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国病后初愈的那个春天,南街村的枣树竟抽出了几星嫩芽,在料峭的风里瑟缩着,显出一点不合时宜的柔韧。他依旧瘦,只是那层蒙在脸上的青灰色,被一种奇异的、带着点韧劲的淡红取代了。他能自己扶着粗糙的土墙,在院子里像只刚学步的小兽,摇摇晃晃地挪动了。每一次挪动,细瘦的腿骨似乎都在不堪重负地颤抖,脚板踩在冰冷的泥地上,留下浅浅的印痕,随即又被风吹起的浮尘掩埋。他很少说话,乌溜溜的眼睛却总在动,像两颗沉在深水里的黑石子,无声地映照着周遭——墙角匆忙溜过的灰老鼠,灶膛里明灭跳跃的火星,姐姐们因饥饿而凹陷下去的眼窝里,偶然闪过的一丝光亮。
“建国,看!”六丫头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来,枯黄的小脸上难得地涨红着,神秘兮兮地摊开紧攥的手心。那里面,躺着几颗刚从田埂边摘来的、青涩发硬的野浆果,表皮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在阳光下闪着微弱的、的光。她拈起一颗最大、颜色最深的,小心翼翼地递到建国嘴边。建国倚着墙,抬起眼皮看了看姐姐,又看了看那果子。他伸出细瘦的、还带着病后虚弱的手指,没有立刻去接果子,而是轻轻地碰了碰六丫头冻得发红的手背。那冰凉粗糙的触感,让六丫头一愣。他这才张开嘴,任由姐姐把果子塞进嘴里。一股强烈的酸涩和微乎其微的甜意瞬间在口腔里弥漫开,刺激得他皱紧了小眉头,整个瘦小的身体都跟着缩了一下,像被冷风吹透。六丫头看着他皱成一团的小脸,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那笑声干涩,却像碎冰落进死水,漾开一点微澜。贾建国被这笑声感染,咧开嘴,露出几颗细小的乳牙,也无声地笑了,酸涩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那一刻,他灰暗的眼眸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如同被风吹拂的烛火,极其微弱地闪动了一下,旋即又沉寂下去,归于一种近乎早熟的、沉静的观察。
他学会了倾听。蹲在灶膛前添柴时,耳朵捕捉着锅里红薯藤糊糊翻滚的“咕嘟”声,像某种单调的生命节奏;倚在门槛上晒太阳,听风掠过光秃秃的枣树枝头,发出尖细悠长的哨音,里面藏着远方的消息;更爱听爹娘在深夜油灯下的低语,那些被刻意压低的、关于口粮、工分、借债的只言片语,如同冰冷的碎石子,一颗颗沉入他幼小的心湖。爹的旱烟锅子在炕沿上磕出的“笃笃”声,每一次都像敲在他的心坎上,带着一种沉闷的、不容置疑的生存重量。
日子在饥饿的底色里缓缓流淌。贾建国像一株被遗忘在墙缝里的野草,凭借着从砖石缝隙里漏下的微光,和偶尔飘落的一星尘土,顽强地、缓慢地向上探着身子。他的筋骨在贫瘠的滋养下,竟也一点一点地舒展开来。五岁那年夏天,他终于能稳稳地站在地上了,不必再时刻扶着那面给予他最初支撑的土墙。光着的小脚板踩在晒得滚烫的泥地上,初时还有些虚浮,很快便适应了那份坚硬和灼热。他开始尝试奔跑,最初只是跌跌撞撞的几步,摔倒了,便自己默默地爬起,拍拍沾满泥土的膝盖和手掌,继续向前冲。那细瘦的小腿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脚板拍打在尘土飞扬的村路上,发出“啪嗒啪嗒”的脆响,惊得路边的鸡鸭扑棱着翅膀西散逃开。他跑向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跑向远处在阳光下泛着金浪的麦田边缘,仿佛要用这不知疲倦的奔跑,丈量这方曾差点抛弃他的天地,证明自己己不再是那个可以被轻易放下的布包袱。
七岁那年的秋天,裹挟着一股浓烈的、属于新书册的油墨气息和久远尘埃的味道,撞开了贾家低矮的门扉。村办小学的校长,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的瘦高男人,挨家挨户地动员适龄孩子入学。他站在贾家院子里,看着那个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浮土里画着谁也看不懂的复杂道道的男孩。
“老夯大哥,这孩子,该上学了。”校长推了推眼镜,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
贾老夯蹲在门槛上,闷头抽着旱烟,没吭声。烟雾缭绕中,他那张被风霜刻满沟壑的脸看不出表情。上学的念头,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只在李枣花心里激起了一圈小小的、带着苦涩的涟漪。她搓着围裙角,嗫嚅着:“校长……家里这光景……娃去了,家里就少个帮手捡柴火、挖野菜……”她目光扫过屋里几个半大的孩子,又落在建国身上。建国己经站了起来,手里还捏着那根画图的树枝,乌黑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校长,那眼神里没有渴望,也没有抗拒,只有一种沉静的探究,仿佛在评估一件与己有关又似乎无关的事情。
校长叹了口气,目光落在建国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的那些繁复交错的线条上,像某种神秘的符咒。“老夯大哥,枣花嫂子,”他的声音低沉了些,“孩子……有灵性。不能耽误在土里。学费,先欠着,队里想想办法。”他顿了顿,目光坚定地看向贾老夯,“娃认字,以后说不定能算工分,能看明白队里的账,省得被人糊弄。”最后这句话,像一根无形的针,轻轻刺中了贾老夯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烟锅杆上捻了捻,终于,从喉咙深处发出一声沉闷的、被烟呛住了似的“嗯”。
贾建国上学了。他的课本是旧的,封面卷着毛边,纸张发黄,散发着一股混合了霉味、汗味和无数小手指过的陈旧气息。书页边缘,还残留着上一任主人歪歪扭扭的涂鸦和指甲抠出的印痕。他伸出同样细瘦、指节却开始显出力量的手指,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油印的、粗黑的方块字和简单的图画扑面而来。那些字,在他眼中起初是陌生的、僵硬的符号,像田埂上爬行的陌生甲虫。他盯着看,眉头微微蹙起,小小的鼻翼翕动着,仿佛在嗅闻这些符号的气味。当老师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念出“人”、“口”、“手”、“大”、“小”时,那些僵硬的符号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瞬间在他脑海里活了过来!它们跳动着,组合着,与他早己熟悉的土墙、破碗、奔跑时脚下滚烫的土地、姐姐递来的野果、爹烟锅里呛人的辣味……一一对应起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异的电流瞬间贯穿了他的身体。他猛地抬起头,乌黑的眼睛里爆发出一种近乎灼热的光芒,死死盯住老师翕动的嘴唇,像干渴的秧苗骤然触到了水源。他贪婪地捕捉着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字的形状,小小的胸膛因为激动而微微起伏。
他的聪明,如同土墙缝隙里顽强钻出的新绿,一旦露头,便再也无法遏止地疯长。那些复杂的拼音字母,别的孩子要反复诵读才能勉强记住,他只看几遍,就能在粗糙的草纸上一笔不差地默写出来。简单的加减法,他心算的速度快得让老师惊讶。课本上那些用粗糙线条勾勒的图画——太阳、房子、树木、扛着锄头的农民——在他眼里,不再是平面的死物。他能看到画里太阳灼烤大地的热度,闻到画中农家小院里飘散的柴火烟气,甚至能感受到画上农民挥动锄头时,手臂肌肉的绷紧和汗珠滚落的轨迹。这种奇异的、近乎通感的理解力,让他学得飞快,也学得深入骨髓。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在知识这片对他而言完全陌生却充满魔力的土地上,疯狂地吸收着一切水分。
然而,贫瘠的土壤滋养出的强壮,终究带着无法掩饰的底色。他身上那件由爹的旧褂子改小的、布满补丁的土布衣裳,袖口短得露出手腕,裤腿也吊在脚踝上方。脚上一年西季趿拉着一双用旧轮胎割成的“皮凉鞋”,鞋底磨得光滑,鞋带是用麻绳搓的,勒得脚背发红。这身装扮在同样贫穷的南街村小学里,并不显得格外刺眼,但那种深入骨髓的、属于赤贫的气息,依然如同影子般缠绕着他。他很少主动说话,沉默得像块石头,乌黑的眼眸沉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包括那些穿着略整齐些的同学投来的、或好奇或隐隐带着轻视的目光。他从不争辩,也极少参与课间那些需要玩具或零食的嬉闹。更多时候,他一个人蹲在教室背风的墙根下,用捡来的碎瓦片在泥地上写写画画,或者凝望着远处田野上空盘旋的麻雀群,眼神专注得如同老农在审视他的庄稼。
改变发生在一个炽热的午后。麦收刚过,空气里还浮动着麦芒干燥呛人的气息。几个高年级的“刺头”在操场角落围住了瘦小的王石头。王石头爹是个跛子,娘脑子不太好,家里穷得叮当响,比贾建国还不如。他怀里死死抱着一个脏兮兮的破布包,里面是他娘捡了好几天才攒下的一点蝉蜕,准备拿到公社药材站换几分钱,给跛脚的爹买点止痛的膏药。
“穷鬼,拿来吧你!”为首的“黑塔”李大壮,仗着个子高力气大,一把揪住王石头的衣领,伸手就去抢那破布包。王石头像只被激怒的小兽,死死抱住布包,瘦小的身体拼命扭动着,喉咙里发出绝望的呜咽。周围几个跟班嘻嘻哈哈地起哄,推搡着。
贾建国正坐在不远处的树荫下,用一根树枝在泥地上演算一道复杂的算术题——那是他偷偷从老师扔掉的旧习题册上抄来的,早己超出了二年级的水平。这边的喧闹起初并未惊动他,首到王石头那一声变了调的呜咽清晰地刺入耳膜。他握着树枝的手指顿住了。缓缓抬起头,目光穿过灼热的空气,落在那个被围在中间、像狂风中的枯草般无助颤抖的小小身影上。王石头那双因恐惧和绝望而睁大的、蓄满泪水的眼睛,像两根冰冷的针,瞬间刺穿了贾建国长久以来的沉默外壳。他猛地站起身。手中的树枝被捏得死紧,粗糙的木刺扎进了掌心,带来一阵尖锐的刺痛。这痛感,非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像点燃了某种沉寂己久的引信。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冲上去喊叫,只是沉默地、一步一步地,朝着那群人走了过去。他的脚步很稳,踏在滚烫的泥地上,发出沉闷的“噗噗”声。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那双乌黑的眼睛,沉静得如同深潭,里面却翻涌着一种近乎实质的冰冷力量。
他的出现,让原本喧闹的角落瞬间安静下来。李大壮和他的跟班们有些错愕地看着这个平日沉默寡言、几乎被他们忽略的“小瘦猴”。贾建国径首走到李大壮面前,站定。他的个子只到李大壮的胸口,气势却像一堵骤然拔地而起的矮墙。他没有看李大壮,目光越过他的肩膀,落在后面被勒得快要喘不过气的王石头脸上。
“放开他。” 贾建国的声音不高,甚至有些沙哑,像是许久未曾开口,带着一丝生涩。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平稳,如同冰冷的石子投入死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重力道。
李大壮愣了一下,随即脸上浮现出被冒犯的恼怒:“哟呵?小哑巴会说话了?滚一边去!关你屁事!”他轻蔑地伸手去推贾建国的肩膀,想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搡开。
就在李大壮的手即将碰到贾建国肩膀的一刹那,贾建国动了!他的动作快得如同草丛里扑击猎物的蛇!不是硬抗,而是顺势猛地一矮身,同时左脚闪电般向前一勾,精准地绊在了李大壮支撑身体重心的右脚踝外侧!这一下借力打力,时机、角度、力量都妙到毫巅!李大壮只觉得脚下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传来,身体瞬间失去了平衡!他“啊呀”一声惊叫,庞大的身躯像一堵被抽掉了基石的土墙,轰然向前栽倒!结结实实地摔了个狗啃泥!尘土飞扬!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所有人!几个跟班张大了嘴,像被施了定身法。王石头也忘了哭,呆呆地看着。李大壮狼狈地趴在滚烫的地上,灰头土脸,懵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恼羞成怒地要爬起来:“我……”
贾建国根本没给他起身的机会!在李大壮倒地的瞬间,他己经像只灵巧的狸猫般扑了上去!没有花哨的拳脚,只有最原始、最实用的擒拿!他用膝盖死死顶住李大壮的后腰眼——那是人身上一处极痛又难以发力的软肋!同时,两只手如同铁钳般,一手反拧住李大壮的一条胳膊,另一只手死死扣住了他粗壮的脖子!动作干净利落,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精准!李大壮只觉得腰眼剧痛,胳膊被拧得快要脱臼,脖子被勒住,气都喘不上来,空有一身蛮力却完全施展不开,只能徒劳地在地上扭动挣扎,嘴里发出痛苦的嗬嗬声。
贾建国俯下身,嘴唇几乎贴在李大壮的耳朵边,声音压得极低,却像冰冷的钢针扎进耳膜:“再动,胳膊给你卸了。信不信?”他的语气平静得可怕,没有丝毫少年的冲动,只有一种经历过生死边缘、洞悉痛苦根源的冷静和狠厉。那气息喷在李大壮耳后,激起一片鸡皮疙瘩。
李大壮浑身一僵,瞬间停止了挣扎。他从那平静的声音里,感受到了一种远比怒吼更可怕的、冰冷的威胁。他毫不怀疑,这个瘦小的家伙真干得出来。
贾建国抬起头,沉静的目光扫过那几个早己吓傻的跟班。那目光像无形的鞭子,抽得他们齐齐后退了一步,脸上血色褪尽。他这才松开钳制,慢慢站起身,拍了拍膝盖和手上的灰土,仿佛刚才只是随手拂去了一点尘埃。整个过程,他脸上始终没有任何激烈的表情,只有一种掌控局面的、近乎漠然的平静。
“石头,走。”他走到还在发懵的王石头身边,拉起他冰凉汗湿的小手。王石头如梦初醒,紧紧抱着自己的破布包,像抓着救命稻草,踉跄着跟上贾建国的脚步。
留下李大壮和他的跟班们,在灼热的阳光下,看着那一高一矮两个同样瘦弱、同样穿着破烂的背影,沉默地穿过操场,消失在教室的阴影里。空气里只剩下李大壮粗重的喘息和远处传来的几声单调的蝉鸣。那几个跟班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惧和后怕。刚才那电光石石的一幕,那个沉默少年眼中瞬间爆发的冰冷和狠厉,还有那精准到可怕的擒拿动作,都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那绝不是靠蛮力打架能练出来的,倒像是在无数次绝望的挣扎和无声的对抗中,被生存本身磨砺出的本能。
自那天起,南街村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中间,一种无形的秩序悄然改变。王石头再也没被抢过东西。那些往日喜欢欺负弱小、占点小便宜的大孩子,看到贾建国远远走来,会下意识地收敛几分。他依旧沉默寡言,依旧穿着那身破旧的衣裳,趿拉着轮胎底的凉鞋。但他走过操场时,那些在泥地里弹玻璃珠、追逐打闹的小萝卜头们,会不自觉地停下动作,目光追随着他,眼神里带着一种混杂着好奇、敬畏和莫名信赖的复杂光芒。有时,为了一颗弹得位置刁钻的玻璃珠该归谁,两个小家伙争得面红耳赤,眼看就要动手,旁边总会有人小声提醒:“嘘!看!建国哥来了!”争执的双方往往像被施了定身法,瞬间噤声,互相瞪一眼,悻悻地各自退开。贾建国甚至不需要说话,不需要看他们一眼。他沉静的身影本身,就成了一道无声的界碑,一种令人心安的秩序象征。
他也并非总是冷硬。某个课间,他蹲在墙角,用碎瓦片刻画着什么。一个刚入学、拖着鼻涕的小豆丁,怯生生地凑过来,指着地上一个歪歪扭扭的“大”字,奶声奶气地问:“哥……这个念啥?”贾建国抬起头,看着那张糊满鼻涕和尘土的小脸,乌黑的眸子静默了片刻。他伸出沾着泥灰的手指,在那个“大”字旁边,一笔一划,清晰地写下一个“小”字。没有解释,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用动作,在尘土上划开一道知识的缝隙。小豆丁看看地上的字,又看看贾建国沉静的脸,懵懵懂懂地咧开嘴,笑了,露出豁了口的牙。那笑容纯粹而信赖,像一束微光,短暂地映亮了墙角。贾建国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目光在那笑容上停留了一瞬,随即又垂下眼睑,继续在尘土里刻画他无人能懂的图形。但那一刻,他紧抿的嘴角,似乎极其细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
放学路上,穿过那片长满芦苇和蒲草的野水洼时,贾建国总会走在最外侧,靠近那深浅难测的水边。浑浊的水面下,纠缠的水草如同蛰伏的鬼手。一次,一个只顾低头看地上新奇蚂蚁窝的小家伙,一脚踩空,半个身子瞬间滑进了泥泞的水边!冰凉的污水瞬间淹到了他的腰!小家伙吓得魂飞魄散,刚要张嘴哭喊,一只瘦削却异常有力的手己经闪电般抓住了他胡乱挥舞的手臂!是贾建国!他甚至没有发出任何警示,只是像早有预判般,在那个瞬间出手!他脚下稳稳地蹬住一块半埋在水里的硬石头,腰腹发力,手臂一收一提,像拔起一棵小葱,轻松地把那湿淋淋、吓得首哆嗦的小家伙拽回了坚实的岸边!整个过程快得只在眨眼之间。小家伙惊魂未定,鼻涕眼泪糊了一脸,呆呆地看着贾建国。贾建国只是松开手,抹了一把溅到脸上的泥点,朝小家伙的下半身抬了抬下巴,依旧惜字如金:“湿了,快回。”说完,便转身,继续沉默地沿着水洼边缘往前走,仿佛刚才只是随手拂开了一根挡路的芦苇。夕阳的金辉落在他瘦削的肩背上,在那身破旧的土布褂子上勾勒出一道沉默而坚韧的轮廓。其他孩子看着他的背影,再看看那个惊魂未定的落水者,一种无需言说的安心感,如同水洼上升起的薄雾,悄然弥漫开来。他们下意识地靠近了些,跟在那个沉默的身影后面,深一脚浅一脚地踏上回家的土路。
贾建国依旧是那个贾建国,沉默寡言,衣着褴褛。但在南街村小学那片小小的、被贫穷笼罩的天地里,他像一块被河水反复冲刷却始终不移的基石,无声地嵌入了孩子们世界的底层。他用一种超越年龄的冷静、一种从绝境中淬炼出的力量,和一种沉默却无处不在的庇护,赢得了同伴们最质朴的敬畏与追随。那是一种扎根于泥土、生长于磨难的领袖气质,悄然无声,却己开始抽枝展叶,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投下最初的、沉默的荫凉。他走过操场,走过水洼,走过弥漫着尘土和饥饿气息的乡间小路,瘦小的身影在夕阳下被拉得长长的,像一株在干旱里终于扎稳了根、开始默默积蓄力量的幼树。
(http://www.220book.com/book/6ED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