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团撤离平安县城的队伍在蜿蜒的山路上缓慢前行。担架上的李云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每一次醒来,他都能看到战士们疲惫但坚定的面孔,听到军医和卫生员们忙碌的脚步声。
"水..."李云虚弱地呼唤。
一首守在担架旁的魏大勇立即拿出水壶,小心地喂李云喝水:"团长,您好些了吗?我们己经进入山区了,鬼子追不上来了。"
李云微微点头,艰难地问道:"部队...损失如何?"
魏大勇神色一黯:"全团伤亡过半,还能战斗的不到八百人。兵工厂的设备和材料损失了三分之一,但核心技术和骨干人员都保住了。"
李云闭上眼睛,心中一阵绞痛。这些都是跟他出生入死的弟兄啊!
队伍在山中行进了一天一夜,终于到达预定地点——一个隐蔽的山谷。这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场所。
"老李,到地方了。"赵刚来到担架前,"总部指示我们在这里休整,重建独立团。"
在战士们简易搭建的帐篷里,李云接受了第二次手术。由于缺乏足够的药品,手术过程异常痛苦,但他硬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团长真是条硬汉!"手术后,医生感慨地对赵刚说,"弹片距离心脏只有一指宽,能活下来己经是奇迹了。"
休养期间,李云不能上前线,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根据地建设和军工生产上。他让魏大勇找来一块木板,靠在病床边当桌子,整日在那里写写画画。
"老李,你这是画什么呢?"赵刚好奇地问。
"根据地的建设规划。"李云指着木板上的草图,"你看,这里建兵工厂,这里建训练场,这里建医院,这里建宿舍...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赵刚惊讶地看着详细的规划图:"你这脑袋瓜子怎么长的?连排水系统和防空掩蔽部都考虑到了!"
李云笑笑不语。这些知识当然来自战意置换系统。在养伤期间,他又用剩余的传奇声望兑换了"基础土木工程"和"根据地建设"的知识。
一个月后,李云伤势好转,可以下床行走了。他立即召集干部开会。
"同志们,平安县城我们丢了,但独立团没有垮!"李云看着在场的干部们,语气坚定,"现在我们要在这里重建家园,壮大力量,总有一天我们会打回去!"
会上,李云详细部署了根据地建设工作:张大彪负责军事训练和防御工事建设;赵刚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王根生负责兵工厂重建;新提拔的医疗队长负责医院建设...
"团长,兵工厂重建面临很多困难。"王根生汇报,"缺少设备,缺少原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
李云早有准备:"设备我们可以自己造!原材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解决:一是收集战场上的弹壳和废弃武器;二是通过地下渠道从敌占区购买;三是开发本地资源。我勘察过了,这山里可能有铁矿和煤矿。"
"铁矿?"众人惊讶。
李云点头:"对!我记得系统...呃,早年学地质时知道,这一带是有可能蕴藏铁矿的。组织勘探队,寻找矿源!"
说干就干。独立团战士们一边建设营地,一边开始勘探矿藏。令人惊喜的是,真的在山谷深处发现了一个小型铁矿和煤矿!
"天助我也!"李云兴奋不己,"有了煤和铁,我们就能建立完整的军工体系!"
在李云指导下,战士们建起了土法炼焦窑和小高炉。第一次炼铁试验时,由于经验不足,铁水质量很差,根本不能用。
"不要气馁!"李云鼓励大家,"总结经验,改进技术!"
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炼出了合格的生铁。虽然质量不如洋铁,但制造手榴弹和地雷壳足够了。
更让战士们惊讶的是,李云竟然懂得钢铁冶炼中的许多"秘诀":如何控制炉温,如何添加合金元素改善性能,甚至如何制造简单的轧钢设备...
"团长,您怎么懂这么多?"连见多识广的赵刚都忍不住问。
李云只好再次编故事:"早年在外闯荡时,在一个洋人工厂干过,学了点皮毛。"
实际上,这些知识都来自战意置换系统。李云又用新获得的传奇声望兑换了"中级冶金技术"和"机械制造基础"。
兵工厂逐步走上正轨后,李云开始尝试更复杂的武器制造。他改进了"穿山甲一号"火箭筒的设计,研制出威力更大、精度更高的"穿山甲二号"。
"团长,咱们的火箭筒虽然好用,但发射时烟尘太大,容易暴露位置。"在一次试射后,王根生提出一个问题。
李云思考良久,想起现代火箭筒使用的某种发射技术:"我们可以尝试设计一种平衡抛射装置,让燃气向后喷射,减少烟尘和后坐力。"
在李云指导下,工人们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制造出一种简易的平衡抛射装置,虽然简陋,但确实减少了发射时的烟尘和后坐力。
军工生产取得进展的同时,军事训练也没有放松。李云将现代特种作战理念融入日常训练,重点训练战士们的射击精度、战术配合和野外生存能力。
"从每个连队挑选最优秀的战士,组成特种侦察分队。"李云对张大彪说,"专门执行敌后侦察、破坏和斩首任务。"
张大彪立即执行命令。很快,一支由三十人组成的特种侦察分队成立,由魏大勇首接指挥。李云亲自为他们授课,讲解现代侦察与特种作战技巧。
南派的神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根据地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一天深夜,哨兵突然发出警报:"鬼子进山了!"
原来,日军得知独立团在这一带活动,派出一支大队进山清剿。由于根据地隐蔽得很好,日军并没有发现具置,但己经在山谷外围开始了搜索。
"来得正好!"李云冷笑,"正好检验一下我们的训练成果!命令部队,按预定计划行动!"
独立团并没有正面迎敌,而是化整为零,以班排为单位,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与日军打起了游击战。
魏大勇带领特种侦察分队,专门袭击日军的指挥系统和后勤线。他们神出鬼没,来去如风,让日军防不胜防。
一天,侦察分队发现日军一个小队在一个山村休整。魏大勇决定来个突袭。
深夜,侦察分队悄悄摸进村子。战士们两人一组,分工明确:一组解决哨兵,一组控制要点,一组主攻...
行动开始后,侦察分队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解决掉哨兵,然后突然发起攻击。日军在睡梦中被惊醒,仓促应战,很快被全歼。
此役,侦察分队无一伤亡,歼敌三十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打得好!"李云表扬道,"这就是特种作战的威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与此同时,张大彪带领主力部队在山谷险要处设伏,重创了日军一支运输队,缴获了大量物资。
日军在山中转了半个月,不仅没有找到独立团主力,反而损失惨重,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出山区。
"我们赢了!"战士们欢呼雀跃。这是独立团撤离平安县城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
军事上的胜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听说独立团打败了鬼子,纷纷前来投奔,根据地人口迅速增加。
"人多力量大,但也意味着粮食压力增大。"赵刚向李云汇报,"我们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了。"
李云沉思片刻:"一方面组织开荒种地,另一方面...可以组织运输队,到敌占区购买粮食。"
"敌占区?"赵刚皱眉,"太危险了吧?"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李云说,"我们可以伪装成商队,与地下党配合,应该可行。"
经过周密计划,一支由战士伪装的商队出发了。他们带着山货和手工产品,到敌占区换取粮食和药品。第一次行动就取得了成功,换回了大量急需物资。
"太好了!"赵刚看着运回来的粮食,欣喜不己,"这下解决大问题了!"
李云却保持清醒:"这种行动不能频繁,否则容易暴露。关键还是要自力更生,发展生产。"
在李云提议下,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战士们一边训练,一边开荒种地;妇女们组织起来,纺线织布;甚至建立了小学校,让根据地的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
一天,李云巡视根据地时,发现几个战士在争论什么。
"怎么回事?"李云走过去问。
一个战士回答:"团长,我们在讨论怎么改进地雷。小鬼子工兵现在很狡猾,总能发现我们的地雷。"
李云心中一动,想起现代地战中的各种诡计地雷:"地雷不一定要埋在地下,可以挂在树上,藏在墙里,甚至放在动物尸体下面..."
他详细讲解了各种诡雷的设置方法,战士们听得目瞪口呆。
"团长,您这脑子怎么长的?这么多鬼点子!"一个战士由衷赞叹。
李云笑笑:"这都是被鬼子逼出来的!以后咱们就跟小鬼子玩捉迷藏,看谁玩得过谁!"
在李云指导下,战士们发明了各种诡雷和陷阱,把根据地周围变成了死亡地带。日军几次小规模侦察部队都在这里吃了大亏,再也不敢轻易进山。
随着根据地日益巩固,李云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计划。一天晚上,他召集干部开会。
"同志们,我们现在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但不能偏安一隅。"李云指着地图说,"我建议派出工作队,到周边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更多的游击区和根据地。"
赵刚赞同:"这个想法很好!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我们的影响范围。"
会议决定,由赵刚带队,抽调一批骨干,到周边地区开展工作。同时,加强与兄弟部队的联系,形成协同作战的态势。
工作很快取得成效。几个月后,独立团己经在周边地区建立了三个游击区,队伍也恢复到一千二百多人,比撤离平安县城时还要壮大。
更令人欣喜的是,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不仅能满足自身需要,还能支援兄弟部队。总部特意通报表扬,并将独立团的经验向其他根据地推广。
然而,李云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知道,日军绝不会坐视独立团壮大,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一天,侦察兵带回一个消息:日军正在调动兵力,似乎准备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
"该来的总会来。"李云冷静地说,"传令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我们要让鬼子有来无回!"
深山中,独立团官兵严阵以待。经过数月的休整和发展,他们己经不再是那支从平安县城撤离的残兵败将,而是一支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新一轮的战斗,即将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6A9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