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便民服务站:从修鞋摊到年入百万的民生生意
老周在小区门口摆了五年修鞋摊,每天守着三尺见方的摊位,风吹日晒,月收入勉强够糊口。转折点出现在一次暴雨天,他看到邻居王阿姨抱着淋湿的皮鞋焦急等待,而小区里像王阿姨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习惯网购,也找不到靠谱的修鞋、配钥匙的地方。那天收摊后,老周盘下了街角一间十平米的小门面,挂上“便民服务站”的牌子,除了修鞋,还增加了配钥匙、换拉链、简单家电维修的业务。
一、用“全而精”填补社区服务空白
最初老周的服务站只有修鞋和配钥匙两项业务,他发现居民们还有更多需求:年轻人的行李箱轮子坏了不知道去哪修,上班族的公文包锁扣失灵急着用,宝妈们的儿童车螺丝松动需要加固。他花三个月时间,跟着老手艺人学了皮具保养、小家电简单维修的手艺,服务项目增加到八项。
为了让居民放心,他定下“三不原则”:不漫天要价(所有服务明码标价)、不偷换零件(维修时让客户全程看着)、不拖延时间(小问题当场解决,大问题不超过三天)。有次一位上班族的笔记本电脑充电器接触不良,第二天就要出差,老周熬到半夜修好,只收了二十元,这位客户后来成了服务站的“活广告”,介绍了十几个同事来。
二、靠“熟客经济”积累稳定客源
老周有个厚厚的笔记本,记着常客的喜好:张大爷的老花镜总爱滑,修眼镜时会多缠一圈防滑胶带;李女士的高跟鞋鞋跟容易磨偏,换鞋跟时会特意选耐磨材质;甚至连谁家孩子的书包带容易断,他都记得提前加固。这种“用心”让居民们觉得“比自家孩子还贴心”。
他推出“便民卡”,充值两百元送三十元,还能优先预约服务。小区里的老人行动不便,他就提供“上门取送”服务,比如接了修鞋的活,修好后亲自送上门,顺便帮老人捎带瓶酱油、买份报纸。这些看似“亏本”的举动,却让他的服务站成了小区里的“必需品”,有位老人说“一天不去老周那坐坐,都觉得少点什么”。
三、以“业务延伸”拓宽盈利空间
随着客源稳定,老周开始增加“高利润”业务:皮具护理(给名牌包清洁保养)、定制钥匙扣(刻上名字或祝福语)、旧物改造(把旧皮带改成手环、旧牛仔裤改成收纳袋)。这些业务利润比基础维修高,但因为有了前期的信任基础,居民们愿意尝试。
他还和社区物业合作,承接了“便民服务日”活动,每月在小区广场设点,免费为老人剪指甲、量血压(请社区医生帮忙),顺便推广自己的服务。这种“公益+商业”的模式,让他的口碑越来越好,周边三个小区的居民都特意来找他。
现在老周雇了两个徒弟,自己主要负责接待和管理,服务站的年净利润超过一百万。他常说:“做社区生意,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要像熬粥一样,慢慢熬,熬出香味了,自然有人来。居民的信任就是最好的本钱,你对他们好,他们就愿意把钱花在你这。”
第二章 农产品初加工: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百万商机
陈春生是个地道的农民,种了一辈子猕猴桃,每年最愁的就是销路。好年景时收购商压价,差年景时果子烂在地里。五年前,他偶然发现城里的朋友很喜欢吃他寄的猕猴桃干,说“比超市买的有嚼劲”,这让他动了心思:与其低价卖鲜果,不如做成猕猴桃干试试。现在他的农产品加工厂年销售额超过五百万,带动周边二十多户农户致富。
一、用“原生态”打动城市消费者
普通猕猴桃干为了延长保质期,会添加防腐剂和大量糖,陈春生坚持“三不加”:不加防腐剂、不加色素、少加糖。他沿用传统工艺:选八成熟的果子,手工去皮,切成薄片,放在竹匾里自然晾晒,晚上收进屋里避免露水,前后要晒十五天。虽然产量低、耗时长,但做出的猕猴桃干果香浓郁,嚼起来有韧劲。
他拍了制作过程的视频:农民凌晨摘果、手工挑选、清水冲洗、自然晾晒,配文“太阳晒出来的味道,没有科技与狠活”。视频发在朋友圈和当地生活号上,很多城里人看了觉得“踏实”,纷纷下单购买,第一批五千斤猕猴桃干不到一个月就卖完了。
为了保证品质,他和农户签了协议:必须用有机肥种植,不打催熟剂,果子成熟度不够的不收。有次一个农户偷偷用了化肥,陈春生发现后果断拒收,说“砸了招牌,以后谁还信我们”。虽然损失了一批原料,但守住了“原生态”的口碑。
二、靠“差异化”避开低价竞争
陈春生发现,单纯卖猕猴桃干利润有限,他开始开发系列产品:猕猴桃果酱(用稍微有点磕碰的果子做,不浪费)、猕猴桃酒(和镇上的酒厂合作酿造)、猕猴桃饼干(请糕点师傅研发配方)。这些产品各有特色:果酱酸甜适中,适合抹面包;果酒度数低,带着果香;饼干酥脆,有淡淡的猕猴桃味。
他给产品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春生家”,包装用牛皮纸礼盒,印上农户劳作的照片和故事:“这瓶果酱里,有王大爷凌晨三点摘果的辛苦,有李婶手工熬制的耐心”。这种“有温度”的包装,让产品在礼品市场很受欢迎,很多人买来送朋友,说“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礼盒实在”。
三、以“渠道深耕”打通销售链路
陈春生没做电商,而是专注线下渠道:进社区搞“农产品体验日”,让居民免费试吃;和超市合作,设“原生态农产品专柜”;给单位做福利采购,年底时很多公司会批量订购。他说“农产品还是得让人尝了才知道好,面对面打交道,人家才信你”。
他还开了家“春生家农特产店”,店里不光卖自己的产品,还帮其他农户卖土蜂蜜、手工粉条、干辣椒,按销售额抽成10%。这既帮了乡亲,也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线,店里的客流量越来越大。有位顾客说“在这能买到真正的农家味,不用东奔西跑”。
现在陈春生的加工厂每年加工猕猴桃五十万斤,还增加了山楂、柿子等其他农产品的加工,年净利润一百八十万。他常对农户说:“咱农民不能只懂种地,还得懂怎么把好东西卖出去。同样的果子,换种方式卖,就能多赚钱——这不是投机取巧,是让好东西不白瞎。”
第三章 宠物殡葬服务:从情感需求到百万市场的冷门生意
林伟以前在宠物医院做护工,见多了宠物离世时主人的悲伤。有次一只养了十五年的金毛去世,主人抱着狗的遗体在医院门口哭了很久,说“想给它找个体面的地方安葬,却不知道去哪”。这句话触动了林伟,他调查后发现,宠物殡葬在城市里几乎是空白,于是在郊区租了块地,开了家“宠安堂”,专门做宠物殡葬服务。现在他的店年服务两千多只宠物,净利润超过一百万。
一、用“仪式感”承载主人的情感
林伟的服务流程很简单,却充满仪式感:接宠物遗体到店里,先做清洁(给宠物擦身、梳毛,像生前一样打理干净);然后是告别仪式(主人可以给宠物献花、说心里话,林伟会准备一本纪念册,让主人写下想对宠物说的话);最后是火化或埋葬(火化后把骨灰装在定制的骨灰盒里,埋葬则选在种有果树的区域,主人可以认领果树,每年来看望)。
有位女孩的猫去世了,林伟按她的要求,在告别仪式上放了猫生前最喜欢的音乐,还准备了猫最爱吃的零食放在旁边。女孩说“从来没想过能这样送别它,感觉它不是走了,是换了个地方陪着我”。这种“被理解”的感觉,让很多主人成了回头客,甚至会介绍有需要的朋友来。
二、靠“细节服务”建立信任
宠物主人最在意“卫生”和“尊重”,林伟在这两点上格外用心:每次服务后,工具都要彻底消毒;处理遗体时轻手轻脚,避免让主人觉得“不尊重”;骨灰盒有多种材质可选,从几十元的木盒到几百元的陶瓷盒,满足不同需求,但绝不推销最贵的,而是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推荐。
他还提供“延伸服务”:把宠物的毛发做成纪念吊坠,把照片印在钥匙扣上,甚至可以把骨灰混合在陶土里,烧制一个小摆件。有位老人的狗去世后,做了个小狗形状的摆件放在床头,说“每天看着它,就像它还在一样”。这些服务利润不高,却能让主人感受到“用心”。
三、以“口碑传播”打开市场
林伟没做过广告,客户几乎都是靠口碑介绍来的。他说“做这行,口碑比什么都重要,主人满意了,自然会帮你说话”。他和宠物医院、宠物店合作,放些宣传册,有客户需要时,医生或店员会推荐他的店,事成后给点提成,但他有个原则:绝不夸大服务,实事求是地告诉主人费用和流程。
有次一个客户觉得火化费用太高,林伟没劝说,只是说“理解你的心情,如果你觉得不合适,我可以帮你联系其他地方”。后来这位客户还是选择了他的店,说“就冲你这份实在,多花点钱也值”。这种“不强求”的态度,反而赢得了更多信任。
现在林伟的店里雇了五个人,有专门负责清洁的,有负责仪式的,还有负责售后的。他在院子里种了很多树,每棵树下都有块小牌子,写着宠物的名字和离世时间。他说:“做这行赚的不是钱,是人心。主人把宠物当家人,我们就把它们的身后事当自家事办,对得起这份信任,钱自然就来了。”
第西章 旧物改造工作室:从废弃家具到网红单品的财富密码
张磊以前是收废品的,每次看到那些还能用却被扔掉的旧家具,总觉得可惜。有次他把一个破木柜拆开,重新组装后刷上复古绿的油漆,放在网上卖,没想到很快被人买走,价格是收购价的十倍。这让他看到了商机,租了个旧仓库,开了家“时光再造”工作室,专门做旧物改造。现在他的工作室年销售额两百多万,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设计感”赋予旧物新生
普通的旧物改造只是简单修补,张磊却注重“设计”:把老式缝纫机改成梳妆台,保留踏板和机身,上面加块玻璃台面,既复古又实用;把旧行李箱改成储物凳,内壁铺上绒布,能放袜子、围巾;甚至把自行车轮改成挂钟,喷上彩色油漆,成了年轻人喜欢的装饰品。
他的改造原则是“保留旧物的灵魂”:一个有划痕的木箱,他不打磨掉划痕,反而用铜片包边,让划痕成了独特的印记;一把掉漆的椅子,他保留斑驳的漆面,只加固结构,配上坐垫,成了咖啡馆里的抢手货。有位客户说“这些改造后的东西,比新买的有味道,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为了提升设计感,张磊经常去看家具展、读设计杂志,还跟着网上的教程学3D建模,把想法先画出来再动手。他说“旧物改造不是瞎折腾,得懂点美学,知道什么样子好看,什么样子实用”。
二、靠“故事营销”打动消费者
张磊给每件改造后的作品都写了“身世”:“这张书桌来自八十年代的中学教室,曾经陪无数学生读过书,现在可以陪你工作、学习”“这个铁皮柜是从老供销社收来的,以前装过糖果、布料,现在可以装你的回忆”。这些故事配上改造前后的对比图,发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留言说“看哭了,想起了小时候”。
他还拍了改造过程的视频:从废品站淘货、拆解、打磨、上漆,到最后成品出炉,让大家看到“一件废品如何变宝贝”。有个视频有几十万点赞,很多人因此关注他的工作室,订单量翻了一倍。他说“大家买的不只是一件家具,是对过去的怀念,是对‘浪费可耻’的认同”。
三、以“定制服务”拓宽客源
张磊推出“旧物定制”服务:客户可以把自家的旧物寄过来,告诉他想改成什么样子,他来设计制作。有位客户把爷爷留下的旧木箱寄来,想改成婴儿床,张磊在木箱西周加了护栏,底部装了滑轮,既安全又有意义,客户收到后说“爷爷的爱可以继续陪着下一代了”。
他还和民宿、咖啡馆合作,定制主题家具:为复古民宿做了一批旧物改造的床和柜子,为工业风咖啡馆做了旧水管改成的吧台。这些合作不仅量大,还能让更多人看到他的作品,有位民宿老板说“客人总问家具在哪买的,成了免费广告”。
现在张磊的工作室有六个师傅,他自己主要负责设计和拍视频。仓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物,他说“每件旧物都有生命,我们只是帮它换种方式活下去”。做这行五年,他最大的感受是:“现在的人不缺新东西,缺的是有温度、有故事的东西。旧物改造卖的不只是手艺,是对时光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
第五章 银发数字服务:从教老人用手机到年赚百万的暖心生意
王芳在社区做志愿者时,发现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扫码付款,不会网上挂号,甚至不会发视频通话。有位独居老人因为不会用健康码,坐不了公交车,只能步行去医院。王芳看在眼里,在社区活动室开了个“银发数字课堂”,专门教老人用手机,后来慢慢做成了生意,现在她的团队在五个社区有服务点,年净利润超过一百万。
一、用“耐心教学”打破数字鸿沟
王芳的课堂和普通培训班不一样,她懂老人的“难”:记不住步骤,容易紧张,怕麻烦别人。她把操作步骤写成大字版教程,配上图解,比如“怎么发微信”,一步一步画出来;教学时一对一辅导,老人学不会就反复教,从不嫌烦,还鼓励大家“别怕错,错了再改”。
她发现老人最需要的是“实用技能”:网上买菜、交水电费、视频通话、医院挂号、打车软件。她就围绕这些内容设计课程,每节课只教一个技能,确保大家都能学会。有位七十岁的大爷学会用打车软件后,第一次自己叫车去公园,回来后高兴地说“不用麻烦孩子了,自己也能出门了”。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王芳建了“银发互助群”,让学得快的老人帮学得慢的,她每天在群里发“每日一题”,比如“今天学怎么查快递”,大家在群里交流,氛围很活跃。
二、靠“延伸服务”创造价值
光教手机还不够,王芳发现老人还有很多“数字需求”:不会网购怕被骗,想给孙子买礼物不知道怎么选;不会用导航,去陌生地方犯怵;手机坏了不知道找谁修。她推出“一站式服务”:帮老人代买东西(只收成本价,不赚差价)、陪老人去医院(帮忙挂号、操作自助机)、上门修手机(请了个兼职师傅)。
这些服务收费不高,比如陪诊一次收五十元,代买东西收5%的服务费,但解决了老人的大问题。有位老人的子女在外地,王芳帮他在网上挂了专家号,还陪他去医院,子女特意从外地寄来特产感谢,说“有你在,我们在外打工也放心了”。
三、以“社区合作”扩大影响
王芳和社区居委会合作,把课堂开进社区,居委会提供场地,她负责教学,还定期联合举办“数字嘉年华”:教老人用手机拍照、做电子相册,甚至拍短视频,让老人觉得“数字时代我们没掉队”。
她还和老年大学、养老院合作,开设分校,派老师去授课,按人头收费。老年大学的校长说“王芳的课最受欢迎,报名要抢名额,因为她懂老人,有耐心”。
现在王芳有十名老师,都是退休教师或有爱心的年轻人,她们的服务覆盖了五千多位老人。除了课程收费和服务收入,还有企业赞助,比如手机品牌商赞助教材,保险公司在课堂后做健康讲座(不推销产品,只做公益)。王芳说:“做银发生意,心要热,情要真。老人不是‘麻烦’,是需要被照顾的群体,你对他们好,他们就把你当闺女、当孙女,生意自然就来了。”
第六章 特色小吃培训:从街边摊到连锁培训的百万路径
刘建国做了二十年小吃,从街边摊到有自己的小店,最拿手的是“老面馒头”和“酸浆豆腐”,很多人慕名来学。起初他不收钱,后来来的人太多,索性开了个培训班,教大家做特色小吃。现在他的“建国小吃培训”每年培训两千多人,还卖配方和工具,年净利润两百多万。
一、用“真材实料”教学
普通小吃培训只教个大概,刘建国坚持“毫无保留”:老面馒头的面怎么发,水温多少,发酵时间多久,甚至连他用了十年的老面引子,都会分一点给学员;酸浆豆腐的酸浆怎么养,豆浆的浓度多少,点卤的时机怎么把握,全教给学员。
他的课程是“实操+理论”,学员要亲手做,首到做出和他一样的味道才算毕业。有个学员学了三次还没掌握老面发酵的技巧,刘建国让他免费再学,说“学不会,出去砸的是我的招牌”。这种“较真”的态度,让他的培训班口碑很好,很多学员是“同学介绍同学”来的。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他还会教“摆摊技巧”:怎么选位置,怎么定价,怎么留住回头客。有个学员按他教的方法,在学校门口卖馒头,三个月就赚回了学费,说“刘师傅教的不只是手艺,是怎么赚钱”。
二、靠“配方标准化”降低学习难度
刘建国花了三年时间,把自己的手艺写成“标准化配方”:比如老面馒头,面粉多少克,水多少毫升,酵母多少克,发酵温度多少度,都写得清清楚楚,学员按配方做,成功率很高。他说“以前靠感觉,现在靠数据,这样才能让没做过饭的人也能学会”。
他还研发了“专用工具”:比如做酸浆豆腐的小磨浆机,比市场上的更适合家庭或小作坊用;蒸馒头的蒸笼,他改良了排气孔,蒸出来的馒头更蓬松。这些工具只卖给学员,价格比市场价略高,但因为好用,学员都愿意买。
三、以“学员社群”形成生态
刘建国建了“学员群”,学员开店后遇到问题可以在群里问,他和其他老学员会帮忙解答。有个学员在北方开店,说馒头卖不动,刘建国让他改成“甜口”,还教他做红糖馒头,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他定期举办“学员交流会”,让大家分享开店经验,做得好的学员还能获得“推荐学员”的奖励(推荐一个新学员,奖励五百元)。这种“互助+激励”的模式,让学员粘性很高,也帮培训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学员。
现在刘建国的培训班有十个老师,都是他的老学员,做得好被请回来的。除了培训,他还帮学员找原材料供应商,甚至协助选址开店,形成了“培训-工具-原料-开店指导”的产业链。他常说:“小吃生意,手艺是根,诚信是本。你教真东西,人家才会信你;人家赚了钱,才会帮你传名——这就是最好的生意经。”
第七章 定制窗帘工作室:从布料销售到整体软装的百万升级
赵敏以前在布料市场卖布,发现很多人买了布却不知道怎么做成窗帘,尺寸不对、款式不好看是常有的事。她学过缝纫,就开始帮客户做窗帘,从简单的测量、裁剪到缝制,慢慢做成了“窗帘定制”生意。现在她的“敏姐窗帘”不仅做窗帘,还做整体软装搭配,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精准服务”解决客户痛点
普通窗帘店只按尺寸做,赵敏却会“上门设计”:先看客户家的装修风格(是现代简约还是田园风),再看采光(窗户朝向、光线强弱),最后问客户的生活习惯(比如是否需要遮光、是否有孩子),然后推荐合适的布料和款式。
有位客户家的客厅窗户很大,阳光刺眼,赵敏推荐了“双层窗帘”:内层纱帘过滤光线,外层遮光帘晚上用,还设计了“电动轨道”,方便老人和孩子操作。客户说“没想到窗帘还有这么多讲究,赵敏考虑得比我们自己还周到”。
她的收费透明,从测量到安装一口价,中间不加钱,布料也明码标价,高中低档都有,从不推销最贵的,而是根据客户的预算推荐最合适的。有位客户预算有限,赵敏就推荐了“棉麻布料”,说“性价比高,还环保,适合有孩子的家庭”,客户很感动,后来把亲戚朋友都介绍来。
二、靠“整体搭配”提升价值
赵敏不满足于只做窗帘,她开始学习软装搭配,把窗帘和抱枕、桌布、地毯等结合起来,提供“一站式服务”。客户不用东奔西跑,她就能搞定家里所有的布艺装饰,风格还能统一。
有位客户买了新房,赵敏根据她家的北欧风装修,推荐了浅灰色窗帘,搭配同色系的抱枕和地毯,还在飘窗上放了块棉麻垫子,整个客厅看起来温馨又协调。客户说“比我自己想象的好多了,花一份钱,省了好多事”。
这种“整体搭配”让客单价从几千元提高到几万元,但因为能解决客户的“选择困难”,大家愿意买单。赵敏说“现在的人没时间慢慢挑,我们帮他们想好、做好,他们就愿意多花钱”。
三、以“口碑和转介绍”拓客
赵敏的客户几乎都是靠口碑和转介绍来的,她没做过广告,却在当地小有名气。她有个“老客户福利”:介绍新客户成交,老客户可以免费做一对抱枕,很多客户乐意为她介绍生意。
她和装修公司、家具店合作,互相推荐客户,成交后给对方提成。有个装修公司的设计师说“赵敏的窗帘做得好,搭配也专业,推荐给客户放心,客户满意了,对我们也有好处”。
现在赵敏的工作室有十五个员工,有专门的设计师、缝纫工、安装工,还开了家网店,接周边城市的订单。她常说:“做定制生意,细节决定成败。客户看不到的地方(比如窗帘的缝边、轨道的安装),我们也要做好,这样才能睡得踏实,生意才能长久。”
第八章 露营装备租赁:从爱好到生意的百万转型
周凯是个露营爱好者,每次和朋友出去露营,都有人借他的装备,后来他发现很多人想露营却不想买装备(太贵、占地方、用得少),于是买了一批露营装备,做起了租赁生意。现在他的“凯哥露营装备租赁”有三个门店,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一站式租赁”降低门槛
普通租赁只租帐篷,周凯提供“全套装备”:帐篷、睡袋、防潮垫、折叠桌椅、卡式炉、照明设备,甚至连锅碗瓢盆、垃圾袋都配齐,客户拎包就能去露营。他还根据人数和需求,搭配不同的套餐:两人浪漫套餐、家庭亲子套餐、朋友聚会套餐,价格从两百元到八百元不等,方便客户选择。
为了让客户放心,他的装备每次用完都彻底清洁消毒:睡袋洗晒,帐篷擦拭,餐具高温消毒,还会检查是否有损坏,确保下一位客户用得舒心。有位客户说“凯哥的装备比新买的还干净,用着放心”。
他还提供“露营攻略”:推荐适合的营地,告诉客户注意事项(比如天气、安全),甚至可以帮忙预订营地,让客户觉得“不光租装备,还能省心”。
二、靠“场景化服务”增加粘性
周凯不只是租装备,还组织“主题露营活动”:春天赏花露营,夏天星空露营,秋天烧烤露营,冬天温泉露营。客户可以只租装备,也可以报名参加活动(包含装备、交通、食材),每人收费三百到五百元。
这些活动很受欢迎,很多人说“自己去露营麻烦,跟着凯哥的活动走,啥都不用管,还能认识新朋友”。有对情侣在他的星空露营活动中求婚成功,后来成了他的老客户,说“这里有我们的美好回忆”。
他还开了个“露营俱乐部”,会员可以享受租金八折、优先参加活动、免费使用部分高端装备的福利,很多露营爱好者加入,每月能带来稳定的收入。
三、以“装备升级”保持竞争力
露营装备更新快,周凯每年都会淘汰旧装备,添置新的:比如更轻便的帐篷、更舒适的睡袋、更安全的炉具。他还引入了一些“网红装备”:蛋卷桌、月亮椅、氛围灯,这些装备拍照好看,很受年轻人欢迎,租赁价格也能高一些。
他和装备品牌商合作,以优惠价批量采购,还能拿到新品的试用权,既降低了成本,又能第一时间用上新装备,保持竞争力。有个品牌商说“凯哥的租赁生意能帮我们推广产品,很多客户租了觉得好用,就会自己买”。
现在周凯的三个门店分布在城市周边的热门露营地附近,还和旅行社合作,推出“露营+旅游”的线路。他说:“好相关的生意,要懂行,还要懂客户。懂行才能选对装备,懂客户才能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把这两点做好,赚钱就是顺便的事。”
第九章 中小学课后托管:从接孩子到个性化辅导的百万生意
李梅是位宝妈,孩子上小学后,她发现很多双职工家长没时间接孩子、辅导作业,于是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开了个“小课桌”托管班,负责接孩子、管晚饭、辅导作业。现在她的“梅姐托管”有两百多个学生,还开了兴趣班,年净利润一百八十万。
一、用“用心照顾”打动家长
普通托管班只管“看好孩子”,李梅却注重“细节照顾”:孩子放学接回来,先给点小点心垫垫肚子(都是她亲手做的,健康无添加);晚饭荤素搭配,每周菜单不重样,还会照顾有过敏体质的孩子;辅导作业时,不只是检查对错,还会教孩子解题方法,耐心讲解首到弄懂。
有个一年级的孩子刚来时不爱说话,作业拖沓,李梅每天陪他多聊十分钟,发现他喜欢画画,就用画画奖励他快点完成作业,三个月后孩子变得开朗了,成绩也提高了。孩子妈妈说“把孩子放梅姐这,比自己带还放心”。
她的托管班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孩子时必须核对信息,确保安全;孩子之间有矛盾,及时调解;每天把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晚饭吃了多少发给家长,让家长随时了解情况。
二、靠“个性化辅导”提升口碑
李梅发现,光托管还不够,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绩能提高,于是她请了几位退休教师,开设“一对一辅导”:针对孩子的薄弱科目,制定辅导计划,查漏补缺。收费比外面的培训机构低,但效果更好,因为老师熟悉孩子的情况,能因材施教。
有个孩子数学不好,总是考不及格,李梅请的数学老师从基础抓起,每天额外辅导半小时,半年后孩子数学考了八十多分,家长特意送了面锦旗,说“梅姐的托管班不只是看孩子,是真的为孩子好”。
她还根据孩子的兴趣,开了书法、绘画、朗诵等兴趣班,不强制参加,家长自愿报名,既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也增加了收入。
三、以“家校沟通”建立信任
李梅每周和家长沟通一次孩子的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每月开一次家长会,邀请家长参观托管班,提意见和建议;甚至在节假日前,组织“亲子活动”(比如包粽子、做月饼),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增进感情。
这种“透明化”的管理,让家长很放心,很多家长是“朋友推荐”来的,甚至有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她的托管班,特意在附近租房。学校的老师也很认可她的托管班,说“梅姐的托管班帮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也帮学校分担了压力”。
现在李梅的托管班有十个老师,分了不同的年级组,还雇了两个厨师和两个保洁,管理得井井有条。她常说:“做托管生意,良心比什么都重要。家长把孩子交给你,是天大的信任,你对孩子好,家长看在眼里,自然愿意把钱花在你这,生意也就能长久。”
第十章 短视频代运营:从个人账号到企业服务的百万进阶
张强以前是做文案的,喜欢拍短视频记录生活,没想到自己的账号慢慢有了粉丝,有人找他帮忙拍视频、剪视频。他发现很多中小企业想做短视频宣传,却没人会做,于是成立了“强哥传媒”,专门做短视频代运营。现在他的公司服务五十多家企业,年净利润两百多万。
一、用“精准定位”帮企业打开局面
普通代运营只负责拍和剪,张强会先帮企业做“账号定位”:分析企业的产品特点、目标客户是谁、想通过短视频达到什么目的(是卖货、涨粉还是做品牌),然后制定内容计划。
有个做农产品的企业,刚开始拍的视频杂乱无章,没什么流量。张强帮他们定位“原生态种植过程”,拍农民种地、采摘的场景,配文“从田间到餐桌,我们用心种好每一颗果子”,视频播放量很快上去了,还带来了订单。企业老板说“张强懂我们的产品,更懂怎么让别人喜欢我们的产品”。
他的服务流程很清晰:前期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辑、发布运营、数据分析,每一步都和企业沟通,确保符合企业的预期。
二、靠“效果说话”赢得信任
张强不做“空头承诺”,而是用数据说话:帮企业涨了多少粉,视频播放量多少,带来了多少咨询和订单。他和企业签的合同里,会明确“效果指标”,如果没达到,会免费延长服务时间或退款,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有个餐饮连锁品牌,找他做抖音代运营,三个月后,门店的客流量增加了三成,老板说“这钱花得值,比投广告划算多了”。这种“效果导向”的服务,让他的客户续约率高达80%,很多企业合作后,还会把其他分店或朋友的企业介绍来。
他还会教企业一些基础的运营知识,比如怎么回复评论、怎么看数据,让企业在合作结束后,也能自己运营账号,这种“授人以渔”的态度,让企业很感动。
三、以“细分领域”建立优势
张强不接所有行业的单子,只专注“本地生活服务”和“农产品”两个领域,因为他熟悉这两个领域的特点和用户喜好,能做出更好的效果。他说“与其什么都做,不如把一个领域做精,让客户想到做短视频,第一个就想到我们”。
他还开发了“短视频培训课”,教企业自己做账号,课程不贵,主要是为了引流,很多企业上完课,觉得他讲得好,就会找他做代运营。
现在张强的公司有十五个员工,有策划、拍摄、剪辑、运营等不同岗位,分工明确。他说“做代运营,口碑和效果是生命线。企业满意了,自然会帮你宣传,客户就会越来越多——这是个良性循环,也是我们能赚钱的原因。”
第十一章 手工皮具定制:从爱好到品牌的百万蜕变
陈默喜欢做手工皮具,起初只是给自己和朋友做钱包、皮带,没想到朋友的朋友也来找他做,说“比买的有个性”。他辞掉工作,开了家“默工坊”,专门做手工皮具定制,现在他的品牌年销售额三百多万,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匠心工艺”打造产品
陈默做皮具,从选料到缝制都很讲究:只用头层牛皮,因为质感好、耐用;裁剪时避开皮料的瑕疵,确保每一件都是精品;缝制用传统的“马鞍针”,针脚均匀,既牢固又美观;甚至连五金件都选进口的,确保用几十年不生锈。
他的每件作品都有“独特性”:客户可以选皮料颜色、厚度,刻上自己的名字或纪念日,甚至可以自己设计款式。有对情侣定制了一对钱包,刻上了相遇的日期,说“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礼物”。
为了保证品质,陈默每天最多做三件皮具,不追求数量,只追求质量。他说“手工的意义在于‘用心’,如果为了多赚钱而偷工减料,就失去了手工的价值”。
二、靠“故事营销”打动消费者
陈默的朋友圈和网店,不只是卖产品,还分享“制作过程”:从皮料到货、裁剪、缝制,到最后的成品,配上他的手工作业照,让大家看到“每件作品背后的用心”。他还会写一些关于皮具的小知识:怎么保养、不同皮料的特点,让大家觉得“他是真的懂皮具”。
他的客户大多是追求个性化、喜欢手工制品的年轻人,很多人买他的皮具是为了送礼,因为“有心意、有故事”。有位客户买了个手工包送给妈妈,陈默特意在包内侧刻上“妈妈我爱你”,客户的妈妈收到后很感动,说“比买名牌包还开心”。
三、以“会员体系”积累忠实客户
陈默推出“会员制”:累计消费满五千元成为会员,享受定制优先、皮料升级、免费保养等福利。他还会给会员寄“手工小礼物”,比如钥匙扣、书签,都是他亲手做的,让会员觉得“被重视”。
他每年举办一次“手工作坊”,邀请会员来店里,亲手体验做皮具的乐趣,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做手工,像朋友一样。这种“情感连接”,让很多会员成了他的“铁杆粉丝”,不仅自己买,还会介绍朋友来。
现在陈默雇了三个徒弟,他主要负责设计和品质把控,徒弟们负责制作,还开了家线验店,让客户可以亲自选皮料、看工艺。他说“做手工生意,急不来,要慢慢熬。客户认的不是你的牌子,是你的手艺和用心,只要把这两样做好,不愁没生意。”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巨额的投资,他们只是从身边的需求出发,把一件小事做精、做透,用真诚和专业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年赚百万的路径有很多,但核心只有一个:找到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用心去满足它。普通人的财富逆袭,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坚持和用心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