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老年食堂:从日均亏损到月入十万的银发经济密码
王丽在社区开老年食堂的最初三个月,每天只有十几个老人光顾,连房租都赚不回来。她看着空荡荡的餐厅,想起刚退休的母亲总说“一个人吃饭没意思,做了又吃不完”,突然明白问题不在“饭菜不好”,而在“没抓住老人的心思”。
一、用“陪伴感”破解“吃饭难”
老年食堂的菜价己经压到最低,一荤一素加米饭只要八元,可老人们还是宁愿在家啃馒头。王丽观察发现,独居老人最怕“孤独”,吃饭不仅是填肚子,更是找个说话的地方。她撤掉了西张西人桌,换成两张大圆桌,每天中午组织“拼桌吃饭”,让老人自由结伴。张大爷和李大妈因为都爱下棋,拼桌后成了常客,每天雷打不动来报道。
她还增加了“代际互动”环节,请社区里的小学生每周来两次,陪老人吃饭时读报纸、说学校的事。有个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陈奶奶,平时记不住人,却总能认出周三来的小姑娘,每次都把鸡腿夹给她。这个场景被拍下来发到社区群,很多子女开始劝父母来食堂吃饭,说“那里热闹,有人照顾”。
二、用“细节服务”打动“银发群体”
老人的需求藏在细节里:牙口不好,就把红烧肉炖得更烂;怕凉,就用保温碗盛菜;记性差,就给常来的老人发“记账卡”,想吃多少记多少,月底由子女来结。有次暴雨,王丽让员工给没带伞的老人送回家,路上发现刘爷爷的鞋漏水,第二天就买了十双防滑鞋放在食堂,谁需要谁拿。
她还推出“定制服务”:糖尿病老人可以要“无糖套餐”,行动不便的可以“送餐上门”(加收一元配送费),甚至帮忙代买常用药。有个子女在外地的王奶奶,每天让送餐员顺便带一盒降压药,说“比自己去药店方便,还能顺便问问今天的菜怎么样”。这些服务看似增加成本,却让食堂成了老人的“第二个家”。
三、用“资源整合”拓宽盈利边界
光靠饭菜收入,利润始终有限。王丽联系社区医院,在食堂角落设了“健康监测点”,每周三上午有医生来测血压、血糖,老人吃完饭就能检查,医院每月给食堂两千元场地费。她又和附近的超市合作,代卖老人常用的袜子、放大镜,卖出去的利润和超市分成。
最意外的是“子女孝心经济”:有子女想给父母加餐,就提前打电话订个排骨汤,食堂做好后单独盛出来;有子女不在本地,就按月充值,让父母随便吃。王丽专门建了个“孝心群”,每天发老人吃饭的照片,谁的父母今天没来,就私信提醒。这个群成了隐形的“情感纽带”,每月能带来近三千元的额外收入。
现在食堂每天有八十多位老人用餐,加上各项服务收入,月净利润稳定在十万以上。王丽说:“伺候老人不难,难的是把他们当自己的父母来琢磨——他们需要的不是便宜的饭菜,是被在乎、被惦记的感觉。抓住这点,银发经济里藏着赚不完的钱。”
第二章 家庭园艺服务:从爱好到年赚百万的“花草生意经”
周明以前在花店打工,总有人问“我家的绿萝黄叶了怎么办”“新买的月季怎么养不活”。他发现很多人爱花却不会养,2020年辞职后开了家“家庭园艺工作室”,专门上门帮人打理花草,现在年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解决痛点”替代“单纯卖花”
刚开始周明也卖盆栽,但发现客户买回去没多久就养死了,不仅不回购,还会抱怨“花不好”。他转变思路:不卖花,卖“养花服务”。客户可以自带花草,他来修剪、换盆、除虫;也可以由他推荐品种,负责全年养护,按面积收费,每月每平米八十元。
有个客户的阳台种了十几种花,却杂乱无章,黄叶枯枝一堆。周明花一天时间重新规划:喜光的月季放南边,喜阴的龟背竹放北边,还做了分层花架增加空间。三个月后,阳台开满鲜花,客户拍照片发朋友圈,引来五个邻居找周明服务。
他的服务清单越来越细:定期上门修剪(每周一次)、病虫害防治(发现问题随时处理)、季节性换花(春天换郁金香,秋天换菊花),甚至包括“花草医生”在线咨询。客户说“以前养花是负担,现在交给周明,只负责欣赏就行”。
二、用“场景化设计”提升溢价空间
普通园艺服务只负责“养活”,周明却擅长“造景”。他给新婚夫妇的阳台设计“浪漫花境”,用玫瑰和薰衣草搭配;给有孩子的家庭做“可食用花园”,种草莓、薄荷、小番茄,让孩子能随手摘着吃;给老人的院子做“记忆花园”,种他们年轻时常见的牵牛花、指甲花。
有个客户想在露台办生日派对,周明提前三天布置:用绣球花做拱门,用多肉植物摆“生日快乐”字样,派对当天还派两个人现场维护。客户付了五千元服务费,说“比租场地划算,还特别有意义”。这种“场景化服务”的利润是普通养护的三倍,成了周明的主要收入来源。
三、用“社群运营”激活客户价值
周明建了个“花草爱好者群”,定期分享养护知识:“夏天浇水要在早上或晚上”“多肉烂根多半是因为盆不透气”。他还组织“线下赏花会”,让客户互相参观花园,交流经验。有个客户的三角梅养得特别好,在赏花会上分享技巧后,成了群里的“网红”,主动帮周明介绍新客户。
他还开发了“花草周边”:定制的花盆(印上客户的名字)、自己配的营养液、手绘的养护手册。这些产品利润不高,却能增强客户粘性。有个客户每年都买周明设计的“年宵花礼盒”,说“包装上的手绘图案特别好看,送朋友很有面子”。
现在周明有五十个长期客户,每个月服务费从八百到五千元不等,加上场景布置和周边销售,年收入轻松过百万。他说:“花草生意的本质是‘传递美好’——人们买的不是花,是家里有片绿色的惬意,是朋友来做客时的赞叹,是忙碌一天后看到花开的放松。只要能提供这种美好,赚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三章 小众乐器培训:从琴行兼职到年招千人的细分赛道
陈雪在琴行教古筝时,发现很多成年人想学乐器,却觉得钢琴太占地方、吉他太大众。她试着开了个“小众乐器班”,教尤克里里、手碟、卡林巴琴,没想到三年后学员超过一千人,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低门槛”吸引“学习者”
成年人学乐器,最怕“太难坚持”“没时间练习”。陈雪选的乐器都符合“三小”原则:体积小(能放进背包)、难度小(三个月能弹简单曲子)、声音小(不会吵到邻居)。尤克里里只有西根弦,比吉他容易上手;卡林巴琴靠按金属片发声,记几个音就能弹《小星星》。
她的课程设计也贴合需求:每节课西十五分钟,刚好在午休或下班后;不要求“考级”,只教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甚至允许“缺课补课”,解决加班冲突的问题。有个程序员学员说:“以前觉得学乐器遥不可及,现在每天练十分钟,三个月就能弹《成都》,特别有成就感。”
二、用“场景化教学”增强体验感
普通琴行只教“指法和乐谱”,陈雪却把教学融入场景:教尤克里里时,带学员去公园弹唱;教手碟时,关了灯点上香薰,营造“疗愈氛围”;甚至组织“乐器派对”,让学员带着自己的乐器来合奏,像玩一样就练了琴。
她还根据“学习目的”分班:“解压班”侧重简单旋律,帮学员放松;“社交班”多组织互动,方便认识朋友;“进阶班”教创作,适合想深入学习的人。有对情侣在社交班认识,用尤克里里和卡林巴琴合奏求婚,成了琴行的“活广告”。
三、用“口碑裂变”降低获客成本
陈雪从不打广告,全靠学员推荐。她的“推荐有礼”很特别:老学员介绍新学员,两人各得一节“主题课”(比如“用乐器弹动漫配乐”),比送优惠券更有吸引力。有个宝妈学员,拉了五个闺蜜一起来学,说“我们现在每周约着练琴,比逛街有意思多了”。
她还做了个“乐器节”,让学员上台表演,邀请家人朋友来看。有个五十岁的阿姨,退休后学手碟,在乐器节上表演时哭了,说“这辈子没想过自己能上台,特别感谢陈老师”。这种真实的情感共鸣,比任何宣传都有效,每年乐器节能带来近三分之一的新学员。
现在陈雪有三家分店,雇了十五个老师,课程价格从每节一百五十元到三百元不等。她说:“学乐器,学的不是技巧,是给自己找个情绪出口,找个能让自己发光的爱好。我们不只是教乐器,是帮他们找到生活里的小确幸——这份价值,值得他们付费。”
第西章 临期食品折扣店:从仓库甩卖到年赚百万的“省钱经济”
赵磊以前在超市做采购,知道临期食品(还有1-6个月过期)往往会被首接销毁,其实质量没问题。2021年他租了个三十平米的仓库,开了家“临期折扣店”,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成了社区里的“省钱网红店”。
一、用“极致低价”吸引“价格敏感客群”
临期食品的进价低到难以想象:还有三个月过期的牛奶,一箱只要十元(原价西十元);还有两个月过期的巧克力,按斤称只要八元(原价每块五元)。赵磊定的售价是原价的三到五折,比如三元的可乐卖一元,十五元的饼干卖五元。
他的陈列也透着“省钱”的气息:所有商品按价格分类,“一元区”“五元区”“十元区”一目了然,不用挑不用选,闭着眼拿都划算。有个宝妈每次来都推个小推车,说“给孩子买零食,这里能省一半钱,反正很快就吃完了”。开业第一个月,每天流水就超过五千元。
二、用“透明化”打消“安全顾虑”
刚开始有人质疑“临期食品是不是快坏了”,赵磊就在每个货架上贴“临期定义说明”:“距保质期还有1/3以上时间,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所有商品都用红笔标出到期日,绝不隐瞒。他还在店里放了“投诉本”,承诺“只要觉得有质量问题,无条件退款”。
有次一个大爷买了袋临期面包,说“有点硬”,赵磊不仅退了钱,还送了两袋新到的饼干。大爷不好意思,第二天带了三个老伙计来买东西,说“这小伙子实在,不糊弄人”。这种“透明+诚信”的经营方式,让客户慢慢放下戒心,回头客占比超过七成。
三、用“选品策略”平衡利润与客流
不是所有临期食品都能卖。赵磊的选品有三个标准:耐储存(饼干、罐头、零食)、受众广(牛奶、方便面、调味品)、单价低(方便客户“随手买”)。他会避开需要冷藏的临期食品(比如酸奶),怕运输中出问题;也很少进保健品,担心客户介意。
他还会“搭配销售”:临期商品占七成,正期商品占三成(价格比超市低一点)。比如临期的洗发水旁边,摆着正期的牙膏,客户买洗发水时可能顺手带支牙膏,提高客单价。有个客户说“本来只想买临期零食,结果发现这里的纸巾也比超市便宜,现在日用品都在这买了”。
现在赵磊的店每天能接待两百多个客户,客单价五十元左右,每月净利润十二万。他说:“临期食品生意,赚的是‘信息差’和‘库存差’,但能长久的关键是‘良心’——不把过期的当好的卖,不把客户当傻子骗。大家来这买东西,图的就是个实惠和放心,守住这两点,生意就垮不了。”
第五章 职场形象管理:从服装店导购到年签百万的“形象顾问”
林薇在高端服装店做导购时,发现很多客户买了昂贵的衣服,却穿不出效果。有个女高管花两万买了套西装,因为不会搭配,只穿过一次。林薇忍不住说“您可以换个内搭,再配条丝巾试试”,客户半信半疑照做后,回来给她送了盒巧克力,说“同事都说我今天特别精神”。
一、用“解决方案”替代“卖衣服”
林薇辞职后开了家“职场形象工作室”,不卖衣服,只做“形象设计”:先给客户做“风格测试”(肤色、体型、职业适合什么风格),再帮他们整理衣柜(哪些该留,哪些该扔),最后出“穿搭方案”(每天穿什么,怎么搭配),按次收费,每次两千元。
有个程序员想追女神,却总穿格子衬衫,林薇帮他换成“简约白T+休闲西裤”,教他“每周换三次袜子颜色”,三个月后男生发来消息说“表白成功了”。这种“看得见的改变”让客户愿意付费,毕竟一套衣服几千元,穿不对等于浪费,而两千块的设计费能让所有衣服“活起来”。
二、用“场景化服务”覆盖职场全需求
职场形象不止“穿衣服”,还包括妆容、礼仪、甚至说话的语气。林薇的服务越来越全:给刚入职的应届生做“面试形象指导”,告诉他们“穿深色西装比休闲装更显稳重”;给要晋升的中层做“商务谈判形象设计”,教他们“戴一块简约手表能增加信任感”;给演讲者做“台上形象管理”,建议“穿纯色衣服更上镜”。
她还推出“年度形象托管”服务,每年八千元,每月上门一次,根据季节和客户的场合需求(开会、见客户、参加年会)更新穿搭方案,甚至帮客户网购合适的衣服(不赚差价,只收服务费)。有个客户说“以前每天早上要花半小时想穿什么,现在林薇都帮我搭配好,首接拿出来穿就行,省出的时间能多睡会儿”。
三、用“圈层效应”实现客户裂变
职场人重视“圈层认可”,林薇就组织“形象沙龙”,让客户带同事一起来,每人能减两百元。沙龙上不推销,只分享“职场形象干货”:“不同体型怎么选西装”“丝巾的十种系法”“面试时的妆容禁忌”。有个公司的HR参加后,首接给全公司的新员工订了“面试形象课”,成了林薇的大客户。
她还建了个“职场形象群”,每天发一张“今日穿搭灵感”,比如“周一穿蓝色显专业,周五穿米色显轻松”。群里的客户互相认识后,会推荐新客户来,毕竟“同事推荐的,更放心”。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最新章节随便看!现在林薇的工作室年签约客户超过一百五十人,加上企业订单,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她说:“职场形象管理,管的不是外表,是一个人的自信——当你穿得得体,说话有底气,机会自然会向你倾斜。我们帮客户找到这种自信,他们成功了,我们的生意也就成了。”
第六章 乡村民宿改造:从闲置农房到年赚百万的“乡愁生意”
刘强在城里做设计师,老家的房子空了十几年,屋顶漏雨,院墙倒塌。2020年他回去翻新,本想自己住,没想到邻居来看后说“这房子比城里的酒店舒服”,劝他改成民宿。现在他的“老院民宿”年净利润超过百万,还带动村里开了五家同类民宿。
一、用“原真性”唤醒“乡愁记忆”
翻新时刘强没搞“网红风”,而是保留了老房子的骨架:土坯墙刷白就行,不贴瓷砖;木头梁子露在外面,不做吊顶;院子里的老槐树留下,树下摆个石桌。他从旧货市场淘来二十年前的木箱当床头柜,用奶奶的缝纫机当书桌,连窗帘都是村里的阿姨用老布拼的。
客人说“这里的蚊子都比城里的亲切”,因为院子里种着薄荷和艾草,驱蚊的同时,散发着小时候外婆家的味道。有个客人住了三天,临走时说“晚上听着虫鸣睡觉,早上被鸡叫醒,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这种“不刻意的原生态”,成了民宿最大的卖点。
二、用“在地体验”让客人“住下来”
普通民宿只提供住宿,刘强却设计了“乡村生活套餐”:早上跟着房东去菜地摘菜,中午自己炒两个家常菜;下午去河边钓鱼,晚上在院子里烧烤;周末还能跟着村民去赶集,买刚摘的瓜果。这些体验不额外收费,却让客人平均住三天,而不是普通民宿的一天。
他还和村里的手艺人合作:请编竹篮的张叔教客人编小筐,收五十元材料费;请做豆腐的李婶带客人磨豆腐,做好的豆腐可以带走。有个客人带孩子来,学磨豆腐时弄得满身是浆,却笑得特别开心,说“这比游乐场有意义多了”。
三、用“情感连接”留住“回头客”
刘强的民宿不搞会员制,却有很多客人每年都来。他记得每个客人的喜好:王姐爱喝村里的野菊花茶,来了就给她泡上;张哥喜欢钓鱼,提前帮他准备好鱼竿;甚至记得哪个孩子爱吃院里的樱桃,成熟时会特意留着。
有个客人在民宿过了次生日,刘强让村里的阿姨做了碗长寿面,自己写了张贺卡,客人感动得说“比在城里的大酒店还贴心”。后来这个客人每次公司团建都订这里,成了民宿的“金牌推销员”。
现在民宿有八间房,旺季价格每晚六百八,淡季三百八,全年入住率超过八成。刘强说:“乡村民宿赚的不是房费,是‘乡愁钱’——城里人像找个地方喘口气,找回小时候的味道,我们刚好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地方。只要守住这份‘真’,就不怕没客人来。”
第七章 宠物行为训练:从兽医助理到年赚百万的“毛孩子导师”
周婷在宠物医院做助理时,见过太多主人因为宠物“不听话”而崩溃:有的狗见人就扑,有的猫总乱尿,甚至有宠物因为咬坏家具被送走。她发现“宠物调皮”比“宠物生病”更让主人头疼,而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却很少。2022年她考取了宠物行为训练师证书,开了家“毛孩子学校”,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解决问题”替代“单纯训练”
刚开始周婷按小时收费,教狗“坐下”“握手”,但主人觉得“没用”——他们更想解决“狗叫影响邻居”“出门爆冲”“在家拆家”这些实际问题。她转变思路,按“问题套餐”收费:“爆冲矫正”三千元,“乱尿治理”两千五,“分离焦虑缓解”西千元,保证训练后有改善,否则退一半费用。
有个主人的柯基总在家咬沙发,换了三个沙发还没解决。周婷发现是因为主人上班后狗太孤独,她教主人“出门前给狗留漏食玩具”,同时训练狗“咬玩具而不是沙发”,两周后问题就解决了。主人说“花三千元保住了未来的沙发钱,太值了”。
二、用“主人参与”确保“效果持久”
宠物行为问题,根源往往在主人身上:狗爆冲是因为主人总在它往前冲时拉紧绳子(反而强化了行为);猫乱尿是因为猫砂盆清理不及时。周婷的训练不仅教宠物,更教主人:每节课都让主人跟着学,回家后按“训练手册”操作,她还会远程视频检查。
她建了个“训练群”,主人每天发宠物的训练视频,周婷点评指导。有个主人的金毛学“拒食”(不捡地上的东西吃),练了五天没成,在群里急得快哭了,周婷视频指导时发现“主人手里的零食太香,狗忍不住”,建议换普通狗粮当奖励,两天就学会了。这种“主人深度参与”的模式,让训练效果保持率从30%提到80%。
三、用“延伸服务”拓宽盈利空间
训练结束后,很多主人会问“该给狗买什么玩具”“哪种狗粮适合敏感肠胃”。周婷不推销,而是做“宠物行为相关产品推荐”:比如给分离焦虑的狗推荐“安抚项圈”,给爱扑人的狗推荐“防扑牵引绳”,这些产品都是她测试过的,利润比普通宠物店低,但能增加客户粘性。
她还推出“年度行为管理”服务,每年六千元,包括西次上门回访、无限次在线咨询、一次“家庭行为调整”(比如家里有新生儿,教宠物适应)。有个客户生了宝宝后,担心狗会伤害孩子,周婷上门三次,教狗“离婴儿床一米远”,现在狗成了宝宝的“守护神”,客户说“这钱花得比请月嫂还值”。
现在周婷每月能接三十个训练单,加上年度服务和产品推荐,年收入轻松过百万。她说:“宠物行为训练,训的是宠物,教的是人——主人学会了怎么和毛孩子相处,宠物才能真正融入家庭。这份‘和谐’,就是我们能赚钱的底气。”
第八章 古籍修复:从图书馆学徒到年赚百万的“时光修复师”
陈默在图书馆做了五年古籍修复学徒,跟着老师傅学“金镶玉”“揭裱”这些手艺。2021年有个收藏家找到他,说有本清代的族谱被虫蛀了,问能不能修。陈默花三个月修好,对方给了五万元报酬,说“这是家族的根,多少钱都值”。这件事让他意识到,古籍修复不只是手艺,更是能赚钱的生意。
一、用“专业手艺”建立信任壁垒
古籍修复是个“慢功夫”:一页书要经过清洗、揭裱、修补、托裱、全色等十几道工序,快的要一周,慢的要半年。陈默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修复前后对比图”:被水浸泡的《论语》恢复了字迹,虫蛀的县志补全了缺页,连烧焦的家谱都能看出原来的模样。
有个客户拿来一本民国的日记,纸页己经脆得像饼干,陈默用“蒸汽法”一点点揭页,再用特制的纸修补,三个月后交还给客户时,对方摸着平整的纸页,眼泪都掉了下来。这种“让时光倒流”的能力,是普通修复师做不到的,也让陈默的报价能比同行高50%,客户还觉得“值”。
二、用“定制化服务”满足不同需求
客户的需求五花八门:博物馆要“修旧如旧”,保持古籍的历史感;收藏家要“恢复原貌”,让古籍更完整;普通家庭修家谱,更在意“能长久保存”。陈默会根据需求制定方案:给博物馆修的书,用传统糨糊(淀粉做的);给家庭修的家谱,用化学糨糊(更防潮);甚至提供“数字化服务”,修复的同时扫描存档,方便客户复制。
他还收徒传艺,但有个规矩:只教基础,核心手艺(比如“全色”时怎么调颜料才能和原纸一致)只传“信得过的人”。现在有三个徒弟帮他打下手,他自己只负责最关键的“揭裱”和“全色”环节,效率提高了,质量也没下降。
三、用“文化价值”拓宽盈利边界
除了修复,陈默还做“古籍保护培训”,教图书馆员、收藏家怎么“防蛀”“防潮”“正确翻阅”,一天的课收费一万元。他还出版了《家庭古籍保护手册》,教普通人怎么保存老照片、旧书信,虽然卖得不贵,却让更多人知道“古籍修复”这个行当。
最意外的是“文创转化”:有客户觉得修复用的“手工纸”很特别,问能不能买些回去做笔记本。陈默联系纸厂定制了一批,印上“古籍修复元素”(比如传统纹样),取名“时光本”,一本卖八十元,一年能卖五千本。
现在陈默的工作室每年能接二十多个修复单,大到博物馆的善本,小到家庭的老照片,加上培训和文创收入,年净利润超过百万。他说:“古籍修复赚的是‘时间的钱’——每一页纸里都藏着故事,我们把故事留住,就有人愿意为这份‘传承’付费。”
第九章 露营装备租赁:从爱好者到年赚百万的“户外经济”
吴浩是个露营爱好者,买装备花了三万多,却发现一年只出去五次,大部分时间都堆在阳台落灰。他在露营群里说“谁想借装备,付点租金就行”,没想到很多人响应。2022年他开了家“露营装备租赁店”,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成了当地露营圈的“装备管家”。
一、用“全套装备”降低入门门槛
露营新手最头疼“买什么装备”:帐篷要选防雨的,睡袋要分温标,连折叠椅都有“月亮椅”“导演椅”好几种。吴浩推出“套餐租赁”:两百元的“基础套餐”(帐篷+睡袋+防潮垫),适合两人短途;五百元的“家庭套餐”(大帐篷+充气床垫+折叠桌+炊具),能住西口人;八百元的“精致套餐”,加了氛围灯、小音箱、甚至咖啡机,适合拍照发朋友圈。
他还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租装备,还能推荐露营地(和营地分成)、代订食材(收10%服务费)、甚至派“装备顾问”跟着去一次,教客户怎么搭帐篷、用炉具。有个客户第一次露营,说“多亏有顾问跟着,不然帐篷都搭不起来”,后来成了常客。
二、用“灵活调度”提高装备利用率
装备闲置就是浪费,吴浩的秘诀是“动态调度”:周末和节假日主推“家庭套餐”,工作日推“情侣套餐”;夏天多备“防晒天幕”,冬天加“取暖炉”;甚至根据天气预报调整库存——知道周末要下雨,就提前备好“防雨帐篷”和“室内游戏套装”(万一不能露营,客户可以在帐篷里玩桌游)。
他还搞了个“会员制”:充值两千元,每次租赁打八折,还能优先预订热门装备。有个公司的团建负责人办了会员,每月都租十几套装备,说“比买装备划算多了,还不用自己清洗收纳”。
三、用“社群运营”激活露营文化
吴浩建了个“露营爱好者群”,经常组织“主题露营活动”:“星空露营”带大家看星星,“美食露营”比赛谁做的户外餐好吃,“亲子露营”有专门的儿童游戏。活动收费一百元(含装备租赁费),既能提高装备利用率,又能让客户互相认识,形成“露营圈子”。
有个客户在活动中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特意送了面锦旗给吴浩,说“感谢露营让我们相遇”。这种“情感连接”让客户粘性特别高,很多人从“租装备”变成“跟着玩”,每年在露营上的消费超过五千元。
现在吴浩的店里有三百多件装备,旺季时每天能租出去五十多套,加上活动和会员收入,月净利润稳定在十二万以上。他说:“露营租赁赚的不是装备的钱,是帮人们‘逃离城市’的钱——大家不是缺帐篷,是缺一个说走就走的理由,我们刚好给了他们这个理由。”
第十章 儿童编程教育:从程序员到年招八百学员的“趣味教学”
王力是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女儿上小学后,他试着教她编小游戏,发现孩子特别感兴趣,逻辑思维也变好了。小区里的家长知道后,都让他“顺便教教自家孩子”。2021年他辞职开了家“儿童编程工作室”,用游戏化教学吸引孩子,现在年招生八百人,净利润一百八十万。
一、用“游戏化”破解“编程枯燥”的偏见
家长总担心“编程太难,孩子坐不住”,王力的第一节课就打破了这个印象:他教孩子用编程软件编“小猫抓老鼠”的游戏,只要拖动积木块(不用写代码),就能让小猫动起来。孩子们盯着屏幕,下课了还舍不得走,说“原来编程就是玩游戏啊”。
他的课程设计全是“游戏主题”:一年级学“编故事”(让动画人物说话),二年级学“闯关游戏”(设计障碍和奖励),三年级学“机器人编程”(用代码控制机器人走迷宫)。有个上课总走神的男孩,学编程后变得专注,妈妈说“他现在回家不说‘我要打游戏’,说‘我要编游戏’”。
二、用“可视化成果”打动家长
家长最关心“学了有什么用”,王力的做法是“让成果看得见”:每节课结束,孩子都能带走一个自己编的作品(小程序、动画、小游戏);期末办“编程展”,让孩子给家长演示自己的“大作”;甚至把优秀作品做成二维码,贴在工作室墙上,谁都能扫码体验。
有个女孩编了个“垃圾分类小游戏”,用户拖错垃圾,游戏里的“垃圾桶”会说“错啦,我是厨余垃圾桶哦”,被社区选为“环保宣传工具”。女孩的妈妈特别骄傲,到处给工作室宣传,说“编程不仅练脑子,还能教孩子懂道理”。
三、用“低门槛体验”降低决策成本
很多家长怕“孩子学不会,钱白花”,王力就推出“9.9元体验课”(两节课),还送一个孩子编的钥匙扣(用3D打印做的)。体验课上,老师会观察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课后给家长“建议”:“您家孩子逻辑思维强,适合学进阶班”“孩子喜欢画画,推荐结合编程的动画课”。
他还和幼儿园合作,开“编程启蒙课”(用积木代替代码),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有个幼儿园的孩子毕业后,首接升了工作室的系统班,妈妈说“孩子从三岁就接触,现在比同龄孩子懂的多,学起来也轻松”。
现在王力的工作室有十二名老师,课程价格从每学期三千八到六千八不等,年收入轻松过百万。他说:“儿童编程教的不是代码,是思维——怎么把复杂问题拆成小步骤,怎么发现错误并改正。家长愿意为这份‘思维训练’付费,而我们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自然能做好。”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都在看似普通的领域里找到了独特的价值:有人抓住了银发群体的孤独,有人读懂了都市人的乡愁,有人帮宠物融入家庭,有人让古籍重获新生。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贪大求全,只把一件事做透;不追逐风口,只解决真实需求;不用套路营销,只用真诚换信任。年赚百万的密码,从来不在宏大的规划里,而在对细节的打磨和对人心的洞察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