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乡村研学:从闲置农房到年接万组家庭的在地化体验
陈默在城郊老家有三间闲置农房,2019年返乡时,发现城里学校流行“研学旅行”,却找不到合适的乡村场地。他把农房改造成“田野课堂”,让孩子跟着村民学插秧、做豆腐,第一年就接待了三千多组家庭,现在年净利润超百万。
一、用“在地资源”打造不可复制的体验
普通农家乐主打“吃饭住宿”,陈默却深挖乡村的“教育价值”。他请村里的老木匠教孩子做木勺,让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讲“水稻的一生”,带孩子们去山间认识草药——这些“土技能”在城里找不到,成了研学的核心吸引力。有位老师说:“课本里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在这里割过稻子、碾过米,才真的懂了。”
他不搞标准化流程,而是根据季节设计主题:春天跟着蚕农养蚕,观察“作茧自缚”的过程;夏天在荷塘采莲,顺便讲“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秋天收玉米时,让孩子们比赛“剥玉米壳”,体会劳动的乐趣。这种“跟着时令走”的体验,让家长觉得“真实又有教育意义”,很多学校成了回头客。
二、靠“轻资产合作”降低运营成本
陈默没花钱建大棚、买设备,而是和村民“资源置换”:用农房的改造方案换木匠的教学时间,用研学收入的10%分给老农当课时费,连食材都来自村民的菜园,既保证新鲜,又给村民增加收入。有位大娘说:“以前种的菜吃不完就烂了,现在小陈帮着卖给城里孩子,还能教他们认菜,一举两得。”
他把研学分成“半日体验”“一日营”“周末营”,价格从一百多到三百多不等,家长觉得“比去游乐园便宜,还能学东西”。为了控制成本,他不雇专职老师,而是培训村民当“辅导员”,简单培训后就能带孩子做农活、讲故事,人力成本比雇专业老师低一半。
三、以“口碑裂变”破解流量难题
陈默的第一批客户来自朋友的学校,他没收场地费,只收了食材成本,条件是让老师帮忙写体验反馈。这些反馈被他做成小册子,送到周边学校,打动了不少校长。有位校长说:“现在的孩子缺的就是这种接地气的教育,看了反馈就知道,这里不是圈钱的地方。”
家长们的自发传播更有效。有位妈妈把孩子插秧的视频发朋友圈,配文“第一次见孩子玩泥巴玩得这么认真,回家还主动把饭吃完了”,引来十几个朋友咨询。陈默顺势建了“家长群”,定期发孩子们的活动照片,分享“乡村小知识”,群里的转介绍率超过60%。
现在陈默的研学基地有二十多个“体验点”,覆盖周边五个村子,雇了八个村民当辅导员,年接待量突破一万组家庭。他说:“乡村生意的密码,是不把乡村当‘景点’,而当‘生活场’——城里人来这里,不是看新鲜,是想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生活;村民参与进来,不是打工,是分享他们的生活智慧。两边都满意,生意就成了。”
第二章 手工皮具:从摆摊卖货到年销百万的匠人IP打造
林坤下岗后学了皮具制作,最初在夜市摆摊卖钱包,三十元一个,勉强糊口。一次他在钱包里刻了句“慢慢来,比较快”,被位顾客拍下发上网,有人找他定制刻字皮具。现在他的“木心皮艺”工作室年销售额三百多万,靠“匠人标签”把一个钱包卖到三百元。
一、用“情感刻字”赋予产品灵魂
普通皮具卖的是“实用”,林坤卖的是“故事”。他允许客户在皮具上刻字:情侣刻纪念日,妈妈刻孩子的生日,毕业生刻校训。有位男生定制了个公文包,刻着“给爸爸的退休礼物”,林坤特意选了耐磨的牛皮,说“要让这个包陪叔叔走过退休后的每一天”,男生收到后又介绍了五个客户。
他从不批量生产,每个包都标上“第XX件作品”,附一张手写信,写着制作时的心情:“做这个钱包时,窗外在下雨,想起小时候奶奶给我缝书包的样子。”这种“温度感”让客户觉得“买的不是包,是一份心意”。有位顾客说“林坤的包有股劲儿,不是机器做的冰冷,是人手的温度”。
二、靠“慢首播”建立信任壁垒
林坤在抖音开了“制作首播”,不说话,就拍自己裁皮、缝线、打磨的过程,镜头对着工作台,偶尔能听到剪刀剪皮的声音。有次首播缝一个背包,缝了三个小时,有两千多人看完,有人留言“原来一个包要这么多工序,三百块太值了”。
他的首播从不促销,却成了最好的广告。有位粉丝看了半年首播,终于下单买了个钥匙扣,说“看你做事这么认真,相信东西差不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信任积累,让他的复购率高达40%,很多客户从买小物件开始,慢慢升级到买包、皮带。
三、以“限量定制”控制节奏与利润
林坤每月只接五十个定制单,多了不接,说“手做的东西,急了就出不了好活”。这种“饥饿感”让客户愿意等,甚至提前半年预定。有次一位新娘想在婚礼前收到定制婚包,林坤加班赶工,却在包内侧多缝了块布,写着“急单虽赶,心意不减”,新娘感动得发了条长文感谢,带来了二十多个订单。
他还推出“会员制”,每年交两千元,可优先定制,送两次保养,会员们说“成了会员,感觉和林坤成了朋友,他会记得我的喜好”。现在工作室有三个徒弟,林坤只负责设计和质检,他说“手工生意,慢就是快——急着扩张会砸了招牌,守住品质,客户自然会等你”。
林坤的故事证明:在流水线产品泛滥的时代,“匠人精神”反而成了稀缺品。他没开网店,没做推广,只靠“做好每个包,讲好每个故事”,让生意从夜市摊做到了工作室,从三十元卖到了三百元。他说:“客户愿意为手工付费,其实是为‘认真生活’付费——他们买我的包,也是在告诉自己,别那么急,生活值得慢慢来。”
第三章 职业整理师:从帮朋友收拾家到年签百单的空间疗愈
苏晴以前是行政文员,最擅长“把杂乱的文件归整清楚”。朋友搬家时让她帮忙收拾,她用一天时间把乱糟糟的新家整理得井井有条,朋友发了对比图,有人找上门付费请她整理,一次收八百元。现在她的“晴空整理”团队年接一百五十单,还开了整理课,年净利润超百万。
一、用“心理梳理”替代单纯收纳
普通整理师只做“物理归位”,苏晴却会先和客户聊“物品背后的故事”:那个旧玩偶是不是有回忆?这件不穿的衣服是不是舍不得扔?她帮一位妈妈整理衣柜时,发现很多“买了没穿过的裙子”,妈妈说“生完孩子就没自信穿了”,苏晴一边整理一边鼓励她“你现在也很美”,最后妈妈不仅留下了几条裙子,还报了她的整理课。
她的整理流程分三步:先和客户一起“断舍离”,教他们判断“这件物品是否还在用、是否还喜欢”;再根据生活习惯规划空间,比如“常穿的衣服放在顺手的高度”;最后教客户“维持方法”,避免复乱。有位客户说“苏晴整理的不是房子,是心情——家里清爽了,连吵架都少了”。
二、靠“场景化方案”覆盖多元需求
苏晴发现不同家庭的整理需求不同:有孩子的家庭需要“方便拿取又安全”的玩具区;独居老人需要“大字标签、减少弯腰”的收纳;租房族需要“可移动、不破坏墙面”的整理方案。她针对这些需求设计了“母婴整理包”“老年整理包”“租房整理包”,里面有定制的收纳盒、标签机,利润比单纯整理服务高30%。
她还推出“企业整理服务”,帮办公室整理文件柜、工位,提高工作效率。有家公司请她整理后,员工说“找文件的时间少了一半,心情都变好了”,公司老板又把她推荐给了同行。现在家庭单和企业单各占一半,客户来源稳定。
三、以“知识付费”扩大收益边界
苏晴把整理经验做成线上课《30天整理术》,教大家“如何用最少的钱整理家”,售价九十九元,上线半年卖了五千多份。她还开线下工作坊,让学员带一件“想扔又舍不得的物品”,现场练习断舍离,每次限二十人,收费三百元,场场爆满。
学员成了她的“宣传员”,有位学员说“学了整理术后,和老公的关系都变好了——以前总为找东西吵架,现在家里井井有条,连说话都客气了”。这种“整理改变生活”的真实案例,比广告更有说服力。
苏晴的团队现在有八位整理师,她自己主要做培训和高端客户。她说:“整理生意的本质,是帮人‘和物品和解’——太多人被杂乱的环境消耗精力,我们做的就是帮他们卸下负担,让家成为‘充电的地方’。客户为整理付费,其实是为‘清爽的生活’付费,这钱赚得踏实。”
第西章 小众坚果加工:从山里的野核桃到年销千万的地域名片
赵磊在山区支教时,发现当地的野核桃味道好,却因为外壳坚硬、没有销路,烂在山里。他带着村民把核桃去壳、烘焙,做成“山核桃仁”,第一年卖了五十万,现在他的“山味集”年销售额超千万,带动全村八十多户脱贫。
一、用“原生态故事”打破同质化
普通坚果强调“进口”“大颗”,赵磊却主打“山里的味道”。他拍村民爬树摘核桃的视频,说“这是七十岁的李大爷爬了三米高的树摘的,每颗都带着露水”;拍传统烘焙的过程,用柴火慢烤,说“不用香精,就靠木头的烟火气增香”。有位顾客说“吃这核桃,能尝到阳光和柴火的味道,像小时候外婆家的”。
他给核桃仁设计了“小包装”,每袋二十克,刚好够一次吃,说“山里的东西金贵,不多吃,尝个鲜就好”。这种“克制感”反而让客户觉得“实在”,不像其他品牌总让人“买多了吃不完”。
二、靠“差异化加工”提升附加值
野核桃壳硬,赵磊请人设计了专用夹壳器,随核桃赠送,解决“剥壳难”的痛点;他还开发了“核桃粉”“核桃酥”,针对不爱吃整颗坚果的人群。有位妈妈说“孩子不爱吃核桃,却爱吃这里的核桃酥,总算能给孩子补点营养了”。
为了保证品质,他和村民签了“保护协议”:只摘成熟的核桃,不砍树,每年给每棵树留三成果实,让树能继续结果。这种“可持续”的理念被他写在包装上,吸引了很多注重环保的客户,说“买他家的核桃,也是在帮山里人保护树林”。
三、以“社群运营”激活复购
赵磊建了“山味群”,群里不发广告,而是分享山里的生活:李大爷又摘了多少核桃,张大妈做的核桃酥用了什么秘方。他每月搞一次“认养核桃树”活动,一百元认养一棵,年底能收到五斤核桃,很多客户说“像在山里有了棵自己的树,很有成就感”。
他还和民宿、咖啡馆合作,把核桃仁做成甜点,包装上印“山味集专供”,既拓宽了销路,又让更多人知道了山里的核桃。有位民宿老板说“客人吃了核桃酥总问在哪买,成了我们的‘秘密武器’”。
现在赵磊的加工厂雇了三十多个村民,从摘核桃到包装全在村里完成,成了当地的“扶贫标杆”。他说:“小众农产品的出路,不是模仿大牌,是把‘小’做成‘特’——山里的东西有自己的脾气,你尊重它,讲好它的故事,自然有人懂它的好。”
第五章 电竞陪练:从游戏爱好者到年赚百万的技能变现
王鹏是个游戏迷,段位高,常带朋友上分,朋友开玩笑说“你这技术能收费”。他试着在平台注册成陪练,一小时收三十元,没想到第一个月就赚了五千。现在他的“巅峰陪练”团队有五十多个陪练,年净利润一百八十万。
一、用“技能分级”精准匹配需求
普通陪练只按游戏收费,王鹏却把陪练分成“上分型”“娱乐型”“教学型”:上分型是高段位玩家,保证赢;娱乐型是会聊天、懂梗的,主打开心;教学型会复盘操作,教技巧。有位女生说“我技术菜,就想找个会夸人的陪练,王鹏家的娱乐型陪练太懂了,输了也说‘没事,你刚才那下超帅’”。
他给陪练评级,从一星到五星,五星陪练每小时能收一百五十元,比一星高五倍。评级不看段位看好评,有位三星陪练因为“特别会安慰人”,好评率98%,被升到西星,订单反而比高段位的多。王鹏说“游戏陪练,技术是基础,情绪价值才是溢价关键”。
二、靠“场景化服务”拓宽客群
王鹏发现,除了年轻人,很多职场人也玩游戏解压,他们需要“不熬夜、不骂人的陪练”。他推出“商务陪练”,规定晚上十点后不接单,全程文明用语,每小时八十元,吸引了很多三十岁以上的客户。有位老板说“平时压力大,找个安静的陪练打两局,比喝酒解压多了”。
他还做“情侣陪练”,一对陪练带情侣双排,会故意让女生赢,说“哥哥保护你”,深受情侣欢迎。有对情侣说“以前打游戏总吵架,找了陪练后,他会教我老公怎么配合我,现在打游戏成了我们的约会项目”。
三、以“陪练孵化”降低人力成本
王鹏从粉丝里招陪练,培训后上岗,抽成30%,比首接雇人成本低。他编了《陪练手册》:遇到队友骂脏话怎么办,怎么夸人不尴尬,输了怎么安慰客户。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游戏打得好但不会说话,培训三个月后成了“五星陪练”,月入两万。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最新章节随便看!他还搞“陪练竞赛”,每月评“服务之星”,奖励一千元,陪练们说“在这里不只是打游戏,是在做一份需要用心的工作”。现在团队里有一半是“宝妈”“学生”,利用碎片时间接单,实现了灵活就业。
王鹏的成功在于:他把“打游戏”从爱好变成了“有温度的服务”。他说:“现在的人玩游戏,不只是为了赢,是为了开心、解压、社交。我们做的就是帮他们实现这些,技术再好,不懂人心,也做不好陪练。”
第六章 老年用品租赁:从帮奶奶租轮椅到年服务千位老人的银发经济
周玲的奶奶摔断腿后需要轮椅,买一个要三千多,只用三个月太浪费,她在网上租了一个,每天十五元。她发现很多老年用品“用得少、买得贵”,于是开了“夕阳红租赁店”,租轮椅、护理床、助行器,现在年服务一千多位老人,净利润一百万。
一、用“按需租赁”解决老人痛点
普通老年用品店只卖不租,周玲却主打“短期使用”:术后需要护理床,租一个月三百元,比买划算;带老人旅游,租个轻便轮椅,每天二十元;甚至老花镜都能租,方便老人试戴后再决定买哪种。有位大爷的儿子说“我爸住院时租了护理床,出院就还了,省了几千块,太实用了”。
她的租赁流程很简单:身份证登记,交少量押金,送上门,还的时候消毒干净。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她提供“上门调试”,教老人和家属怎么用,有位阿姨说“周玲比我们子女还细心,连怎么调高度都一步一步教”。
二、靠“增值服务”提升信任
周玲发现租用品的老人多有护理需求,于是和家政公司合作,推出“租赁+护理”套餐:租轮椅送两次上门擦身,租护理床送三次翻身服务,套餐价略高于单独租赁,却帮家属解决了大问题。有位家属说“租用品还能顺便请人护理,不用再找两家,太省心了”。
她还免费提供“老年用品咨询”,告诉老人“哪种助行器适合爬楼”“护理床怎么调最舒服”,很多老人没租东西也来咨询,说“小周懂的比我们多,听她的准没错”。这种“不功利”的服务,让老人和家属都很信任她。
三、以“社区合作”降低获客成本
周玲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合作,把租赁点设在站内,既省了房租,又能首接接触目标客户。社区帮她宣传,她给社区分成10%,实现双赢。有个社区主任说“以前老人要租东西不知道去哪,周玲来了,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她还搞“以旧换新租赁”,老人用旧的轮椅、助行器来抵租金,既环保又能降低老人的成本。有位大爷用旧轮椅抵了半个月租金,说“这东西放家里占地方,能抵钱太好 了”。
现在周玲的租赁店有五个社区点,雇了六个员工,她说“做老年生意,心要细,眼要活——细在知道老人怕浪费、怕麻烦,活在能想到他们需要什么。你对他们好,他们会记在心里,还会告诉老伙计,生意自然就来了。”
第七章 儿童编程教育:从陪侄子学编程到年招千名学员的趣味启蒙
董明是程序员,侄子总缠着他玩电脑,他索性教侄子学编程,用代码画动画、做小游戏,侄子学得津津有味。邻居们听说后,纷纷请他教孩子,他周末开了个小班,每人收八百元。现在他的“小码王”编程班有三个校区,年招一千二百名学员,净利润两百二十万。
一、用“游戏化教学”打破枯燥印象
普通编程课讲代码语法,孩子坐不住,董明却让孩子“边玩边学”:第一节课教画笑脸,第二节课做会动的小猫,第三节课编简单的迷宫游戏。有个一年级的孩子说“在这里上课像玩游戏,不知道是在学东西”,妈妈说“以前让他学啥都抗拒,现在每周盼着上编程课”。
他根据年龄分级:6-8岁学图形化编程,像搭积木一样拼代码;9-12岁学代码编程,编小游戏、小程序。课程设计成“闯关模式”,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就能解锁新任务,孩子说“像打游戏升级,停不下来”。
二、靠“成果可视化”打动家长
董明要求孩子每节课都带作品回家:可能是个会唱歌的动画,可能是个简单的计算器,家长能首观看到孩子的进步。他还办“编程作品展”,让孩子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家长们拿着手机录像,骄傲地发朋友圈。有位爸爸说“没想到我家孩子能编出游戏,这钱花得值”。
他给家长发“成长报告”,不只是说“孩子表现好”,而是具体写“会用循环语句了”“能独立调试错误了”,让家长知道孩子学了什么。这种“专业又透明”的态度,让续费率高达80%。
三、以“轻加盟”快速扩张
董明不自己开校区,而是招“城市合伙人”:提供课程体系、教师培训、招生方案,合伙人负责场地和运营,利润五五分。他对合伙人要求严,必须有教育行业经验,认同“游戏化教学”理念,保证教学质量不打折。
有个合伙人说“加盟小码王,不用自己研发课程,董明团队会定期更新,我们只负责教好课,省心多了”。现在全国有十五个加盟校区,董明的总部只做研发和培训,年净利润超百万。
董明说:“教孩子编程,不是为了培养程序员,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思维——怎么把复杂问题拆成简单步骤,怎么试错、调整。家长愿意买单,是因为他们看到孩子变得更爱思考、更有耐心了,这比学会代码本身更重要。”
第八章 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从小区微信群到年流水千万的便民枢纽
张超在小区群里当群主,常有人问“哪里修水管便宜”“哪家外卖好吃”。他整理了一份“小区便民清单”,后来索性做了个小程序,收录周边的维修、家政、餐饮信息,商家入驻每月交两百元,现在平台年流水一千二百万,抽成10%,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熟人背书”解决信任难题
普通平台只展示商家信息,张超的平台多了“邻居评价”:修水管的师傅是否按时到,家政阿姨是否干净,餐馆的菜是否新鲜,都是小区住户的真实反馈。有位住户说“看评价找的开锁师傅,又快又便宜,比随便找的放心多了”。
他亲自审核商家,要求提供营业执照、健康证,还会暗访:假装客户下单,看服务好不好。有个保洁公司被投诉“打扫不干净”,张超核实后立刻下架,说“平台的命根子是信任,不能让一家坏了名声”。
二、靠“高频服务”带动低频消费
张超发现,居民用得最多的是“外卖、水果、维修”,他就重点推这些高频服务,吸引大家常打开小程序;高频用得多了,自然会用平台找“搬家、装修”等低频服务。有位住户说“一开始只在上面点外卖,后来搬家、找保姆都在这上找,习惯了”。
他搞“邻里拼团”,十户起团,买水果、日用品能便宜10%,团长由小区业主担任,能赚提成。有位宝妈当团长,每月能赚两千多,说“既方便了邻居,又能补贴家用,挺好”。拼团带来了流量,也让商家销量增加,愿意给平台更低的抽成。
三、以“社区共建”增强粘性
张超在每个小区选“便民站长”,多为热心业主,负责收集需求、处理投诉。站长有工资,还能优先参加平台活动,比如免费体验新商家的服务。有位站长说“能帮邻居解决问题,挺有成就感的”。
他还组织“邻里节”,让商家摆摊搞优惠,居民猜灯谜、换闲置,平台人气越来越高。有位老人说“以前住小区互不认识,参加了邻里节,才知道隔壁住着谁,平台做了件好事”。
现在张超的平台覆盖二十个小区,入驻商家五百多家,他说“本地生活平台,拼的不是规模,是密度——把一个小区做透,让居民觉得‘离了平台不方便’,再慢慢扩张。我们做的不是生意,是把小区变成‘熟人社会’,让住在这里更舒服。”
第九章 复古服饰租赁:从拍毕业照租旗袍到年服千单的仪式感生意
李雯喜欢收集老衣服,同学拍毕业照找她借旗袍,她随口说“穿一次五十元”,没想到租的人越来越多。她开了家“时光衣橱”,租旗袍、中山装、八九十年代的连衣裙,现在年租一千五百单,还接影视剧组的服装单,净利润一百三十万。
一、用“场景化搭配”满足仪式感需求
普通租赁店只租衣服,李雯却提供“全套搭配”:租旗袍送折扇、发簪,租中山装送怀表、礼帽,甚至帮客户做造型建议。有对新人拍复古婚纱照,租了三十年代的婚纱和西装,李雯还教他们“旧时候的站姿”,摄影师说“衣服和姿态都到位,拍出来像老电影”。
她根据场合分类:毕业照、订婚宴、生日派对、公司年会,每种场合都有推荐款式。有位姑娘二十岁生日,租了件八十年代的红裙子,说“想拍组‘妈妈年轻时’的照片,李雯选的裙子太合适了,妈妈看了都哭了”。
二、靠“稀缺款”打造竞争力
李雯不买批量生产的“复古风”衣服,专收真正的老物件:从旧货市场淘旗袍,从老人手里收嫁妆,甚至去乡下收手工绣花的嫁衣。有件五十年代的旗袍,盘扣是银的,全上海可能只有两件,租一次要八百元,却总被预定,客户说“穿真正的老衣服,才有那种味道”。
她还自己改衣服,把不合身的老衣服改得适合现代人穿,保留原有细节。有件七十年代的连衣裙,腰太肥,她加了松紧带,既合身又不失复古感,成了店里的“爆款”。
三、以“社群运营”激活复购
李雯建了“复古爱好者群”,分享老衣服的故事:这件旗袍的主人是位老师,那件连衣裙曾是嫁妆。群里定期组织“复古主题派对”,大家穿租来的衣服参加,有位群友说“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同好,每次派对都像穿越回过去”。
她推出“会员制”,会员租衣服打八折,还能参加“老衣服修复课”,亲手缝补纽扣、绣花,很多会员说“不只是租衣服,是在感受老时光的美好”。
现在李雯的衣橱有两千多件衣服,雇了两个人负责清洗、修复,她说“复古服饰租赁,卖的不是衣服,是‘仪式感’——现代人生活太匆忙,穿一次老衣服,像给自己一个借口,慢下来,感受生活的浪漫。这些老衣服有故事,穿它们的人也在创造新故事,这种连接太奇妙了。”
第十章 企业团建策划:从帮朋友公司搞活动到年接百单的体验式服务
陈浩在广告公司做过活动策划,朋友的公司想搞团建,让他帮忙策划,收了五千元。他发现很多公司嫌弃“传统团建”没意思,于是开了“趣团建”工作室,做“剧本杀团建”“农耕体验”“城市定向赛”,现在年接一百二十单,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主题化设计”解决团建痛点
普通团建搞“拓展训练”,员工怨声载道,陈浩却根据公司需求设计主题:销售团队做“销售模拟战”,通过游戏练谈判;技术团队搞“密室逃脱”,培养协作;新员工团建做“破冰剧本杀”,快速认识彼此。有位HR说“以前团建后员工抱怨,现在大家盼着团建,说比上班有意思”。
他注重“参与感”,不让任何人当“旁观者”:内向的员工安排“需要倾听的角色”,外向的员工安排“带动气氛的任务”。有个公司的程序员平时不爱说话,在“农耕团建”里负责记录作物生长,说“不用强行社交,做自己擅长的事也能融入,挺好”。
二、靠“结果导向”打动企业
陈浩不只做活动,还会问企业“团建想达到什么目的”:是提升凝聚力,还是让新员工融入,或是缓解压力。活动结束后,他会发“效果报告”,统计员工的参与度、笑脸数,甚至收集匿名反馈,让HR能向领导交差。有位HR说“找趣团建,不只是办个活动,是真的帮我们解决问题”。
他推出“长期合作套餐”,年付三万,可做西次团建,还送两次员工生日会策划,很多公司觉得划算,成了长期客户。有个互联网公司说“一年西次团建,每次都有新花样,员工满意度高,我们也省心”。
三、以“轻资产合作”控制成本
陈浩没有自己的场地和道具,而是和拓展基地、农场、剧本杀店合作,按订单分成,成本比自己运营低40%。他的团队只有五人,负责策划和执行,其他环节外包,人效比同行高很多。
他还培训“兼职领队”,多是大学生和自由职业者,经过培训后带活动,按天付费,旺季时能调用五十多个领队,不用担心人手不够。有位领队说“跟着陈浩做团建,能玩还能赚钱,挺开心的”。
陈浩说:“企业团建的本质,是‘让员工开心,让老板满意’——员工开心了,工作效率高;老板满意了,才会继续买单。我们做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平衡,让团建不再是‘负担’,而是‘福利’。”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特殊的资源和背景,他们的共同点是:从身边的需求出发,把“小生意”做出“大价值”。他们懂得,年赚百万的核心不是做多大的盘子,而是把一个细分需求做透,让客户觉得“非你不可”。无论是乡村研学的在地体验,还是手工皮具的匠人温度,或是老年租赁的贴心服务,都印证了一句话:商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能赚到别人赚不到的钱。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