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团购:从宝妈群到年销千万的私域运营
王燕成为社区团长前,只是个每天围着孩子转的宝妈。2020年疫情期间,小区封闭让她发现邻居们买菜难,于是建了个50人的微信群,每天统计需求后联系批发市场,自己骑着电动车送货。最初每次团菜只能赚几十元,三年后她的团购群扩展到12个,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净利润超百万。
一、用“信任基建”破解生鲜电商难题
普通社区团购靠低价吸引客户,王燕却从“保真”入手。第一次团草莓时,她特意去批发市场盯着卸货,挑最新鲜的批次,还拍了验货视频发在群里。有客户收到后说“比超市的甜”,她顺势推出“不好吃包退”的承诺——有次一批橘子偏酸,她真的全收回来自己处理,虽然亏了几百元,却让群里的人记住“王燕推荐的东西靠谱”。
她从不频繁刷屏推产品,而是每天只发3款:早上8点推蔬菜(上班族买菜方便),中午12点推零食(宝妈带娃解馋),晚上7点推日用品(全家一起选)。每款产品都附上手写的“王燕测评”,比如“这款洗衣液泡沫少,适合宝宝衣服”“香蕉有点生,放两天再吃更甜”。这种“朋友式推荐”比广告更有说服力,群成员从50人涨到500人,几乎没主动拉过人,全靠老客户邀请。
二、用“场景化选品”激活复购
王燕的选品逻辑总能戳中社区生活的痛点。冬天发现老人怕冻手,她团了带手套的拖把;孩子开学前,她提前两周备齐书包、文具组合;甚至有宝妈说“带娃没时间煲汤”,她就联系农场推出“切好的煲汤料包”,配好玉米、山药、排骨,下单后首接下锅。
有次她在小区遛娃,听到几个妈妈抱怨“周末带娃没空买早餐”,立刻找到本地面包房,定制“儿童早餐组合”:6个小面包+2盒牛奶,刚好够一家三口吃两天,价格比单买便宜20%。这个组合推出后,每周五都能团出200份,成了固定爆款。她的选品秘诀是“泡在小区里”:带娃时听妈妈们聊天,买菜时问老人需求,甚至在快递点听上班族吐槽,这些碎片化信息总能变成新的团购灵感。
三、用“轻资产扩张”降低风险
当第一个群稳定后,有邻居建议她“开个实体店”,王燕却选择“以群养点”——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租了个角落当提货点,每月付500元租金,还能帮便利店带客流。后来她又在周边两个小区复制这种模式,每个群找一位“兼职团长”(通常是时间充裕的宝妈),负责收货、分发,她则专注选品和供应链,按销售额给团长提成10%。
这种模式让她不用承担房租、人工的固定成本,扩张时只需测试新群的活跃度:先拉50个种子用户,推3款爆款产品,若转化率超过30%就正式运营。现在12个群每个月能给她带来8-10万的净利润,而她每天只需要花3小时处理订单和选品,其余时间依然能陪孩子。王燕说:“社区团购的核心不是卖货,是经营一群人的生活——你懂他们的日子,他们自然愿意让你赚点辛苦钱。”
第二章 家电清洗:从游击队到年签百单的服务标准化
陈明做家电清洗前,在工地当电工,月赚六千。一次帮亲戚清洗油烟机,对方给了他300元,说“比外面游击队洗得干净”。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个生意,买了套工具就开始在小区贴小广告,如今他的团队有15名师傅,年服务超三千单,净利润达百万。
一、用“可视化服务”打破行业乱象
家电清洗行业乱象多:报价模糊、偷工减料、甚至故意损坏零件。陈明第一次上门就带着“服务清单”,上面写着“油烟机清洗包含拆滤网、洗风轮、擦外壳共8个步骤,耗时90分钟,总价150元”,让客户签字确认后才开工。清洗时他会铺上防尘布,把拆下来的零件摆在干净的报纸上,洗完后还会用手机拍前后对比图,让客户看得明明白白。
有个客户家的空调积了很多灰尘,陈明清洗时特意留了一半没洗,让客户看“脏的那边和干净的这边有啥不一样”。客户惊讶于差距,不仅当场办了年卡,还介绍了同事。陈明的工具包也透着专业:不同型号的螺丝刀、食品级清洁剂、专用抹布(分不同家电使用),甚至还有鞋套和垃圾袋——这些细节让客户觉得“花150元值”。
二、用“套餐锁客”提高单客价值
普通清洗师傅按次收费,陈明却设计了“家庭清洗年卡”:包含油烟机、空调、冰箱各两次,洗衣机、热水器各一次,总价800元,比单次购买便宜30%。他会在清洗时帮客户检查家电状况,比如“冰箱密封条老化了,下次来顺便帮你换”“空调滤网该换了,我这里有适配的”,这些附加服务让年卡续费率达到60%。
他还瞄准企业客户,推出“办公家电保养套餐”:每月定期清洗饮水机、空调,季度清洗打印机,按面积收费。一家200人的公司签约后,每年能带来2万元收入,而且需求稳定。现在他的客户里,企业单占40%,家庭年卡占30%,散单只占30%,收入结构稳定,不用靠“碰运气”接单。
三、用“师徒制”解决扩张难题
陈明招师傅时,不看经验看态度——他宁愿教一个细心的新手,也不用偷工减料的老手。新师傅要先跟着他学3个月:第一个月看视频学流程,第二个月在店里模拟操作,第三个月跟着上门打下手,通过“客户满意度95分以上”的考核才能单独接单。
他给师傅们的工资是“底薪+提成”,但提成和客户评价挂钩:好评加钱,差评扣钱,连续三个月好评第一的奖励500元。这种机制让师傅们主动在意服务细节,有个师傅甚至自己买了小礼品,客户家有小孩就送个小玩具,大大提高了复购率。
现在陈明很少上门清洗,主要精力放在“盯服务质量”上:每天抽查师傅的服务记录,每周开一次复盘会,每月匿名回访10%的客户。他说:“家电清洗看起来是体力活,其实是服务活——客户花钱买的不仅是干净,是放心。把这点做到了,就不愁没生意。”
第三章 手工皮具:从朋友圈接单到年销百万的小众品牌
林夏以前在设计公司做助理,月薪西千,下班喜欢捣鼓手工皮具。2019年她在朋友圈发了个自己做的植鞣革钱包,被朋友以300元买走,从此开始兼职接单。现在她的工作室有8名工匠,主打“定制皮具”,年销售额突破三百万,净利润超百万。
一、用“人格化标签”跳出低价竞争
手工皮具市场低价产品泛滥,林夏却坚持“慢工出细活”:每个钱包要经过裁皮、封边、打孔等12道工序,工期至少7天,价格从500元起,比机器批量生产的贵3倍。她在朋友圈记录制作过程:“今天给皮料上油,要等24小时才能干透”“这个缝线要来回走三次才结实”,甚至展示不小心割破的手指,配文“手作的温度,藏在这些小瑕疵里”。
有客户定制结婚周年纪念款钱包,她特意在里层烫印了两人的名字缩写,还送了一小块余料,说“以后想补色,可以用这个当样本”。客户收到后发了条长朋友圈,带来了五个新订单。林夏从不主动推销,只靠“作品说话”,她的微信好友从300人涨到3000人,80%都是客户或潜在客户。
二、用“场景化定制”拓宽需求边界
林夏发现,客户买手工皮具不只是为了“用”,更是为了“意义”。她推出“故事定制”服务:客户可以提供照片、文字,她把这些元素融入设计——有个爸爸用女儿的涂鸦做了个公文包,有对情侣把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地图刻在了钱包里,还有公司把价值观刻在员工的笔记本封面上当福利。
这些定制产品价格更高(均价1500元),但利润也高,还能形成“传播点”。有家创业公司在她这里定制了20个笔记本,员工发朋友圈时都提到“我们的笔记本是手工定制的”,间接帮林夏做了宣传。现在定制订单占总销量的60%,成了核心利润来源。
三、用“有限量产”平衡品质与规模
随着订单增多,林夏面临两难:扩大规模怕品质下降,维持小作坊又接不下大单。她想出“有限量产”的办法:把最受欢迎的3个款式(钱包、笔记本、托特包)标准化,由工匠团队按统一标准制作,每月限量各50个;定制款则保持“一对一”服务,工期延长到15天,价格也相应提高。
她还开了家线上“样品店”,放着各种款式的样品,客户可以先看实物再下单,减少退换货。有个客户为了选皮料,特意从外地飞来,林夏陪她选了一下午,最后不仅定了个包,还成了朋友。这种“重体验”的模式虽然效率低,却让客户粘性极高,复购率达到50%。
林夏说:“手工皮具的对手从来不是机器生产,是流水线思维——机器做的是产品,我们做的是有故事的物件。有人愿意为故事买单,我们就有存在的价值。”
第西章 县域快递:从代派点到年赚百万的乡镇网络
刘强在县城开了家便利店,顺便帮快递点代派件,每件赚0.5元,每月能多赚两千。2018年他发现乡镇快递网点少,农民取件要跑几十里路,于是承包了周边5个乡镇的快递业务,现在他的快递网络覆盖30个村,年净利润超百万。
一、用“便民服务点”解决最后一公里
乡镇快递的难题是“派件成本高”:村子分散,一户可能只派1件,油钱比利润还高。刘强的办法是“村头设点”——在每个村找个小卖部合作,让老板代收代派,每件给0.3元提成。小卖部老板本来就有客流量,顺便看件不费事,还能带动店里生意,都愿意合作。
他给每个服务点统一制作了“快递取件处”的牌子,印上取件流程和自己的电话,方便村民联系。有次暴雨冲断了去某个村的路,刘强冒雨骑摩托车送件,村民们说“刘老板比亲人还上心”。这种“风雨无阻”的服务让他的网点在乡镇站稳了脚,派件量从每天500件涨到5000件。
二、用“逆向物流”打开增量市场
刘强发现,农民不仅要收件,更要寄件——年轻人在外地打工,老人想寄点土特产;种果树的农户,想把水果寄给收购商。但乡镇快递点少,寄件价格高,还经常被压价。他和几家快递公司谈了“批量寄件价”,比散户寄件便宜30%,然后在服务点贴出“寄件找刘强,省钱又省心”的标语。
有个种樱桃的农户,以前寄10斤樱桃要花50元,刘强帮他谈到30元,还教他用泡沫箱加冰袋保鲜。那年农户的樱桃通过快递卖了5000斤,比往年多赚两万,从此成了刘强的“活广告”。现在寄件收入占刘强总利润的40%,尤其是农忙时节,每天能收几百件农产品。
三、用“快递+”模式提高单店收益
刘强的每个乡镇网点都不只是快递点,还兼做“代购”:老人不会网购,他帮忙下单,收5元手续费;农户需要化肥种子,他统计需求后从县城批发,比零售店便宜10%。有个村的老人听说网上的血压仪便宜,刘强帮十几户老人团购,既赚了手续费,又让他们成了忠实客户。
他还在网点放了台打印机,帮村民打印身份证、复印文件,每次收2元;代收水电费,每笔赚0.5元。这些“小钱”积少成多,每个网点每月能多赚两三千,30个网点就是九万。刘强说:“在乡镇做事,不能只想着赚一种钱——你帮村民解决的麻烦越多,他们就越离不开你,生意自然就来了。”
第五章 老年旅游:从广场舞队到年组百团的银发经济
张敏退休前是中学老师,喜欢组织小区的老姐妹跳广场舞。2019年有人提议“一起去周边玩玩”,她联系旅行社报了个10人小团,没想到回来后大家都说“比跟着大团自在”。从此她专职做老年旅游,现在每年组织百余个团,净利润超百万。
一、用“慢节奏行程”击中银发需求
普通旅行社的老年团总被吐槽“赶时间、购物多”,张敏设计的行程却反其道而行:每天只安排一个景点,午休两小时,晚餐后留出自由活动时间;不进购物店,但会带大家去当地菜市场,买些便宜的土特产;甚至特意选有电梯的酒店,卫生间要装扶手。
有次去海边,她发现很多老人想赶海却怕累,特意租了辆观光车,让不想走路的老人坐车跟着,还准备了小铲子、水桶,提前查好潮汐表。老人们说“跟着张老师玩,比自家孩子还贴心”。她的团费比普通团贵20%,但报名要提前两个月预约,很多老人跟着她玩了一次又一次。
二、用“情感连接”降低获客成本
张敏的客户几乎都来自“口碑介绍”。她建了个“老顽童俱乐部”,每月组织一次线下活动:春天赏花、秋天摘果、冬天包饺子,不收费,纯玩。有个阿姨第一次参加摘桃活动,觉得张敏实在,回去就介绍了十几个老姐妹报名旅游。
她记得每个客户的喜好:李阿姨不吃辣,吃饭时会特意叮嘱服务员;王大爷腿不好,上下车她会扶一把;甚至谁的老伴去世了,谁的子女在外地,她都记在心里,偶尔打电话问候。这种“家人式关怀”让客户粘性极高,有对老夫妻跟着她玩了五年,说“张老师比亲妹妹还亲”。
三、用“轻资产合作”控制风险
张敏不租办公室,不雇全职员工,只和旅行社、车队、酒店签合作协议,按团结算。她自己带团,忙不过来时就找“兼职领队”——都是以前跟她旅游过的退休老师、医生,熟悉她的要求,工资按天算,不用发底薪。
她还和老年大学、社区养老院合作,放宣传册,但从不主动推销,只说“我们的团适合想轻松玩的老人”。有次养老院院长体验了一次她的团,回去就把院里的集体活动交给她安排,一年能带来200多个客户。
张敏说:“老年旅游赚的不是团费差价,是放心钱——儿女放心把老人交给你,老人们觉得跟着你开心,这生意就能做长久。”
第六章 儿童摄影:从影楼打工到年拍千单的社区工作室
周琳在影楼做了五年摄影师,发现家长们抱怨“拍套写真要花几千,还得跑老远”。2020年她在小区开了家20平米的工作室,只拍0-3岁的宝宝,现在每年拍摄超千单,净利润百万。
一、用“家门口服务”降低决策门槛
家长带小月龄宝宝出门麻烦,周琳就把工作室开在小区底商,家长步行10分钟就能到。她的套餐价格从999元起,包含3套服装、20张精修、一本相册,比影楼便宜一半,还推出“上门拍摄”选项(加200元),深受月子里的宝妈欢迎。
为了让宝宝放松,她的工作室不像影楼那样摆满道具,而是布置成“家”的样子:有婴儿床、玩具区、绘本角,甚至准备了温奶器和尿不湿。宝宝饿了能吃奶,困了能睡觉,很多家长说“在这里拍照,孩子不哭闹,我们也省心”。
二、用“成长记录”锁定长期客户
周琳不做“一次性拍摄”,而是推出“成长套餐”:从满月照、百天照、周岁照到三岁照,分阶段拍摄,总价3000元,比单次拍便宜40%。她会给每个宝宝建一本“成长手册”,记录每次拍摄时的身高体重、趣事,三年后成册送给家长,很多人翻开都感动得落泪。
有个宝妈在宝宝百天时来拍照,周琳发现她朋友圈总发宝宝的辅食,就主动帮她拍了组“辅食写真”,免费送了3张照片。宝妈发朋友圈后,带来了五个新客户。周琳的获客秘诀是“融入宝妈圈”:参加小区的育儿分享会,帮宝妈群免费拍活动照,甚至给宝宝宴当义工——这些“不赚钱”的事,反而成了最好的宣传。
三、用“轻资产模式”提高利润率
周琳不雇化妆师,自己学了婴儿妆技巧;服装只买舒适的纯棉款,定期消毒,避免像影楼那样囤积大量道具;后期修图外包给兼职设计师,按张计费,不用发固定工资。这些措施让她的成本比影楼低60%。
她还和母婴店、早教中心合作,互相推荐客户:在母婴店消费满500元,送一张周琳的50元拍摄券;在周琳这里拍照,送早教体验课。这种资源互换几乎没成本,却能带来稳定客源,现在30%的客户都来自合作方。
周琳说:“儿童摄影的核心不是拍得多好看,是记录得多用心——家长们想要的,是能留住孩子真实瞬间的照片,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摆拍。把这点做好了,就不用愁没生意。”
第七章 农产品加工:从滞销红薯到年销百万的农家零食
陈建国种了十年红薯,每年都有一半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2019年他试着把红薯切成片晒干,没想到在镇上赶集时被抢光,从此开始做“农家红薯干”,现在他的加工厂雇了20个村民,年销售额超五百万,净利润百万。
一、用“无添加”打造差异化
市场上的红薯干多是工厂生产,加了糖和防腐剂,陈建国却坚持“三不加”:不加糖、不加防腐剂、不漂白。他的红薯干只用自家种的蜜薯,蒸熟后自然晾晒,保留红薯本身的甜味,虽然保质期只有20天,却吸引了“怕添加剂”的宝妈和老人。
他在包装上印着自己的照片和手机号,写着“我是陈建国,这是我家种的红薯做的”,还拍了制作过程的视频发在网上:挖红薯的老人、清洗的水池、晾晒的竹匾,全是农村的真实场景。有客户收到后说“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成了回头客。
二、用“场景化产品”拓宽销路
普通红薯干都是散装称重,陈建国却做成“小包装”:每袋20克,刚好够孩子吃一次,方便携带。他还开发了不同口味:原味(老人喜欢)、蜂蜜味(年轻人爱吃)、芝麻味(增加口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有次他在县城超市看到年轻人买红薯干当零食,灵机一动推出“办公室分享装”,10小袋一包,定价25元,放在电商平台上卖,成了爆款。现在他的产品不仅在本地超市卖,还进了网红零食店,甚至有奶茶店用他的红薯干做配料,订单越来越多。
三、用“合作社模式”保障供应
随着订单增加,陈建国自己种的红薯不够用了,他联合村里5户农户成立“红薯合作社”:统一品种(蜜薯)、统一施肥(有机肥)、统一收购,收购价比市场价高20%,让农户们愿意跟着他干。
他还在村里办了个“红薯学堂”,教农户怎么种出更甜的红薯,怎么判断成熟度。有个农户种的红薯甜度不够,陈建国就让他先做红薯淀粉,虽然利润低,但总比烂在地里强。这种“不让农户吃亏”的做法让合作社越来越稳固,现在每年能收50万斤红薯,足够加工厂全年生产。
陈建国说:“农产品加工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卖掉,是让地里的庄稼更值钱——以前红薯论斤卖,现在论袋卖,这就是加工的魔力。”
第八章 职场培训:从HR转型到年签百单的晋升课程
李雯做了八年HR,发现很多年轻人因“不会汇报工作”“不懂职场沟通”而错失晋升机会。2021年她辞职做“职场晋升培训”,主打“实战技巧”,现在每年培训超两千人,企业客户五十家,净利润百万。
一、用“痛点课程”替代理论灌输
普通职场培训讲“领导力”“执行力”,李雯的课程却聚焦具体场景:“给领导汇报工作的3个公式”“跨部门沟通的5句话术”“被批评时怎么回应不尴尬”。她会现场模拟场景,让学员上台练习,比如“你做的方案被领导否定,该怎么说”,然后逐一点评,告诉他们“这句话容易让领导觉得你在找借口”“这样说能体现你的积极性”。
有个程序员上完“汇报课”后,用李雯教的“结果+原因+方案”公式向领导汇报项目,当场被表扬“思路清晰”,三个月后就升了职。这个案例被李雯写进宣传文案,带来了很多技术岗的学员。
二、用“企业内训”扩大规模
李雯发现,企业比个人更愿意为培训付费。她设计了“定制内训”服务:先和HR沟通,了解企业的痛点(比如“新员工融入慢”“销售团队沟通差”),再针对性设计课程。给一家销售公司做内训时,她专门教“客户拒绝后的应对话术”,现场让销售两两演练,培训后该公司的成交率提高了15%。
她的内训价格不低(一天一万五),但企业续费率达70%,因为能看到实际效果。有个互联网公司连续三年请她做内训,说“李老师的课接地气,员工学了就能用”。现在企业客户带来的收入占总利润的60%,成了稳定的现金流。
三、用“轻交付”降低成本
李雯不租大场地,个人课在共享会议室上,每次限20人,保证每个人都有练习机会;企业内训首接去客户公司,省去场地费。她的团队只有3人:一个负责招生,一个做课件,一个安排行程,自己专注讲课,成本控制得很低。
她还推出“线上复购课”:把线下课的精华剪成10分钟短视频,学员扫码就能看,定价99元,虽然利润不高,但能持续产生收入。有个学员线下课结束后,又买了线上课反复看,说“每次看都有新收获”。
李雯说:“职场培训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不是‘颁发证书’——学员学完能升职加薪,企业用了能提高效率,这才是我们能活下去的原因。”
第九章 宠物寄养:从家庭寄养到年接千单的高端宠物酒店
赵阳以前在宠物医院当助理,发现主人出差时,宠物要么被关在医院笼子里,要么托给不专业的朋友。2018年他在郊区租了个别墅,开了家“宠物寄养酒店”,现在每年接待超千只宠物,净利润百万。
一、用“家庭式照料”打破传统寄养模式
普通宠物寄养是“笼子+定时喂食”,赵阳的酒店却像“宠物度假村”:狗狗每天有两次户外活动,猫咪住独立套房(带猫爬架),还能根据主人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有的狗狗要吃特定处方粮,有的猫咪每天要梳毛,甚至有宠物需要吃“手工零食”,赵阳都一一满足。
他会每天给主人发宠物的视频:“今天带你家狗狗和小伙伴玩了飞盘”“猫咪在窗边晒太阳呢”,让主人在外也能放心。有个客户出差时,他家的狗突然生病,赵阳半夜送宠物医院,还守了一夜,客户回来后首接办了年卡,说“把狗放你这,比放家里还放心”。
二、用“细分服务”提高客单价
赵阳的寄养价格不低(小型犬每天150元,大型犬200元),但他提供的服务远超普通寄养:宠物美容(洗澡、剪毛)、行为训练(不乱叫、定点上厕所)、甚至“宠物生日会”(主人不在时,赵阳会买蛋糕庆祝)。
有个客户要出国半年,把猫寄养在赵阳这里,除了基础寄养,还加了“每周两次视频互动”“每月一次体检”,半年花了一万五,比有些宠物店的年卡还贵,但客户觉得“值得”。现在这些增值服务占总利润的30%,成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三、用“信任体系”解决获客难题
赵阳从不打广告,客户几乎都来自“宠物主人推荐”。他建了个“宠物家长群”,经常分享寄养日常,比如“今天给狗狗做了鸡肉干”“猫咪们的下午茶时间”,还组织“宠物派对”,让主人带宠物来玩,增进感情。
他和高端宠物用品店、宠物美容院合作,互相推荐客户:在用品店消费满千元,送赵阳的寄养代金券;在赵阳这里寄养,送用品店折扣券。这种合作带来了很多优质客户,他们对价格不敏感,更在意宠物的体验。
赵阳说:“宠物寄养赚的是‘责任钱’——主人把家人交给你,你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只要宠物开心,主人满意,价格根本不是问题。”
第十章 跨境电商:从代购到年销千万的小众品类
郑晓在日本留学时,帮朋友代购化妆品,发现很多“小众好物”国内没卖的。2019年她回国做跨境电商,专做日本家居用品,现在年销售额超两千万,净利润百万。
一、用“小众品类”避开红海竞争
大家都在代购化妆品、奢侈品,郑晓却盯上了日本的家居用品:能沥水的洗菜篮、节省空间的收纳盒、适合小户型的折叠桌椅。这些产品在日本很常见,国内却很少见,而且利润比化妆品高(能达到50%)。
她的选品标准是“解决中国家庭的痛点”:看到国内厨房小,就找迷你电饭煲;发现年轻人爱熬夜,就进带定时功能的养生壶;甚至有宝妈说“孩子吃饭洒一地”,她就找了日本的“吸盘碗”,不容易打翻。这些精准的选品让她的店在跨境电商中脱颖而出。
二、用“场景化内容”激发购买欲
郑晓不只是上架产品,还拍了很多“使用场景”视频:在出租屋里用折叠桌吃饭、用沥水篮洗水果、用收纳盒整理化妆品,配文“在日本住过才知道,这些小东西能让日子变舒服”。有个视频展示“如何用5件收纳工具把10平米的卫生间变整洁”,播放量超百万,带火了相关产品。
她还在小红书写“日本家居好物测评”,比如“这款拖把真的能把头发吸干净吗?”“用了三个月的保温杯,保温效果怎么样?”,用真实体验打动读者。很多粉丝说“看了你的测评才知道该买什么”,复购率高达40%。
三、用“保税仓发货”降低成本和时效
刚开始郑晓从日本首邮,运费高、时效慢(要15天)。后来她和宁波保税仓合作,提前把货囤在保税仓,客户下单后3天就能收到,运费也降低了30%。她还参加了跨境电商的“9710跨境电商出口”模式,享受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成本。
为了保证货源,她在日本找了个采购团队,专门对接当地厂家,拿到一手货源,价格比批发商低10%-20%。现在她的供应链越来越稳定,甚至能拿到一些品牌的独家代理权,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郑晓说:“跨境电商的核心不是‘卖外国货’,是‘把好的生活方式带回来’——这些产品看起来小,却能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这就是它们能卖得好的原因。”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意,也没有雄厚的资本,他们的共同点是:从身边的需求出发,把一件小事做深做透,用真诚和专业赢得客户。年赚百万的路径或许不同,但核心逻辑相通——找到那些“未被满足的小需求”,用“超出预期的服务”去填补,财富自然会随之而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