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开春,晋北的风还带着点凉,可合作社的试验田却热闹得很——几十亩地被翻得松软,晨露挂在土块上,映着朝阳晃眼。李凡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寒丰2号”的种子,身后围了一圈老乡,盼儿和小花攥着小本子,站在最前面,眼睛盯着种子,生怕漏了一个字。
“浸种得用温水,”李凡把种子倒进搪瓷盆,兑了点热水,用手试了试温度,“水温别超三十度,泡两小时,种子吸足水,发芽才快。”张大爷赶紧凑过来,也用手摸了摸水:“俺记着了,温水泡两小时!”王婶则从兜里掏出个小布包,把李凡说的要点记在布上——她不认字,就用画的:圆圈代表种子,波浪线代表水,旁边画个“2”,代表两小时。
盼儿没闲着,她打开小本子,翻到“育苗步骤”那页,给身边的小花演示:“你看,泡好的种子要摊在湿纱布上,放在暖和的地方,每天喷一次水,三天就能冒芽。”小花跟着点头,也掏出自己的小本子——是盼儿去年送的,上面己经画满了豌豆苗的草图,她一笔一画地记:“温水泡,湿纱布,每天喷水。”
接下来的几天,李凡和老乡们一起搭育苗棚。竹竿是合作社凑钱买的,塑料膜是公社农技站支援的,大家分工明确:男人们搭架子,女人们铺膜,盼儿和小花则帮着捡掉落的竹竿,还把育苗用的纱布洗得干干净净。有天傍晚刮起了小风,塑料膜被吹得掀起来,李凡赶紧爬上去压膜,张大爷和几个老乡在下面扶着架子,盼儿举着手电筒,照得棚里亮堂堂的:“李叔叔,小心点!”
三天后,种子果然冒了芽——嫩的芽尖顶着点绿,像刚睡醒的小娃娃。盼儿和小花蹲在育苗棚里,数着芽苗,小花数着数着就笑了:“姐姐,有五十六颗芽!比俺家的鸡仔还可爱!”李凡走过来,笑着说:“这芽苗就像孩子,得好好护着,等长到两寸高,就能移栽到田里了。”
移栽那天,西合院的街坊也派了“代表”——何雨柱骑着三轮车,拉着从食堂借的铁锨、锄头,还有张兰腌的酸菜:“凡娃,老乡们!我给你们送工具来了!张婶让我带点酸菜,你们拌面条吃,解腻!”许大茂也托何雨柱带了封信,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穿越四合院,开局识破易中海阴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说等合作社的新豆下来,他杂货铺先订五百斤,还想在铺里挂块“晋北豌豆合作社北京代销点”的牌子。
老乡们围着何雨柱,笑得合不拢嘴。王婶从兜里掏出个熟鸡蛋,塞给何雨柱:“柱同志,谢谢你跑这么远送工具!这鸡蛋你吃,补补身子!”何雨柱也不客气,接过来就咬了一口:“好吃!等秋天你们收了豆,我再带点卤味来,咱在田埂上吃顿团圆饭!”
移栽完的第二天,李凡要回西合院——院里的葡萄苗该搭架了。临走前,他把育苗棚的钥匙交给盼儿:“每天记得看棚里的温度,超过二十五度就把膜掀开点,别闷着苗。”盼儿接过钥匙,攥得紧紧的:“李叔叔,你放心!我每天都来记温度,小花也会帮我,等你回来,苗肯定长得壮壮的!”
小花也凑过来说:“李叔叔,俺会帮姐姐浇水,还会给苗唱歌,就像盼儿姐姐教俺的那样!”李凡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又看了看田埂上的育苗棚——塑料膜在阳光下泛着光,里面的芽苗正悄悄生长,像藏着满田的希望。
回西合院的路上,李凡路过合作社的牌子——“晋北寒丰豌豆合作社”,红漆写的字,在阳光下格外亮。他想起刚来时老乡们怀疑的眼神,想起盼儿第一次记笔记时歪歪扭扭的字,想起小花举着小本子问“姐姐,这芽能结豆吗”,心里满是踏实。
院里的葡萄苗果然等着他——向阳正帮着扶竹竿,看见李凡回来,赶紧喊:“李叔叔!葡萄苗长到半人高了,就等你搭架了!”张兰也迎出来,手里端着豌豆粥:“凡娃,快喝碗粥,你在晋北辛苦了!刚收到王小柱的信,说苗长得好,老乡们都夸盼儿能干呢!”
李凡喝着粥,看着院里的葡萄苗,又想起晋北的田埂——那里有老乡们的手,有盼儿和小花的手,有两代人一起种下的芽苗。他知道,合作社的路才刚开始,往后还会有浇水、施肥、防虫害,还会有秋天的丰收、冬天的储存,但只要大家一起走,只要有盼儿这样的后辈接着走,再远的路,也能走得踏实,再贫瘠的地,也能结出甜果子。
秋天去晋北的时候,他会带着西合院的葡萄苗,带着许大茂订干货的单子,带着盼儿的新笔记——笔记里会记满合作社苗的生长数据,会画满老乡们的笑脸,会写着“农技是手拉手的路,是一颗芽接一颗芽的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6EC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