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盛夏,晋北合作社的“寒丰4号”豌豆田绿得晃眼,藤蔓顺着临时搭的竹棍往上爬,却总有些歪歪扭扭——盼儿和小花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刚砍的细竹条,要给新苗搭结实的架,让豆藤能顺着往上长,结出更的荚。
“得把竹条插深点,不然风一吹就倒。”盼儿学着李凡教的样子,把竹条往土里扎了两寸,小花赶紧递过麻绳,两人一起把藤蔓轻轻绑在竹条上,动作轻得怕碰掉刚冒的嫩荚。“你看这藤上的须,”小花指着藤蔓顶端的细丝,“李叔叔说,这须能抓着竹条爬,咱绑松点,别勒着它。”
两人边搭架边聊天,盼儿从布包里掏出西合院的葡萄叶:“这是我来之前摘的,等秋天你们的葡萄架搭好了,就能长出这样的叶,夏天能遮凉。”小花则从兜里摸出个没编完的豌豆秆篮子,篮底还沾着点土:“俺教你编这个,等嫩豌豆熟了,能装在里面,比竹篮软和,不硌豆荚。”
她们坐在田埂上编篮子,豌豆秆韧得很,小花教盼儿“一压一挑”的手法,盼儿总把秆编错,小花就笑着拆了重教:“别急,俺第一次编也编坏了三个,多练两次就会了。”编到一半,李凡扛着竹条过来,看见两个孩子的篮子,笑着说:“编得好!等收了豌豆,用这个篮子装,运去北京的时候,街坊们肯定喜欢。”
田边的空地上,王婶和张兰正忙着做豌豆酱——大瓷盆里装着煮熟的豌豆,捣成泥后拌上盐和辣椒面,香味飘得满田都是。“你看这豌豆泥,得捣得细点,不然酱里有渣。”张兰给王婶演示,“等晒上三天,装在坛子里封好,能存到冬天,配馒头、拌面条都香。”何雨柱从北京开车来送工具,刚到就被香味勾住:“婶子,给我尝一口!俺食堂的师傅还等着学呢,回头在食堂也做,让北京人尝尝晋北的豌豆酱!”
晌午头,大家坐在树荫下吃午饭,啃着王婶蒸的杂粮馍,就着刚做好的豌豆酱,还有凉拌的嫩豌豆。张大爷指着“寒丰4号”的藤蔓,笑得烟袋都忘了点:“这新种就是好,比老种爬藤快,结的荚也多,今年肯定又是好收成!”王小柱掏出账本,跟许大茂对账:“你订的五百斤豌豆酱,下月初就能装坛,到时候用你设计的新包装,保证卖得火!”
下午,盼儿和小花发现“寒丰4号”第一串的豆荚,两人赶紧掏出小本子记下来——盼儿写“7月15日,‘寒丰4号’首串豆荚,长三寸,宽一寸”,小花则画了个鼓鼓的豆荚,旁边标了个“甜”字。李凡过来看了,笑着说:“再过半个月就能摘嫩荚,到时候先寄点去西合院,让街坊们尝尝新种的味。”
临走前,小花把编好的豌豆秆篮子送给盼儿,里面装着 handful 刚摘的嫩豌豆:“姐姐,这篮子给你装豌豆黄,嫩豌豆你带回去煮粥,比老种甜。”盼儿则把自己的农技笔记留给小花,里面夹了张西合院葡萄架的素描:“这上面有搭葡萄架的方法,等秋天我来,咱一起给储存仓旁的葡萄苗搭架。”
回西合院的路上,盼儿抱着豌豆秆篮子,手里攥着嫩豌豆,心里暖烘烘的。她想起和小花一起搭架、编篮子的样子,想起田边飘着的豌豆酱香,想起张大爷说的好收成——这晋北的夏天,藏着比豌豆还甜的情谊,藏着比藤蔓还绕的牵挂。
刚进院,向阳就跑过来:“盼儿姐!你回来啦!篮子真好看!”张兰赶紧迎上来,接过篮子里的嫩豌豆:“快煮了粥,让大家尝尝‘寒丰4号’的味!”许大茂也凑过来,看着篮子笑:“这篮子好!下次让小花多编几个,我放在杂货铺当样品,肯定有人要!”
盼儿喝着刚煮好的豌豆粥,甜香满口。她掏出笔记本,在“寒丰4号”的记录页旁画了个豌豆秆篮子,旁边写:“1979年夏,和小花一起搭架、编篮子,秋天要去晋北搭葡萄架,收新豌豆。”
风拂过西合院的葡萄架,新叶沙沙响,盼儿知道,这夏天的约定,会像“寒丰4号”的藤蔓一样,顺着时光往上爬,等到秋天,就会结出满藤的甜——有葡萄的紫,有豌豆的香,有晋北的信,有西合院的暖,还有一辈又一辈,永远断不了的情。
(http://www.220book.com/book/6EC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