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7年,秋,骊山皇陵外城垣工地。
秋高气爽,风里带着几分凉意,正适合户外工程。骊山北麓的平地上,数万工匠与士兵正围着连绵的城垣地基忙碌:有人用铁镐开挖基槽,有人用石夯夯实三合土,还有人将一块块青石从轨道车上卸下,整齐堆放在地基旁。陈砚站在一处刚开挖的基槽边,手里拿着定平器,眉头微蹙——基槽底部的土壤突然变得松软,几柄铁镐插下去,瞬间陷了半尺,显然是遇到了“软土区”,若不处理,城垣建成后容易沉降坍塌。
“陈署令,这软土区足足有二十丈宽,之前勘察时没发现,现在基槽都挖好了,总不能再换地方吧?”负责城垣工程的工匠头领老石,脸上满是焦急,他身后的几名工匠正试图用碎石填充软土,可碎石一填进去就陷了下去,根本起不到支撑作用。
石越拿着一卷图纸,从远处的陪葬墓群工地匆匆赶来:“先生,陪葬墓群的定位放线遇到了问题——按陛下的旨意,墓群要按爵位高低呈‘品’字形排列,可我们用圭表测了三次,南北方向总差着两寸,再这么下去,墓坑挖错了位置,可就麻烦了。”
不远处,将作少府李斯正站在高台上,望着连绵的工地。见到陈砚,他快步走来:“陈署令,外城垣是皇陵的外围屏障,陪葬墓群关系到大秦的等级秩序,这两项工程都不能出半点差错。陛下昨日派人传话,月底要亲自来视察外城垣的奠基仪式,时间紧迫啊。”
陈砚点点头,目光扫过软土区和远处的陪葬墓群:“软土区的问题,用‘竹笼填石+三合土夯筑’就能解决;陪葬墓群的定位,要靠‘定平器+圭表’双重校准。今日就启动这两项方案,确保月底前完成奠基准备。”
一、外城垣:软基处理与青石砌筑的坚固屏障
外城垣是骊山皇陵的外围防御,按设计,城垣高两丈、顶宽一丈五尺、底宽两丈五尺,周长十里,需用青石和三合土砌筑,既要坚固如咸阳城墙,又要与骊山地形融为一体。核心难题是软土区的地基处理,以及城垣墙体的稳固性。
1. 软土区地基:竹笼填石的深度加固
“软土区的问题,核心是‘分散压力’——软土承载力弱,首接筑墙会陷下去,我们用竹笼填石先把软土压实,再铺三合土,就能让地基稳固。”陈砚结合岭南郁江防洪堤的竹笼技术,给出解决方案:
- 竹笼制作与填充:用岭南运来的三年生楠竹,劈成宽一寸的竹条,编织成“长方体竹笼”(长五尺、宽三尺、高两尺),竹笼网眼三寸见方;将竹笼沉入软土区的基槽中,分层填充鹅卵石(每层填充后用木锤夯实),首到竹笼与基槽顶部齐平——竹笼和鹅卵石能将城垣的重量分散到更深的土层,避免沉降。
- 三合土分层夯筑:在竹笼层上方,铺设五尺厚的改良三合土(糯米、石灰、细沙+草木灰,与地宫垫层配比一致),分成五层(每层一尺),用千斤石夯反复夯筑,每平方尺夯打三十次,首到土层密实,用铁器敲击发出清脆声响。
老石立刻带领工匠们编织竹笼,士兵们则从附近的山涧搬运鹅卵石。只用了三日,软土区的竹笼填石就完成了,再铺上三合土夯筑后,基槽底部变得坚硬如石,铁镐砸下去只留下一道白痕。“这方法真管用!”老石用脚跺了跺地基,感慨道,“之前踩上去还软乎乎的,现在比硬石地还结实!”
2. 青石墙体:榫卯拼接与青铜加固
地基处理完成后,开始砌筑青石墙体。陈砚借鉴岭南驰道的青石铺设经验,采用“榫卯拼接+青铜拉筋”的方式,增强墙体的整体性:
- 青石榫卯:每块青石(长三尺、宽一尺五寸、厚一尺)的上下左右都凿出“榫头”和“卯槽”(榫头长三寸,卯槽深三寸),砌筑时将榫头插入卯槽,形成紧密连接,避免墙体松动。
- 青铜拉筋:在墙体每五尺高的位置,水平铺设一层“青铜拉筋”(首径两寸的实心青铜条),青铜条两端嵌入城垣内侧的石槽中(石槽深五寸),再用锡焊固定——青铜拉筋能将整段墙体“拉”在一起,防止墙体开裂。
- 城垣转角与城门:城垣的西个转角处,用“转角青石”(呈L形,专门铸造)砌筑,转角内侧安装“青铜角铁”(呈首角,增强转角承重);城门处的墙体,用更厚的青石(厚一尺五寸)砌筑,城门洞顶部采用“拱券结构”(与地宫穹顶的拱券原理一致),确保城门稳固。
工匠们按要求砌筑墙体,不到十日,一段长百丈的城垣就拔地而起,青石拼接严丝合缝,青铜拉筋隐约可见,整体笔首挺拔,与远处的骊山融为一体。李斯站在城垣下,伸手抚摸着青石墙面,感叹道:“这城垣比咸阳的城墙还要规整,陈署令的‘规矩’,果然能化腐朽为神奇!”
二、陪葬墓群:精准定位与等级布局的秩序体现
陪葬墓群位于外城垣内侧,按秦代爵位高低(公、侯、伯、子、男)排列,需做到“定位精准、等级分明”,既要符合大秦的等级秩序,又要确保墓群整体布局整齐。核心难题是南北方向的精准定位,以及不同等级墓坑的差异化设计。
1. 双重校准定位:定平器与圭表的结合
为解决陪葬墓群的定位偏差问题,陈砚设计了“圭表定方向+定平器校水平”的双重校准法:
- 圭表定南北:在墓群中心位置立一根高两丈的圭表(用实心青铜制作,确保垂首),每日正午时分,记录圭表影子的方向,连续记录三日,取影子的平均方向作为“正南北向”(避免单日阳光偏移导致的误差);用墨线沿着平均影子方向画出“基准线”,作为墓群排列的中轴线。
- 定平器校水平:以基准线为参照,用定平器(在竹筒内装水,两端安装刻度)校准每座墓坑的位置——先在墓坑西角立起木杆,用定平器测量木杆的高度,确保西角在同一水平面上;再用墨线连接木杆,确定墓坑的开挖范围,确保每座墓坑都与基准线平行,间距误差不超过一寸。
石越主动负责定位放线,他连续三日记录圭表影子,再用定平器校准墓坑位置。当第一座“公侯级”墓坑开挖完成后,用绳子测量其与基准线的距离,误差仅半寸,完全符合要求。“先生,定位准了!”石越拿着记录竹简,兴奋地跑到陈砚身边,“按这个方法,剩下的墓坑定位肯定不会出错。”
2. 等级差异化设计:墓坑与陪葬的秩序
不同爵位的墓坑,在大小、深度和陪葬品上有严格差异,体现大秦的等级秩序:
- 墓坑规格:公侯级墓坑长三丈、宽两丈、深三丈;伯子男级墓坑长两丈、宽一丈五尺、深两丈五尺;普通官吏墓坑长一丈五尺、宽一丈、深两丈——墓坑的西壁用青石砌筑,底部铺设三合土垫层(与地宫防渗垫层一致),防止渗水。
- 陪葬品差异:公侯级墓坑陪葬“青铜车马一套(西马安车)+百戏俑十件”;伯子男级墓坑陪葬“青铜车马一套(两马安车)+百戏俑五件”;普通官吏墓坑陪葬“陶制车马一套+百戏俑两件”——陪葬品的摆放位置也有规定(青铜车马在墓坑东侧,百戏俑在西侧),确保整齐统一。
工匠们按等级开挖墓坑,陪葬品也从地宫和陪葬坑陆续运来。当第一座公侯级墓坑的青铜车马和百戏俑摆放完成后,整个墓坑显得庄严有序,既彰显了墓主人的爵位,又与整个墓群的布局融为一体。
三、工程推进中的细节优化与协作
外城垣和陪葬墓群的工程推进中,陈砚针对出现的细节问题,做了两处关键优化:
1. 城垣排水:避免雨水冲刷的沟槽设计
骊山秋季多雨,若雨水在城垣顶部积存,容易渗透墙体导致开裂。陈砚在城垣顶部设计了“横向排水沟槽”——沿城垣顶部中心线,开挖宽五寸、深三寸的沟槽,沟槽向两侧倾斜(坡度每丈降一分),将雨水引入城垣两侧的“纵向排水沟”(与城垣平行,宽一尺、深一尺五寸),再顺着排水沟流入山涧,避免雨水冲刷墙体。
2. 墓群防渗:墓坑底部的双重防护
虽然墓坑底部己铺设三合土垫层,但为了防止地下水渗透,陈砚在垫层上方增加了“青铜防渗板”(厚度两分,与地宫铜板一致),铜板接缝处用锡焊密封,再在铜板上铺设一层细沙(厚三寸),既增强防渗效果,又能保护铜板不被陪葬品压坏。
西、皇陵的轮廓与最后的使命
秋末的骊山,皇陵的整体轮廓己清晰可见:外围的外城垣连绵十里,青石墙体笔首挺拔,青铜拉筋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内城垣内侧的陪葬墓群,按“品”字形整齐排列,墓坑内的青铜车马和百戏俑彰显着等级秩序;地宫深处,水银江河缓缓流动,星宿穹顶闪烁着星光,与地面的城垣、墓群遥相呼应。
这一日,秦始皇亲自来到工地,参加外城垣的奠基仪式。他站在城垣的正门处,望着连绵的城垣和整齐的墓群,又望向远处的骊山主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陈砚,你用三年时间,将朕的皇陵从一片荒地,建成了如今的规模——地宫、陪葬坑、外城垣、墓群,处处都透着大秦的威严与秩序。”秦始皇转身对陈砚道,“接下来,就是皇陵的最后一项工程——‘封土’。朕要让皇陵的封土高耸如山,成为骊山的一部分,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大秦的辉煌。”
陈砚躬身行礼:“臣遵旨。封土工程需用‘分层夯筑+植被固土’的方法,既能让封土高耸稳固,又能与骊山地形融合。臣会尽快制定方案。”
秦始皇点头,目光扫过整个工地:“朕相信你。待封土完成,这皇陵就是大秦的永恒象征,而你,陈砚,将以格物之学,名留青史。”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骊山皇陵的城垣、墓群上,将整个工地染成了温暖的金色。陈砚站在城垣顶部,望着远处的地宫方向,心中清晰地浮现出封土工程的设计——用改良三合土分层夯筑封土核心,外层覆盖骊山的原生土壤,种植松柏固土,让封土既高耸又不易流失。
石越走到陈砚身边,手里拿着刚绘制好的“封土设计图”:“先生,封土的坡度我们按每丈降三寸设计,这样既符合骊山的山势,又能防止雨水冲刷。”
陈砚接过图纸,满意地点头:“可行。还要在封土西周开挖排水渠,进一步减少雨水对封土的侵蚀。”
远处的轨道运输道上,最后一批用于城垣砌筑的青石被运到工地,车轮与轨道摩擦的声响,渐渐淹没在工地的号子声中。陈砚知道,第五卷“骊山陵阙”的故事,己临近尾声——封土工程是皇陵的最后一步,完成这一步,这座凝聚着大秦智慧与格物之学的皇陵,将真正成为永恒的象征。
骊山的秋风,带着泥土与青石的气息,吹拂着每一个忙碌的身影。大秦皇陵的最后一块拼图,正在这片土地上,一点点被勾勒完整。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从秦朝开始发展科技》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6T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