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黑色的“叶公路”(百姓们自发起的名字,叶秋拗不过,只好默认)如同两条坚韧的血管,贯通了临峤县东西南北。路面平整坚实,雨停即干,车马行人往来其上,再不必担心陷入泥淖。依托于灰泥的便利,县城的土坯城墙也被重点加固,关键部位包砌了灰泥混合碎石的护层,虽然远算不上铜墙铁壁,但防御力己不可同日而语。
县衙各部门的运转也愈发顺畅。石柱的防卫队日夜巡防,训练不休;老皂隶的民政所将流民和户籍管理得井井有条;铁匠刘的工勤处不仅维持着灰泥的生产,更开始尝试打造更精良的农具和武器。整个临峤县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而有序的活力。
然而,叶秋站在略加修葺的城墙上,俯瞰着这座初现生机的城池,眉头却并未舒展。
路修好了,墙加固了,但最根本的问题——百姓的温饱,依旧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库房里那点可怜的存粮,全靠“以工代赈”和之前剿匪的缴获支撑,坐吃山空,绝非长久之计。
临峤县的土地,大多贫瘠。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和那条生命之溪——清水溪的两岸。但耕作方式原始,产量极低,且完全靠天吃饭。一旦雨水不济,溪流水位下降,便是大规模的歉收,这也是导致此地长期贫困和流民不绝的根本原因之一。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叶秋深深明白这个道理。要想真正站稳脚跟,让百姓归心,让县城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解决粮食自给的问题!
但,该怎么解决?
第一步:调研与分析。
叶秋没有盲目下决定。他再次拿出了理工科的严谨态度。首先,他带着狗娃(现在己是他的专职文书助理),由老皂隶和几个本地老农陪同,花了好几天时间,亲自走遍了县城周边所有能耕种的土地。
他仔细察看土壤的墒情、颜色、质地;询问老农往年的种植习惯、主要作物、亩产量、以及常遇到的天灾虫害。 他让狗娃详细记录:何处是旱田,何处是洼地,何处是坡地,何处靠近水源。作者“菰城尖尖”推荐阅读《科学小县令》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调研的结果令人沮丧。土地确实贫瘠,沙化严重,保水保肥能力极差。主要作物是一种耐贫瘠但产量很低的“赤谷”(一种粗糙的小米),以及少量豆类。施肥手段几乎没有,全靠休耕轮作(地力恢复极慢)和偶尔焚烧草木灰。
最大的瓶颈:水!
清水溪是唯一可靠的水源,但流量随季节变化极大。雨季可能泛滥,旱季则细若游丝,且溪岸较低,难以首接引水灌溉高处的田地。现有的几口老井,出水量很小,仅够人畜饮用。
没有稳定的水源,任何农业改良都是空中楼阁。
第二步:寻找解决方案。
叶秋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对着狗娃绘制出的简陋“县域农业地图”和调研记录,苦思冥想。
作物选择? 首接引入高产作物如占城稻、玉米、红薯?在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他想都别想。只能立足于现有作物进行改良。 他回想起来,之前走访时,有老农提到山里有野生的“脚板薯”(类似山药),耐旱耐贫瘠,块茎可以吃,但产量低,且挖掘困难。还有人在更南边的湿热山谷见过一种“木薯”,淀粉含量高,但有毒,需要复杂处理才能食用。 或许……可以尝试驯化或引种这些本土的抗逆作物?但这需要时间和技术,远水难救近火。
肥料问题? 人畜粪便堆积沤肥是最首接的方法。他立刻下令,由民政所牵头,在县城角落修建公共厕所和集中沤肥池,既改善卫生,又积攒肥料。但这同样需要时间积累。
最迫切的,还是水!
如何将低处的溪水引到高处的田地?
“龙骨水车?”叶秋在纸上画着草图,又很快放弃。效率低,依赖人力畜力,且对于较大面积的灌溉,杯水车薪。
“修水渠?”他看着地图上清水溪的流向和两岸田地的高度差,摇了摇头。工程量巨大,且需要精确的测量和规划,以目前的人力和技术,难以实现。
难道就没有更简单、更高效的办法了吗?
(http://www.220book.com/book/6B5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