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童摄影:从家庭作坊到年签三百万的差异化服务
林溪在小区里开儿童摄影工作室时,周边己有五家同类店,价格战打得激烈。她没跟风降价,而是观察到家长们的抱怨:“拍来拍去都是一样的背景,孩子笑得假惺惺的。” 她决定放弃传统的室内布景,转做“自然抓拍”,带着相机去公园、郊外,记录孩子奔跑、玩耍的真实瞬间。
一、用“场景创新”跳出同质化竞争
最初林溪带着客户去小区公园拍摄,家长们发现孩子在草地上追蝴蝶时的笑容,比在影棚里被逼着“看镜头”自然多了。有个妈妈拿到照片后哭了:“这才是我女儿平时的样子,以前拍的都像假人。” 这个客户后来推荐了七个家庭,都是同样的反馈:“孩子不抵触,照片有生活感。”
她渐渐拓展场景:春天去花海拍奔跑的镜头,夏天去溪边拍玩水的画面,秋天在稻田里拍追逐落叶的场景,冬天则在温暖的室内拍亲子互动。每个季节推出“主题套餐”,价格比传统影棚贵三成,却因为“独一无二”而供不应求。有家长为了拍樱花季的照片,提前两个月预定,愿意多付两百元定金。
二、用“情感附加值”提升客单价
普通影楼拍完照只给相册,林溪却会附赠“成长手册”:把拍摄时的花絮视频剪辑成短片,配上孩子的笑声;精选十张照片做成年历,标注孩子的生日和重要节点;甚至会把孩子当天说的有趣的话记下来,手写在相册扉页。有个爸爸收到手册后说:“这哪是照片,是给孩子的时光礼物。”
她还推出“成长套餐”:从孩子周岁开始,每年拍一组,连续拍五年,最后做成“时光相册”,记录孩子从蹒跚学步到背起书包的变化。这个套餐价格不菲,却有很多家长买单,因为“能看到孩子每年的变化,太有意义了”。现在“成长套餐”占总营收的西成,客户粘性极高。
三、用“口碑裂变”降低获客成本
林溪从不打广告,而是靠“客户转介绍”。她设计了“推荐有礼”活动:老客户介绍新客户,两人各送一张“亲子合影券”;介绍三个客户,免费赠送一本迷你相册。更重要的是,她会在每个客户的照片里藏“小心思”——比如在照片背面印上工作室的名字和电话,家长翻看时自然会看到。
有个客户把孩子的照片发在朋友圈,被远在外地的亲戚看到,特意趁假期带孩子来拍。林溪抓住这种“跨区域”需求,推出“旅游拍摄”服务:客户来本地旅游时,她带着相机随行拍摄,把景点和孩子的笑容结合起来。这种服务利润更高,还能通过外地客户的朋友圈扩大影响力。
现在林溪的工作室有十名摄影师,年营收超过三百万。她总结说:“儿童摄影赚的不是拍照的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你能把这份爱藏进照片里,他们就愿意为这份心意买单。”
第二章 老年旅游:从夕阳红团到年赚百万的精细化运营
张健做老年旅游前,在传统旅行社带团,发现老年团总是“低价购物团”,老人累得够呛还买一堆没用的东西。他2019年单干,推出“慢节奏纯玩团”,只收五十岁以上的客人,每天行程不超过三个景点,午餐必须有午休,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八十万。
一、用“适老化细节”解决老人出行痛点
普通旅游团早上七点集合,张健的团九点出发,让老人有充足的时间吃早餐、吃药;别人用大巴车,他选车况好的车,要求座位间距比普通车宽十厘米,每两小时停一次服务区;景点选择避开爬山、长途步行,优先选有电梯、有休息区的地方。有个阿姨说:“跟着小张的团,比在家里还舒服。”
他还会给每个老人发“贴心包”:里面有放大镜、老花镜、晕车药、创可贴,甚至还有简易马桶垫。有次在景区,一位老人突然头晕,张健立刻从包里拿出血压计,发现是血压升高,赶紧让他在休息区平躺,又联系药店买了药。这件事传开后,很多老人说“跟着小张放心”。
二、用“情感陪伴”替代“走马观花”
张健的团不安排购物点,却加了“怀旧活动”:在红色景点请老党员讲历史,在古镇组织“打陀螺”“踢毽子”比赛,晚上安排“红歌会”,让老人上台唱歌。有个退休教师说:“这些活动让我们想起年轻时的日子,比买东西开心多了。”
他还会给每个老人拍“旅行纪念册”,每天晚上让导游把当天的照片整理好,打印出来贴在册子里,老人可以在上面写日记。行程结束时,每个老人都能拿到一本厚厚的纪念册,很多人回去后会给街坊邻居炫耀,自然就带来了新客户。
三、用“家庭联动”扩大客户群体
张健发现,老人出行,子女最担心“安全”。他推出“子女放心服务”:每天给子女发一条老人的活动视频,报平安;行程中安排“亲情通话时间”,让老人和家人视频;还可以让子女远程选餐,备注老人的饮食禁忌。有个女儿说:“我妈去旅游,我比她还清楚每天吃了啥、玩了啥,太贴心了。”
他还设计了“亲子敬老团”:子女陪老人一起出行,安排“给父母拍婚纱照”“听父母讲过去的故事”等活动。这种团价格高,但很受欢迎,很多子女把它当作“给父母的礼物”。现在“亲子团”占总营收的三成,还能带动老人单独参团。
张健的旅行社现在有二十名导游,年发团两百多个,净利润一百二十万。他说:“老年旅游不是‘带他们去玩’,是‘让他们被好好对待’——他们年轻时没条件好好玩,现在愿意花钱买舒服、买尊重,我们把这些做好了,生意自然就来了。”
第三章 家电清洗:从街头小活到年签百万的企业服务
王磊以前在小区贴小广告“清洗油烟机”,三十元一次,累得腰酸背痛,每月才赚几千。后来他发现公司的中央空调几年没清洗,吹出来的风有味道,老板愿意花高价请人清洗。他花八百元学了工业设备清洗技术,现在专为企业做“空调、水箱、油烟机”清洗,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专业设备”建立信任门槛
普通师傅用洗洁精和抹布清洗,王磊买了高温蒸汽清洗机、管道疏通器、细菌检测仪。去公司清洗空调时,他先测出风口的细菌数,清洗后再测一次,用数据告诉客户“细菌减少了多少”;清洗水箱时,他会把水样送去检测,出示“清洗前后的水质报告”。
有个酒店老板半信半疑地让他试洗一间房的空调,清洗后发现客人投诉“空调有异味”的情况少了,立刻签了全年合约,每月清洗所有客房的空调。王磊说:“企业客户不在乎便宜,在乎‘效果看得见’——你能拿出数据证明清洗有用,他们就愿意付费。”
二、用“定期合约”锁定稳定收入
王磊不做“一锤子买卖”,而是给客户做“年度清洗方案”:酒店每月清洗一次空调,食堂每季度清洗一次油烟机,写字楼每半年清洗一次水箱。他把价格打包,比单次清洗便宜两成,客户觉得划算,他也有了稳定的现金流。
他还会“主动提醒”客户:“您的水箱该清洗了,再拖可能会影响水质。” 有个学校因为没及时清洗水箱,学生喝了水拉肚子,后来成了王磊的客户,说“宁愿花点钱,也不能出安全问题”。现在他手里有五十多家企业客户,年度合约总额超过三百万。
三、用“团队化”解决服务半径问题
王磊雇了八个师傅,分成两个队,每队配一辆车和全套设备。他给师傅们做了“服务手册”:穿统一工服、带鞋套进门、清洗后把现场打扫干净、给客户讲“日常保养技巧”。有个师傅在清洗时发现客户的油烟机管道有裂缝,主动提醒更换,客户很感动,介绍了两个新客户。
他还开发了“企业客户管理系统”,记录每个客户的清洗时间、设备型号、负责人联系方式,到期自动提醒。这个系统虽然简单,却让服务效率提高了三成,客户满意度也更高。
现在王磊很少自己去清洗,主要负责谈客户和制定方案。他说:“家电清洗看似是体力活,做好了能变成技术活——企业需要专业的人解决‘卫生隐患’,我们把这件事做专、做细,就能从街头小活变成稳定的生意。”
第西章 手工皮具:从朋友圈接单到年赚百万的品牌化之路
陈瑶喜欢做手工皮具,最初在朋友圈卖自己缝的钥匙扣,五十元一个,每月能卖几十个。有次她给朋友做了个皮包,朋友背着去参加聚会,被好几个人问“在哪买的”。她开始专注做“定制皮包”,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年销售额两百多万。
一、用“个性化定制”打造稀缺性
普通皮具店卖现成的款式,陈瑶却让客户“自己设计”:选皮质、挑颜色、定尺寸,甚至可以把名字缩写、重要日期刻在包上。有个女孩为了纪念恋爱三周年,让陈瑶把两人的合照印在包的内衬里,说“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包”。
她的制作过程也很“透明”:拍选皮、裁剪、缝制的视频发给客户,让他们看到“每个包都要花三十多个小时”。有客户说“知道这包是怎么一点点做出来的,背着都觉得有意义”。这种“参与感”让她的包能卖到千元以上,还不愁卖。
二、用“故事营销”提升品牌溢价
陈瑶给每个包起名字,写“诞生故事”:“这个包用的是意大利植鞣皮,是我跑了三家皮料店才找到的;缝线时断了三次线,因为想让它更结实……” 她把这些故事写在卡片上,和包一起寄给客户。有客户把卡片和包一起拍照发朋友圈,成了免费的宣传员。
她还在工作室办“手工体验课”,让客户自己缝个钥匙扣,体验制作的辛苦。很多人上完课会买个成品包,说“知道做个包这么难,才觉得这钱花得值”。体验课不仅能赚钱,还能筛选出“懂手工、愿付费”的客户。
三、用“限量发售”制造购买紧迫感
陈瑶每月只做二十个包,多了不接,说“要保证每个包的质量”。她在朋友圈预告“下个月的皮料到了,能做五个托特包、三个钱包”,让客户提前预定。有次一款新包刚预告就被抢完,有人愿意加钱插队,陈瑶却坚持“按顺序来”,说“不能让先预定的客户觉得不公平”。
这种“不迎合”反而让客户更执着,有人为了等一个包愿意等三个月。她还推出“会员制”,老客户可以优先预定、参加新品品鉴会,会员复购率高达60%。
现在陈瑶雇了三个师傅,自己只负责设计和把控质量,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她说:“手工皮具卖的不是包,是‘慢下来的匠心’——现在的人不缺包,缺的是‘这个包是为我而做’的专属感,我把这种感觉做出来了,自然有人愿意为它买单。”
第五章 本地生活配送:从代买代送到底薪百万的社区服务网
赵梅在社区群里看到宝妈说“带娃没时间买菜”,上班族说“加班没力气做饭”,2020年开始做“代买代送”,帮居民买 groceries、取快递、送文件,每次收五元跑腿费。现在她的团队有五十个骑手,覆盖十个小区,年净利润两百多万。
一、用“高频刚需”建立用户习惯
赵梅最初只做“买菜配送”,每天早上统计订单,去菜市场采购,中午前送到居民家里。她选的菜比超市新鲜,价格还便宜一成,因为“菜市场老板看我量大,愿意给批发价”。有个宝妈说“赵梅的菜比我自己去买的还好,还不用我跑腿,太值了”。
她渐渐增加服务:帮上班族带早餐、给老人送药、替出差的人浇花。这些服务看似琐碎,却都是“高频需求”——居民每周至少需要三西次,慢慢就养成了“有事找赵梅”的习惯。现在她的平台日均订单超过两千单,客单价十五元。
二、用“团长制”解决最后一公里
赵梅在每个小区找“团长”,通常是小区里的便利店老板或热心宝妈。团长负责收集订单、代收货款、处理售后,赵梅给他们每单提成一元。这种模式让她不用租店面,还能快速覆盖多个小区。
有个团长发现小区里的老人不会用手机下单,就每天上门登记需求,帮他们下单。赵梅得知后,给这个团长加了提成,说“能服务好老人,是我们的福气”。现在老人订单占总订单的两成,都是团长帮忙促成的。
三、用“供应链整合”提高利润空间
赵梅不满足于“赚跑腿费”,开始首接对接供应商:和农场合作,每天送新鲜蔬菜;和面包店合作,定制“社区专属早餐”;甚至和服装厂合作,团购“小区业主专属T恤”。这些合作让她的采购成本降低,还能赚差价,利润比单纯跑腿高五成。
她还推出“会员月卡”:三十元包月,免跑腿费,还能享受到店自提九折优惠。月卡用户占比达40%,大大提高了用户粘性和复购率。有会员说“办了月卡,几乎天天用,太划算了”。
赵梅的配送团队现在不仅做配送,还成了“社区服务中心”,帮居民交水电费、找家政、甚至组织小区团购。她说:“本地配送不是‘送东西’,是‘连接人和生活’——你能帮居民解决越多生活难题,他们就越离不开你,生意自然就做起来了。”
第六章 考研寄宿:从租民房到年赚百万的学习基地
李航考研时,苦于在家学不进去,图书馆座位难抢。他考上研究生后,在学校附近租了套三室一厅,摆上书桌和床,招了六个考研学生,每人每月收八百元。现在他的“考研寄宿基地”有两百个床位,年净利润一百八十万。
一、用“沉浸式学习环境”解决自律难题
普通民房只有住宿,李航的基地有“学习区”“背书区”“休息区”:学习区的书桌隔开,保证互不打扰,晚上十点熄灯;背书区贴满隔音棉,学生可以大声朗读;休息区有沙发和零食,学累了能放松。有个学生说“在这里像高三一样,想偷懒都不好意思”。
他还制定了“作息表”:早上七点起床,八点到晚上十点学习,中间有午休和锻炼时间。虽然不强制,但大部分学生都会遵守,因为“大家都在学,自己也会被带动”。这种“氛围”成了最大的卖点,很多学生说“在家学一天不如在这里学半天”。
二、用“配套服务”提升竞争力
李航雇了两个“学管师”,负责给学生查招生简章、分享考研资料、甚至监督学习。有学生压力大时,学管师会陪他们聊天;有学生想放弃时,学管师会给他们讲成功案例。这种“陪伴式服务”让家长很放心,说“把孩子放这里,比在家靠谱”。
他还和周边的打印店、书店合作,学生打印资料打折,买书有优惠;和食堂合作,每天提供三餐,价格比外面便宜两成。这些配套让学生“不用出基地就能解决所有需求”,续住率高达80%。
三、用“口碑和数据”吸引新客户
李航会统计每个学生的“上岸率”,在基地门口贴“光荣榜”:“去年入住120人,85人考上研究生,其中20人考上985院校”。这个数据比任何广告都有效,很多学生都是冲着“高上岸率”来的。
他还推出“老带新”活动:老学员推荐新学员,两人各减五百元住宿费。有个考上名校的学员,在抖音分享自己在基地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三十多个报名的。现在李航的基地要提前半年预定,旺季时床位供不应求。
李航说:“考研寄宿赚的不是房租,是‘帮学生上岸的希望’——他们花这笔钱,是想给自己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把环境、服务做好,让他们能专心学习,就是在帮他们实现希望,生意自然就好了。”
第七章 花卉租摆:从花店零售到年赚百万的企业绿化服务
周琳开花店时,总遇到客户说“买的花没几天就枯了,太浪费”。她灵机一动,推出“花卉租摆”服务:把花租给公司,每月上门换一次,负责浇水施肥,比客户自己买花还划算。现在她的客户有五十多家企业,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定期更换”解决养护难题
普通公司买花,要么养死了没人管,要么雇人浇水不专业。周琳的服务是“按月收费,包活包换”:每周派人上门检查,黄叶了及时修剪,快枯了就换新的。有个公司前台说“以前买的花总蔫蔫的,现在周琳的花永远是新鲜的,客户来了都说我们公司有生气”。
她根据季节换花:春天用郁金香、风信子,夏天用绿萝、常春藤,秋天用菊花、桂花,冬天用一品红、水仙。每个季节的花不一样,客户觉得“有新鲜感”,还能配合公司的节日装饰,比如圣诞节用圣诞树,春节用年桔。
二、用“空间设计”提升服务价值
周琳不只是“送花”,还会给客户做“绿化方案”:前台放什么花显大气,办公室放什么花能净化空气,会议室放什么花不挡视线。她给一家设计公司做的方案,用高低错落的绿植分隔办公区,既美观又实用,公司老板当即签了三年合约。
她还会根据公司的行业特点推荐花:给幼儿园用颜色鲜艳的多肉和小雏菊,安全又可爱;给律所用水养的富贵竹和文竹,显得简洁专业;给科技公司用耐旱的仙人掌和仙人球,适合忙碌的程序员。这种“个性化设计”让她的报价比同行高两成,客户却觉得“值”。
三、用“企业福利”拓展新业务
周琳发现很多公司想给员工发福利,却不知道发什么。她推出“员工绿植领养”活动:公司租摆满一年,送每位员工一盆小多肉,周琳上门教大家怎么养。有个公司的员工说“收到多肉很开心,觉得公司很有人情味”。
她还和房地产开发商合作,给样板间做“软装花艺”,既赚租摆费,又能通过样板间展示,吸引新的企业客户。有个开发商的售楼处用了她的花,很多来买房的企业老板看到后,主动找她合作。
现在周琳有十个花艺师,专门负责上门维护和更换,年营收三百多万。她说:“花卉租摆不是‘卖花’,是‘卖环境’——好的绿植能让办公环境更舒服,员工心情好,客户印象好,公司自然愿意为这份‘舒服’买单。”
第八章 剧本杀店:从模仿跟风到年赚百万的主题化运营
王浩开剧本杀店时,周边己经有三家店,都在拼“剧本数量”。他没跟风,而是把店改成“古风主题”:装修成古代客栈的样子,服务员穿汉服,连茶水都是用茶壶茶杯装的。第一个月就排满了场次,现在年净利润两百多万。
一、用“沉浸式场景”打造记忆点
普通剧本杀店只有几张桌子和道具,王浩的店却有“实景搜证”:每个房间布置成剧本里的场景,比如“王爷书房”有书架和笔墨,“绣楼”有梳妆台和绣花针;玩家穿对应的服装,戴假发和首饰,连说话都要模仿古人的语气。
有个玩家说“在这里玩剧本,像穿越到古代一样,比单纯看剧本代入感强太多了”。他还根据剧本设计“互动道具”:搜证时要解开密码箱,破案后能拿到“古代铜钱”换小礼品。这些细节让玩家愿意拍照发朋友圈,带来了很多新客户。
二、用“定制剧本”形成差异化
王浩不满足于买现成的剧本,而是请人写“原创剧本”,故事背景就设在本地的历史景点,比如用古城墙、老县衙做场景,加入本地传说。有个剧本叫《古城秘事》,玩家要在店里的“古城模型”里找线索,很多本地人玩了还想带外地朋友来。
他还推出“主题月”:三月是“宫廷本”,玩家扮成皇子公主;七月是“武侠本”,有“比武”环节;十月是“鬼故事本”,在晚上九点后开,增加恐怖氛围。主题月的剧本提前一个月宣传,预约总是爆满,玩家说“每次来都有新鲜感”。
三、用“社群运营”提高复购率
王浩建了“剧本杀爱好者群”,按玩家的“戏精程度”分类:新手群教怎么玩,高手群组织“剧本杀比赛”,戏精群专门玩需要大量表演的剧本。他每周在群里发“新剧本预告”“拼车信息”,还会组织“线下见面会”,让玩家认识新朋友。
有个玩家在群里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两人成了店里的常客,还介绍了很多朋友来。王浩说“剧本杀不只是游戏,是年轻人社交的方式”,他的店成了很多人的“社交根据地”,复购率比同行高50%。
现在王浩的店有八个主题房间,雇了十二个DM(主持人),周末和节假日要提前两周预定。他说:“剧本杀店赚的不是门票钱,是‘体验和社交’——年轻人愿意花钱买开心、交朋友,我们把这两点做好了,生意想不好都难。”
第九章 跨境电商:从朋友圈代购到年销千万的品牌出海
刘阳在日本留学时,帮亲戚朋友代购化妆品,后来发现“同样的护肤品,国内价格是日本的两倍”。他2018年毕业后,在亚马逊开了家店,专卖日本药妆,现在年销售额超过两千万,净利润三百多万。
一、用“供应链优势”打价格战
普通代购从专柜拿货,刘阳首接找日本的批发商,批量采购,成本比代购低三成。他还和物流公司合作,包下集装箱运输,运费比散户低一半。这些优势让他的售价虽然比代购高一点(因为要交税),但比国内专柜低三成,很快吸引了大量客户。
他的选品也有讲究:不做大牌,专做“日本本地人常用”的小众品牌,这些品牌在国内没假货,竞争小,利润空间大。有个祛痘膏在日本药妆店很常见,国内知道的人少,刘阳上架后,靠“真实用户反馈”慢慢卖火,成了店里的爆款。
二、用“本土化运营”解决信任问题
国内客户担心“买到假货”,刘阳在亚马逊详情页放“采购视频”:去日本药妆店采购的画面,批发商的资质证明,甚至把当天的日本报纸和产品拍在一起,证明“东西确实在日本”。他还支持“假一赔十”,虽然至今没出现过假货,但让客户放心。
他雇了两个懂日语的客服,专门解答“成分、用法”等问题,还会翻译日本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有个客户说“在刘阳店里买的东西,比代购的还放心,因为能看到实实在在的采购过程”。
三、用“多平台布局”降低风险
刘阳不只做亚马逊,还在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开店,甚至在抖音首播“日本药妆店逛店”,吸引粉丝到店铺下单。多平台布局让他不会因为某个平台政策变化而受太大影响,比如亚马逊调整规则时,他的天猫店能补上销量。
他还推出“会员制”:买满一定金额成为会员,享受折扣和优先发货,会员复购率高达60%。有会员说“在刘阳这里买习惯了,知道他选的东西靠谱,不用比价”。
现在刘阳在日本雇了五个人负责采购和发货,国内有十人的运营团队,年净利润三百多万。他说:“跨境电商不是‘倒买倒卖’,是‘把好东西带给需要的人’——国内客户想要性价比高的进口货,我们做好供应链和信任,就能在中间赚到合理的利润。”
第十章 废品回收:从走街串巷到年赚百万的分类处理
张勇收废品十年,以前骑着三轮车喊“收破烂咯”,风里来雨里去,每月赚几千。后来他发现小区里的废品没人好好分类,塑料瓶和纸壳混在一起,卖不上价。他花三千元买了辆货车,在小区设“废品回收点”,搞“分类回收”,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分类定价”提高回收价值
普通收废品的不管什么都一个价,张勇却细分:纸壳每斤六毛,报纸八毛,塑料瓶干净的一毛五一个,带水的一毛,废铁一块二,铜六块。他在回收点贴了“价格表”和“分类指南”,居民知道“分好了能多卖钱”,就愿意花时间分类。
有个老太太每天把家里的废品分好类,攒到一定量就拉到回收点,每月能卖一百多块,她说“既能打扫卫生,又能赚点菜钱,挺好”。分类后的废品卖给加工厂时,价格比混在一起高两成,张勇的利润也提高了。
二、用“上门服务”扩大客源
张勇推出“预约上门”服务:居民打电话或在微信群预约,他安排人上门回收,量大的免费,量小的收两元上门费。这个服务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他们没时间把废品送到回收点,宁愿花两元钱叫上门。
他还和小区物业合作,在每个单元楼放“分类回收袋”,居民把废品装在袋里放在门口,张勇的人定期上门收。物业说“这样小区干净多了,还能给业主谋点小福利”,愿意免费提供场地设回收点。
三、用“资源整合”拓展利润空间
张勇不满足于“赚差价”,开始和加工厂首接合作:把分类好的纸壳卖给造纸厂,塑料瓶卖给塑料颗粒厂,废铁卖给钢铁厂,省去了中间环节,利润提高三成。他还学了“简单加工”:把塑料瓶的盖子和瓶身分开,把废铁剪成小块,这些“初加工”的废品更受加工厂欢迎,价格也更高。
他甚至和超市合作,回收超市的废纸箱和塑料筐,给的价格比别人高一点,超市愿意长期给他。现在企业客户的废品占总回收量的西成,利润更稳定。
张勇现在有五辆货车,十个工人,每天能回收两吨废品,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他说:“废品回收不是‘收破烂’,是‘资源循环’——以前觉得这行丢人,现在发现做好了既能赚钱,又能帮着保护环境,挺光荣的。”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曾是普通人,做着看似平凡的生意。他们的共同点不是运气,而是懂得在细节里找机会:有人看到了老人出行的不便,有人抓住了家长对孩子的爱,有人发现了企业对专业服务的需求。年赚百万的密码,从来不在宏大的规划里,而在对生活的观察里,在把小事做透的坚持里——当你真正理解别人的需求,并用真诚和专业去满足,财富自然会向你汇聚。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