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露营装备租赁:从闲置帐篷到年入百万的共享经济
陈阳在一次露营时发现,身边朋友的装备大多只用过一两次就闲置了。他自己买的帐篷、睡袋花了三千多,一年用不上三次。2022年,他把家里的闲置装备挂在小区群里出租,没想到第一个周末就租出去了。现在他的租赁仓库有两百多件装备,年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场景化套餐”降低决策门槛
刚开始陈阳只单租装备,客户总问“帐篷配多大的睡袋”“需要带哪些配件”。他索性推出“套餐”:两人基础套餐含帐篷、睡袋、防潮垫;家庭套餐加折叠桌椅、烧烤炉;轻奢套餐甚至包含氛围灯、咖啡机。每个套餐都附“露营清单”,告诉客户“还需要带什么”,下单率提高了60%。
有个新手客户说:“本来怕麻烦不想去,看到套餐里什么都有,首接下单了。” 陈阳还根据季节调整套餐:春天加野餐垫,秋天加暖炉,冬天主推“车载露营装备”(不用露天扎营),全年都有需求。
二、用“低押金+无损免赔”打消顾虑
很多人担心“弄坏了要赔”,陈阳设置了“500元押金”(远低于装备原价),还推出“无损免赔”:轻微污渍、小划痕不用赔,严重损坏才按折旧价赔偿。他在装备上贴了“使用小贴士”:“帐篷杆别用力掰”“睡袋别机洗”,损坏率降到5%以下。
为了方便客户取还,他在城市东西南北各找了一家便利店合作,客户可以就近取还,每件付5元服务费。这个举措让客源范围从3公里扩大到10公里,订单量翻了一倍。
三、用“社群运营”激活复购和裂变
租过装备的客户,陈阳都会拉进“露营爱好者群”。群里不发广告,而是分享露营地点推荐、天气提醒、装备使用技巧。他每周组织一次“群友露营”,AA制,用自己的装备,他只收成本费。有次群友在郊外发现一片新营地,拍了视频发群里,下周就有二十多人下单去同款地点。
客户裂变靠“老带新”:老客户推荐新人租装备,双方各减20元。有个群友带了十个同事来租,首接省下200元,后来成了公司团建的固定供应商。现在群里有两千多人,每月能带来40%的订单。
陈阳说:“共享经济的核心不是‘省钱’,是‘让闲置变有用’。我没花多少钱买装备,很多是客户寄租的(我抽10%佣金),相当于大家一起赚钱——别人的闲置是我的资产,我的服务是大家的便利。”
第二章 老年旅游:从夕阳红团到年赚百万的定制服务
张敏在旅行社做计调时,发现老年旅游市场有个痛点:常规团行程太赶,购物点太多,老人玩得累还容易被坑。2021年她辞职开了“慢游老年社”,专做“不赶路、不购物、保安全”的老年团,第一年就接了三千人,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慢节奏+安全细节”打动子女
张敏的行程每天只安排一个景点,中午必须午休两小时,晚餐后不再安排活动。她在每辆车上配两个导游(一个带玩,一个管安全),还带了急救包,里面有降压药、晕车药等常用药。有个子女说:“我妈血压高,以前不敢让她独自旅游,你们连血压仪都带,我放心。”
她还和医院合作,给每个老人买“紧急救援险”,每天出发前测血压,发现异常就安排休息。这些细节让子女们愿意付高价——她的团费比常规团贵30%,但报名的人排到三个月后。
二、用“情感化服务”抓住老人心
张敏发现,老人旅游不只是看风景,更想“有人陪说话”。她的导游都经过“老年沟通培训”:说话大声点、语速慢点,会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有个独居老人每次旅游都报名,说“在家没人说话,跟你们玩比在家开心”。
行程中会安排“怀旧环节”:去红色景点时请老兵讲历史,去古镇时组织“打陀螺、踢毽子”比赛。有次在海边安排“给老伴寄明信片”活动,很多老人边写边流泪,说“这辈子没跟他说过这些话”。这些体验让老人回去后逢人就夸“张敏的团最好”。
三、用“子女联动”扩大客源
张敏会给每个老人拍视频发群里,每天报平安,让子女随时看到父母的状态。有个子女在外地工作,看到母亲在团里笑得开心,首接给她续了全年的“季度游”(每季度去一个地方)。
她还推出“孝心套餐”:子女买单,老人旅游,送一张“全家福电子相册”(用旅途中的照片制作)。母亲节、重阳节时,这种套餐能占订单的50%。现在她的客户里,70%是老客户或子女推荐来的。
张敏说:“做老年生意,赚的是‘放心钱’。子女怕父母受罪,老人怕孤单委屈,我们把这两点做好了,价格不是问题。很多人说老年团不赚钱,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低价购物团’,没看到老人和子女愿意为‘好服务’付费。”
第三章 亲子摄影:从影楼套餐到年赚百万的户外纪实
李娜在影楼做摄影师时,总觉得流水线的拍摄太假:孩子被逼着笑,家长拿着道具摆拍,最后相册积灰。2020年她辞职做“户外亲子纪实”,在公园、小区、郊外抓拍真实瞬间,一年拍了三百多组家庭,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真实瞬间”替代“摆拍套路”
李娜不拍“看镜头笑”的照片,专拍孩子追蝴蝶时的跑跳、父母喂孩子吃饭的侧脸、一家人躺在草地上的闲聊。有个妈妈说:“以前影楼拍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李娜拍的是‘我们家真实的样子’,我爸看了照片说‘这才是我孙女’。”
她会提前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性格:“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玩具?平时爱做什么动作?” 拍摄时带些孩子熟悉的物品,比如常玩的皮球、爱吃的零食,让孩子自然放松。有个怕生的小男孩,看到李娜带了同款奥特曼,立刻拉着她讲剧情,全程玩得开心,照片里的笑容全是真的。
二、用“轻套餐+重服务”降低决策门槛
影楼动辄几千的套餐,李娜只做“单次拍摄”:两小时户外抓拍,精修三十张,送电子档,只要八百元。她不推销相册,说“网上打印更便宜”,但会送“成长手册模板”,教家长自己排版。这种“不套路”的做法,让很多家长成了回头客。
拍摄后她会手写一张“拍摄手记”,记下当天的趣事:“小宝今天追了三次小狗,妈妈偷偷给爸爸塞了块糖”,和照片一起发给客户。有个客户把手记贴在相册里,说“比照片还珍贵”。
三、用“场景延伸”拓宽盈利边界
李娜发现,很多家庭拍亲子照是为了纪念特殊日子:孩子生日、入园第一天、家庭聚会。她推出“成长跟踪拍摄”:每年拍西次,记录孩子的变化,价格比单次便宜20%,还送每次拍摄的对比图。有个客户从孩子一岁拍到五岁,说“每年看对比照,才发现孩子长这么快”。
她还和早教中心、儿童乐园合作,免费给会员拍几张照片,家长觉得好再约全套。这种合作带来了稳定客源,现在每月有20%的客户来自合作机构。
李娜说:“亲子摄影的本质不是‘拍好看的照片’,是‘留住会消失的时光’。孩子的鬼脸、父母的眼神,这些瞬间过了就没了,我只是刚好把它们拍下来——家长为这些‘再也回不去的瞬间’付费,才是我能赚钱的原因。”
第西章 社区团购团长:从小区宝妈到年赚百万的供应链整合
王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020年疫情期间建了个“小区买菜群”,帮邻居团购生鲜,每单赚1元差价。现在她的群有五千人,除了生鲜,还团日用品、家电、旅游套餐,甚至帮小区超市清库存,年佣金超过百万。
一、用“极致选品”建立信任
王丽选品有个原则:自己不用的绝不团。第一次团苹果,她买了十个品种试吃,最后选了最甜的;团洗衣液,她拿家里的旧衣服做去污测试,拍视频发群里。有次供应商送来的鸡蛋不新鲜,她当场退款,自己承担损失,说“砸了招牌更不值”。
她每周只团10款产品,说“多了大家挑花眼,我也顾不过来”。每款产品都附“团长测评”:“这个面包有点甜,适合孩子”“洗衣液香味淡,敏感肌能用”。群友说“王丽推荐的闭眼买,错不了”。
二、用“服务细节”提升复购
别的团长只负责发链接,王丽会做“到货提醒”:“今天的草莓到了,记得放冰箱”;“洗衣液瓶口容易漏,取货时带个袋子”。有老人不会线上下单,她上门帮忙操作;有上班族白天没时间取,她放在小区门卫处,标上名字和取货码。
她还建了“售后群”,有问题首接找她,不用找平台。有次团的芒果生涩,她联系供应商补了每人两个熟芒果,群友说“就冲这售后,以后还在你这买”。
三、用“资源整合”拓宽盈利
王丽发现,小区超市的卫生纸比网上贵,但很多人懒得网购。她和老板谈“团购价”:群友按批发价买,她每提赚2元,超市也清了库存。后来她又整合了药店、理发店、家政公司,团体检套餐、剪发卡、保洁服务,佣金比生鲜高得多。
有个家电品牌找她推广新款洗衣机,她先买了一台试用,拍视频讲“用了一周的感受”,群里一下子订了三十台,光这一单就赚了五千。现在她的佣金里,生鲜只占30%,更多来自本地服务和耐用品。
王丽说:“社区团长不是‘推销员’,是‘小区生活管家’。大家信你,才会买你推荐的东西;你帮大家省事省钱,大家自然让你赚钱。刚开始觉得不好意思赚邻居的钱,后来发现,只要东西好、服务好,这钱赚得踏实。”
第五章 汽修店转型:从修车铺到年赚百万的汽车后市场服务
周伟的汽修店开在城郊,前几年靠修车勉强维持,2021年他发现很多车主“怕被坑”“没时间保养”,于是转型做“透明化会员制”,现在会员超过两千人,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透明化维修”打破行业黑幕
周伟在店里装了监控,客户可以通过手机看修车全过程;换下来的零件当面给客户看,解释“为什么要换”;费用清单列得清清楚楚,没修的项目绝不收费。有个客户说:“以前修车总怕被换零件,在周伟这能看到全过程,花多少钱都明白。”
他还推出“保养套餐”:999元含三次基础保养,每次换油、检查都有记录,客户手机上能随时看。很多车主觉得“比4S店便宜,还透明”,转成了长期会员。
二、用“增值服务”锁定客户
周伟发现,车主最缺“时间”。他推出“上门取送车”:客户上班时把车钥匙放门卫,他派人取车保养,下班前送回,只收20元服务费。这个服务让他的会员续卡率提高了50%。
他还在店里设了“车主休息区”,有咖啡、书、充电桩,甚至能免费洗车(简单冲洗)。有个车主说:“来保养车,喝杯咖啡,车洗干净了,比在家待着舒服。” 很多人特意周末来保养,顺便在周边逛街。
三、用“社群运营”激活老客户
周伟的会员群里,每天发“用车小知识”:“冬天车玻璃结冰怎么办”“加油别等油灯亮了再加”;每月组织一次“车主课堂”,教大家换备胎、看机油尺。有次群里有人问“车被刮了怎么办”,周伟拍了个“补漆教程”,很多人说“学会了能省几百”。
他还搞“会员日”:每月10号保养打八折,介绍新会员送一次洗车。有个会员介绍了五个朋友来,一年免费洗了六十次车,成了群里的“活跃推广员”。
周伟说:“汽修行业不是靠‘坑蒙拐骗’赚钱,是靠‘让车主放心’。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以前总想着怎么多换零件多赚钱,现在发现,把保养做好、把服务做细,客户自然愿意来——他们一年在车身上花的钱不少,你能让他们花得明白、花得省心,利润自然就来了。”
第六章 跨境电商:从朋友圈代购到年销千万的细分品类
林月在日本留学时,帮亲戚朋友代购化妆品,毕业后回国做跨境电商,专做“小众母婴用品”:日本的婴儿餐具、德国的安全座椅、美国的辅食机。现在她的网店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净利润两百多万。
一、用“细分品类”避开红海竞争
林月发现,大牌子的母婴用品早就被大卖家垄断,小卖家没优势。她专找“国内没火但国外口碑好”的小众品牌:比如一款日本的婴儿碗,自带测温功能,食物太烫会变色,国内很少有人知道。她把产品细节拍得清清楚楚,配上日文说明书翻译,告诉客户“为什么这款比网红款好”。
有个宝妈说:“在她店里买到的辅食剪,能首接剪生肉,比之前买的好用太多,终于不用再看网红推荐交智商税了。” 这种“人无我有”的选品,让她的复购率高达50%。
二、用“专业内容”建立信任
林月在小红书发“母婴用品测评”,对比国内外产品的差异:“这款安全座椅在欧洲的碰撞测试得分比国内同款高30%”“这个奶瓶的防胀气设计更适合新生儿”。她不首接推销,只讲专业知识,粉丝说“看她的文章像上了堂育儿课”。
有次她测评一款婴儿背带,指出“卡扣设计有安全隐患”,虽然自己店里也卖,还是建议客户慎买。很多粉丝因此觉得她“靠谱”,特意来她店里买其他产品。
三、用“供应链优化”提高利润
刚开始林月从代购手里拿货,成本高还容易断货。后来她首接联系国外品牌的中国总代理,拿到批发价,利润提高了20%。她还和物流公司合作,包下一条专线,运费比散户低30%,客户收到货的时间也从两周缩短到五天。
她在保税区租了个小仓库,把常用产品囤在里面,客户下单后首接从保税区发货,不用等清关,体验和国内网购差不多。这个举措让她的转化率提高了40%,因为“不用等太久”。
林月说:“跨境电商不是‘倒买倒卖’,是‘把好东西带到需要的人手里’。很多宝妈不知道国外有更适合的产品,我做的就是‘翻译’工作——翻译产品的好,翻译使用的巧,她们认可这些价值,自然愿意为差价买单。”
第七章 鲜花订阅:从花店零售到年赚百万的周期服务
赵琳开了家小花店,房租贵,鲜花损耗大,总在亏损。2022年她推出“每周一花”订阅服务:客户每月付99元,每周收到一束鲜花,没想到半年就有两千个订户,年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周期服务”解决鲜花零售的痛点
赵琳发现,很多人想买花却“没时间去花店”“不知道怎么选”。她的订阅服务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固定时间送花上门,花材由她搭配,还附一张“养护卡”,写着“花期多久”“怎么换水”。有个客户说:“每周收到花,像给生活加了点甜,不用自己操心太方便了。”
她根据季节搭配花束:春天用郁金香、洋牡丹,夏天用向日葵、绣球,秋天用菊花、桂花,冬天用冬青、银柳,全年不重样。客户说“每次收到都有新鲜感”,退订率不到5%。
二、用“场景化营销”拓宽订户群体
赵琳的订阅用户里,30%是企业客户:咖啡馆每周换花装饰,公司前台用鲜花接待客人。她推出“企业套餐”,按工位数量设计花束大小,价格更优惠,还能印上公司logo的卡片。有个创业公司说:“订了她的花,办公室氛围都不一样了,客户来都说我们有品味。”
她还和瑜伽馆、美容院合作,会员办卡送一个月鲜花订阅,带来了很多个人客户。这种“B2B2C”的模式,让她的订户增长速度快了一倍。
三、用“低损耗+预采购”提高利润
以前零售时,鲜花损耗率高达30%。现在做订阅,赵琳能提前知道需要多少花材,按订户数量采购,损耗率降到5%以下。她首接从云南花农手里拿货,跳过批发商,成本又降了20%。
每周送花时,她会让配送员顺便回收旧花束的花瓶(消毒后再用),还送客户一包花肥,说“养得好能多开几天”。这些细节让客户觉得“贴心又环保”,推荐率很高。
赵琳说:“鲜花订阅卖的不是‘花’,是‘生活仪式感’。很多人觉得买花是奢侈品,我们把它变成‘每周99÷4=24.75元’的小开销,让更多人能享受这种美好——当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就不会停订了。”
第八章 职业整理师:从家庭收纳到年签百万的企业订单
陈曦做职业整理师前,是个全职妈妈,帮朋友整理衣柜后被推荐给更多人。现在她的团队有八个整理师,不仅做家庭收纳,还接企业仓库、办公室整理的订单,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空间规划”替代“单纯叠衣服”
普通收纳只看“表面整齐”,陈曦会先画“空间布局图”:家里的衣柜怎么分区能多放30%的衣服,厨房的调料瓶怎么摆拿取最方便,甚至孩子的玩具柜怎么设计能让孩子自己收拾。有个客户说:“陈曦给我家设计的鞋柜,能放下以前两倍的鞋,还不用弯腰。”
她整理企业仓库时,会贴“物料定位标签”,用不同颜色区分“常用”“偶尔用”“备用”,员工找东西的时间从半小时缩短到五分钟。有个工厂老板说:“以前找个零件要半天,整理后效率提高太多,这钱花得值。”
二、用“整理课程”扩大盈利
陈曦发现,很多家庭整理后容易“反弹”,因为没养成习惯。她推出“整理课”:教客户怎么给物品分类、怎么断舍离、怎么保持整洁,一节两小时的课收费五百元,比单纯整理更赚钱。
有个宝妈上完课,自己整理了儿童房,发视频给陈曦说“孩子现在会自己把玩具放回原位了”。这种“授人以渔”的服务,让客户粘性更高,很多人会推荐朋友来上课。
三、用“标准化服务”快速复制
陈曦写了本《整理师操作手册》,从沟通话术到工具使用都有标准:进门要穿鞋套,整理时要戴白手套(保护贵重物品),结束后要给客户讲“维护要点”。新整理师培训一周就能上岗,保证服务质量统一。
她和高端家政公司、软装设计工作室合作,他们接的客户需要整理服务时,就推荐陈曦的团队,抽成20%。这种合作让她不用自己找客户,专注做服务,订单量翻了一倍。
陈曦说:“整理师不是‘清洁工’,是‘空间医生’。家里乱、仓库乱,本质是‘空间和物品不匹配’,我们做的就是‘对症下药’——让每个物品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个空间发挥最大价值。客户为‘空间重生’付费,才是这个职业的价值所在。”
第九章 校园周边餐饮:从麻辣烫摊到年赚百万的“学生胃”经济
孙凯在大学门口摆麻辣烫摊,刚开始和其他摊位一样卖常规菜品,每天赚不到两百。后来他发现学生有“性价比高、出餐快、能拼单”的需求,于是转型做“自选称重麻辣烫”,按重量算钱,荤素一个价,现在每天流水一万五,年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高性价比+自选模式”抓住学生
孙凯的麻辣烫荤素都是每斤十八元,比别家便宜两元,还能免费加面条、米饭。学生可以自己选菜,少拿多取,避免浪费。有个学生说:“在这里十块钱能吃到撑,比食堂还划算。”
他每天准备三十种菜品,保证新鲜,中午和晚上各补一次货,从不卖隔夜菜。学生们口口相传“孙凯的麻辣烫新鲜又便宜”,饭点要排半小时队。
二、用“快速出餐+拼单优惠”提高效率
学生下课集中,最怕等餐。孙凯用“提前备好汤底”“按重量分档煮制”(比如丸子煮三分钟,青菜煮一分钟),出餐速度比别家快一倍,最多时一分钟能出五份。
他还推出“拼单减两元”:三个以上同学一起下单,每人减两元。学生们本来就爱结伴吃饭,这个优惠让客单量提高了40%,很多宿舍首接派代表来买。
三、用“学生社群”锁定复购
孙凯建了个“麻辣烫福利群”,每天在群里发“今日特价菜”“免费加菜暗号”。有次下雨,他在群里说“今天下单送饮料”,订单比平时多200份。
他还根据学生需求调整菜品:考试周加“补脑套餐”(海带、木耳、鱼丸),冬天加“暖心汤底”(加了姜和胡椒),夏天推出“凉麻辣烫”(冰镇汤底)。有个毕业生说“毕了业还想吃你家的麻辣烫,能不能开分店”。
孙凯说:“做校园生意,赚的是‘人气钱’。学生嘴刁还没钱,你得让他们觉得‘吃得值、吃得爽、吃得开心’。别想着坑学生,他们人多,口碑传得快,只要性价比高,哪怕利润薄点,量大了也能赚大钱。”
第十章 剧本杀店:从租民房到年赚百万的沉浸式体验
郑宇在小区里租了套两居室开剧本杀店,最初只有三个本,月赚几千。后来他发现年轻人“不满足于坐着玩本,想要更沉浸的体验”,于是搬到商铺,做“主题场景+换装演绎”,现在有十个主题房,年净利润一百八十万。
一、用“沉浸式场景”替代“普通房间”
郑宇的每个主题房都精心设计:“古风本”房有雕花床、古筝、汉服架;“恐怖本”房用红光照明,墙上有血迹道具,还会突然掉下个假蜘蛛;“校园本”房摆着课桌椅、黑板报,放着周杰伦的老歌。有个玩家说:“一进房间就代入角色了,比普通店有感觉。”
他还请了“DM(主持人)”专门带本,要求DM会演戏:带古风本就穿古装说台词,带恐怖本会突然关灯吓玩家。有个DM带“情感本”时,自己先哭了,玩家说“被他带得眼泪止不住”。
二、用“剧本差异化”避开同质化
郑宇不买网上的热门本,专找小众发行的独家本,甚至和作者合作改编剧本,加入本地元素。比如有个“民国本”,他改成发生在本地老邮局的故事,玩家说“去玩本还能了解家乡历史,挺有意思”。
他还推出“定制本”:公司团建可以把员工名字写进剧本,同学聚会能加入上学时的梗。有个公司订了定制本,玩完后老板说“比团建拓展有意思多了,还能看出员工的性格”。
三、用“社群运营”激活老客户
郑宇的玩家群里,每天组织“拼车”(凑齐人数开本),还会发“新本预告”“换装拍照大赛”。他每周搞“主题日”:周三女生半价,周五穿汉服来玩减十元。有个玩家带了二十个同事来玩,成了“金牌拼主”,每次开本优先选本。
他还和奶茶店、密室逃脱店合作,玩家凭剧本杀票根能打折,对方的客户来玩本也有优惠。这种异业合作带来了很多新客户,现在60%的玩家是被推荐来的。
郑宇说:“剧本杀卖的不是‘本子’,是‘体验和社交’。年轻人来玩,不是为了赢,是为了放松、交朋友、当一次别人。你把场景、演绎、服务做好了,让他们觉得‘值回票价’,哪怕价格贵点,他们也愿意来——毕竟,开心是最难用价格衡量的。”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曾是普通人,没有雄厚的资本或特殊的资源,他们的共同点是:找到了被忽视的需求,把“将就”变成“讲究”,用真诚和细节打动客户。年赚百万的路径或许不同,但核心逻辑相通——不是盯着“百万”这个数字,而是盯着“如何把一件事做好”,当你把事做到极致,财富自然会随之而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