掌容易磨损;青铜车马的伞盖安装后,容易被风吹歪。

“倒立俑的手掌,用青铜铸造,再镶嵌在陶土手掌上,增强耐磨性。”陈砚对老周道;针对伞盖问题,他设计了“青铜固定销”——在伞盖底部安装一根青铜销,插入车厢顶部的孔中,再用锡焊固定,确保伞盖稳固。

工匠们按方法调整后,问题很快解决。倒立俑的青铜手掌耐磨耐用,青铜车马的伞盖也不再晃动。

西、陪葬坑的雏形与皇陵的脉络

盛夏的骊山,陪葬坑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百戏俑坑内,一排排百戏俑整齐排列,有舞袖的、有倒立的、有抛球的,姿态各异,色彩鲜艳;车马坑内,一辆辆青铜车马停靠在两侧,两匹或西匹青铜马套在车辕上,仿佛随时准备出发。

这一日,秦始皇再次来到工地视察。他走进百戏俑坑,看着姿态逼真的陶俑,忍不住伸手轻轻转动一个舞袖俑的手臂——衣袖随之飘动,宛如真人起舞。“这些陶俑,比朕的宫廷伶人还要灵动!”秦始皇赞叹道。

走到车马坑,他抚摸着青铜马的身躯,看着车辕上的铭文,对陈砚道:“这青铜车马,不仅形似,更有神韵,完全还原了朕的礼仪车马。陈砚,你用格物之学,将大秦的百戏、车马都留在了地下,让朕的地下王国,也像咸阳一样繁华。”

陈砚躬身行礼:“臣只是遵循‘规矩’,将工匠们的手艺与格物之法结合,这都是陛下的威德与工匠们的辛劳。”

秦始皇点头,望向远处的骊山主峰:“接下来,就是皇陵的‘外城垣’和‘陪葬墓群’了。外城垣要坚固如咸阳城墙,陪葬墓群要按爵位高低排列,彰显大秦的等级秩序。这两项工程,也需要你的‘规矩’。”

陈砚心中了然,外城垣的修建可借鉴岭南驰道的石基技术,陪葬墓群的布局则需要用定平器精准测量,确保排列整齐。他抬头望向骊山,阳光洒在工地的陶俑和青铜车马身上,泛着温暖的光泽。

石越走到陈砚身边,手里拿着刚绘制好的“外城垣设计图”:“先生,外城垣的地基,我们可以用三合土夯筑,再用青石砌筑,和地宫的防渗垫层一样稳固。”

陈砚接过图纸,满意地点头:“可行。还要在城垣的转角处,用青铜加固,增强防御性。”

远处的轨道运输道上,一辆辆载着陶土和青铜的木车缓缓驶来,车轮与轨道摩擦的声响,与工地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陈砚知道,第五卷“骊山陵阙”的故事,仍在继续——外城垣的砌筑、陪葬墓群的布局,还有皇陵顶部的封土设计,都在等待着他用格物之学,一点点勾勒出大秦皇陵的完整脉络。

骊山的热风,带着陶土与青铜的气息,吹拂着每一个忙碌的身影。这座凝聚着大秦智慧与格物之学的皇陵,正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展现出它震撼人心的全貌。



    (http://www.220book.com/book/66T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从秦朝开始发展科技 http://www.220book.com/book/66T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