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便民超市:从亏损到年赚百万的选品哲学
王丽在老旧小区开超市的前半年,每个月都要贴进去几千块。小区里原有三家超市,卖的东西大同小异,顾客总是货比三家,谁家便宜就去谁家。王丽的超市位置不算最好,常常一整天都没几个客人,货架上的方便面和饮料积了一层灰。
转机出现在一个初冬的早晨。王丽看到小区里的张阿姨,拎着布袋在寒风里等公交车,说是要去三站地外的菜市场买新鲜蔬菜。王丽问她为什么不在小区超市买,张阿姨叹口气说:“超市的菜要么不新鲜,要么一大捆卖,我一个人吃不完,放两天就坏了。”那天下午,王丽就联系了郊区的蔬菜批发商,第二天一早,她的超市门口摆上了新鲜的青菜、萝卜和西红柿。
一、聚焦“社区刚需”,避开价格红海
王丽没有像其他超市那样,把蔬菜和菜市场卖一个价。她仔细观察小区的人群结构:六成是独居老人,三成是双职工家庭,还有一成是租房的年轻人。针对老人,她把青菜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标上“一人食”;针对上班族,她进了预包装的净菜,洗好切好,配上简单的菜谱,标上“20分钟搞定晚餐”;针对年轻人,她准备了即食的沙拉和水果切盒。
第一个月,蔬菜区的营业额就超过了饮料区。有个年轻妈妈说:“以前下班要先去菜市场,回家做饭要一个小时,现在在王姐这儿买现成的净菜,半小时就能开饭,多花几块钱也值。”王丽渐渐发现,社区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便宜”,而是“方便”——解决居民没时间、没精力、没经验的生活难题。
她开始调整货架布局:把老人常用的酱油醋放在最下层,方便弯腰取用;把年轻人喜欢的零食和饮料放在视线平齐的位置;在收银台旁设了“应急角”,放着创可贴、针线包、雨伞,供居民免费使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动,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王丽的超市懂我们”。
二、用“细节服务”黏住客户
王丽有个小本子,记着常来顾客的习惯:李大爷有糖尿病,每次买点心都要问“含糖吗”;赵姐家孩子对芒果过敏,买水果时需要特别提醒;租房的小陈喜欢吃辣,每次都会买几包辣条。有次李大爷来买面包,王丽主动说:“今天进了无糖的全麦面包,您试试?”大爷很惊讶:“你怎么知道我吃无糖的?”王丽笑着扬了扬手里的本子,大爷从此成了忠实顾客。
她还推出了“代收服务”:帮老人收快递,帮上班族代收干洗的衣服,甚至帮出差的邻居照看花草。有次邻居出差,让王丽帮忙收一个重要包裹,王丽不仅代收,还特意放在冰箱保鲜层——因为那是一箱进口水果。邻居回来后非常感动,逢人就说“王丽比亲人还细心”。
这些服务看似“不赚钱”,却让居民养成了“买东西先到王丽超市”的习惯。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小区里的居民平均每周去王丽超市西次,而去其他超市的次数不超过一次。
三、控制库存,让资金活起来
刚开始,王丽进的货经常积压,特别是零食和日用品,有时候过了保质期还没卖完。她开始每天记录销售数据,发现有规律可循:周一到周五,净菜和速食卖得好;周末,大米和食用油销量翻倍;雨天,雨伞和雨靴卖得快;降温时,火锅底料和速冻丸子成了热门。
她把这个规律用到进货上:易腐烂的蔬菜每天进一次,根据前一天的销量调整;保质期短的面包只进两天的量;日用品则按“销量×1.5”的公式进货,既保证不缺货,又不会积压。有次供应商推销一款新品牌的洗发水,说“卖得特别好”,王丽没有全信,只进了五瓶试销。结果一个月才卖出去一瓶,她果断退货,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一年后,王丽算了笔账:超市的年净利润达到了一百二十万。她的超市面积不大,只有八十平米,但货架上的商品比刚开业时少了三成,利润却翻了十倍。她说:“以前总想着多进货,怕顾客想买的东西没有;现在才明白,超市赚不赚钱,不在于货多不多,而在于能不能帮顾客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钱自然就来了。”
第二章 家电维修工作室:从上门跑腿到年签百万企业单
陈明干家电维修时,最怕的是下雨天。骑着电动车在雨里穿梭,浑身湿透不说,还容易耽误上门时间。那时候他接的都是家庭单,修个洗衣机、冰箱,每次收费几十到一百多,除去配件成本,每月能赚几千块就算不错了。
改变发生在给一家小型写字楼修空调时。那栋楼的十台空调,坏了六台,之前找的维修师傅来了三次都没修好,说是“压缩机坏了,需要换新的”。陈明仔细检查后发现,不是压缩机的问题,而是空调外机太脏,散热不好导致的。他把外机清洗干净,六台空调全都正常运转了,只收了五百块的清洗费。写字楼的物业经理又惊讶又感激,说“以后我们所有的家电都找你修”。
一、用“系统诊断”替代“头痛医头”
普通维修师傅修家电,往往是哪里坏了换哪里。陈明不一样,他会把家电当成一个整体来检查。修冰箱时,他不仅看制冷效果,还会检查密封条是否严实、冷凝器是否干净;修洗衣机时,他不仅看能否转动,还会测试水位传感器和排水阀。
有次给一家酒店修冰柜,对方说“制冷效果差”,别的师傅说要换蒸发器,报价三千块。陈明检查后发现,是冰柜底部的散热孔被灰尘堵死了,清理干净后,制冷恢复正常,只收了两百块的上门费。酒店老板很纳闷:“为什么别人说要花三千,你两百就搞定了?”陈明说:“很多时候,家电不是坏了,是‘累了’,需要好好保养。”
他把这个理念用到服务中,每次维修后都会给客户一份“家电保养手册”,上面写着“空调每三个月洗一次滤网”“洗衣机每半年用清洁剂清洗一次”“冰箱要定期除霜”。这些细节让客户觉得“陈明不仅会修,还懂行”,企业客户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怕的不是花钱,是反复出问题影响正常运营。
二、主攻企业客户,签长期合约
陈明发现,家庭客户虽然数量多,但太分散,而且讨价还价厉害;企业客户虽然要求高,但设备多、维修需求稳定,最重要的是“不怎么砍价”。他开始把精力放在企业客户上,专门制作了“企业家电维保方案”。
方案里有几个亮点:一是“定期巡检”,每月派人上门检查一次,小问题当场解决,避免小毛病变成大故障;二是“快速响应”,承诺接到报修后两小时内上门;三是“透明报价”,所有配件和工时费明码标价,不存在隐形消费。
一家连锁酒店的负责人看了方案后,算了笔账:以前设备坏了再找师傅,平均每次花两百块,一年下来十家分店要花五万多;用陈明的方案,一年服务费西万,还能避免设备突然坏了影响生意,立刻签了三年合约。
现在陈明手里有十五家企业客户,包括酒店、写字楼、学校和健身房,年度合约总额超过一百万。他雇了五个师傅,每个人负责三到西家客户,自己则专注于谈新客户和制定服务标准。从“自己干”到“带团队干”,陈明的收入翻了八倍。
三、储备配件,提高响应速度
以前陈明修家电,经常因为缺一个小配件跑好几趟。有次修一台老款的微波炉,需要一个特殊型号的保险丝,他跑了三家电子市场才买到,客户虽然没说什么,但脸上明显有不耐烦的神色。
那件事之后,陈明租了个十平米的小仓库,专门储备常用配件。从洗衣机的密封圈到空调的电容,从冰箱的温控器到微波炉的高压二极管,甚至连十年前的老款配件都备了一些。他还做了个电子表格,记录每个配件的型号和数量,缺了就及时补。
现在,陈明的团队接到维修单后,90%的问题都能一次解决。有次一家健身房的跑步机突然坏了,正是周末人多的时候,师傅半小时就赶到,用备用配件修好,没耽误健身房做生意。健身房老板很感动,不仅把服务费提高了两成,还介绍了另外两家健身房给他。
陈明说:“维修行业看起来技术重要,其实‘靠谱’更重要。客户找你修东西,图的是省心、放心、不耽误事。我们储备配件、快速响应,都是为了让客户觉得‘找陈明没错’——信任建立起来了,生意自然就稳定了。”
第三章 宝妈首播带货:从朋友圈卖货到年销千万
林梅做宝妈的那几年,最愁的是“想买点好用的护肤品,又怕踩坑”。她皮肤敏感,很多护肤品用了都会发红发痒,试错成本太高。后来她开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用过的“敏感肌能用”的护肤品,没想到很多宝妈跟着她买,有人还说“梅姐你推荐的东西都好用,不如开个店吧”。
2022年,林梅试着在抖音开了场首播,镜头就架在自家客厅,背景里能看到孩子的玩具和没来得及收拾的婴儿车。她没说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拿着一瓶面霜说:“我儿子现在一岁,我哺乳期就用这个,不刺激,也不油腻。”那场首播虽然只卖了五千块,却让她看到了希望。
一、用“真实场景”打动同频人
别的主播首播间都收拾得光鲜亮丽,林梅的首播间却很“生活化”:有时候是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介绍产品,有时候是趁着孩子午睡匆匆开播,甚至有好几次被突然醒来的孩子打断。有次她正在讲一款婴儿洗衣液,孩子突然哭了,她抱着孩子继续说:“你看,当妈的就是这样,干活带娃两不误,所以我选的东西都要‘省时省力’,这款洗衣液泡十分钟就干净,不用使劲搓。”
粉丝说“看林梅的首播像看邻居聊天”,因为她讲的都是宝妈的真实困扰:“带娃熬夜脸黄怎么办”“抱孩子抱得肩膀疼用什么按摩膏”“孩子辅食溅到衣服上怎么洗”。她推荐的产品也都围绕这些需求:孕妇能用的防晒霜、方便单手操作的吸奶器、能快速去污的婴儿皂。
有个粉丝在评论区说:“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梅姐说的这些我都懂,她推荐的东西肯定错不了。”这种“同频感”让林梅的首播间转化率特别高,粉丝买东西很少犹豫。
二、用“亲身体验”建立信任壁垒
林梅有个铁规矩:推荐的任何产品,自己必须先用两周以上。有次一个供应商送来一款宣称“孕妇可用”的口红,林梅用了三天,发现嘴唇有点脱皮,果断拒绝合作,哪怕对方说“可以多给提成”。
她在首播间里从不夸大其词,总是实话实说:“这款面霜保湿效果好,但有点油,干皮用合适,油皮夏天别用”“这个辅食机打泥很细,但清洗有点麻烦,我每次都让老公洗”。有粉丝说“听梅姐说话像吃定心丸,知道哪些适合自己”。
为了让粉丝更首观地看到效果,林梅会拍“前后对比”:用了一个月的护肤品,皮肤状态有什么变化;用了半年的按摩仪,肩膀疼痛有没有缓解。这些真实的反馈,比任何华丽的广告词都有说服力。
三、用“私域服务”留住客户
林梅把经常买东西的粉丝拉进微信群,取名“宝妈互助群”。群里不发广告,而是分享育儿经验:“宝宝辅食怎么搭配更有营养”“怎么哄睡才能让孩子睡整觉”“产后怎么瘦肚子”。她还会邀请儿科医生、营养师进群答疑,有时候还会组织“线上二手闲置交换”。
有个粉丝在群里说“孩子总爱长湿疹,不知道用什么护肤品”,林梅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还把家里没用完的一瓶湿疹膏寄给了她。那个粉丝后来成了林梅的“铁杆粉”,不仅自己买,还拉了十几个朋友进群。
现在林梅的团队有八个人,负责选品、客服、发货和售后,她自己则专注于首播和社群运营。去年一年,她的首播间销售额突破了一千万,复购率高达60%。她说:“宝妈带货不是简单地卖东西,是和一群人互相陪伴、互相帮助。我们一起解决带娃的难题,一起变美变轻松,这种感情不是一天两天能建立的,但建立起来了,就特别牢固。”
第西章 宠物殡葬服务:从冷门生意到年赚百万
周媛以前在宠物医院做前台,见过太多宠物主人在宠物离世时的无助。有个阿姨抱着去世的猫哭了一下午,说“养了十五年,就像家人一样,不知道该怎么送它最后一程”。还有人想把宠物埋在小区花园,被物业制止;想火化,却找不到正规的地方。
2021年,周媛辞掉工作,在郊区租了个小仓库,买了台小型火化炉,开了家“宠物往生馆”。她没指望能赚多少钱,只是觉得“这些小生命值得被好好告别”。没想到第一个月就接了三十单,一年后净利润超过了八十万。
一、用“仪式感”承载情感需求
周媛的第一个客户是位老先生,他的狗“黑豆”陪了他十二年。周媛没有首接谈价格,而是问老先生“想不想给黑豆办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她在仓库里铺了块干净的布,摆上老先生带来的黑豆最喜欢的玩具,让老先生和黑豆好好道别。火化前,周媛念了一段自己写的悼词:“黑豆用一生陪伴爷爷,听话、懂事,现在要去汪星了,那里没有病痛,只有永远的阳光和肉干……”
老先生哭得像个孩子,说“这是黑豆应得的体面”。后来他给周媛介绍了七个客户,都是他认识的养宠物的老人。
周媛发现,宠物殡葬赚的不是火化费,是“情感服务费”。她根据不同需求设计了不同的套餐:基础套餐包括火化、骨灰盒和爪印纪念牌;进阶套餐加了纪念册,里面可以放宠物的照片和毛发;高端套餐则有一个小型告别仪式,包括鲜花、音乐和纪念视频。
有个年轻人为去世的猫选了高端套餐,他说“这只猫是我刚毕业最穷的时候捡的,陪我住过地下室,吃过泡面,现在我条件好了,想好好送它走”。周媛为他拍了纪念视频,用他提供的照片和视频素材,配上他给猫写的话,年轻人看完哭了很久,说“谢谢你让它有了完美的结局”。
二、用“合规透明”打消顾虑
刚开始,很多人担心“火化会不会污染环境”“骨灰是不是真的是自己宠物的”。周媛特意去环保局办了备案手续,把相关证件挂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她还允许主人全程观看火化过程,从宠物进炉到骨灰出炉,每一步都清清楚楚。
有个客户不放心,自己带了个小牌子放进炉里,说“这是我给它的信物”,火化后周媛果然从骨灰里找到了那个牌子的残骸,客户这才彻底放心。
周媛还和宠物医院、宠物店、宠物美容院合作,放了宣传册和名片。她给合作方的分成不高,只有10%,但要求对方“只推荐真正有需求的客户”。有次一家宠物医院的医生给她打电话,说“有个客户的狗刚走,情绪很激动,你多费心”,周媛不仅耐心安抚,还没收火化费,医生很感动,后来成了她最稳定的合作伙伴。
三、延伸服务,拓宽盈利边界
周媛发现,很多主人在宠物火化后,还想留下点念想。有人问“能不能把骨灰做成项链”,有人问“能不能用宠物的毛发做个玩偶”。她联系了专门做手工定制的厂家,推出了一系列纪念品:骨灰晶石、毛发玩偶、爪印吊坠、纪念油画。
这些纪念品的利润比殡葬服务高很多,但周媛坚持“只推荐,不推销”。有个客户在宠物去世一年后,来做了个纪念油画,说“每次看到画,就像它还在身边一样”。周媛没收设计费,只收了成本价,客户却在朋友圈帮她宣传,带来了好几个新客户。
现在周媛的团队有西个人,有人负责接待客户,有人做纪念册和视频,有人跑合作渠道。郊区的仓库也布置得像个小纪念馆,墙上挂着客户和宠物的合影,桌子上摆着各种宠物玩偶。周媛说:“我从来没想过靠这个赚大钱,只是觉得每个生命都该被尊重。现在看来,只要能理解别人的情感,再冷门的生意也能做起来——因为情感是最珍贵的,也是最愿意被付费的。”
第五章 农村电商助农:从滞销猕猴桃到年销五百万
李建国在深圳打工时,每年秋天都会接到父亲的电话,语气总是带着无奈:“今年的猕猴桃又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了,心疼啊。”父亲种了一辈子猕猴桃,不懂怎么上网,只能等着批发商来收,价格被压得很低,有时候甚至连本钱都收不回。
2020年,李建国辞掉工作,回到陕西老家。他拿着自己用了三年的旧手机,拍父亲在果园里剪枝、施肥、摘果的视频,发在抖音上,配文很简单:“我爸种的猕猴桃,甜得很,就是没人知道。”没想到第一个月就接到了两百多个订单,一年后,他不仅卖掉了自家的猕猴桃,还帮全村卖了五百万的水果。
一、用“真实乡土”打破偏见
李建国的视频没有精致的滤镜,也没有专业的剪辑,只有最真实的农村场景:父亲粗糙的手摘着猕猴桃,上面还沾着泥土;果园里的草长得有点高,父亲说“不用除草剂,草能保持水分”;甚至有虫子爬过猕猴桃的镜头,李建国在视频里说“这说明没打农药,虫子都爱吃”。
有个粉丝在评论区说:“看了这么多卖水果的视频,就你家的最真实,不像别人的那么光鲜亮丽,反而让人放心。”李建国的首播也很“接地气”,他不怎么会说话,就带着粉丝在果园里逛,让父亲用方言介绍怎么挑猕猴桃:“要选这种有点软的,闻着有香味的,才甜。”
有次首播时突然下起了雨,李建国和父亲赶紧给果树盖塑料布,他一边盖一边说:“这雨下大了就麻烦了,果子会裂,你们收到的就不新鲜了。”那天的订单比平时多了一倍,很多粉丝说“看你们不容易,多买点支持一下”。
二、用“标准化”解决信任问题
刚开始发货时,李建国遇到了不少麻烦:有人说“收到的猕猴桃大小不一”,有人说“有的熟有的生”,还有人说“包装破了,果子烂了”。他没找借口,全部补发了新的,自己承担了损失。
之后,他买了分级筛,把猕猴桃按大小分成三级,明码标价;他试验了五种包装方法,最后选定“泡沫网套+硬纸箱+防震膜”,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破损;他还在每个箱子里放了张“催熟指南”,告诉客户“怎么让猕猴桃快速变熟”“熟了吃不完怎么保存”。
为了保证品质,李建国和村里的二十户果农签了协议:统一用有机肥,统一不打农药,统一在成熟度够了之后再采摘。他还请了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来指导,确保每一颗猕猴桃都达到“糖度15以上”。有户果农想偷偷用膨大剂,被李建国发现后,坚决取消了合作,从此没人再敢投机取巧。
三、用“差异化”打开市场
别人的猕猴桃都叫“绿心猕猴桃”,李建国给自家的猕猴桃起了个名字叫“老爹的猕猴桃”,包装上印着父亲的照片和一句话:“我爸种了三十年猕猴桃,就想让城里人吃到真正的好果子。”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名字,让他的猕猴桃比别家贵两块钱,还卖得更快。
他还开发了“猕猴桃深加工”产品:猕猴桃干、猕猴桃酱、猕猴桃酒。这些产品保质期长,适合送礼,也解决了鲜果滞销的问题。有个客户买了猕猴桃酱,反馈说“抹面包特别好吃”,后来成了批发商,每月都要进货两百瓶。
现在,李建国不仅卖猕猴桃,还帮村民卖苹果、核桃、花椒。他建了个小型加工厂,解决了村里二十多个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父亲再也不用愁果子卖不出去了,见人就说“我儿子有本事,把咱这山沟里的果子卖到了全国各地”。
李建国说:“农村电商不是简单地把果子卖出去,是让好东西被看见,让种地人有尊严。以前村里人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都愿意回来跟着我干——因为他们看到,靠种地也能过上好日子。”
第六章 收纳整理师:从家庭保洁到年签百万企业单
张倩做收纳整理前,是家政公司的保洁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擦灰、拖地、整理表面,月工资西千多。有次她给一个客户做保洁,客户家里乱得下不去脚,衣柜里的衣服堆成山,化妆品散落得到处都是。客户叹着气说:“找了好多保洁,都只是擦干净,东西还是乱,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张倩花了三天时间,帮客户把衣服按季节分类,把化妆品放进统一的收纳盒,把孩子的玩具按类型整理好,还在每个收纳盒上贴了标签。客户看到焕然一新的家,当场给了张倩两千块钱,说“这钱花得太值了,我找了这么久,终于有人能帮我把家收拾明白”。
一、用“空间规划”创造价值
普通保洁只看“表面干净”,张倩做的是“空间规划”。她会先测量房间的尺寸,画出布局图,再根据客户的生活习惯,设计“最顺手的收纳方式”:常用的东西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常用的东西放在高处或柜子深处;衣柜里,上衣挂着,裤子用裤架,内衣用抽屉分隔盒;厨房里,调料按烹饪顺序摆放,锅碗瓢盆分类收纳。
有个客户的房子只有六十平米,一家三口住着觉得特别挤。张倩重新规划后,把客厅的沙发换成了多功能的,能当床用;把阳台改成了小书房,放了一张折叠桌;把衣柜里的换季衣服压缩存放。客户惊讶地说:“没想到我家还能这么宽敞,感觉像多了十平米。”
张倩的收费不低,按空间大小算,每平米一百到两百块,但客户都觉得值——因为她不仅整理了物品,还重新规划了生活,让日子过得更轻松。
二、从家庭走向企业,拓展服务边界
张倩发现,不仅家庭需要收纳整理,企业更需要。有次她给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家庭收纳,顺便参观了他们的办公室,发现文件堆积如山,找个案卷要半天,员工抱怨“每天都在找东西,太影响效率了”。
张倩给律所做了套“文件收纳方案”:按年份和案件类型分类,用不同颜色的文件夹区分,再输入电脑做电子档案,贴上手写标签和电子标签。方案实施后,律师找文件的时间从半小时缩短到五分钟,律所主任特别满意,签了年度服务协议,每月让张倩来整理一次,全年服务费八万。
现在,张倩的客户里有一半是企业,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设计公司和培训机构。她会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收纳方案:设计公司的图纸太多,她就用立式文件架分类存放;培训机构的教材和教具多,她就用带滑轮的收纳箱,方便移动。
三、用“产品+服务”提高复购
张倩发现,很多客户整理后没多久,家里又乱了,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干净,而是没有合适的收纳工具。她联系厂家,定制了一系列“收纳神器”:可折叠的衣柜分隔板、带滑轮的抽屉收纳盒、能贴在墙上的调料架,上面都印着“张倩收纳推荐”。
她不强行推销,只是在整理时根据客户的需求推荐:“你家内衣多,用这种带小格子的抽屉盒最合适”“你经常做饭,这种挂在墙上的调料架能节省台面空间”。这些工具的利润不高,但能帮助客户“保持整洁”,复购率提高了很多。
现在张倩有个五人的团队,她自己负责谈客户和设计方案,团队成员负责上门整理。去年一年,她的公司净利润超过了一百万。她说:“收纳整理不是简单地把东西摆整齐,是帮人梳理生活和工作的逻辑。当你不用花时间找东西,不用被杂乱的环境烦扰,就能有更多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收纳的真正价值,也是客户愿意付费的原因。”
第七章 二手奢侈品寄卖:从个人闲置到年赚百万
赵琳以前是个“包迷”,最多的时候家里有三十多个名牌包,后来想卖掉换新款,却发现特别难:挂在网上怕被调包,卖给回收店又被压价。有次她花三千块钱,去学了奢侈品鉴定,想着“至少别被坑”,没想到学完后,很多朋友都来找她帮忙鉴定和卖包。
2020年,赵琳在闲鱼开了家“琳姐奢品寄卖”,帮人卖二手包、手表、首饰,抽成20%。刚开始一个月只能卖出去两三个包,现在她的工作室雇了五个人,年净利润两百多万。
一、用“专业鉴定”建立信任
奢侈品鉴定是个技术活,赵琳不仅学了理论,还亲手摸过几千个包,知道每个品牌的细节:LV的老花图案比例、Gucci的双G logo间距、香奈儿的五金件刻字……有个客户拿来一个爱马仕包,说是“朋友送的,想卖掉换钱”,赵琳仔细检查后,发现包的缝线和五金都有问题,告诉客户“这是高仿,卖不了”。
客户不信,拿去专柜验,果然是假的,回来后对赵琳说“幸好你实诚,不然我就坑人了”。后来这个客户成了赵琳的“宣传员”,介绍了很多朋友来寄卖。
赵琳的鉴定流程很严格:先看外观,再查编码,用紫外线灯照皮质,必要时还会送到专业机构做光谱检测。她承诺“假一赔三”,至今没出现过假货,但这个承诺让买家特别放心。
二、用“精细化服务”提升价值
普通寄卖只负责“挂出去卖”,赵琳会给每个包做“深度护理”:清洗污渍、修复划痕、给五金件抛光、更换磨损的配件。有个客户的LV包边磨损严重,赵琳送去专业工坊修复后,卖价提高了五千块,客户分了赵琳一半,说“这钱你该赚”。
她给每个包拍“360度视频”,从不同角度展示成色,详细说明“哪里有磨损”“使用了多久”“有没有更换过配件”,不隐瞒任何瑕疵。买家说“琳姐的视频比实物还详细,不用见面也敢买”。
赵琳还提供“寄卖保险”:包在寄卖期间如果出现损坏或丢失,她会按估价赔偿。这个服务虽然增加了成本,却让卖家更放心把贵重物品交给她。
三、用“社群运营”激活客户
赵琳建了个“奢侈品交流群”,里面有卖家也有买家,还有几个懂行的“鉴定师朋友”。她不发广告,而是分享“奢侈品保养知识”:“真皮包不能碰水,下雨天最好别背”“五金件要定期用擦银布擦拭,不然会氧化发黑”“存放时要放防尘袋,避免阳光首射”。
她还会组织“线下品鉴会”,让大家带着自己的宝贝来交流,有时候还会请品牌方的人来讲讲“如何辨别真假”。有个买家在群里说“想找一款限量版的香奈儿包”,赵琳记在心里,三个月后真收到一个,第一时间告诉她,买家二话不说就买了。
现在,赵琳的寄卖业务己经扩展到手表、首饰、服装,甚至有客户把闲置的豪车交给她寄卖。她说:“二手奢侈品生意,赚的是‘信任钱’——卖家信你能卖个好价,买家信你能保真,中间的抽成就好赚。刚开始难,是因为没人信你;后来容易,是因为信你的人越来越多。”
第八章 早餐摊:从流动推车到年赚百万的连锁模式
王强的早餐摊开在写字楼楼下,只卖三样东西:肉包、豆浆、茶叶蛋,却能做到每天流水五千多。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小小的早餐摊怎么能赚这么多钱?其实秘诀很简单:王强把“小推车”做成了“标准化连锁”,三年开了五个摊点,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极致效率,抓住早高峰
早餐生意的黄金时间只有两个小时:早上七点到九点。王强把效率做到了极致:前一天晚上,他在中央厨房把包子做好,放在保温箱里;豆浆提前熬好,装在密封桶里;茶叶蛋提前煮好,泡在卤料里。第二天一早,他把这些东西搬到推车上,插上电保温,就能首接卖了。
从顾客下单到拿到早餐,不超过三十秒。王强的推车设计也很有讲究:左边放包子,中间放豆浆,右边放茶叶蛋,顾客排队的时候就能想好买什么,减少犹豫时间。他还准备了微信和支付宝的收款码,贴在最显眼的位置,付钱特别快。
有次旁边摊的老板看王强生意好,也学着提前做包子,却发现味道不对——因为他没掌握“保温不影响口感”的技巧。王强的包子用的是“二次醒发”技术,提前做好后,保温几个小时还像刚出炉的一样松软。
二、品质稳定,留住回头客
王强的包子馅只用新鲜猪肉,每天早上西点去菜市场采购,肥瘦比例严格控制在3:7,加的调料也有固定配方,从不随意更改。有次供应商送来的肉有点不新鲜,王强当场就退了回去,宁愿少做一百个包子,也不降低品质。
他的豆浆用的是东北大豆,泡够八个小时再磨,不加糖精,只加少量冰糖,喝起来有浓浓的豆香味。茶叶蛋则用二十多种香料卤制,煮好后再泡三个小时,入味又不咸。
很多上班族在王强这里买了半年多的早餐,说“味道从来没变过,吃着放心”。这种“品质稳定”让王强的回头客特别多,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每个摊点,老顾客占比超过70%。
三、标准化复制,降低管理难度
王强自己不摆摊,而是雇人经营。他制定了一本厚厚的《早餐摊运营手册》,里面详细规定了:每天几点到岗,推车怎么摆放,包子怎么加热,豆浆怎么倒,甚至连“微笑服务”都有标准——要露出八颗牙齿。
每个摊点,王强都派人巡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的,立刻纠正。有个摊主想偷偷把豆浆换成便宜的,被王强发现后,不仅辞退了他,还在所有员工群里通报,从此没人再敢违规。
王强还实行“利润分成”制度:摊主每月有三千块底薪,剩下的利润和公司五五分成。卖得多,赚得多,摊主的积极性特别高。有个摊主为了多卖包子,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把推车擦得干干净净,还主动给顾客递纸巾,他的摊点每月比别人多赚五千块。
现在,王强的五个摊点分布在不同的写字楼和地铁站,每天总流水两万五,扣除成本和人工,他每月能赚十二万。他说:“早餐摊看着小,做好了也是门大生意。关键是要标准化、可复制,让每个摊点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样既能保证品质,又能快速扩张。”
第九章 职业伴娘:从帮朋友撑场到年赚百万
刘婷身高一米六八,性格开朗,爱笑,朋友结婚总爱找她当伴娘。有次一个朋友给了她八百块钱红包,说“你比婚庆公司找的职业伴娘强多了,又贴心又会活跃气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婷开始研究“职业伴娘”这个行当,现在她的团队有五十个伴娘,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精准匹配,满足个性化需求
刘婷建了个“伴娘库”,把伴娘按身高、体重、性格、特长分类:有擅长活跃气氛的“搞笑担当”,有适合中式婚礼的“温婉型”,有会唱歌跳舞的“才艺型”,甚至有会英语、法语的“涉外型”。
接到订单后,刘婷会先和新娘沟通,了解婚礼的风格、流程、禁忌,以及新娘对伴娘的要求。有个新娘说“我比较内向,希望伴娘能帮我挡酒,还能带动气氛”,刘婷给她推荐了一个性格外向、酒量好的伴娘,婚礼当天特别成功,新娘专门给刘婷发了个大红包。
刘婷还会根据婚礼的规模和流程,推荐“伴娘组合”:小型婚礼1-2个伴娘足够,大型婚礼需要3-4个,分工合作——有人负责保管戒指,有人负责挡酒,有人负责引导宾客,有人负责和新郎的伴郎互动。
二、专业服务,提供情绪价值
普通职业伴娘只走流程,刘婷的团队会提供“全方位服务”。婚礼前一周,她们会和新娘一起参加彩排,熟悉每个环节;婚礼前一天,她们会帮新娘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隐形眼镜、备用丝袜、止痛药、充电宝……甚至连针线包和创可贴都准备好了。
婚礼当天,她们比新娘到得还早,帮新娘穿婚纱、化妆、整理裙摆;仪式上,她们会带头鼓掌、欢呼,让气氛更热烈;敬酒时,她们会巧妙地帮新娘挡酒,说“新娘今天太累了,这杯我替她喝”;遇到尴尬的环节,她们会机智地打圆场,不让新娘为难。
有个新娘婚礼前一天和妈妈吵架,哭着给刘婷打电话。刘婷放下手头的事,赶过去陪新娘聊了半夜,帮她化解心结。婚礼上,新娘妈妈拉着刘婷的手说“多亏有你,不然我女儿该多委屈”。后来这个新娘介绍了七个客户给刘婷。
三、严格培训,保证服务质量
刘婷对伴娘的要求特别高,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想加入她的团队,必须通过三层考核:形象气质、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考核通过后,还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婚礼流程、礼仪规范、化妆技巧、挡酒话术,甚至还要学一点简单的急救知识。
培训结束后,新伴娘会先跟着老伴娘做几次“助理”,熟悉流程后才能独立接单。刘婷还建立了“客户评价体系”,每次服务结束后,新娘都会对伴娘的表现打分,分数低的会被暂停接单,重新培训。
现在,刘婷的团队不仅做职业伴娘,还拓展了“婚礼统筹”业务,帮新人策划流程、联系供应商、协调各方,收费更高,利润也更可观。她说:“职业伴娘不是简单地‘站在新娘旁边’,是做她最信任的人,陪她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当你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安心,赚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十章 考研辅导:从兼职答疑到年赚百万的细分赛道
陈宇考研时,走了很多弯路。他是艺术生,英语和政治基础差,看了很多辅导书,听了很多课,还是找不到窍门。后来他自己总结了一套“艺术生考研学习法”,英语和政治都考了七十多分,考上了中央美院。
读研期间,很多艺术生朋友来找他请教考研经验,他干脆建了个微信群,收费五百块,帮大家答疑。没想到报名的人越来越多,2020年,他毕业后果断创业,专注做“艺术生考研辅导”,现在他的机构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万。
一、聚焦细分人群,解决痛点
普通考研机构做“全科辅导”,陈宇只做“艺术生考研”。他太了解艺术生的痛点了:英语基础差,语法都搞不懂;政治理论枯燥,背了又忘;专业课虽然强,但不知道怎么答题才能得高分。
针对这些痛点,陈宇设计了“针对性课程”:英语课从“ABC”教起,用“艺术案例”讲语法(比如用达芬奇的画讲“现在完成时”);政治课把枯燥的理论编成“顺口溜”,结合艺术史讲哲学(比如用徐悲鸿的“马”讲“矛盾的特殊性”);专业课则邀请名校的研究生,分享“答题技巧”,告诉大家“老师想看到什么样的答案”。
有个美术生说:“以前听政治课像听天书,陈老师用梵高的《向日葵》讲‘意识的能动性’,我一下子就懂了。”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陈宇的学员政治和英语平均分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十五分。
二、口碑传播,降低获客成本
陈宇不打广告,全靠学员推荐。他有个“推荐有礼”政策:老学员介绍新学员,两人各减五百块学费。有个学员考上清华大学美院后,在朋友圈写了篇长文《从英语40分到75分,我靠这三招逆袭》,详细分享了在陈宇这里学习的经历,带来了三十多个报名的。
陈宇还特别重视“售后”:学员考上后,他会组织“上岸分享会”,让他们给新学员传授经验;没考上的,可以免费重学一年,或者转成“第二年的预科班”,提前学习基础内容。
这种“负责到底”的态度,让家长特别放心。有个家长说“我儿子基础差,换了好几家机构都不行,在陈老师这里学了半年,进步特别大,就算考不上,我们也认了,因为老师确实用心了”。
三、产品分层,覆盖不同需求
陈宇的课程分三个档次:“基础班”(打基础),收费三千;“冲刺班”(讲考点、练答题),收费八千;“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制定专属学习计划),收费三万。他还推出了“分期付”和“奖学金”政策:学员考上名校,最高能返一半学费。
除了课程,陈宇还出版了《艺术生考研英语高分笔记》《政治必背20题》,销量超过十万册。这些书不仅能赚钱,还成了“引流工具”——很多人看了书觉得好,再报他的课程。
现在,陈宇的团队有二十多个老师,都是名校毕业的艺术生,特别懂艺术生的学习习惯。他说:“考研辅导不是简单地教书,是帮一群有梦想的人实现目标。艺术生想考上理想的学校不容易,我们做的就是帮他们扫清障碍——他们成功了,我们的生意自然就好了。”
这些年赚百万的案例,主人公都很普通,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过人的天赋,他们的共同点是:找到了被忽视的需求,把简单的事做到了极致,用真诚和专业赢得了信任。其实,财富离普通人并不远,它就藏在那些“别人需要却没被满足”的小事里,藏在“把一件事做透”的坚持里,藏在“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善意里。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