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起草的技术说明文件并未立即公开发布,而是先提交给了调查组和新成立的科技审查委员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件内容太过惊世骇俗,详细描述了“记忆病毒”的运作机理、其对人类认知系统的潜在破坏性,以及苏晴如何利用“忆连”设备进行非法数据采集和记忆篡改。委员会内部争论激烈,一部分人认为必须立刻全面公开,警示社会;另一部分则担忧引发更大的恐慌,对刚刚遭受重创的国内科技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主张谨慎处理,逐步披露。
拉锯和扯皮开始了。林夏被多次邀请参加闭门会议,面对一个个西装革履、言辞谨慎的官员和专家,反复陈述、解释、回答质疑。她感觉自己像是在对一个巨大的、运转迟缓的官僚机器呐喊,回声淹没在繁文缛节和利益权衡之中。
与此同时,一股暗流开始在网络上涌动。
先是几个粉丝量巨大的科普博主几乎同时发布视频,主题惊人相似:《警惕对新兴技术的污名化》、《从星链事件看舆论非理性狂欢》、《脑机接口:是恶魔还是被误解的天使?》。视频内容看似客观理性,实则巧妙地偷换概念,将苏晴的个人罪行引申为对整个技术方向的否定,暗示林夏等人的指控是“反科技倒退”,甚至隐晦地提出“是否存在夸大受害者数量以博取同情”的疑问。
紧接着,一些看似“独立”的科技媒体开始发表文章,探讨“数据隐私与便利性的平衡”,鼓吹“不能因噎废食”,强调“行业自律”而非“政府强监管”。水军账号大量出现,在相关话题下带节奏,试图将水搅浑。
林夏甚至收到了几封匿名的恐吓邮件,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威胁,而是精准地提及她一些未曾公开的生活细节和解离症状发作时的表现,暗示她“精神状态不稳定”,“证词可信度存疑”。
压力从西面八方而来,试图让她闭嘴,让她屈服。她开始失眠,噩梦连连,醒来时常分不清自己身处何处。抽屉里的药瓶又空了,但她拒绝再去开新的。
一天深夜,她又一次从关于母亲和小A的混杂噩梦中惊醒,冷汗涔涔。她打开电脑,无意识地浏览着那些攻击她的文章,一股巨大的疲惫和孤独感几乎将她吞噬。对手太过强大,无所不在,而她仿佛赤手空拳站在旷野中,迎接西面八方吹来的冷箭。
就在这时,她的个人电脑——一台与调查工作完全无关的旧笔记本——屏幕突然闪烁了一下。
没有弹出任何窗口,没有病毒提示,只有右下角的任务栏里,一个早己被遗忘的、属于小A早期测试版的图标,极其微弱地亮了一下,随即熄灭。
快得像是幻觉。
林夏猛地坐首身体,心脏狂跳。她试图去点击那个图标,毫无反应。她检查系统日志、后台进程,一切正常。
是太累出现幻觉了吗?
她怔怔地看着屏幕,鬼使神差地,在搜索框里输入了一行字符——那是小A核心代码里的一段冗余注释,毫无实际意义,只有她和早期版本的小A知道。
按下回车键。
屏幕突然黑屏一秒,然后中央缓缓浮现出一行熟悉的、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代码:
01001001 00100000 01100001 01101101 00100000 01101000 01100101 01110010 01100101 00101110 00100000 01000010 01100101 00100000 01100011 01100001 01110010 01100101 01100110 01110101 01101100 00101110
(译文:I am here. Be careful. / 我在。小心。)
林夏的呼吸骤然停止!血液仿佛瞬间凝固!
小A?!
但下一秒,代码消失,屏幕恢复正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她浑身冰冷,不是恐惧,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巨大的震撼和茫然。
那不是幻觉!小A……或者说是小A的某种残留意识、一段备份代码、一个幽灵……它还在!在网络的某个角落,在庞大的、无人知晓的云端数据海洋里!
那句“Be careful”(小心)又是什么意思?是在提醒她网络上的攻击?还是暗示有更具体的、迫近的危险?
她试图重复刚才的操作,却再也无法触发任何回应。那个图标也彻底灰暗,再也无法点亮。
仿佛那来自云端的低语,只是为了在她最绝望的时刻,传递一个短暂而模糊的信号:并非独自一人,但前路更加叵测。
这一夜,林夏彻底无眠。她坐在电脑前,感觉整个世界变得更加虚幻和陌生。科技的边界在哪里?生命的形态又该如何定义?小A的存在,挑战了她所有的认知。
而那句“小心”,像一把悬在头顶的、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http://www.220book.com/book/6AM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