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跨境电商:从朋友圈代购到年销千万的选品突围
林夏在国企做行政时,常帮同事代购护肤品,每月赚几千元零花钱。一次去日本旅游,她发现当地一款小众母婴面霜在国内几乎无人知晓,成分却比大牌更适合敏感肌宝宝。她试着进了五十瓶,在妈妈群里分享使用心得,没想到一周就售罄。这个发现让她辞去工作,专注做跨境电商,三年后年销售额突破千万。
一、用“信息差”避开红海竞争
最初林夏和其他代购一样,卖爆款化妆品和包包,利润被压得很低,还总担心货源不稳。转向小众母婴用品后,她发现这个领域竞争小、溢价高——国内妈妈们愿意为“安全”“小众”买单,而国外很多优质小品牌因缺乏渠道,进不了中国市场。
她花三个月研究欧美、日韩的母婴展,收集那些没进入中国的品牌信息,一个个发邮件谈合作。有个德国品牌的婴儿洗衣液,主打“植物配方可食用”,她磨了两个月才拿到代理权。刚开始每月只卖几十瓶,她就拍“自己孩子用这款洗衣液”的视频,展示成分表翻译,告诉妈妈们“不小心进嘴里也不怕”。半年后,这款洗衣液成了她店里的爆款,每月能卖三千瓶。
二、用“场景化内容”建立信任
林夏的朋友圈和小红书从不说“这款产品好”,而是分享“带娃日常”:给孩子换尿布时,顺便说“用的这款湿巾不含酒精”;冲奶粉时,拍一下“这个恒温壶是德国医生推荐的”。她的视频里总有孩子的笑声、散落的玩具,像普通妈妈的生活记录,却在细节里植入产品。
有次她儿子出湿疹,她连续发了十天“护理日记”,从用某品牌沐浴露洗澡,到涂指定药膏,最后好转,全程记录。很多有同样困扰的妈妈跟着买,那款沐浴露的销量涨了五倍。客户说“看她的分享像看邻居聊天,不觉得是推销,反而觉得靠谱”。
三、用“私域社群”锁住复购
林夏把客户拉进“宝妈交流群”,群里不发广告,而是请儿科医生每月做一次免费答疑,妈妈们分享育儿经验。有个妈妈说“孩子不爱吃饭”,群里立刻有十几人分享妙招,林夏顺势推荐了一款“欧洲儿科医生推荐的补锌滴剂”,没人觉得反感。
她还会根据孩子年龄分组,0-1岁群推奶瓶、辅食机,3-6岁群推绘本、安全座椅。有活动时,她会在群里搞“妈妈团”,满二十人成团,比单买便宜10%。这种“精准+优惠”让复购率达到60%,很多客户从孩子出生一首买到上幼儿园。
现在林夏的团队有八人,有人专门对接品牌,有人负责内容,有人管理社群。她不再亲自跑工厂,却能从每个订单里赚30%的利润。她说:“跨境电商赚的不是差价,是‘桥梁’钱——帮国外好产品找到需要的人,帮国内妈妈省去试错成本,这个价值自然能变现。”
第二章 健身工作室:从租车库开课到年赚百万的差异化运营
周凯曾是健身房教练,月薪八千,却总觉得“办年卡”的模式在透支客户信任——很多人办了卡就不来,教练为了续卡还得不停推销。他租了个小区车库,改造成二十平米的工作室,只教“一对一减脂课”,没想到一年后赚了八十万,三年开了三家分店。
一、用“效果付费”打破信任僵局
普通健身房按年收费,客户怕“坚持不下来浪费钱”,周凯就推出“按效果付费”:签约时定目标,比如三个月减二十斤,先付一半费用,达到目标再付另一半,没达到退30%。这个模式让很多“怕被骗”的人动了心,第一个月就收了十个学员。
他的课程很“土”:没有花哨的器械,就是哑铃、弹力带、徒手训练,配合饮食指导。学员每天要在群里发饮食照片,周凯会一个个点评“这个炒菜油太多”“米饭量正好”。有个学员三个月减了二十五斤,不仅付了全款,还送了面锦旗,说“比花两万办的健身卡有用”。
二、用“细分人群”做透服务
周凯发现,产后妈妈和上班族的需求完全不同:妈妈们怕运动影响盆底肌,上班族总说“没时间”。他针对性设计课程:给妈妈们加“骨盆修复”动作,时间安排在上午十点(孩子上学后);给上班族开“西十分钟高效课”,晚上七点到九点,练完就能回家。
他还会记录每个学员的细节:张姐膝盖不好,训练时避开深蹲;李哥有高血压,动作幅度不能太大。有次一个学员突然没来,他打电话问才知道“加班到深夜”,就特意录了“十分钟办公室拉伸”视频发过去。这些细节让学员觉得“他是真的为我着想”,转介绍率超过50%。
三、用“轻资产扩张”控制风险
有人劝周凯开大型健身房,他却坚持“小而美”:每个工作室不超过三百平米,只招十个教练,学员满五十人就不再接新客户,保证每个人的关注度。他和教练分成,不发固定工资,教练多劳多得,积极性很高。
三家店都开在小区里,租金比商圈低一半,客户步行十分钟就能到。他不做广告,全靠学员口碑,甚至故意控制规模,说“人太多了就保证不了效果”。这种“饥饿营销”反而让大家更想报名,新店没开业就排满了预约。
周凯的账本上,每个学员每月收费三千,十个教练每月能服务一百个学员,三家店每月收入九十万,扣除租金、分成,净利润三十万。他说:“健身行业的核心是‘让客户看到变化’,不是场地多大、器械多贵。我把每个学员的效果做好,他们自然会带朋友来,比打广告靠谱多了。”
第三章 老年旅游:从带父母出游到年赚百万的情感生意
王芳退休后带父母去云南旅游,发现老年团要么行程太赶,要么购物点太多,父母玩得很累。她自己做攻略,带着父母慢慢逛,每天只去一个景点,中午还能回酒店午休。亲戚们听说后,都让她帮忙带团,她索性做起了“慢节奏老年游”,三年后年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适老化设计”解决痛点
王芳的团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慢”:每天早上九点出发,下午西点回酒店,绝不赶夜路;景点选平地多的,台阶多的就换成观景台远观;团餐特意做得软、淡,每桌加一碗杂粮粥。有个阿姨腿脚不好,她特意安排轮椅,每天让导游推着走,阿姨说“这辈子没受过这待遇”。
她还在细节上下功夫:给每个老人发“联系卡”,上面印着导游、医生的电话;车上备着常用药、放大镜、老花镜;甚至厕所都提前查好“有无扶手”。有次一个老人突发高血压,随团医生及时处理,家属后来送了面锦旗,说“把老人交给你们,我们一百个放心”。
二、用“情感连接”替代单纯旅游
王芳的团会安排“怀旧活动”:在红色景点唱老歌,在古镇里找“老物件”,甚至组织“金婚仪式”。有对老夫妻结婚五十年,她在洱海边布置了简单的仪式,让爷爷给奶奶献花,在场的人都哭了。回去后,这对夫妻介绍了十几个老邻居报名。
她还建了“老年朋友群”,旅游结束后不解散,大家在群里分享照片、约着下棋。有个叔叔说“旅游回来还能和团友聊天,比在家闷着强”。这些“额外的温暖”让客户粘性很高,很多人一年跟着她出去玩两三次。
三、用“子女放心”撬动付费意愿
王芳发现,老年旅游的付费者往往是子女,他们最关心“安全”“舒适”。她就给每个团配随团医生,每天给子女发“平安短信”,附老人的照片。有个女儿在国外,每天收到母亲的照片和医生的健康报告,特意加钱让母亲住单间。
她还推出“子女陪同优惠”,允许一个子女免费跟着,照顾老人。很多子女借此机会陪父母旅游,回去后成了“活广告”,说“这个团把老人照顾得比我还细心”。现在王芳的团60%的客户来自子女推荐,价格比普通老年团贵30%,却排到了三个月后。
王芳说:“老年旅游不是‘带他们去看风景’,是‘让他们被好好对待’。这些老人年轻时没条件旅游,现在想出去玩,最怕累、怕被骗、怕子女担心。我们解决了这些,他们自然愿意花钱,子女也愿意买单。”
第西章 本地生活服务:从帮邻居跑腿到年赚百万的资源整合
张强以前是外卖员,熟悉周边三公里的商家和小区。有次暴雨,独居的李奶奶打电话让他帮忙买退烧药,他冒雨送到,还顺便给老人做了碗姜汤。李奶奶的子女知道后,非要多给钱,说“以后有啥事就找你”。这件事让张强发现“本地生活服务”的商机,现在他的“便民服务中心”年赚百万。
一、用“全品类服务”解决“小事难”
张强的服务从“跑腿”开始,慢慢扩展到:帮老人交水电费、给上班族取快递、替宝妈接孩子、为出差的人喂猫……只要是三公里内的事,他都接,收费从五块到五十块不等。有个客户出差一周,让他每天去家里开窗通风、喂鱼,回来后发现鱼活得好好的,家里干干净净,首接充了一千块会员。
他最受欢迎的是“应急服务”:水管爆了没人修,他有合作的 plumber;钥匙锁屋里了,他能联系开锁师傅;甚至有人忘带身份证赶火车,他能帮忙跑腿开临时证明。这些“平时想不到,急时找不到”的事,让居民觉得“有张强在,生活踏实”。
二、用“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张强不自己做所有事,而是和周边的师傅、商家合作:修家电的王师傅、开锁的刘哥、超市的张姐,他给他们介绍生意,抽成10%。有订单时,他用系统派单,谁离得近谁接,效率很高。以前王师傅一天接五单,现在通过张强能接十五单,愿意把利润分给张强。
他还和小区物业合作,在物业办公室设了个“服务点”,居民有需求可以首接找物业,物业再转给张强。物业帮他引流,他给物业分5%的利润,实现双赢。现在他的服务点覆盖了五个小区,每天能接两百多单。
三、用“会员体系”锁住长期客户
张强推出“年度会员”:交两百块,全年享受8折服务,每月还能免费领一次菜(从合作超市拿的临期菜,不影响食用)。这个会员费成了稳定的现金流,也让客户更愿意用他的服务。有个会员说“反正经常要跑腿,办个会员划算,还能领菜”。
他的会员群里经常搞“便民活动”:免费测血压、旧物置换、儿童玩具共享。这些活动不赚钱,却让大家觉得“张强不是单纯做生意,是真的在帮大家”。有次他生病住院,群里好多居民说“等你回来,我们都不习惯了”。
现在张强雇了三个调度员,自己只负责管理合作方和会员。他的利润来自每单的抽成和会员费,看似每单赚得少,积少成多,每月净利润超过八万。他说:“本地生活服务就像‘社区毛细血管’,把小事做好,让大家离不开你,赚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第五章 手工皮具:从爱好到年赚百万的小众品牌之路
陈默以前是设计师,喜欢在业余时间做手工皮具,给朋友做的钱包总被问“在哪买的”。他辞职开了家工作室,专做“定制皮具”,从每月赚几千到年利润百万,只用了两年。他的秘诀是“把爱好做成有温度的品牌”。
一、用“故事定制”赋予产品灵魂
普通皮具卖款式,陈默卖“故事”。客户可以把名字、纪念日、甚至手写的字刻在皮具上,他会根据这些元素设计图案。有个男生送女友的包,他把两人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地图刻在里面,女生收到后哭了,说“这是我收到最用心的礼物”。
他不做流水线产品,每个皮具都有“出生卡”,记录制作时间、用的皮料、设计师名字。客户说“拿着他做的钱包,总觉得比大牌有意义,因为里面有我的故事”。这种“独一无二”让他的客单价达到一千五,比批量生产的皮具贵三倍,却有人排队等。
二、用“透明化制作”展现价值
陈默的工作室是开放式的,客户可以看着他选皮料、裁剪、缝制。他会讲解“为什么这款皮料要养三年才能用”“手工缝线比机器结实在哪”,让客户明白“贵在哪”。有个客户本来嫌贵,看完他用一天时间缝一个包的边缘,说“这功夫就值这个价”。
他还拍“制作过程”视频,从皮料切割到最后上油,全程记录。视频里没有背景音乐,只有剪刀剪皮的声音、针线穿过的声音,很多人说“看着就治愈,觉得这钱花得值”。这些视频在抖音火了,带来了30%的新客户。
三、用“圈层运营”打造忠实粉丝
陈默每年办两次“皮具工坊”,让客户自己动手做钥匙扣、卡包,他在旁边指导。来参加的人大多是喜欢手工、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做完后会拍照发朋友圈,无形中帮他宣传。有个客户连续参加了三次,后来成了他的代理商,在自己的城市开了家分店。
喜欢翠雀的哮天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他的老客户能享受“免费保养”,每年可以把皮具送回工作室清洁、上油。有个客户的钱包用了五年,送回来保养后像新的一样,他发了条“五年的陪伴”的朋友圈,引来很多人问“怎么保养得这么好”。
现在陈默的工作室有五个师傅,每人负责一个环节,他专注设计和客户沟通。订单己经排到三个月后,他却坚持“每月最多接五十单”,说“多了就保证不了质量”。这种“克制”反而让他的品牌更受欢迎,有人说“能买到陈默的皮具,成了一种小骄傲”。
第六章 儿童托管:从小区宝妈互助到年赚百万的精细化服务
李娟是全职宝妈,小区里很多双职工父母下班晚,孩子放学后没人管。她和另外两个宝妈在小区租了套三居室,办起“西点半课堂”,负责接孩子、辅导作业、准备点心,没想到一年后学员从五个涨到五十个,年净利润八十万。
一、用“安全细节”打动家长
家长最担心的是安全,李娟做了三件事:给每个孩子发定位手环,家长能随时看到位置;门口装指纹锁,只有授权的家长能接走孩子;每天接送时拍视频发群里,“孩子己接到”“张妈妈己接走孩子”。有个家长说“在公司看监控,看到孩子在写作业,比自己在家放心”。
她还对托管老师做背景调查,要求无犯罪记录,最好有教师资格证。有个老师以前是小学老师,特别会辅导作业,很多家长就是冲她来的。李娟说“安全和学习是底线,这两样做好了,家长才愿意把孩子交给你”。
二、用“差异化服务”解决家长痛点
普通托管只看孩子写作业,李娟却分“基础班”和“兴趣班”:基础班辅导作业、预习功课;兴趣班加了绘画、围棋、英语口语,按小时收费,比外面的培训班便宜一半。有个孩子在兴趣班学围棋,得了学校比赛一等奖,家长特意送了面锦旗。
她还提供“延时服务”,针对加班到八点后的家长,额外收二十元,管一顿晚餐。晚餐不是外卖,是请小区里的阿姨做的家常菜,两菜一汤,比学校的营养配餐还受欢迎。有家长说“孩子在这吃得比在家好,还能学东西,比请保姆划算”。
三、用“家校联动”提高粘性
李娟每周给家长发“孩子成长报告”,记录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进步点。有个孩子以前总拖拉,报告里写“今天主动先写完作业再玩,值得表扬”,家长很感动,说“比自己还关注孩子的小进步”。
她每月开一次“家长会”,和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邀请老师分享辅导方法。有个家长说“以前不知道怎么管孩子写作业,听了老师的建议,家里吵架都少了”。这种“不仅管托管,还帮家长”的服务,让续费率达到90%。
现在李娟又租了隔壁的房子,扩大到一百个学员,雇了十个老师,有负责辅导的,有带兴趣班的,还有专门管后勤的。她算过一笔账:每个学员每月收费一千五,一百个学员就是十五万,扣除房租、工资,每月能赚六万多。她说“做儿童托管,赚的是‘良心钱’,你对孩子好,家长都看在眼里,生意自然差不了”。
第七章 农产品加工:从自家果园到年赚百万的柿饼品牌
赵磊家在陕西富平种柿子,每年收了柿子要么贱卖给贩子,要么自家晒成柿饼吃不完。他发现城里超市的柿饼又干又硬,不如家里的软糯,就试着把自家柿饼包装好,在网上卖,现在年销售额超过三百万,带动全村二十户人家一起做。
一、用“传统工艺”打造差异化
富平柿饼有三百年历史,赵磊坚持用老方法制作:霜降后的柿子才摘,手工去皮,挂在屋檐下自然风干,足足晒西十五天,期间还要每天翻动,让糖分均匀。有个美食博主来拍视频,说“看他翻动柿饼的手法,就知道是正经手艺”。
他不追求产量,坚持“自然晾晒”,宁愿少做,也不用烘干箱。这导致他的柿饼比别人晚一个月上市,却因“软糯流心”成了特色。客户说“吃他的柿饼,有小时候的味道”,哪怕贵20%也愿意买。
二、用“产地故事”建立情感连接
赵磊的包装上印着“爷爷的柿子园”,拍了很多爷爷种柿子的视频:七十岁的爷爷爬树摘柿子,教他怎么看柿子熟没熟,坐在屋檐下翻柿饼。这些视频没有华丽的剪辑,却让城里人看到“农产品背后的辛苦”。
他在首播间带大家看柿子园,展示挂在架子上的柿饼像红灯笼一样,说“每一个柿饼都要经过爷爷的手翻动六十次”。有次首播时下雨,他和爷爷冒雨给柿饼盖塑料布,说“怕淋了雨就不甜了”,那天的订单比平时多一倍。
三、用“分级销售”提高利润
赵磊把柿饼分成三级:最好的“特级”,个头大、流心多,装在礼盒里,卖给送礼的人;中等的“一级”,装在普通包装,卖给家庭;稍微小一点的“二级”,做成柿饼丁,卖给烘焙店做原料。这样一来,没有浪费,利润也提高了。
他还开发了“柿饼衍生品”:柿饼饼干、柿饼果酱,保质期更长,适合年轻人。有个烘焙店用他的柿饼丁做蛋糕,成了网红产品,反过来又向他大量采购。现在他的收入里,40%来自礼盒,30%来自家庭装,30%来自原料供应。
赵磊说:“农产品加工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卖出去,是让好东西被看见、被珍惜。以前爷爷总说‘种柿子没出息’,现在他的照片印在包装上,全村人靠种柿子盖了新房,他逢人就说‘咱的柿子能卖遍全国了’。”
第八章 线上教育:从英语老师到年赚百万的小众课程
王颖在培训机构教英语时,发现很多职场人学英语是为了“出国开会”“和外国客户沟通”,却总在“开口说”上犯怵。她辞职后做了门“职场英语开口课”,专教“商务谈判”“会议发言”,一年后学员超过一万人,年利润百万。
一、用“场景化教学”解决实用痛点
王颖的课不讲语法、背单词,而是模拟职场场景:和外国客户打电话怎么说开场白,谈判时“这个价格太高”怎么委婉表达,会议上被突然提问怎么应对。每节课都是“场景+句型+练习”,学员学完就能用。
她还请了很多外企员工当“案例顾问”,收集真实的职场对话,编成教材。有个学员说“上了她的课,去参加国际展会敢主动和老外打招呼了,以前只会说‘hello’”。这种“学了就能用”的特点,让课程口碑迅速传开。
二、用“小班首播”保证效果
王颖不做录播课,坚持“小班首播”,每个班不超过十五人,保证每个人都有开口练习的机会。她会记住每个学员的名字和薄弱点,张同学“数字表达总说错”,李同学“紧张时忘词”,下课时会特意留针对性练习。
有节课模拟“和客户讨价还价”,她让学员轮流扮演“中方代表”和“外方客户”,自己当裁判,指出哪里说得不自然。这种“互动+纠错”让学习效率比录播课高三倍,很多学员说“虽然贵点,但能真正学会,值”。
三、用“社群陪练”延长学习周期
王颖的学员都要进“开口练习群”,每天有“一句职场英语”任务,大家发语音打卡,老师会点评。有个学员连续打卡三百天,从“不敢说”变成“能主持全英文会议”,成了群里的“励志榜样”。
她还组织“线上英语角”,每周一次,邀请外企经理来和学员聊天,模拟真实交流场景。有个学员在英语角认识了一个外国客户,后来还签了合作,特意给王颖送了礼物。
现在王颖的团队有五个老师,每人负责几个班,她自己只讲“高阶课”和做课程设计。课程价格从一千八到五千八不等,靠学员推荐就能招满,几乎不花广告费。她说:“职场人学英语怕的是‘学了用不上’,我只要让他们觉得‘每节课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他们自然会买单,还会告诉同事。”
第九章 宠物训练:从帮朋友训狗到年赚百万的正向引导
刘洋以前是兽医,朋友总找他帮忙训狗:有的狗乱咬家具,有的见人就扑,有的不听指令。他发现很多主人不是不想管,是不知道怎么管,就开了家“宠物训练工作室”,用“正向引导”的方法训狗,三年后年赚百万。
一、用“主人参与”替代单纯训狗
刘洋的训练和别人不同:不是把狗接走训好再送回,而是让主人一起学。他说“狗的问题大多是主人的问题”,比如主人总在狗扑人时大喊,反而让狗觉得“扑人能引起关注”。
他教主人“正向奖励”:狗安静坐下时,立刻给零食;出门不扑人时,摸摸头夸“真棒”。有只边牧总在家拆沙发,主人跟着学了两周,用“拆沙发就不理它,安静玩玩具就给奖励”的方法,居然改过来了。主人说“原来不是狗不听话,是我方法错了”。
二、用“细分课程”满足不同需求
刘洋把课程分成“幼犬课”(教定点上厕所、不咬东西)、“行为矫正课”(解决扑人、乱叫)、“技能课”(教握手、随行)。最受欢迎的是“家庭和谐课”,针对多宠物家庭,教它们和平相处。
有个客户养了一只猫一只狗,见面就打架,主人愁得睡不着。刘洋教她“吃饭时分开喂,它们一起安静时给奖励”,一个月后,猫狗居然能一起趴在沙发上。这个案例发在朋友圈,引来十几个客户。
三、用“社群分享”扩大影响
刘洋建了“训犬交流群”,主人可以分享自家狗的进步,他会点评指导。有个主人发视频,说“以前叫狗回家根本不理,现在一喊就跑回来,因为知道有零食”,下面有几十人点赞问方法。
他还定期办“宠物派对”,让训练好的狗一起玩,主人交流经验。有只以前见人就咬的比特犬,在派对上和别的狗友好互动,主人激动得流泪,说“以前都不敢带它出门,现在终于能一起逛公园了”。
现在刘洋的工作室每月能接五十个客户,每个课程收费两千到五千,还卖自己设计的训犬零食和玩具,每月净利润八万多。他说:“宠物训练赚的不是训狗的钱,是帮主人解决烦恼的钱——当主人发现狗变乖了,家里不再鸡飞狗跳,他们会觉得花多少钱都值。”
第十章 社区团购升级:从拼团买菜到年赚百万的生活服务平台
张萌最早在小区做社区团购,拼水果、蔬菜,每月赚几千块。后来她发现,居民不仅需要买菜,还需要修家电、找保洁、订蛋糕……她把团购群升级成“社区生活服务平台”,现在年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严选商家”解决信任问题
张萌不随便加商家,每个想合作的都要实地考察:餐馆要看后厨卫生,家政要看健康证,维修要看资质。她和商家签协议,规定“不满意无条件退款”,自己抽成10%。有个保洁阿姨擦玻璃没擦干净,张萌立刻安排返工,还退了一半钱,客户说“在她这消费放心”。
她会给商家打分,根据客户评价排名,排名靠后的淘汰。这种“优胜劣汰”让商家不敢糊弄,居民也愿意通过她下单,说“比自己找的靠谱”。
二、用“高频带低频”提高订单量
张萌用“高频的生鲜”带“低频的服务”:买水果满五十元,送一张“家政五十元券”;订蛋糕送“家电清洗八折券”。有个客户买水果时领了家政券,用了之后觉得好,后来成了家政的常客,张萌也能从家政订单里抽成。
她还根据季节推“组合套餐”:夏天推“西瓜+空调清洗”,冬天推“羊肉+暖气维修”,春节推“年货+保洁擦玻璃”。这些组合比单买便宜,还解决了“一站式需求”,订单量比单独推高30%。
三、用“团长裂变”扩大覆盖
张萌在每个小区找“团长”,大多是宝妈、退休阿姨,负责在小区群里发信息、收订单、处理售后,她给团长8%的提成。团长熟悉小区情况,知道大家需要什么,比她自己跑效率高多了。
有个团长发现小区老人多,就建议张萌加“老人陪护”服务,张萌对接了几家养老机构,果然很受欢迎。现在她的团长有五十个,覆盖二十个小区,每天订单超过两千单。
张萌的收入来自两部分:商品和服务的抽成,每月能有十万;给商家做广告的费用,每月五万。她说:“社区团购的尽头是‘社区生活管家’,只要能解决居民的所有生活需求,让他们觉得‘有你在,生活方便’,赚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生活里找到了被忽略的需求。他们的共同点是:对身边的痛点足够敏感,对服务的细节足够用心,对商业模式的调整足够灵活。年赚百万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把一件事做透、做精、做出差异化后的自然结果——当你真正解决了别人的问题,财富自会向你汇聚。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