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社回来,刘光福和苏晚晴的心就悬在了半空。
“研究研究”这西个字,听着有希望,可也没个准信儿,磨人得很。
刘光福表面上还是该干啥干啥,下地干活比谁都卖力,生怕这时候出点岔子,前功尽弃。但他那双耳朵,时刻支棱着,一听到公社自行车的铃声,就忍不住抬头张望。
苏晚晴更是心神不宁,洗衣服差点把盆打翻,做饭也老是走神。她既盼着消息,又怕等来的是拒绝。
整个知青点都知道他俩在等探亲审批,有人同情,有人看热闹,比如赵卫东之流,就巴不得他们申请被拒,好看笑话。
等了三西天,一点动静都没有。
刘光福有点坐不住了。妈的,那个王副主任,不会是收了东西不办事吧?他琢磨着要不要再去公社“打听打听”。
就在他准备再次行动的时候,公社的办事员小李骑着自行车来了,首接到了地头。
“刘光福!苏晚晴!”小李喊了一嗓子。
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
刘光福心里咯噔一下,扔下锄头就跑了过去。苏晚晴也赶紧跟上,手心里全是汗。
小李从挎包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表情有点严肃:“公社对你们探亲申请的批复下来了。”
刘光福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紧盯着那个信封,好像能盯出花来。苏晚晴紧张得呼吸都屏住了。
小李看着两人紧张的样子,忽然笑了笑:“别紧张,批了!”
“批……批了?”刘光福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傻愣愣地重复了一遍。
“批了!”小李把信封递给他,“王副主任特批的!说你们情况特殊,准予苏晚晴同志回上海探亲一个月,刘光福同志同行照顾。这是介绍信和通行证明,拿好了,可别丢了!”
刘光福一把抢过信封,手都有点抖,赶紧抽出里面的信纸。上面盖着公社鲜红的大印,还有王副主任的签字!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真批了!晚晴!批了!咱能回去了!”刘光福狂喜地一把抱住苏晚晴,原地转了好几个圈,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苏晚晴被他转得头晕,但巨大的喜悦瞬间冲垮了她这些天的担忧和恐惧,眼泪哗啦啦地流下来,伏在他怀里不住地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地里的人都围了过来。
孙卫国咋咋呼呼:“我操!真批了?光福你小子可以啊!成分问题都能搞定?”
张建军也露出笑容:“恭喜。”
周晓白和李红她们围着苏晚晴,替她高兴。
赵卫东脸黑得像锅底,悻悻地走开了。
支书和队长也过来了,看着批文,都松了口气。老陈拍拍刘光福的肩膀:“批了就好!路上小心,早点回来!”
“哎!谢谢支书!谢谢队长!”刘光福咧着嘴,笑得见牙不见眼,一个劲儿地道谢。
高兴劲儿过去,现实问题就来了。
小李干事交代:“批文是有了,但手续还没完。你们得拿着这个去公社换全国粮票,办理户口临时迁移证明,还得去买火车票。这一套办下来,也得几天工夫。”
刘光福连连点头:“明白明白!谢谢李干事!俺们明天就去办!”
送走小李,刘光福和苏晚晴拿着那张宝贵的批文,跟捧着尚方宝剑似的,小心翼翼地带回小屋。
两人对着那张纸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还是觉得不敢相信。
“光福,我们……真的能回去了?”苏晚晴声音哽咽。
“那还有假?”刘光福把胸脯拍得砰砰响,“白纸黑字,大红印章!谁也不敢反悔!”
激动过后,就是紧锣密鼓的准备。
第二天,两人一大早就请了假,赶往公社。
第一站,公社办公室,凭批文领取正式的介绍信和探亲证明。
盖章的办事员还是絮絮叨叨交代了一堆注意事项,什么按时返回啊,遵守纪律啊。刘光福耐着性子听完,点头哈腰地接过材料。
第二站,粮管所。用本地的粮票和一部分现金,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这年头,没粮票在外面寸步难行。手续繁琐,排队的人也多,好不容易才办妥。换到的全国粮票不多,但紧巴点应该够用。
第三站,派出所。办理临时户口迁移证明。这又是一通盘问和登记。派出所的同志看着苏晚晴的成分,眉头皱得老高,反复核对了公社的批文,才勉强给办了。
一圈跑下来,大半天过去了,两人都累得够呛。
但看着手里渐渐齐全的证明材料,心里却越来越踏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站:买车票。
公社没有火车站,得去县里的火车站买。
两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县城。一路上,刘光福紧紧捂着装钱和证明的内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出点意外。
到了县城火车站,售票窗口排着长队。空气里混杂着汗味、烟味和各种方言。
等了快两个小时,才轮到他们。
“去哪?几张?”售票员头也不抬。
“去上海!两张硬座!”刘光福赶紧把证明材料和钱从窗口塞进去。
售票员看了看证明,又看了看他们,嘟囔了一句:“知青探亲啊……什么时候走?”
“越快越好!”刘光福忙说。
售票员翻了翻本子:“后天上午有一趟经过的慢车,到上海得三天两夜。要不要?”
“要!要!”刘光福连连点头。慢车就慢车,能走就行!
付了钱,拿到两张小小的、硬板火车票,刘光福的手心都出汗了。
车票上印着出发地、目的地、车次、时间。一切终于落听了!
“媳妇儿!票买着了!后天早上的车!”刘光福把票递给苏晚晴,激动地说。
苏晚晴接过那两张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车票,看着“上海”两个字,眼圈又红了。这一次,是喜悦的泪水。
三年多了,她终于可以回去了。虽然只是暂时的。
所有手续办妥,回到知青点,天都快黑了。
但两人毫无倦意。
开始收拾行李。
其实也没什么好收拾的。几件换洗的旧衣服,洗漱用品,剩下的全国粮票和一点点钱,还有那些宝贵的证明文件,就是全部家当。
刘光福把东西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用油布包好,塞进一个半旧的帆布包里。
苏晚晴则把家里稍微归置了一下,该洗的洗,该收的收。这个小屋,是他们结婚后的第一个家,虽然只离开一个月,却有点舍不得。
晚上,支书和队长特意过来了一趟,又嘱咐了些路上注意安全、早去早回的话。
孙卫国、张建军他们也过来道别,孙卫国还塞给刘光福一小包炒黄豆,让他在路上吃。
周晓白悄悄送给苏晚晴一块新手帕。
就连以前关系一般的知青,也过来说了几句客气话。
气氛有点伤感,又带着祝福。
赵卫东没露面。
刘光福也懒得搭理他。
躺在炕上,两人都睡不着。
“光福,到了上海……我家的情况可能……”苏晚晴有些忐忑。她家现在的处境,她怕刘光福看了会……
“咋了?”刘光福握住她的手,“怕俺嫌弃?放心!俺娶的是你,你家啥样俺都不在乎!再说,还能比咱这山沟沟差?”
他这话说得糙,却让苏晚晴安心了不少。
“睡吧,”刘光福搂紧她,“后天还得赶早车呢。养足精神,咱回上海滩看看!”
苏晚晴靠在他怀里,闭上眼睛。
心里充满了对母亲的担忧,对未知前途的不安,但更多的,是即将归家的激动,和身边这个男人给予的无比勇气。
手续虽然繁琐,但终究是办下来了。
探亲假,批了!
上海,就在眼前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重生成四合院里的街溜子(http://www.220book.com/book/68R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