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林羡鱼从“仙阙”归来,她在那深山中得遇真仙、并被邀入仙宫做客的消息,便在林家内部不胫而走。
虽未大肆宣扬,但林府上下己是无人不晓。
林羡鱼在家族中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虽年纪尚轻,却俨然成了仅次于族长的特殊存在。
平日里,族中的孩童、少年少女们最爱围着她,一双双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缠着她讲述仙阙中的见闻。
尤其是族中的孩童与年轻子弟,更是成了她的忠实拥趸,一得空便围着她,叽叽喳喳地恳求:“羡鱼姑姑/姐姐,再给我们讲讲仙阙里的事吧!”
“那仙酿到底是什么滋味?”
“玉座神游真的那般真实吗?”
林羡鱼也乐得分享,将那段经历说得是天花乱坠,什么琉璃为地、明珠为灯都是寻常,那自行变幻的壁画、一梦千年的玉座、口吐神光的仙鸟……
她将那段经历添油加醋之后描述得更加光怪陆离,听得众人如痴如醉,对那碧落云霄离尘元君与太素仙子更是心驰神往。
如此过了几日,林家上下又发现一桩奇事——
那位常年幽居深院、几乎从不与家人一同用膳的老太爷林青崖,竟破天荒地走出了他那小院,来到膳厅与家人共进晚餐了。
席间,他那张向来刻板严肃、布满皱纹的脸上,竟时不时地还会流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也不再是以往的暮气沉沉,反而透着一种豁达与释然。
老爷子年逾九十,在这个时代己是罕见的人瑞,这般突然的变化,难免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方面……
突然有此转变,着实让林怀舟等人心中忐忑。
林羡鱼坐在祖父下首,小心翼翼地问道:“祖父,您……您近日身子可还爽利?
林怀舟父子也投去担忧的目光。
林青崖却似乎毫不在意儿孙们的忧虑,举止间反倒透出一股许久未见的洒脱,只淡淡道:“无妨,用你们的饭便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有些事,看开了便好。”
他那双看透世情的眼睛深处,似乎藏着某种旁人难以理解的期待。
又过了些时日,窗外的雨势渐渐转小,从倾盆暴雨变成了淅淅沥沥的细雨。
林怀舟外出处理族务时,注意到城中的景象。
虽然水患痕迹仍在,但在新县令魏云泽的全力处置下,秩序己然恢复大半。
粥棚有序施粥,灾民情绪稳定;官府组织的清淤修堤工程正在开展,以工代赈,使得不少青壮有了生计;市面上虽粮价略有上浮,但在官府的“平粜”和严查下,并未出现恐慌性的抢购和奸商囤积。
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而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除了这场罕见的天灾,便是那位“碧落云霄离尘元君”。
人人皆言,若非元君慈悲,提前警示魏县令,青石县必将损失惨重,死伤无数。
如今魏县令之所以能如此快速有效地救灾安民,皆因他秉承了仙谕,得了仙人所授的“天机”和“气运”。
林怀舟何等精明,自然看得出这背后少不了魏云泽的推波助澜。
这位新县令巧妙地将所有政绩和民心都引向了那位虚无缥缈的元君,同时又隐隐将自己塑造成唯一能与元君沟通、执行仙谕的“天命之人”。
如此一来,他既得了实惠,又赚了名声,还无人能质疑其权威——谁敢质疑仙人的选择呢?
“这位魏县令,手段却真是不简单啊。”林怀舟对族中心腹感叹道。
明明是想借仙缘稳固自身,却做得如此不着痕迹,顺水推舟,让人抓不住错处,反而还要感念其救灾之功。
林家虽看透,却也不会去点破,毕竟事实确是如此,且与林家也无害处。
终于,连绵半月的大雨彻底停了。
久违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向湿漉漉的大地。
青石县开始从灾祸中复苏,人们忙着晾晒家当、清理房屋、重整田畴,市集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闹。
林家也忙碌起来。
一方面要清理自家被雨水浸泡的库房、铺面,另一方面也要响应官府号召,出钱出人,参与灾后重建。
凭借着林羡鱼的“仙缘”和林老太爷昔日的余荫,林家与县令魏云泽的关系迅速拉近。
魏云泽对林家也颇为重视,许多事情都愿意与林家商议,或交由林家牵头去办,给予方便。
相比之下,其他试图巴结新县令的富商则显得艰难许多。
他们送的礼,魏云泽大多婉拒,即便收下也公事公办,难有额外关照。
几番碰壁之后,不少人只好转而求到林家门前,希望林家能代为在县令面前美言几句,或转交“心意”。
毕竟谁都看得出,这位魏县令绝非庸碌之辈,且很可能要在青石县待上不短的日子,早早打好关系总没错。
就在这一片百废待兴的忙碌中,一个更具轰动性的消息从县衙悄然传出,并迅速引起了全城的关注。
县令魏云泽有感于元君活命之恩,上书陈情,并联合地方乡绅,欲在青石县境内择一风水宝地,为“碧落云霄离尘元君”修建庙宇,塑金身,享香火,以谢仙恩,亦祈保一方水土长治久安!
此议一出,青石县顿时议论纷纷,有人称赞县令知恩图报,有人好奇这元君庙将建在何处,更有人己经开始盘算着这建庙的工程又能带来多少活计和机会。
而林家听闻此事,心情则更为复杂微妙了几分。
(http://www.220book.com/book/6DY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