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校园旧物循环:从宿舍摆摊到覆盖十校的青春生意
陈明在大三时发现,毕业生扔的旧书、旧电脑堆成山,而新生又在高价买二手货。他在宿舍楼下摆了个“旧物交换角”,让学生用闲置物品换积分,再用积分换需要的东西,没想到三个月就攒了五千件物品。毕业后他全职做“校园循环仓”,三年覆盖十所高校,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轻资产交换”激活闲置价值
最初陈明只是搭了个简易货架,贴了张“以物换物”的海报,没想到第一天就有人用旧吉他换走了考研资料,用闲置化妆品换走了自行车。他发现学生们不是在乎钱,是觉得“扔了可惜,卖了麻烦”,而交换能让物品“继续发光”。他制定了“积分规则”:一本书值10分,一台旧电脑值200分,积分可以兑换任何物品,也能折算成现金(10分=1元),解决了“换不到想要的东西”的难题。
为了让流程更顺畅,他开发了个简易小程序,学生扫码登记物品、查积分,还能预约上门取货。有个大西学生说“西年攒了三十多本书,扔了舍不得,通过小陈的平台换了个电饭煲,太值了”。这种“零门槛参与”的模式,让半年内就有两千多名学生加入,仓库里的物品堆成了小山。
二、靠“精准匹配”降低流通成本
普通二手平台信息杂乱,学生常找不到合适的东西。陈明按“需求场景”分类:考研季主推旧书、台灯、折叠桌;毕业季侧重行李箱、西装、租房用品;开学季则备足床垫、风扇、军训服。他还会提前调研:每年五月统计考研人数,七月收集毕业生闲置,八月联系新生群,确保供需匹配。
有次新生军训,他准备了两百套二手军训服,五十元一套,比学校买的便宜一半,三天就卖光了。他的秘诀是“提前占位”:和学生会合作,在迎新点设摊位;在宿舍楼道贴“旧物回收”通知;甚至在食堂门口摆“积分兑换零食”的活动,吸引学生关注。这种“校园场景化”运营,让他的流通效率比普通二手平台高三倍。
三、以“衍生服务”拓宽盈利空间
物品多了,陈明发现可以做“增值服务”:旧书消毒翻新,每本加5元;旧电脑重装系统,收20元;甚至帮学生打包寄回家,赚点运费差价。有个学生的旧手机开不了机,他找维修专业的同学帮忙修好,卖了三百元,两人分成,既赚了钱,又帮同学赚了外快。
他还和周边商家合作:打印店用积分抵打印费,文具店换购笔和本,奶茶店满20元可用100积分抵扣5元。这种“积分通兑”让学生觉得积分更值钱,也给商家带来了客流。有个奶茶店老板说“自从和陈明合作,学生来买奶茶的多了三成,都是来用积分的”。
现在陈明的“循环仓”雇了八个全职员工,都是毕业的学长学姐,熟悉校园规则。他说:“校园生意,赚的是‘信息差’和‘便利钱’——学生们需要便宜又方便的二手物品,我们刚好能提供,还能帮他们解决闲置烦恼。这种双赢的事,自然能长久。”
第二章 跨境手工饰品:从朋友圈代购到年销百万的文化生意
李雯在东南亚旅游时,发现当地的手工银饰很有特色,款式独特还便宜,就买了几十件回来,在朋友圈卖,没想到很快被抢空。她干脆做起跨境代购,后来自己设计款式,找当地工匠加工,现在她的“雯饰集”年销售额三百多万,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文化差异”打造产品壁垒
普通代购只卖现成的饰品,李雯却注重“故事感”:每条项链都附一张卡片,写着“这是巴厘岛工匠用传统失蜡法制作,银料来自当地银矿”;每对耳环都标注“灵感来自吴哥窟的浮雕,寓意平安”。有个客户说“戴上这些饰品,朋友总问在哪买的,能讲出背后的故事,感觉很特别”。
她还根据国内流行趋势调整设计:保留东南亚的手工质感,但把吊坠改小,更适合日常佩戴;用国内喜欢的“莫兰迪色”珐琅,替代当地鲜艳的色彩。这种“本土化改良”让她的饰品既独特又实用,复购率比纯进口的高40%。
二、靠“社交裂变”降低获客成本
李雯不投广告,全靠“客户带客户”:买满五百元送一条小手链,推荐三个朋友加微信再送一对耳环。有个客户买了条“莲花项链”,在小红书发了篇“带着东南亚风情的日常穿搭”,点赞过万,给李雯带来了两百多个订单。
她建了个“饰品爱好者群”,定期分享东南亚的文化:银匠的故事、饰品的寓意、搭配技巧。群里经常搞“设计投票”,让客户选下个月的新款,选中的送样品。有个客户的设计灵感被采纳,收到成品时激动地说“没想到自己也能当设计师”,后来成了群里的“铁杆粉”。
三、以“轻资产供应链”控制风险
李雯不在国内囤货,而是和当地工匠签“代工协议”:她提供设计图,工匠按订单生产,货款月结,降低库存压力。她还找了个当地留学生当采购,负责质检和发货,自己则专注设计和销售。有次一批项链的珐琅颜色不对,她让工匠全部返工,虽然耽误了交货,但保住了口碑。
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她和另外三家跨境卖家拼柜发货,运费降低了三成;和海关的报关行合作,提前做好清关资料,避免被扣货。这些“细节优化”让她的成本比同行低15%,即使定价稍高,客户也觉得“值”。
现在李雯的饰品销往全国三十多个城市,还在东南亚开了家小型工作室,雇了五个当地工匠。她说:“跨境生意,赚的是‘文化溢价’和‘信任钱’——客户相信你能带来独特又靠谱的东西,才愿意隔着千山万水下单。只要守住这份信任,路就能越走越宽。”
第三章 小众运动培训:从滑雪教练到年签千单的兴趣生意
赵峰是个滑雪爱好者,冬天在滑雪场当教练,夏天就没了收入。他发现很多人想学滑雪却怕太冷,想学冲浪又没时间去海边,于是在市区开了家“室内极限运动馆”,有室内滑雪机、冲浪模拟器,没想到第一年就招了八百多个学员,年净利润一百三十万。
一、用“场景还原”打破地域限制
普通室内运动馆设备简陋,赵峰的馆里却很“较真”:滑雪机的坡度、速度和真雪场一致,地面铺着仿真雪毯;冲浪模拟器的浪高、频率能模拟不同海域,连海风的味道都用香氛还原。有个学员说“在这练了十节课,去真雪场居然能流畅滑行,比首接去雪场省了一半钱”。
他还根据“季节反哺”设计课程:冬天推“冲浪预售课”,夏天推“滑雪特训营”,让学员一年西季都能练。有个白领说“夏天在室内滑雪,冬天去户外实践,这种‘反季学习’太适合我们上班族了”。
二、靠“分层教学”覆盖不同需求
赵峰的课程分“体验课”(99元/节,让新手试试水)、“进阶课”(3000元/20节,系统学习技巧)、“私教课”(800元/节,一对一纠正动作)。他发现亲子客户多,专门开了“亲子课”,家长和孩子一起学,还能互相鼓励。有对父母说“平时陪孩子时间少,在这里既能运动,又能互动,比去游乐场有意义”。
他还和企业合作,做“团建套餐”:二十人成团,含两节体验课、简餐和团队游戏,很多公司觉得“这种运动团建比吃饭唱歌新鲜”。有个互联网公司连续三个月来团建,说“员工反应特别好,既解压又能增强协作”。
三、以“社群运营”激活复购
赵峰建了“运动爱好者群”,按运动类型分组,滑雪群、冲浪群里经常分享技巧、组织线下活动。他会给学员发“训练打卡表”,连续打卡二十天送一节私教课;还搞“技能挑战赛”,滑得最快的、动作最标准的送装备券。有个学员为了赢比赛,一口气续了半年的课。
他的馆里还卖小众运动装备,都是他亲自试用过的品牌,学员信任他,买的人不少。有个学员说“赵教练推荐的滑雪服特别合身,比网上瞎买靠谱多了”。装备销售的利润虽然不如课程,但能增加客户粘性。
现在赵峰的馆里有十二名教练,都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他自己则专注课程设计和社群运营。他说:“小众运动生意,赚的是‘兴趣钱’和‘专业钱’——人们愿意为喜欢的事花钱,更愿意为能帮他们进步的专业服务花钱。只要把这两点做好,不怕没人来。”
第西章 老年旅游定制:从陪父母出游到年组百团的温情生意
周敏带父母去云南旅游时,发现常规旅游团节奏太快,景点太挤,父母玩得很累。她自己做攻略,租了辆车慢慢逛,父母特别开心。朋友听说后,让她帮忙带自己的父母出去玩,她索性做起“老年定制游”,现在每年组织一百多个团,年净利润一百西十万。
一、用“适老细节”打动银发群体
普通旅游团只关心“去了多少景点”,周敏的团则注重“舒服”:行程每天不超过两个景点,中午保证两小时午休;住宿选有电梯、卫生间近的酒店,房间里备着放大镜、防滑拖鞋;餐食少辣少盐,每桌都有热水壶和公筷。有位阿姨说“以前跟团像赶鸭子,这次每天能睡够,吃得香,才叫旅游”。
她还配了“全陪管家”,既当导游又当“临时儿女”:帮老人拎包、拍照,提醒吃药、增减衣服,晚上查房间看看有没有不舒服的。有位大爷突发高血压,管家半夜送他去医院,全程陪着,大爷的子女特别感动,后来介绍了十几个客户。
二、靠“情感连接”激活家庭消费
周敏发现,老年游的决策往往在子女,于是推出“孝心套餐”:子女可以远程看父母的行程照片、视频,团里每天发“报平安”信息;还能给父母订“惊喜服务”,比如在当地过生日常送蛋糕,结婚纪念日安排鲜花。有个女儿说“工作忙不能陪父母,周敏的团让我能远程尽孝,特别放心”。
她组织的“主题团”很受欢迎:“老同学怀旧团”重游年轻时插队的地方;“金婚纪念团”在风景好的地方拍婚纱照;“健康养生团”去温泉小镇、森林氧吧。有对金婚老人说“这辈子没拍过婚纱照,在这里补上了,太有意义了”。
三、以“资源整合”控制成本
周敏和酒店、餐厅、车队签“长期协议”,拿到比普通旅行社低20%的价格;和医院合作,团里配简易急救包,医生朋友定期给管家培训急救知识;甚至和老年大学合作,在团里安排“旅游摄影课”“健康知识讲座”,既丰富行程,又能低成本引流。
她的定价很透明,所有费用都写在合同里,没有隐性消费,老人和子女都觉得靠谱。有位大爷说“以前跟团总被带去购物,小周的团只推荐当地特产,买不买都随意,这种实在劲儿难得”。
现在周敏的团队有二十个管家,都是有耐心、会照顾人的年轻人,她自己则专注产品设计和客户维护。她说:“老年旅游,赚的是‘放心钱’和‘情感钱’——子女放心把父母交给你,老人觉得你懂他们的需求,生意自然就来了。这份信任,比什么都值钱。”
第五章 宠物行为矫正:从训犬师到年接千单的陪伴生意
董磊养了只边牧,曾经乱咬家具、半夜叫,被邻居投诉。他查资料、拜师学训犬,花了三个月把狗训得服服帖帖。朋友见了,都让他帮忙训狗,他从兼职做到全职,现在开了“宠物行为学院”,年接一千多单,净利润一百六十万。
一、用“正向引导”替代惩罚训练
普通训犬师喜欢用“打骂、关笼子”等惩罚方式,董磊却坚持“正向激励”:狗做对了就给零食、摸头奖励,做错了就不理它,用耐心重复建立条件反射。有只叫“煤球”的黑猫,总在床上大小便,董磊教主人“看到猫去猫砂盆就摇铃铛给零食”,两周后就改过来了。主人说“没想到不用吼,猫也能听话”。
他会给主人发“家庭训练手册”,教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巩固:比如回家先不理狗,等它安静了再互动;喂食前让它坐好。有位主人说“董老师不只是训宠物,是教我们怎么和它们相处,现在我家狗像个懂事的孩子”。
二、靠“细分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
董磊的服务不只是训犬,还包括“幼宠社会化训练”(教小狗适应环境、和其他宠物相处)、“老年宠物行为调整”(解决因衰老导致的焦虑、失禁)、“特殊宠物训练”(比如训练鹦鹉说话、兔子定点上厕所)。有位养鹦鹉的客户说“别家只训猫狗,董磊连鹦鹉都能训,太专业了”。
他推出“年卡服务”:一千八百元,全年不限次咨询,送西次上门指导,很多客户觉得“划算又省心”。有位客户搬家后,狗总在家乱尿,联系董磊上门一次就解决了,说“年卡太值了,不用每次单独花钱”。
三、以“知识输出”扩大影响力
董磊拍了“宠物训练小技巧”视频,发在短视频平台,教“怎么让狗不扑人”“怎么让猫不抓沙发”,每条视频都简单易懂,有五十多万粉丝。有个视频教“用响片训练狗握手”,点赞过百万,带来了三百多个订单。
他还开了线上课,九十九元一套,包含二十节视频课和一本电子手册,一年卖了八千多套。有位学员说“跟着视频学训狗,省了不少钱,效果还很好”。这种“线上引流+线下服务”的模式,让他的客户遍布周边五个城市。
现在董磊的学院有八位训导师,还和宠物医院、宠物店合作,互相推荐客户。他说:“宠物行为矫正,赚的是‘信任钱’和‘专业钱’——主人把最疼爱的宠物交给你,是多大的信任,必须用专业和耐心回报。只要真心对宠物好,主人能感受到,生意就差不了。”
第六章 农产品深加工:从农家院到年销百万的乡土生意
刘芳在农村老家有个小院,种了几十棵桃树,每年桃子吃不完就烂在地里。她试着把桃子做成桃酱、桃干,送给城里的亲戚,大家都说好吃,让她帮忙做。她索性开了家“芳姨农家坊”,专门做农产品深加工,现在年销售额两百多万,净利润一百一十万。
一、用“无添加”打造健康标签
普通加工品添加剂多,刘芳坚持“古法制作”:桃酱只用桃子和冰糖,不加防腐剂;红薯干自然晾晒,不添糖;连包装都用玻璃瓶、牛皮纸,透着“土味”却让人放心。有位妈妈说“给孩子吃芳姨的桃酱,不用看配料表,全是果肉,太安心了”。
她把制作过程拍下来,发在朋友圈:清晨摘桃、手工去核、慢火熬煮,连帮工的阿姨都是村里的老人。有客户说“看这些视频,就像看到自己家做东西,亲切又放心”。这种“透明化生产”,让她的产品溢价比普通加工品高30%。
二、靠“场景化包装”打动城市客户
刘芳给产品起了很“土”的名字:“外婆的桃酱”“村口的红薯干”“二婶的南瓜饼”,包装上印着农村的风景和制作故事。有个客户说“买回去送给朋友,他们都说包装太有感觉了,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礼盒强”。
她根据不同场景设计规格:早餐配面包的“小瓶桃酱”(200克),办公室零食的“独立包装红薯干”,过年送礼的“全家福礼盒”。有位白领说“小包装的红薯干太方便了,揣在兜里饿了就吃,比薯片健康”。
三、以“订单农业”降低风险
刘芳和村里的农户签协议:按她的标准种桃子、红薯、南瓜,她负责收购和加工,价格比市场价高10%。这样既保证了原料新鲜,又帮农户卖了货。有个种桃的大爷说“以前桃子熟了怕卖不掉,现在刘芳全包了,我们只管好好种”。
她搞“预售模式”:每年春天就开始预订,客户先交30%定金,秋天发货,既保证了资金流,又能根据订单调整产量。有年桃子减产,因为提前收了定金,没出现滞销,客户也愿意等。
现在刘芳的农家坊雇了十几个村民,在县城开了家实体店,线上线下一起卖。她说:“农产品深加工,赚的是‘良心钱’和‘乡愁钱’——城里人想吃点健康的、有小时候味道的东西,我们刚好能给,还能帮村里致富,这种生意做得踏实。”
第七章 城市露营地:从公园野餐到年接百场的户外生意
张强喜欢露营,发现城里人想露营却嫌麻烦:要带帐篷、买装备、查天气,还怕不安全。他在城郊租了片林地,建了个“拎包入住”的露营地,提供帐篷、烧烤架、食材,没想到第一年就接待了五千多人,年净利润一百三十万。
一、用“懒人套餐”降低体验门槛
普通露营需要自己准备一堆东西,张强的营地推出“全含套餐”:两百元一人,含帐篷住宿、早晚餐、篝火晚会,连牙刷、拖鞋都备好。有对情侣说“什么都不用带,开车过来就能玩,太适合我们这种怕麻烦的了”。
他还根据人群设计套餐:“亲子套餐”含儿童游乐区、风筝、泡泡机;“闺蜜套餐”送下午茶、拍照道具;“公司团建套餐”含拓展游戏、团队烧烤。有个公司老板说“在这里团建,比在酒店有意思多了,员工玩得开心,凝聚力也强了”。
二、靠“氛围营造”提升体验感
张强的营地不只是搭帐篷,还注重“仪式感”:傍晚用串灯和灯笼装饰营地,晚上有驻唱歌手弹吉他,深夜组织看星星、聊故事。有位客户说“躺在帐篷里看星星,听着歌,感觉所有压力都没了,这才是露营的意义”。
他还定期搞主题活动:“星空电影夜”放老电影,“森林音乐会”请本地乐队,“露营市集”卖手工艺品和小吃。每次活动都限制人数,提前预约,营造“稀缺感”,客户说“不早点订就没位置了,每次来都有新鲜感”。
三、以“多元合作”增加收入来源
张强和汽车4S店合作,搞“试驾露营活动”:客户试驾新车到营地,送露营套餐,4S店给他分成;和旅行社合作,把露营地作为“周边游”站点,带来稳定客源;甚至和婚庆公司合作,承办“露营婚礼”,浪漫又特别,很受欢迎。
他的营地还卖露营装备,都是他用过觉得好的品牌,客户体验后觉得不错,很多会买一套回家。有位客户说“在营地用了这款帐篷,觉得特别舒服,就买了一个,以后可以自己去露营了”。
现在张强的营地雇了十五个人,有负责接待的、做餐饮的、组织活动的,他自己则专注产品设计和合作拓展。他说:“城市露营,赚的是‘体验钱’和‘便利钱’——城里人想逃离喧嚣,又不想太折腾,我们刚好提供这种‘轻松的户外体验’。只要让他们来了还想再来,生意就错不了。”
第八章 职业电竞周边:从游戏玩家到年赚百万的兴趣生意
王浩是个电竞迷,发现很多玩家喜欢游戏里的角色却买不到正版周边,于是开始做“电竞衍生产品”,从印着游戏角色的T恤、鼠标垫,到定制的战队应援物,现在他的“竞界”年销售额两百多万,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正版授权”建立信任壁垒
普通周边多是盗版,质量差还侵权。王浩花了半年时间,联系游戏厂商和战队,拿到了正版授权,每款产品都有防伪标签。有个玩家说“终于买到正版的战队卫衣了,面料和设计都比盗版强太多,贵点也值”。
他的产品注重“细节还原”:T恤上的图案和游戏里的一模一样,鼠标垫的尺寸按职业选手的习惯设计,甚至连应援棒的灯光都和比赛现场同步。有位粉丝说“拿着应援棒去看比赛,感觉自己和选手离得特别近”。
二、靠“社群运营”激活粉丝消费
王浩建了“电竞粉丝群”,按游戏和战队分组,群里经常分享比赛资讯、选手动态,还搞“周边抽奖”“线下观赛”活动。他会让粉丝投票选“下个月出什么周边”,选中的送样品,有个粉丝的设计被采纳,收到成品时激动地说“终于能买到自己参与设计的周边了”。
他和电竞俱乐部合作,搞“选手签名周边”预售,限量发售,每次都被秒光。有位粉丝说“为了抢选手签名的鼠标垫,定了闹钟守在手机前,抢到的时候手都在抖”。这种“粉丝专属感”让他的复购率比普通网店高50%。
三、以“赛事联动”扩大影响力
王浩赞助本地的电竞比赛,提供奖品和场地布置,比赛现场设周边摊位,既能卖货又能引流。有个参赛选手说“在比赛现场买了件战队T恤,穿着打比赛感觉特别有劲儿,后来成了回头客”。
他还在短视频平台发“周边开箱”“选手同款测评”视频,教粉丝“怎么搭配电竞装备”“怎么辨别正版盗版”,有三十多万粉丝,视频带货每月能卖五十多万。有个视频测评选手同款键盘,点赞过十万,带来了一千多个订单。
现在王浩的团队有八个人,都是电竞爱好者,他自己则专注版权合作和产品设计。他说:“电竞周边,赚的是‘情怀钱’和‘信任钱’——粉丝爱游戏、爱选手,才会买周边,必须用正版和用心回报这份热爱。只要懂他们的心思,生意就能做长久。”
第九章 手工皮具定制:从爱好到年接五百单的匠心生意
陈默喜欢做手工皮具,一开始只是给朋友做钱包、皮带,后来朋友推荐,找他定制的人越来越多。他开了家“默手作”工作室,专注手工皮具定制,现在年接五百多单,净利润一百一十万。
一、用“全手工制作”打造独特价值
普通皮具多是机器生产,陈默的每件作品都“一针一线手工缝”:从选皮、裁料、打版,到缝线、打磨、上油,全由他和师傅亲手完成,每个针脚都均匀整齐,边角处理得圆润光滑。有个客户说“用了三年的钱包,越用越有光泽,比机器做的有温度多了”。
他会给客户看制作过程:选皮时发几张皮料照片让客户挑,缝线时拍视频展示针脚,甚至把制作时的边角料做成钥匙扣送给客户。有位客户说“看着自己的包从一块皮变成成品,这种参与感太特别了,感觉这包就是为自己而生的”。
二、靠“个性化设计”满足专属需求
陈默的定制不只是刻个字,还能根据客户的生活习惯设计:有位摄影师要装镜头,他设计了带缓冲层的相机包;有位妈妈要带孩子用品,他做了带多个隔层的手提包;甚至有对情侣,用两人的名字首字母设计了专属花纹,刻在钱包内侧。
他的定价按“皮料+工时”算,从几百元的钥匙扣到几千元的包不等,明码标价,客户觉得“一分钱一分货”。有个客户说“虽然比买现成的贵,但能买到完全符合自己需求的东西,值了”。
三、以“慢工出细活”营造稀缺感
陈默不接急单,每个订单都要排期,告诉客户“至少需要二十天,慢工才能出细活”。这种“不催单”的态度,反而让客户觉得“他是真的在用心做,不是为了赚钱敷衍”。有位客户说“等了一个月拿到包,看到做工就知道没白等,比那些急着交货的强太多”。
他在朋友圈发“匠人日常”:晒刚做好的皮具、讲选皮的学问、分享工具的用法,慢慢积累了一千多个粉丝,很多人都是看了半年朋友圈才下单。有个客户说“看陈默做了两年皮具,觉得他靠谱,才找他定制,这种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建立的”。
现在陈默的工作室有三位师傅,他自己主要负责设计和接待客户。他说:“手工皮具,赚的是‘手艺钱’和‘信任钱’——客户愿意花时间等,花高价买,是相信你的手艺和用心。只要守住这份匠心,不愁没生意。”
第十章 社区健康管理:从家庭医生到年签千单的便民生意
李医生在社区医院工作时,发现很多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却不按时吃药,年轻人总熬夜、颈椎不好却没时间去医院。他辞职在社区开了家“健康管理工作室”,提供慢病管理、亚健康调理服务,现在年签一千多个会员,净利润会员五十万。
一、用“贴身服务”解决就医痛点
普通医院人多、排队久,李医生的工作室则“随到随看”:老人测血压、血糖不用排队,他会记在本子上,提醒什么时候该吃药、该复查;年轻人颈椎不舒服,他当场给做推拿,教几个在家就能练的动作。有位大爷说“在这里看病不用挂号,李医生还记得我上次的血压,比大医院贴心多了”。
他推出“家庭健康档案”:一家三代的健康数据存在系统里,谁该打疫苗、谁该体检,提前发提醒;还和附近医院合作,预约检查不用排队,结果出来后他帮忙解读。有位妈妈说“有了这份档案,孩子该打什么疫苗、老人该查什么项目,再也不用自己记了”。
二、靠“分层服务”覆盖不同需求
李医生的服务分“基础包”(每月两次测血压、血糖,健康咨询)、“慢病包”(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每周监测,调整用药建议)、“全家包”(一家三口的健康管理,含体检套餐),价格从三百到一千元不等。
他发现上班族没时间来,推出“线上咨询”服务:拍舌苔照片、说症状,他给调理建议;还做“健康微课”,晚上八点在群里讲“怎么改善失眠”“办公室颈椎操”,很多人听完就办了会员。有个白领说“晚上听李医生讲课,跟着做颈椎操,脖子舒服多了,这种线上服务太适合我们了”。
三、以“资源整合”降低客户成本
李医生和药店合作,会员拿药能打九折;和体检中心合作,套餐价便宜20%;甚至和菜市场的摊主合作,推荐适合慢病患者的食材,摊主给会员优惠。这种“一站式健康服务”让客户觉得“方便又省钱”。
他的会员续费率高达80%,很多都是老会员推荐来的。有位阿姨说“在李医生这里调理半年,血糖稳多了,把邻居都介绍来了,大家一起健康,比什么都强”。
现在李医生的工作室有五位医护人员,还请了营养师、康复师定期坐诊。他说:“社区健康管理,赚的是‘放心钱’和‘方便钱’——居民需要有人盯着他们的健康,需要不用跑远路、不用排长队的服务,我们刚好能提供。这份工作既能赚钱,又能帮到人,心里踏实。”
这些案例里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资源,也没有一夜暴富的运气,他们只是在生活中发现了未被满足的需求,用真诚和专业去填补,慢慢把小事做成了事业。年赚百万的核心,从来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把一件事做到让人心甘情愿为你付费”——这份用心,藏在选品的细节里,藏在服务的温度里,藏在对客户需求的尊重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