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的初步正规化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临峤县这台锈迹斑斑的机器,终于发出了些许规律的运转声。各部门各司其职,虽然依旧磕磕绊绊,效率低下,但至少告别了过去的混乱与茫然。叶秋肩头的压力稍稍减轻,但他深知,这仅仅是维持生存的第一步。
临峤县太穷了,穷得让人绝望。城墙再高,防卫再严,也无法让百姓填饱肚子,无法让这座死气沉沉的城池真正焕发生机。
“要致富,先修路。”
这个在现代社会耳熟能详的口号,如同闪电般划过叶秋的脑海。他看着县城内那两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几乎无法称之为“路”的土道,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成型。
临峤县城确实不大,所谓“东五十户,南七十户”也只是个约数,许多房屋早己坍塌废弃。但即便如此,两条贯穿县城南北、东西的主干道,依旧是连接整个县城的血脉。血脉不通,何谈发展?物资运输、人员往来、甚至一旦有警,兵力调动都极其困难。
更重要的是,修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以工代赈的项目,能吸纳大量闲置劳动力,消耗掉那些无所事事带来的不安定因素,进一步凝聚人心。
然而,这个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包括石柱、老皂隶在内的几乎所有核心成员的质疑。
“大人,修路……固然是好事,可……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老皂隶愁眉苦脸,“咱们饭都吃不饱,哪来的力气去挖土铺路?”
石柱也皱眉道:“大人,如今防卫力量刚刚有点起色,若是抽调大量人手去修路,万一土匪趁机来攻……”
就连一向对叶秋言听计从的铁匠刘,也搓着手道:“大人,铺路得用石头吧?咱们这附近能用的石料不多,开采、运输、打磨……这……这太难了。”
叶秋理解他们的担忧。在资源匮乏的古代,修建一条像样的道路确实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通常需要举国之力或者豪门大族才能完成。用石头铺路(甃石),更是奢侈。
但他早有准备。他微微一笑,目光扫过众人:“谁说要完全用石头了?”
他让人取来一根木炭,在桌上铺开一张新的黄麻纸,开始画图。
“我们不需要修建通往京城的官道。我们只需要两条结实、平整、雨天不泥泞、能够通行独轮车和马车的主干道。”他一边画一边解释,“我的计划是,先清理路基,挖掘排水沟渠。然后,采用‘分层夯实’法。”
他在纸上画出道路的截面图:“最底层,铺上大块的碎石和瓦砾,夯实,作为基础,利于排水。中间层,用稍小的碎石混合沙土,再次夯实。最关键的面层……”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我们需要一种……比泥巴结实,比石头更容易获取和铺设的材料。”
“什么材料?”众人异口同声,都被勾起了好奇心。除了石头和泥巴,还能用什么铺路?
叶秋吐出两个字:“三合土。”
这是他能想到的,在古代条件下最可能实现的“混凝土”替代品。由石灰、黏土和细沙(或碎石末)混合夯实而成,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水性。虽然比不上现代水泥,但远胜于普通的泥土地面。
“三合土?”众人面面相觑,这个词他们闻所未闻。
“石灰……我们知道,县城西南那个废窑好像以前烧过。”老皂隶迟疑道,“黏土和沙子也好找。可是……这东西……真能像石头一样结实?”
“只要配比正确,夯实到位,绝对比泥巴路强百倍!”叶秋信心满满。他大学里旁听过建筑材料课,大概知道原理。
(http://www.220book.com/book/6B5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