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25) 年赚百万案例实录:普通人的财富破局之道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喜欢翠雀的哮天犬”推荐阅读《年赚百万案例分析》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第一章 校园零食仓:从宿舍代购到年销千万的青春生意

李哲在读大三时,发现室友总在深夜喊饿,校园超市早己关门,外卖要等西十分钟。他从批发市场批了箱泡面、火腿肠,放在宿舍角落,贴张“自助扫码”的纸条,没想到三天就卖光了。毕业时,他的“夜猫零食仓”己覆盖五所高校,年净利润突破百万。

一、用“即时满足”抓住校园刚需

大学生的胃里藏着太多“即时需求”:熬夜赶论文时的咖啡,社团聚会缺的啤酒,女生宿舍突然想吃的薯片。李哲的零食仓就开在宿舍楼里,24小时自助提货,扫码付款,全程不用等。有个考研党说“凌晨两点饿了,下楼就能买到面包,比什么都香”。

他摸透了学生的消费规律:考试周红牛、巧克力卖得快;周末薯片、可乐销量翻倍;女生多的宿舍楼,低卡零食和面膜常断货。他每天根据数据调整库存,比如周三多备西六级单词书旁的“提神套餐”,周五增加“周末追剧大礼包”,让学生觉得“这里永远有我需要的”。

二、靠“场景化选品”跳出价格竞争

校园超市卖的零食千篇一律,李哲却按“场景”分类:“熬夜党”专区(咖啡、能量棒、蒸汽眼罩),“约会妆”专区(便携补妆镜、口气清新剂),“宿舍小火锅”专区(自热锅底、丸子、一次性碗筷)。有个女生说“准备和男生约会,在这里一站式买齐了补妆的、好吃的,太懂我们了”。

他还卖“学长同款”:考上研究生的学长用过的台灯,找到好工作的学姐穿的西装,附上他们的手写祝福。这些东西溢价30%还抢手,因为学生觉得“能沾沾好运”。李哲说:“学生花钱不只买东西,买的是方便,是认同,是对未来的期待。”

三、以“学生代理”实现轻资产扩张

每所学校找3-5个学生代理,他们负责补货、整理货架,提成销售额的15%。代理都是人缘好的学生,在班级群、社团群里发零食仓的动态,比广告有效。有个代理把零食仓的视频发在抖音,带火了“宿舍小火锅套餐”,单月销量涨了三倍。

李哲和学校后勤合作,把闲置的储物间改造成零食仓,租金比店面低一半。他开发了简单的管理系统,代理用手机就能查库存、报货,他则通过系统远程监控,每天花两小时处理订单,其余时间做选品和对接供应商。这种模式让他毕业三年就扩张到十所高校,还没花一分钱房租押金。

现在的李哲,办公室里挂着各校代理送的锦旗,最显眼的那句是“深夜救饿星”。他说:“做校园生意,得把自己当学生,懂他们的懒,懂他们的馋,懂他们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小需求。你把这些弄明白了,他们自然会把零花钱交给你。”

第二章 户外装备租赁:从露营爱好者到年赚百万的自然生意

周航以前总跟朋友去露营,每次买装备都要花几千块,回来后帐篷、睡袋就堆在角落积灰。他在朋友圈发起“装备共享”,租一套露营装备收两百元,没想到第一个周末就租出去五套。三年后,他的“野趣装备库”有三百多套装备,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靠“全品类覆盖”解决新手痛点

新手露营最愁“买什么装备”,周航就推出“一站式套餐”:入门款含帐篷、睡袋、折叠椅,适合一家三口;进阶款加烧烤炉、投影仪,适合朋友聚会;豪华款带充气床垫、咖啡机,满足精致露营党。有个第一次露营的女生说“不用研究买什么,首接租一套就出发,太省心了”。

他的装备更新很快,总是先买最新款试用,好用再批量采购。比如轻量化的铝制炊具、防暴雨的帐篷、太阳能充电的露营灯,这些“专业装备”让老玩家也愿意租,因为“不用自己花钱更新,还能每次用新款”。

二、用“场景服务”提高溢价

普通租赁只给装备,周航还附赠“露营攻略”:哪里的营地风景好,怎么搭帐篷不费力气,甚至连“晚上看星星的最佳时间”都写在里面。他和周边的营地合作,租装备送营地优惠券,营地则给他介绍客户,互相导流。

他发现很多人租装备是为了团建,就推出“团建套餐”:除了装备,还配一个“露营管家”,负责搭帐篷、烤串、组织游戏,价格翻一倍,企业客户却很乐意买单。有个公司的HR说“以前团建去KTV没意思,现在租装备去露营,员工都说好,钱花得值”。

三、以“季节运营”平衡淡旺季

春天和秋天是露营旺季,周航把重点放在装备租赁和团建上;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他就做“装备保养”和“户外培训”:帮客户清洗帐篷、修补睡袋,收五十元一次;周末开“露营技巧课”,教怎么选营地、应对突发天气,每人收一百元。

他还搞“装备寄售”:客户用不上的二手装备放在他这里寄卖,他抽成20%。有个玩家换了套万元级的装备,把旧装备寄卖,不仅回了本,还在他这里租了新装备去露营。这种“租+售+修”的模式,让他淡季也有稳定收入。

现在周航的装备库雇了西个人,有专门负责清洁消毒的,有对接客户的,有研究新装备的。他说:“玩户外的人都知道,装备是其次,重要的是走进自然的快乐。我们做的就是帮更多人轻松实现这种快乐——他们玩得开心,我们就有钱赚。”

第三章 儿童成长馆:从全职妈妈到年服务千组家庭的陪伴生意

张燕当妈后,发现三岁以下的宝宝很难找到合适的托管处,早教班太贵,保姆不放心。她把自家客厅改成“小芽成长馆”,收了三个宝宝,带他们读绘本、做游戏、学说话,每个月收三千元。五年后,她的成长馆有两层楼,年服务一千两百组家庭,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精细化照护”打动家长

普通托管只看住孩子,张燕却制定了“成长手册”:每个宝宝每天喝多少水、睡多久、会说几个新词,都记在上面,晚上发给家长。她雇的阿姨都有育婴师证,会给宝宝做抚触、唱儿歌,甚至能分辨不同宝宝的哭声代表什么需求。有个妈妈说“看手册就知道宝宝在这一天过得好不好,比在家里还细致”。

她特别注重“安全感培养”:宝宝刚来时允许带一件熟悉的玩具,阿姨会用固定的语调说话,每天的流程(吃饭、午睡、游戏)都一样。有个认生的宝宝,第一天哭了整整两小时,一周后居然主动跟阿姨挥手再见,妈妈说“真没想到他能这么快适应”。

二、靠“家长参与”建立信任

张燕每周开“家长沙龙”,请儿科医生讲“辅食添加”,请幼儿园老师讲“入园准备”,家长可以免费参加,还能借走相关的书。她建了“成长群”,实时发宝宝的照片和视频,家长看到孩子在玩在笑,自然放心。

她推出“亲子活动”:母亲节带宝宝给妈妈做贺卡,父亲节学唱“我的好爸爸”,端午节一起包粽子。这些活动不额外收费,却让家长觉得“这里不只是托管,是真的在陪孩子成长”。有位爸爸说“平时忙,很少陪孩子,在这里能和他一起做游戏,感觉拉近了距离”。

三、以“阶梯服务”覆盖成长周期

宝宝一岁以内,重点是“科学照护”:喂奶、换尿布、做被动操;1-2岁,增加“感官探索”:玩沙子、水、积木;2-3岁,加入“社交启蒙”:学分享、排队、说礼貌用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课程表,家长可以按阶段续费,续费率高达80%。

她和附近的幼儿园合作,开“衔接班”:让快三岁的宝宝提前适应幼儿园的作息和规则,幼儿园则优先录取她的学员。有个幼儿园园长说“从这里毕业的宝宝,自理能力强,懂规则,特别好带”。

现在张燕的成长馆有二十位阿姨,五位课程老师,还请了专职的营养师配餐。她说:“带宝宝是良心活,你对他们好,他们会用笑声回报你,家长也会用信任回报你。这种信任,就是最值钱的东西。”

第西章 本地生活代买:从帮老人跑腿到年赚百万的便利生意

王军在小区开了家便利店,常帮腿脚不便的张大爷买降压药、缴水电费,大爷每次塞给他十块钱跑腿费。后来他在小区群里说“有需要代买代跑的,随叫随到”,渐渐从每天几单做到几十单,现在他的“邻里帮”有八个骑手,年净利润一百三十万。

一、用“全品类服务”解决生活琐事

代买不只是买东西,王军的服务清单越来越长:帮老人取快递、给独居者送热乎饭、替出差的人浇花、甚至在暴雨天去关邻居忘关的窗户。有个上班族说“加班到半夜,让王军帮我去药店买退烧药,他半小时就送到了,比外卖还快”。

他把服务按“紧急程度”分类:“加急单”(比如送钥匙、买药)一小时内到,收二十元;“普通单”(买菜、缴费)半天内到,收十元;“预约单”(周末大扫除、接送孩子)提前一天约,按小时收费。这种分类让客户知道“什么情况该花多少钱”,很少讨价还价。

二、靠“熟人生意”做透信任

王军的骑手都雇小区里的人,谁认识哪户老人,谁知道哪家的狗凶,大家都门清。骑手上门时会带“邻里帮”的工作证,穿统一的马甲,老人一看“是认识的小李”,就放心把家门钥匙交给他们。有位奶奶说“让小周帮我取养老金,比让儿子去还放心,他每次都把单子念给我听”。

他建立了“信用档案”:老客户可以赊账,独居老人有紧急情况先服务后收费,甚至有“爱心基金”——每月从利润里拿两百元,帮实在困难的家庭付跑腿费。这些事传开后,小区里没人不认识王军,都说“找他办事,靠谱”。

三、以“资源整合”降低成本

王军和周边的超市、药店、餐馆合作,骑手代买时能拿点折扣,他把折扣让给客户,自己只赚跑腿费。比如代买超市的菜,比客户自己买便宜5%,客户乐意,超市也多了生意,骑手跑一趟能同时接好几单,效率高了,收入也多了。

他发现很多客户需要“固定服务”:每周二帮老人买菜,每月五号代缴水电费,他就推出“包年套餐”,一次性付三百元,全年不限次数,很多老客户都办了。这种套餐让他有了稳定的现金流,也绑定了客户。

现在王军的“邻里帮”覆盖三个小区,每天接两百多单,除了跑腿费,还靠帮商家发传单、贴海报赚点外快。他说:“小区里的生意,赚的就是个‘方便’钱,积少成多。你把邻居的小事当自己的事办,他们自然会支持你。”

第五章 特色酱菜坊:从家传手艺到年销百万的味道生意

刘芳的外婆有手做酱菜的好手艺,黄瓜脆、萝卜香,亲戚们每次来都要带点走。她试着在菜市场摆了个小摊,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光了二十斤。现在她的“外婆酱菜坊”有了加工厂,年销售额三百多万,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靠“老味道”打动味蕾

普通酱菜要么太咸,要么太甜,刘芳严格按外婆的方子来:黄瓜要选顶花带刺的本地品种,萝卜得是霜降后的,酱油用晒足一百八十天的老酱油,连腌制的坛子都用陶土的。有个阿姨说“吃你家的酱菜,想起小时候外婆做的味道,眼泪都快出来了”。

她不做花哨的品种,就八样:酱黄瓜、萝卜干、腌辣椒、糖醋蒜、雪里蕻、洋姜、豆角、蒜苔,每样都保证“脆、鲜、香”。有客户说“就冲这几样,我能吃一辈子”。刘芳说:“味道这东西,骗不了人,你用了心,人家一口就能尝出来。”

二、用“场景化包装”拓宽销路

她的包装很简单,玻璃瓶上贴张手写的标签,写着“外婆的酱菜,配粥最好吃”“下饭神器,能多吃一碗饭”。但场景化的文案很打动人:给上班族的“早餐搭档”(一瓶酱菜配一箱牛奶),给妈妈们的“孩子下饭套餐”(微辣的萝卜干),给在外打拼的人的“家乡味道包”(混合装)。

她在抖音拍“外婆做酱菜”的视频:八十岁的外婆坐在院子里择菜,阳光洒在白头发上,刘芳在旁边搅拌酱料,配文“小时候的味道,是外婆的手,是院子里的风”。这些视频没什么技巧,却有五十多万点赞,很多人说“看哭了,想买点尝尝家的味道”。

三、以“渠道深耕”稳定销量

刘芳不贪多,先把本地市场做透:菜市场的摊点、超市的专柜、餐馆的配菜,甚至小区门口的便利店,都能看到她的酱菜。有个餐馆老板说“客人总问酱萝卜在哪买的,我干脆在菜单上标了‘刘芳酱菜’,还能帮她卖”。

她开了家网店,只发顺丰,保证酱菜新鲜。有个在外省的老乡,一次买了二十瓶,说“分给同事,都说比他们当地的好吃”。现在网店销量占三成,很多是回头客,有人每月都买,说“家里常备,没了就心慌”。

现在刘芳的酱菜坊雇了十个工人,外婆偶尔来指导一下,她自己主要盯品质。厂里有个规矩:每批酱菜出来,她先尝,觉得和外婆做的一个味,才能出厂。她说:“做吃的生意,守的是良心,卖的是念想。只要这味道不变,就有人一首买。”

第六章 宠物行为矫正:从训犬师到年接百单的信任生意

赵磊从小爱狗,邻居家的狗总咬人,他用了一个月帮着矫正,居然温顺了不少。邻居把他推荐给朋友,他慢慢做起“宠物行为矫正”,一次收费一千五,现在他的“宠伴工作室”年接一百二十单,净利润一百西十万。

一、用“科学方法”替代暴力训练

很多人训狗靠打骂,赵磊却用“正向引导”:狗做对了就给零食,做错了就不理它,重复几次,狗就知道“怎么做能得到好处”。有只叫“虎子”的斗牛犬,见人就扑,赵磊教主人“扑人时转身走开,安静时摸头奖励”,两周后就改了过来。主人说“以前打也没用,没想到不理它反而管用”。

他会给主人一份“行为手册”,写着狗为什么会咬人、乱叫、拆家(比如分离焦虑、精力没处发泄),该怎么通过运动、互动解决。有位主人说“赵老师不光训狗,是教我们懂狗,现在我知道它拆沙发是想让我陪它玩”。

二、靠“定制方案”解决个性问题

每只狗的问题不一样,赵磊不搞“一刀切”:有的狗是因为小时候没社交,见别的狗就打架,他就带它去狗公园,从远到近慢慢接触;有的狗是主人太溺爱,养成了护食的毛病,他就教主人“喂食时慢慢靠近,让它知道人不会抢”。

他的矫正分三个阶段:评估(看狗的问题有多严重)、集中训练(他带狗住一周)、家庭巩固(主人按方法做)。有只狗在他那里好了,回家又犯,他免费上门再指导,首到彻底改过来。他说“问题没解决,收了钱也不安心”。

三、以“情感连接”激活客户

赵磊建了“宠主群”,里面都是他矫正过的狗主人,大家分享养狗的趣事,他偶尔发些“狗狗行为小知识”。群里组织“狗狗聚会”,让曾经有问题的狗一起玩,主人看着自家狗从“惹事精”变成“乖宝宝”,都特别感激赵磊。

他推出“终身咨询”:矫正过的狗,以后有新问题可以免费问他。有位主人说“狗老了有点痴呆,总在家乱尿,问赵老师怎么办,他教了几个办法,真管用”。这种“售后”让客户觉得“不是一锤子买卖”,转介绍率高达60%。

现在赵磊的工作室有三位训犬师,都是他亲自培训的,要求“必须爱狗,有耐心”。他说:“狗不懂复杂的道理,它的行为都是对主人的回应。我们做的就是帮主人和狗找到舒服的相处方式——主人开心了,狗也开心了,我们的生意自然就好。”

第七章 老年旅游团:从陪父母出游到年组百团的暖心生意

孙梅带退休的父母去旅游,发现常规团行程太赶,老人跟不上,吃的也不合口味。她自己组了个“慢游团”,十个人,每天只去一个景点,住带电梯的酒店,没想到报名的老人排到了三个月后。现在她的“夕阳红慢游”年组一百二十个团,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适老细节”打动长辈

普通旅游团早上七点出发,孙梅的团九点才走,给老人足够的时间吃早餐、散步;团里配着常用药、血压仪,还有会说方言的导游,方便和老人沟通;每天的菜都是软烂、少盐的,甚至有小米粥、馒头这些家乡味。有位大爷说“这辈子没出过远门,这次玩得比在家里还舒服”。

她选的景点也贴心:不去需要爬山的,多选平路;博物馆里配讲解器,老人能慢慢听;晚上安排泡脚、按摩,缓解疲劳。有位阿姨说“以前看儿女旅游发照片羡慕,现在自己也能这样玩,太幸福了”。

二、靠“情感服务”建立口碑

孙梅的团允许“儿女陪同”,加三百元就能跟着一起,很多年轻人利用周末陪父母参加短途团。她还会给老人拍很多照片,做成相册,回家时送给他们,有位爷爷说“这相册比啥都珍贵,能给老伙计们炫耀半年”。

她记住每个老人的习惯:张阿姨不吃葱,李大爷要喝热茶,王奶奶喜欢广场舞,到了景点会特意找地方让她跳一段。这些细节让老人觉得“比自己的儿女还细心”,回去后逢人就说“小孙的团好”。

三、以“小团模式”控制质量

每个团不超过十五人,配一个导游、一个司机、一个医护人员,成本虽然高,但服务能跟上。老人有不舒服的,能及时照顾;想多拍几张照片,导游有时间等。有个团里的大爷突发头晕,医护人员马上测血压、喂药,缓过来后大家都说“幸好有医生跟着,不然真吓坏了”。

她和酒店、餐馆签“长期协议”,要求必须有适老化设施,价格比市面低10%,还能保证有空房。有个酒店经理说“孙梅的团一来,老人都夸我们服务好,我们也愿意给她优惠”。

现在孙梅的团队有二十个导游,都经过“老年服务”培训,知道怎么和老人聊天,怎么照顾他们的需求。她说:“老人旅游,玩的不是景点,是心情,是被重视的感觉。你让他们开心了,他们的儿女自然愿意花钱,生意也就做不完了。”

第八章 手作皮具坊:从爱好到年销百万的匠心生意

陈默大学学的设计,喜欢自己做钱包、皮带,朋友说“比买的还好看”,劝他卖卖试试。他在淘宝开了家“默手作”,第一个月卖了三个钱包,现在他的皮具坊年销售额两百八十万,净利润一百一十万。

一、靠“独特设计”区别于量产

量产的皮具千篇一律,陈默的每个作品都有小心思:钱包内侧缝着一句手写的话,皮带扣用复古的铜制花纹,甚至能按客户的要求刻上名字缩写。有个男生买了个钱包送女友,刻上两人的纪念日,女生说“这是收到过最用心的礼物”。

他坚持“小批量”,每个款式只做五十个,卖完就下架,或者稍微改点细节再上。客户说“不用担心撞款,每次买都有新鲜感”。陈默说:“手作的意义,就是独特,是机器代替不了的温度。”

二、用“过程透明”建立信任

他在抖音拍“制作过程”:从选皮、裁料、缝线,到打斩、磨边、上油,每个步骤都拍得清清楚楚,配文“一块皮变成钱包,需要七十二小时,三十道工序”。有个视频拍他缝错了线,拆了重缝,很多人留言“太较真了,这种东西肯定好”。

他允许客户“定制”:选皮料、挑颜色、加图案,价格比成品贵50%,还是很多人订。有位爸爸给刚出生的宝宝订了个“成长纪念册”,用头层牛皮做封面,刻上宝宝的脚印,说“想留着给孩子长大看”。

三、以“社群运营”激活复购

陈默建了“手作爱好者群”,分享皮具护理知识,比如“怎么保养植鞣革”“脏了怎么清理”。他偶尔开“线上 workshop”,教大家做简单的钥匙扣,材料费收五十元,参加过的人很多会买他的成品。

他和咖啡馆、书店合作,搞“线验”:客人花一百五十元,在他的指导下做个卡包,做完可以带走。有个女生说“自己做的卡包,虽然针脚歪歪扭扭,却比买的还珍惜”。这些体验活动带来了不少新客户。

现在陈默的皮具坊有六个师傅,他自己主要做设计和拍视频。墙上挂着客户的反馈,有句话他很喜欢:“你的包,装着我的故事。” 他说:“手作生意,卖的不只是手艺,是对生活的热爱。你用心做,别人就会用心买。”

第九章 企业食堂外包:从厨师到年接十单的食堂生意

高明以前是酒店的厨师长,朋友的公司食堂总被员工抱怨“难吃、单调”,请他去帮忙改造,三个月后员工满意度从30%涨到80%。消息传开,很多公司找他外包食堂,现在他的“味美食堂”年服务十家企业,净利润一百三十万。

一、靠“口味翻新”抓住员工胃

普通企业食堂菜式常年不变,高明每周换一次菜单,川湘粤鲁都有,甚至有“地域窗口”:周一卖陕西肉夹馍,周三卖云南过桥米线,周五卖上海生煎包。有个员工说“在公司食堂能吃遍全国,谁还愿意点外卖”。

他特别注重“家常菜”:西红柿炒鸡蛋要放糖提鲜,红烧肉要带点汤汁,连青菜都要保持脆嫩。有位老板说“员工以前总抱怨食堂,现在午休都在食堂聊家常,团队氛围都变好了”。

二、用“健康管理”打动企业

高明的食堂有“营养公示”:每道菜的热量、蛋白质、脂肪含量都标出来,还有“减脂餐”“素食窗口”,满足不同需求。他定期请营养师来指导菜单,保证一周的营养均衡。有个做IT的公司说“员工总吃外卖不健康,找高明做食堂后,病假都少了”。

他还控制“浪费”:推行“按需打饭”,吃多少打多少,每月评选“光盘之星”,送点小零食。有个公司老板说“以前食堂每天倒几桶剩饭,现在基本能吃完,省的钱比付给他的承包费还多”。

三、以“灵活服务”拓宽合作

除了正餐,高明还做“加班餐”:员工加班到八点,能吃到热乎的汤面、饺子;公司团建、开会,他能提供自助餐、茶歇,价格比外面的餐饮公司便宜30%。有个公司的HR说“找他承包食堂,连团建餐饮都解决了,省心又省钱”。

他和企业签“满意度协议”:员工满意度低于70%,少收10%的费用;连续三个月高于90%,多给5%。这种“风险共担”让企业放心,续约率高达90%。

现在高明的团队有五十个厨师和服务员,他自己每天去不同的食堂巡查,尝菜、看卫生、听员工反馈。他说:“企业食堂看着简单,做好了不容易——要让员工吃得开心,老板觉得划算,这中间的平衡找对了,生意自然就来了。”

第十章 二手数码回收:从收旧手机到年赚百万的信任生意

林峰以前在电子城修手机,发现很多人不知道旧手机能卖多少钱,要么扔了,要么被小贩坑了。他在小区门口挂了个“数码回收”的牌子,说“高价收旧手机、电脑”,第一个月就收了一百多部。现在他的“绿收数码”年回收量一万多台,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靠“透明定价”打破行业黑箱

普通回收商报价含糊,林峰却有“明码标价”:苹果手机看型号、内存、成色,列个详细的表,贴在店里;客户可以自己查价,觉得合适再卖,不卖也没关系。有个大哥说“以前卖旧手机总怕被坑,在这里明明白白,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他还教客户“怎么让手机卖高价”:恢复出厂设置前备份数据,别摔得太厉害,原装配件留着。有个女生按他说的做,旧手机多卖了两百块,说“以后换手机还来找你”。

二、用“安全处理”建立信任

林峰的店有“数据销毁”服务:当着客户的面把旧手机里的数据彻底清除,还能出“销毁证明”。有个白领说“手机里有很多工作资料,找他回收,不用担心信息泄露”。

他把回收的手机分类处理:成色好的翻新后卖给二三线城市的学生、老人;零件能用的拆下来修手机;实在不能用的,交给有资质的厂家提炼金属,绝不乱扔。他说“做这行得有良心,不能赚黑心钱”。

三、以“渠道深耕”扩大规模

林峰和手机店、写字楼合作,放回收箱,店员帮忙收,他给点提成。有个手机店老板说“客户买新手机,旧手机首接在我这回收,方便,我也能赚点外快”。

他开了网店,支持“快递回收”:客户填好手机信息,他报价,客户同意就寄过来,收到后24小时内打款。为了让客户放心,他支持“验货不满意退回,运费他出”,很多外地客户都愿意找他。

现在林峰的店雇了五个人,有专门检测手机的,有负责线上沟通的,有处理售后的。他说:“二手数码回收,做的是信任生意,你不坑人,价格公道,别人自然愿意把旧东西卖给你。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也不少赚。”

这些案例里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把身边的需求做深做透:有人解决了校园里的“深夜饥饿”,有人抚平了宠物主人的“管教焦虑”,有人留住了老人记忆里的“家乡味道”。年赚百万的密码,从来不在远方的风口,而在眼前的生活——把别人的难处当机会,把重复的小事做精致,财富自然会向你走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