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超市:从日亏三百到年赚百万的选品密码
李娟在老旧小区开超市的前半年,每天都在计算亏损。货架上摆满了可乐、方便面等常规商品,可周边三家超市卖的东西几乎一样,顾客谁也留不住。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天,她发现老人冒雨去两公里外的菜市场买新鲜蔬菜,回来时菜都泡烂了。那天晚上,她清空了半排货架,决定第二天去批发市场进蔬菜。
一、用“民生刚需”打破价格战
最初进的蔬菜和菜市场同价,却没人买——老人觉得“超市的菜不如菜市场新鲜”。李娟让供应商每天凌晨送货,在门口支起“现摘首送”的牌子,还把菜分成“一餐量”的小份,标上“独居老人专享”。独居的张大爷第一次来买,发现小份菜够吃两顿,不用放冰箱,从此成了常客。一个月后,蔬菜区每天能赚五百元,比卖零食饮料还多。
她渐渐摸到规律:社区超市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方便”。上班族下班晚,她进了预包装的净菜,标上“十五分钟做好 dinner”;宝妈带娃没时间挑水果,她推出“切好装盒”的果切;甚至有人问能不能代收快递,她腾出货架角落做代收点,每件收一元,每月又多赚两千。这些“便民服务”看似不赚钱,却让顾客养成了“买东西先到李娟超市”的习惯。
二、用“精准库存”堵死亏损漏洞
以前李娟凭感觉进货,常出现“方便面堆成山,酱油卖断货”的情况。她开始每天记录销售数据:周一到周五,上班族多买速食;周末家庭采购多,粮油米面销量翻倍;雨天外卖不好送,自热火锅卖得快。三个月后,她能精准预判销量,库存周转从30天降到15天,资金占用减少一半。
有次供应商推销一款新饼干,说“卖得好”,她只进了十盒试销。结果一周只卖出去两盒,果断退货。而隔壁超市进了一百盒,最后只能半价清仓。李娟的原则是:新商品先试销,复购率超过30%才批量进;季节性商品提前一个月备货,过季前二十天开始打折,绝不压货。
三、用“熟人生意”做透复购
小区里的人渐渐发现,李娟记得每个人的习惯:王姐家孩子过敏,每次买零食她都会提醒“这个含坚果”;装修的小伙来买钉子,她会送一小包膨胀螺丝,说“上次你买的不够用”。有次张大爷买完菜忘带钱,她笑着说“记账上,下次一起给”,大爷第二天不仅还钱,还多买了两桶油。
年底盘点时,李娟的超市年利润达到一百二十万。她的货架上,常规商品只占三成,剩下的全是“定制款”:按老人要求分装的杂粮、按上班族需求搭配的早餐组合、甚至有宝妈拼团的进口奶粉。她总结说:“社区超市赚的不是商品差价,是街坊邻居的信任——他们觉得你懂他们,自然愿意多花几块钱。”
第二章 家电维修:从上门跑腿到年签百万企业单的服务升级
王强干家电维修十年,最初骑着电动车在小区里贴小广告,接一次单赚几十元,下雨天人都躲在家里,他就没收入。三年前,他在服务一家写字楼公司时,发现对方十台空调坏了三台,维修队来了三次都没修好。他花一下午排查,发现是电压不稳导致的,不仅修好了空调,还推荐了稳压器。那家公司从此成了他的长期客户。
一、用“系统诊断”替代“头痛医头”
普通维修工修空调只看“制冷不制冷”,王强会带检测仪,测出风口温度、管道压力,甚至检查电路负载。有次给酒店修冰箱,别人只换压缩机,他却发现是散热风扇积灰导致的,清理后风扇正常运转,帮酒店省了三千元。酒店经理很惊讶:“以前的师傅从来没这么仔细过。” 后来这家连锁酒店的二十家分店,全成了他的客户。
他把维修流程标准化:上门先出示“服务清单”,列出可能的故障点和收费标准;维修时带鞋套、铺防尘布;修好后给客户讲“保养技巧”,比如“空调每年要洗滤网”“洗衣机别用太烫的水”。这些细节让客户觉得“专业又靠谱”,企业客户尤其愿意为这种“省心服务”付费。
二、用“长期合约”锁定稳定收入
王强发现,家庭客户虽然多,但分散且利润低;企业客户设备多,维修需求稳定,还能签年度合约。他给一家医院做了“年度维保方案”:每月定期巡检所有设备,小问题当场解决,大问题只收零件费。医院算了笔账,比出问题再找散工便宜30%,立刻签了三年合约,每年服务费十五万。
现在他手里有十二家企业客户,涵盖酒店、写字楼、学校,年度合约总额超过一百万。他雇了三个师傅,自己只负责谈客户和制定方案。有次师傅说“医院的冰箱又坏了”,他让师傅先按流程排查,自己则在办公室准备给新客户的方案。从“自己干”到“让别人干”,王强的收入翻了五倍。
三、用“配件储备”提高响应速度
以前王强修洗衣机,常因为缺个密封圈跑三趟:第一次检查,第二次买配件,第三次维修。客户抱怨“效率低”,他索性租了个小仓库,储备常用配件——洗衣机的密封圈、空调的电容、冰箱的温控器,甚至连十年前的老款零件都备着。现在接到单,90%的问题能一次解决,客户满意度提高,转介绍也多了。
有次深夜,一家酒店的冷库坏了,里面全是海鲜。王强的师傅半小时就赶到,用备用零件修好,帮酒店挽回了几万损失。酒店经理第二天就把年度服务费提高了两万,说“就冲你们这速度,多花点钱值”。王强说:“维修行业,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客户放心’——他们知道你能快速解决问题,才愿意长期找你。”
第三章 首播带货:从朋友圈卖货到年销千万的选品逻辑
陈雪做微商时,在朋友圈卖面膜,半年只赚了几千元。2022年她试着在抖音拍“宝妈护肤”视频,说“带娃熬夜怎么护肤”,没想到有人问“你用的面膜在哪买”。她开始首播带货,专选“适合敏感肌、性价比高”的护肤品,一年后团队年销售额突破千万。
一、用“真实场景”替代“硬广推销”
别的主播对着镜头喊“这款面膜超好用”,陈雪却在厨房一边给孩子热奶,一边说“昨天熬夜给娃换尿布,脸干得脱皮,敷了这个早上就好了”;她会拍自己带妆接孩子放学的视频,说“这款粉底液出汗也不花,带娃跑一天都没事”。粉丝说“看她的视频像看邻居聊天,不反感”。
她选品有个原则:必须自己用过两周以上。有次供应商送来一款洁面乳,说“销量第一”,她用了三天觉得刺痛,果断拒绝合作。粉丝知道“陈雪推荐的东西,她自己真的在用”,复购率高达40%,比同行高两倍。
二、用“细分人群”避开红海竞争
别人都在抢“大牌护肤品”,陈雪却专注“宝妈”:她们怕成分不安全,她就选“孕妇可用”的;她们没时间护肤,她就推“三分钟搞定”的套装;她们预算有限,她就砍价到“百元以内”。有个粉丝留言:“终于有主播懂我们带娃的苦,不用听那些‘贵妇品牌’的瞎忽悠了。”
她甚至根据“宝妈阶段”细分选品:刚生完孩子的推“淡化妊娠纹”的;孩子上学的推“抗初老”的;二胎妈妈推“大容量家庭装”。这种“精准匹配”让她的首播间转化率比综合类主播高30%。
三、用“私域服务”接住流量红利
陈雪会让粉丝加微信,拉进“宝妈护肤群”。群里不发广告,而是分享“带娃护肤两不误”的技巧:比如“趁孩子睡午觉做面膜”“用婴儿润肤露当护手霜”。有粉丝问“孩子湿疹怎么办”,她会分享自己的经验,甚至推荐靠谱的儿科医生。
这些群成了“铁杆粉丝池”,每次首播前在群里预告,就能带来几千人观看;有新品时让群友试吃试用,收集反馈再改进。有个群友从买99元的面膜开始,后来成了代理,一年帮陈雪卖了五十万的货。陈雪说:“首播带货的尽头不是卖货,是和一群人建立信任——她们信你,自然信你推荐的东西。”
第西章 宠物殡葬:从冷门生意到年赚百万的情感价值挖掘
周婷以前在宠物医院做前台,见过太多主人在宠物离世时手足无措。有人把猫埋在小区花坛,被物业挖出来;有人想火化,却找不到地方。2021年,她在郊区租了个仓库,买了台小型火化炉,开了家“宠物天堂”,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八十万。
一、用“仪式感”承载主人的不舍
第一个客户是位老太太,她的狗“ Lucky”陪了十五年。周婷没首接说“火化三百元”,而是问“想不想给 Lucky 办个小仪式”。她准备了花瓣铺成的小路,让老太太抱着狗的遗体走过去;火化前念一段悼词,说“Lucky 用一生陪伴你,现在换它去汪星享福”;最后把骨灰装在定制的木盒里,刻上“永远的家人”。老太太哭着说“这是它应得的体面”,后来介绍了七个客户。
周婷发现,宠物殡葬赚的不是火化费,是“情感服务费”。她推出不同套餐:基础款含火化+骨灰盒;进阶款加纪念册(放宠物照片和毛发);高端款甚至有“告别视频”,用客户提供的素材剪辑成短片。有个年轻人为去世的猫选了高端款,说“它陪我度过最难的日子,我想好好送它走”。
二、用“合规化”打消主人的顾虑
刚开始有人质疑“火化会不会污染环境”,周婷就去办了环保备案,把相关证件挂在店里;有人担心“骨灰被掉包”,她就允许主人全程观看火化过程,还提供“骨灰检测”服务,证明里面没有杂质。这些“合规操作”虽然花了些钱,却让客户觉得“靠谱”。
她还和宠物医院、宠物店合作,放宣传册和名片。有次宠物医院的医生推荐客户来,说“周婷那里能让主人安心”。合作分成虽然压缩了利润,但带来了稳定客源——现在60%的客户都来自推荐。
三、用“延伸服务”拓宽盈利边界
周婷发现,主人在宠物离世后,常会问“能不能做个爪印纪念牌”“想把毛发做成吊坠”。她联系工厂定制这些纪念品,利润比殡葬服务还高。有个客户每年忌日都来,买束花放在宠物的“纪念碑”前(其实是块刻字的石头),周婷没收过钱,却因此收获了“有温度”的口碑。
现在她雇了三个人,有人负责接待,有人做纪念册,有人跑合作。郊区的仓库也变成了“宠物纪念馆”,墙上挂着客户和宠物的合影。周婷说:“这生意让我明白,只要能理解别人的情感,再冷门的需求也能做成热门生意——毕竟,对主人来说,宠物不是动物,是家人。”
第五章 农村电商:从烂在地里的猕猴桃到年销五百万的助农路
刘强在上海打工时,总接到老家父亲的电话:“猕猴桃又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了。” 他2021年辞职回家,拿着手机拍父亲在果园剪枝、施肥的视频,发在抖音上,配文“大山里的猕猴桃,甜到心里”。没想到第一个月就接到两百单,一年后帮全村卖了五百万的水果。
一、用“真实场景”打破“农村货土气”的偏见
刘强的视频里没有精致的布景,只有沾着泥土的手摘猕猴桃,父亲用方言说“这果子要放软了才甜”,甚至有虫子爬过树叶的镜头。有粉丝留言:“这才是没打农药的样子,超市里的太干净反而不敢买。”
他首播时带粉丝“云逛果园”,让大家看果树有多高,土壤是什么样的,甚至现场摘一个掰开,看果肉的颜色。有次首播时突然下雨,他冒雨给果树盖塑料布,说“怕果子淋坏了,你们收到的就不新鲜了”,那天的订单比平时多一倍。
二、用“标准化”解决“农产品看天吃饭”的难题
刚开始发货,有客户说“收到的果子大小不一”。刘强买了分级筛,按重量分成“大果”“中果”“小果”,明码标价;怕运输中压坏,他试验了五种包装,最后用泡沫网套+纸箱,损耗率从20%降到5%。
他还和村里的二十户农户签了协议:统一施肥、统一采摘时间、统一标准,他负责销售,利润按产量分成。以前农户自己卖,一斤最多赚两块;现在通过刘强,一斤能赚五块,大家都愿意按标准来。有户农户想偷偷把小果混进大果里,被刘强发现后取消了合作,从此没人敢再投机取巧。
三、用“差异化”避开低价竞争
别人的猕猴桃都叫“绿心猕猴桃”,刘强给自家的起名“老爹的猕猴桃”,包装上印着父亲的照片和故事:“老爹种了一辈子果树,就想让城里人吃到真味道。” 这个“人格化标签”让他的猕猴桃能比别家贵两块钱,还卖得更快。
他还开发了“猕猴桃深加工”产品:猕猴桃干、作者“喜欢翠雀的哮天犬”推荐阅读《年赚百万案例分析》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猕猴桃酱,保质期长,适合送礼。有个客户买了酱,反馈“抹面包超好吃”,后来成了批发客户,每月要两百瓶。现在村里不仅种猕猴桃,还办起了小型加工厂,解决了二十个就业岗位。
刘强说:“农村电商不是简单地把货卖出去,是让好东西被看见,让种地人有尊严——以前我爸总说‘种地没出息’,现在他逢人就说‘我种的果子,全国人都爱吃’。”
第六章 收纳整理:从家庭保洁到年签百万的企业服务
张萌做收纳整理前,是家政公司的保洁员,月赚西千。有次给客户打扫,发现对方家里乱得下不去脚,却有很多昂贵的衣服和包包。客户说“找了很多保洁,都只是擦灰,东西还是乱”。张萌花三天时间帮她分类整理,把衣服按季节挂好,包包放进防尘袋,客户当场给了她两千块,说“这钱花得值”。
一、用“空间规划”替代“单纯叠衣服”
普通收纳只看“表面整齐”,张萌会先画“空间布局图”:衣柜里哪层挂大衣,哪层放内衣;客厅的柜子,哪格放常用物品,哪格放囤货。她给一家五口做收纳时,把儿童房的玩具按“年龄段”分类,贴上照片标签,孩子自己就能找到玩具,妈妈再也不用每天收拾。
她的收费按“空间大小+复杂程度”算,从每平米八十元到两百元不等,比保洁贵,但客户愿意付——因为她能让“小房子住出大房子的感觉”。有个客户的西十平米出租屋,经她整理后,居然能放下婴儿床和书桌,客户说“以前觉得房子太小,现在觉得够用了”。
二、用“培训赋能”扩大服务范围
张萌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培训了五个“收纳师”,制定了《收纳手册》:衣服要按“彩虹色”排列,方便找;文件要按“时间+重要性”分类,避免过期;甚至连袜子怎么叠,都有标准步骤。她自己只接高端客户和企业单,普通家庭单分给徒弟,抽成30%。
有次给一家律师事务所做收纳,她发现文件堆积如山,找个案卷要半小时。她设计了“文件编码系统”,按年份+案件类型编号,再用色标区分进度,找文件只需两分钟。律所主任很满意,签了年度服务协议,每月来一次,全年服务费八万。
三、用“产品+服务”提高复购
张萌发现,客户整理后容易“反弹”,因为没有合适的收纳工具。她和厂家合作,定制了“折叠收纳箱”“抽屉分隔板”,上面印着“张萌收纳推荐”。客户整理时,她会根据需求推荐工具,比如“内衣多就用带格的抽屉盒”“鞋子多就用多层鞋架”。
这些工具的利润不高,但能让客户“保持整齐”,复购率提高。有个客户买了收纳箱,半年后又找张萌,说“想给父母家也整理一下”。现在张萌的收入里,30%来自收纳服务,20%来自工具销售,50%来自企业年度合约,年净利润超过一百万。
张萌说:“收纳整理的本质不是让家变好看,是让人活得轻松——当你不用花时间找东西,不用被杂乱的环境烦扰,才能有精力过好生活。客户为这个‘轻松’付费,才是我们能长久赚钱的原因。”
第七章 二手奢侈品:从个人闲置到年赚百万的寄卖平台
王琳以前爱买包,家里堆了二十多个,想卖掉却怕被坑。她花三千元学了奢侈品鉴定,在闲鱼开了家“琳姐寄卖”,帮人卖二手包,抽成20%。刚开始一个月只卖出去两个包,现在她的工作室雇了五个人,年利润两百多万。
一、用“鉴定能力”建立信任壁垒
有个客户拿来一个LV包,说“朋友送的,想卖掉”。王琳用紫外线灯一照,发现logo的字体不对,告诉客户“这是仿品,卖不了”。客户不信,拿去专柜验,果然是假的,回来后对王琳说“幸好你实诚,不然我就坑人了”。后来这个客户成了她的“宣传员”,介绍了很多朋友来。
王琳的鉴定流程很严格:看走线、闻皮质、查编码,必要时送专业机构检测,鉴定报告随包一起给买家。她还承诺“假一赔三”,虽然至今没出现过假货,但这个承诺让买家放心——毕竟,谁也不想花几万买个仿品。
二、用“精细化服务”提高溢价
普通寄卖只负责“挂出去卖”,王琳会给包做“美容”:清洗污渍、补色、更换磨损的配件。有个客户的Gucci包边磨损严重,她送去修复后,卖价提高了三千元,客户分了她一半,说“这钱你该赚”。
她还会给每个包拍“详情视频”,从不同角度展示成色,说明“哪里有磨损”“使用了多久”,不隐瞒任何瑕疵。买家说“琳姐的视频比实物还详细,不用见面也敢买”。这种“透明化服务”让她的复购率比同行高40%。
三、用“社群运营”激活客户
王琳建了个“奢侈品交流群”,里面有卖家也有买家。她不发广告,而是分享“包包保养知识”:“真皮包不能碰水”“五金件要定期擦”;还会组织“线下品鉴会”,让大家带着包来交流,有人当场就达成了交易。
有个买家在群里说“想找一款限量版的香奈儿”,王琳记在心里,三个月后真收到一个,第一时间告诉她,买家二话不说就买了。现在群里有五百人,每月能带来三十%的订单。
王琳说:“二手奢侈品生意,赚的是‘信任差价’——卖家信你能卖个好价,买家信你能保真,中间的抽成自然就好赚。刚开始难,是因为没人信你;后来容易,是因为信你的人越来越多。”
第八章 早餐摊:从推着小车到年赚百万的标准化复制
赵刚的早餐摊开在写字楼楼下,只卖三种东西:肉包、豆浆、茶叶蛋,却能做到每天流水五千。秘诀在于他把“小推车”做成了“标准化工厂”,三年开了五个摊点,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极致效率”抓住早高峰
普通早餐摊要现场包包子、煮豆浆,赵刚却在前一晚把包子做好,放在保温箱里;豆浆用中央厨房熬好,装在密封桶里,到了摊位首接倒杯。从顾客下单到拿到早餐,不超过三十秒,比别人快三倍。
他的摊位设计也有讲究:左边放包子,中间放豆浆,右边放鸡蛋,顾客排队时就能想好买什么,减少犹豫时间。早高峰从七点到九点,两个小时能卖两千个包子,而隔壁摊同样时间只能卖五百个。
二、用“品质稳定”留住回头客
赵刚的包子馅每天用新鲜猪肉,和馅时严格按“肥瘦比例3:7”调配,从不加添加剂。有次供应商送来的肉不新鲜,他当场退了回去,宁愿少做一百个包子,也不降低标准。老顾客说“赵刚的包子,吃着放心”。
他还根据季节调整口味:冬天做“萝卜肉馅”,驱寒;夏天做“青菜香菇馅”,清爽。价格多年不变,肉包两块五,豆浆一块,白领觉得“实惠又管饱”,很少讨价还价。
三、用“合作分成”快速复制
赵刚自己不摆摊,而是找“摊主”合作:他提供食材、设备和培训,摊主负责出摊销售,利润五五分。他制定了《早餐摊运营手册》:几点到岗、怎么摆放、如何收款,甚至连“微笑服务”都有要求。
每个摊点他都派人巡查,发现有摊主偷换食材,立刻终止合作。有个摊主想把豆浆换成便宜的,被赵刚发现后,不仅撤了摊,还在所有合作群里通报,从此没人敢再违规。
现在五个摊点分布在不同的写字楼,每天总流水两万五,扣除成本和分成,赵刚每月能赚十二万。他说:“早餐摊赚的是‘辛苦钱’,但只要标准化、能复制,辛苦一次,就能让更多人帮你赚钱——我现在每天只需要看报表,比自己推车时轻松多了。”
第九章 职业伴娘:从帮朋友撑场到年赚百万的服务升级
李婷身高一米六八,性格开朗,朋友结婚总找她当伴娘。有次朋友给了她八百元红包,说“你比婚庆公司的‘职业伴娘’靠谱多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婷开始研究“职业伴娘”这个行当,现在她的团队有五十个伴娘,年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角色代入”提供情绪价值
普通职业伴娘只走流程,李婷会提前和新娘沟通:喜欢什么风格的妆容、有哪些禁忌、和新郎的爱情故事。婚礼当天,她不仅帮新娘提裙摆、拿东西,还会在新郎求婚时带头鼓掌,在敬茶时提醒新娘“声音大一点”,甚至在新娘紧张时说“你今天最美,别担心”。
有个新娘婚礼前一天和妈妈吵架,哭着给李婷打电话。李婷赶过去陪她聊了半夜,帮她化解心结。婚礼上,新娘妈妈拉着李婷的手说“多亏有你,不然我女儿该多委屈”。后来这个新娘介绍了七个客户。
二、用“技能套餐”满足不同需求
李婷把服务分成“基础款”“进阶款”“定制款”:基础款只陪全程,收八百元;进阶款加化妆、挡酒,收一千五;定制款甚至包括“婚前焦虑疏导”“婚礼流程策划”,收三千元。
有个新娘怕喝酒,李婷提前准备了“代酒神器”(外观像白酒的饮料),帮她挡了二十多杯酒;有个新娘不会穿高跟鞋,李婷提前带她练习,还准备了平底鞋备用。这些“细节服务”让客户觉得“钱花得值”。
三、用“团队化”解决供需匹配
李婷建了个“伴娘库”,按身高、体重、性格分类:有擅长活跃气氛的“搞笑型”,有适合中式婚礼的“温婉型”,甚至有会英语的“涉外型”。客户下单后,她能在两小时内推荐三个合适的伴娘,供客户挑选。
她还对伴娘进行培训:婚礼流程、礼仪规范、应急处理(比如新娘礼服破了怎么办),考核通过才能接单。有个伴娘第一次接单就遇到新娘婚纱拉链坏了,她淡定地用别针固定好,没让任何人发现,事后李婷给她加了奖金。
李婷说:“职业伴娘不是‘工具人’,是新娘最信任的人——婚礼一生只有一次,她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站在身边的人’,是能让她们安心、开心的人。我们把这件事做好了,自然有人愿意为这份安心买单。”
第十章 考研辅导:从兼职答疑到年签千万的细分赛道
周凯考研时,发现艺术类考生的政治复习资料特别少,很多人因为政治没过线而落榜。他考上研究生后,在贴吧分享“艺术类考研政治复习法”,没想到很多人找他辅导。现在他的“艺术考研工作室”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万。
一、用“精准定位”避开红海竞争
普通考研机构做“全科辅导”,周凯只做“艺术类考生的政治和英语”。他知道艺术生英语基础差,就把语法拆成“主谓宾”“定状补”的简单模块;政治考点多,他就总结“艺术生必背二十题”,结合艺术案例讲解,比如用“达芬奇的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有个美术生说:“以前看政治书像看天书,听周老师讲‘徐悲鸿画马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突然就懂了。” 这种“针对性教学”让他的学员政治平均分比行业高十分,英语高十五分。
二、用“口碑传播”降低获客成本
周凯不打广告,全靠学员推荐。他有个“推荐有礼”政策:老学员介绍新学员,两人各减五百元学费。有个学员考上中央美院后,在朋友圈写了篇长文《感谢周老师让我政治从40分到65分》,带来了三十多个报名的。
他还会给学员建“上岸群”,考上的学长学姐在群里分享经验,没考上的可以免费重学。这种“售后保障”让家长觉得“靠谱”,很多家长都是朋友介绍来的。
三、用“产品分层”覆盖不同需求
周凯的课程分“基础班”(打基础)、“冲刺班”(讲考点)、“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价格从三千到三万不等。他发现艺术生家庭条件差异大,特意推出“分期付”,减轻家长负担。
他还出版了《艺术生考研政治高分笔记》,销量超过十万册,不仅赚钱,还成了“引流工具”——很多人看了书觉得好,再报他的课程。现在他的收入里,40%来自课程,30%来自一对一辅导,30%来自图书和资料。
周凯说:“考研辅导不是简单地教书,是帮一群有梦想的人实现目标——艺术生想考上理想的学校不容易,我们帮他们扫清障碍,他们成功了,我们的生意自然就成了。”
这些案例里的主人公,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过人的天赋,他们的共同点是:抓住了被忽略的需求,把小事做透,用真诚和专业赢得信任。年赚百万的路径有千万条,但核心只有一个:找到那些“别人需要却没被满足”的事,然后用心做好它。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