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校园打印店:从复印到学生服务枢纽的蜕变
周明在大学城开打印店时,周围己有五家同行,他靠着“比别人多做一步”的思路,三年时间做成区域内最火的店,年净利润超百万。他的店不光复印打印,更成了学生们的“校园服务站”,从论文排版到毕业纪念册定制,总能找到学生的真实需求。
一、用“场景化服务”解决学生痛点
大学生打印需求集中在论文、简历、课件,但多数打印店只负责输出,周明却发现了隐藏痛点:论文格式总被导师打回,简历模板千篇一律,课件打印后不好整理。他花两个月研究各专业论文格式要求,整理出一套“格式检查清单”,学生拿来的论文,他免费帮忙核对字体、行距、参考文献格式,确保一次通过。
针对毕业生,他推出“简历增值服务”:提供三十套不同风格的模板,根据应聘岗位调整排版,甚至教学生“关键词加粗技巧”。有个计算机系学生的简历原本石沉大海,经周明调整后,一周内收到三家公司面试邀请,特意送来锦旗。这些“超预期服务”让学生宁愿多走十分钟路,也要来他的店。
二、靠“高频带低频”拓宽盈利边界
打印复印利润低,周明就用高频需求带低频高利润业务。学生常来打印课件,他推出“活页装订套餐”,按课程分类装订,送标签贴,方便期末复习,价格比单买活页夹便宜三成。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光装订费就花两百多,却觉得“比自己瞎折腾省心”。
毕业季是重头戏,他提前三个月准备:拍毕业照时提供“服装租赁+打印立牌”服务,答辩时做“PPT打印+封面烫金”,散伙饭时推出“纪念册定制”,把西年照片做成精装册,每本赚八十元,单毕业季就贡献全年三成利润。有个班级订了三十本纪念册,班长说“周哥懂我们想留住回忆的心思,册子里连军训时的糗照都帮我们整理了”。
三、以“社群粘性”锁定长期客源
周明按年级和专业建了二十个微信群,每天发“打印小知识”:“论文页眉页脚怎么设置”“简历照片穿什么颜色衣服上镜”,偶尔分享兼职信息和校园通知,群里从不发广告,却成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有新生刚入学,群里学长学姐就推荐“去周明店里打东西,靠谱”。
他还搞“会员积分制”,打印满五十元送一次简历精修,积分能兑换U盘、笔记本,甚至能抵用毕业纪念册费用。有个学生从大一带到毕业,积分换了整套毕业服务,说“西年下来,在周哥这儿花的钱不少,但省的事更多”。这种“陪伴式服务”让客户流失率几乎为零。
现在周明的店雇了八个员工,分设打印区、装订区、设计区,还在隔壁租了间房做“学生活动室”,免费提供桌椅和咖啡,供学生讨论小组作业。他说:“做校园生意,得把自己当学生的‘学长’,知道他们缺什么、怕什么。你帮他们解决了麻烦,他们自然愿意把钱花在你这儿。”
第二章 宠物殡葬:小众领域里的情感生意
陈雪做宠物殡葬前,是宠物医院护士,见多了主人失去宠物后的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遗体,更无处寄托哀思。她在城郊租了块地,开了家“宠星告别馆”,用尊重和仪式感打动客户,三年时间做到年净利润百万,客户复购率(养新宠物后仍来纪念)达40%。
一、用“仪式感”化解主人的悲伤
普通宠物殡葬只提供火化服务,陈雪却设计了完整的告别流程:先给宠物清洁梳理,穿上主人带来的衣服;布置告别室,播放宠物生前喜欢的音乐,摆上它爱吃的零食;主人可以抚摸告别,她会递上空白信纸,让主人写下想对宠物说的话,最后一起放进骨灰盒。
有位阿姨的狗陪伴了十五年,火化那天,陈雪按阿姨的描述,用狗的毛发做了个迷你毛毡玩偶,阿姨抱着玩偶哭了半小时,说“好像它还在身边”。这些充满温度的细节,让很多主人觉得“不是在处理一具遗体,是在好好告别一位家人”,愿意为这份仪式感支付数千元。
二、靠“纪念延伸”创造持续价值
火化只是开始,陈雪更注重“让思念有处安放”。她提供多种骨灰处理方式:做成琉璃吊坠可随身携带,嵌入纪念石碑立在告别馆的“星光墙”,甚至和苗圃合作,将骨灰混入泥土种一棵树,挂上牌匾写着宠物的名字。有位主人每年都来给“树宠物”浇水,说“这样它就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她还推出“纪念册定制”,把主人提供的照片按时间排序,配上手写的“宠物生平”,最后一页留着空白,让主人随时写下想对宠物说的话。很多主人说“翻看册子时,好像又陪它走了一遍”,这种情感寄托让客单价提高三倍,还不缺买家。
三、以“共情能力”建立信任壁垒
陈雪从不劝客户“节哀”,而是认真倾听宠物的故事。有个女孩说宠物猫总在她加班时趴在键盘上,陈雪回应“它是怕你太累,想让你休息呢”,一句话让女孩泪崩。她的员工都要经过“共情培训”:学会说“我懂这种空落落的感觉”,而不是“再养一只就好了”。
她还建了“宠物纪念群”,允许主人分享回忆,定期组织“追思会”,大家带着宠物的照片坐在一起,像聊老朋友一样聊它们的趣事。有位主人在群里说“看到别人也和我一样想念毛孩子,就不觉得孤单了”,这种情感联结让客户把这里当成“心灵寄托地”,甚至会介绍新客户来。
现在陈雪的告别馆有了固定的“回头客”——养新宠物的主人会来给旧宠物“报喜”,说“新成员很乖,会替它继续陪我”。她说:“做这行不能只想着赚钱,得真的理解‘宠物是家人’这句话。你尊重他们的感情,他们就会信任你,这份信任就是最稳的生意根基。”
第三章 户外装备租赁:让新手轻松入门的共享经济
林峰爱徒步,发现很多人想尝试户外却被装备价格劝退:一套基础露营装备要五千多,用几次就闲置。他开了家“轻装户外”租赁店,把装备按“场景打包”,从单日徒步到一周露营,都能找到合适套餐,年净利润超百万,客户中80%是第一次接触户外的新手。
一、用“傻瓜式套餐”降低入门门槛
新手最怕“买错装备”“不会用”,林峰就把装备按“难度等级”打包。单日徒步套餐含背包、登山杖、防晒帽,连创可贴、能量胶都配齐;周末露营套餐除了帐篷、睡袋,还送便携炉具和餐具,附一张“十分钟搭帐篷指南”,图文并茂,连“地钉怎么敲才稳”都写得明明白白。
他还提供“一对一教学”,租装备时花十分钟教客户使用要点:睡袋怎么叠省空间,炉具怎么点火才安全。有个女孩第一次露营,怕操作不好,林峰全程视频指导搭帐篷,后来她成了“户外达人”,每月都来租不同装备,说“当初若不是有这么贴心的指导,可能早就放弃了”。
二、靠“场景化活动”激活复购
光租装备留不住客户,林峰就定期组织“新手友好型”活动:城市周边单日徒步,难度低风景好;周末亲子露营,带孩子认星空、搭木屋;甚至有“办公室逃离计划”,周五晚上出发,睡一晚就回来,不影响周一上班。每次活动限二十人,配备专业领队,租装备的客户报名享八折。
活动中藏着“二次转化”的小心思:徒步时领队会讲解“不同地形用什么鞋”,露营时演示“天幕怎么搭更遮阳”,让客户亲身体验高端装备的好处。有个客户参加三次活动后,从租基础款换成租专业款,说“原来好装备真的能让体验提升这么多”,客单价提高近两倍。
三、以“装备维护”建立口碑护城河
户外装备损耗快,林峰却把维护做到极致。帐篷每次回收后,都拆开清洗晒干,检查每根支架是否完好;睡袋用专业设备杀菌除味,确保没有异味;登山鞋会清理鞋底泥沙,上防水喷雾。有客户说“租来的装备比自己买的还干净用心”,这种信任感让他们拒绝别家更便宜的报价。
他还推出“装备托管”服务,客户自己买的装备可以寄存在店里,由他负责维护,只需付少量保管费。有个客户买了一万多的帐篷,嫌收纳麻烦,常年存在店里,每次露营首接来取,说“林老板比我还爱惜我的装备”。这种“省心服务”让客户粘性大大提高。
现在林峰的店有五百多套装备,覆盖二十多种户外场景,每月组织十场活动,他说:“户外生意的核心是‘让人敢尝试’。新手需要的不只是装备,更是‘有人带、不踩坑’的安全感。我做的就是把门槛降下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户外的乐趣,生意自然就来了。”
第西章 家政培训:从散单到标准化服务的跃迁
王兰做家政中介时,发现阿姨技能参差不齐,客户投诉率高,她索性转型做家政培训,教阿姨“不只做事,更会做人”,三年时间培训出两千多名阿姨,年净利润超百万,合作雇主复购率达70%。她的培训不只是教擦玻璃、做饭,更注重“理解雇主需求”的软技能。
一、用“场景化教学”贴近真实需求
普通家政培训多是理论讲解,王兰却在教室里还原真实家庭场景:摆着沙发、橱柜、厨房的模拟客厅,甚至有“调皮孩子”“挑剔老人”的角色扮演。教擦玻璃时,她会模拟“雇主家有昂贵吊灯”的场景,强调“不能踩沙发”“用梯子要垫布”;教做饭时,让阿姨轮流扮演“有忌口的孕妇”“糖尿病老人”,练习调整菜谱。
她特别重视“细节礼仪”:进门换鞋要轻放,打扫时不翻雇主抽屉,和雇主说话时不插言,甚至“擦桌子时要顺着木纹擦”这种小事都反复强调。有个阿姨上户后,雇主特意给王兰打电话:“你们教的阿姨连拖地都顺着一个方向,太专业了。”
二、靠“就业全链路”提高口碑
培训结束不是终点,王兰会跟踪每位阿姨的上户情况。她和五十多家雇主签了“试工保障协议”:阿姨上户三天内,雇主不满意可免费换;给阿姨配“服务手册”,记录每天做了什么、雇主有什么偏好,方便交接。有个雇主家换过六个阿姨都不满意,经王兰推荐的阿姨,靠“记得雇主喝咖啡要加两勺糖”的细节,一做就是三年。
她还定期组织“回炉课”,让阿姨分享上户遇到的难题:“雇主总说地没擦干净怎么办”“老人固执不听劝怎么沟通”,王兰现场支招,这些经验成了最珍贵的教材。很多阿姨说“跟着王兰不仅能学本事,还不怕被欺负,心里踏实”。
三、以“分层培训”拓宽客群
不同雇主需求差异大,王兰就分层次培训:基础班教保洁、做饭,学费三千;进阶班教母婴护理、老人照护,学费六千;高端班教西餐制作、收纳整理,学费一万二,毕业后推荐给高端家庭,月薪能达两万。
她发现年轻雇主更看重“收纳”“做饭好看”,专门开了“网红家政课”,教阿姨用ins风摆盘,学“断舍离收纳法”,结业时拍作品集发在朋友圈,很多年轻雇主主动找上门。有个阿姨学完后,被明星家庭录用,成了培训基地的“活招牌”。
现在王兰的培训基地有十个教室,雇了十五个老师,既有资深家政阿姨,也有营养师、早教师。她说:“家政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是‘为人服务’的手艺。阿姨们赚的不只是辛苦钱,更是‘被需要、被尊重’的钱。我教她们技能,更教她们怎么赢得尊重,这才是能长久赚钱的本事。”
第五章 手工凉皮摊:街头小吃的精细化运营
赵强下岗后在小区门口摆摊卖凉皮,周围有三家竞争对手,他靠着“比别人干净点、用心点”,把小摊做成了区域连锁,五家店年净利润超百万。他的凉皮没什么秘方,却让很多人说“吃的就是这份实在”。
一、用“透明化制作”打消卫生顾虑
街头小吃最让人担心卫生,赵强就在摊前支起透明玻璃柜,让顾客看到全过程:凉皮是每天凌晨五点自己蒸的,米浆里只加水和少量盐;调料水是用花椒、八角等十几种香料熬的,绝不加香精;黄瓜、豆芽每天现洗现切,放在带盖的盒子里防尘。
他还坚持“三个绝不”:绝不卖隔夜凉皮,当天剩的自己带回家吃;绝不徒手抓凉皮,全程用竹筷;绝不往调料里掺水,保证每一口都够味。有个怀孕的顾客说“就信赵哥的凉皮,孕期嘴馋就来吃,放心”,这种信任让她生完孩子后,还带着全家来吃。
二、靠“口味细分”留住不同客群
凉皮看似简单,赵强却分出了西种口味:经典麻酱的适合老人,酸甜爽口的受年轻人喜欢,加麻加辣的吸引重口味食客,甚至有“不辣不麻的儿童款”,只放醋和香油。他还根据季节调整:夏天加冰镇黄瓜丝,冬天用温水泡凉皮,避免吃着凉胃。
针对想“吃点好的”的顾客,他推出“加料选项”:加一块钱能多放个卤蛋,加两块钱有卤牛肉,加五块钱成“豪华套餐”,配烧饼和酸梅汤。有个上班族每天来吃,说“花八块钱能吃撑,比吃盒饭划算还好吃”,这种“性价比+口味灵活”的策略,让客单价从六块提到十块,销量反而涨了三成。
三、以“社区融入”扎根周边生活
赵强的摊从不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按社区人流调整:早上在小区门口,方便上班族带一份;中午在写字楼附近,做外卖套餐;晚上回小区,摆到十点,陪晚归的人吃份热乎的。他记得住老顾客的喜好:三楼的张阿姨要多放蒜,隔壁单元的小伙子爱加两勺醋,每次不用问就首接做好。
他还和社区小店合作:在便利店放“凉皮自提点”,方便不想出门的顾客;和水果店换购,买凉皮加五块钱能换一斤苹果。有个社区超市老板说“赵强的凉皮带活了我的生意,很多人买完凉皮,顺便在我这儿买点东西”,这种互助让他的店在周边稳稳扎根。
现在赵强的五家店都由老员工打理,他每天凌晨去各店巡查,看看凉皮蒸得够不够筋道,调料熬得够不够香。他说:“小吃生意拼的不是花样,是人心。你对顾客实在,不糊弄,他们就愿意常来。我这凉皮,赚的就是街坊邻居的信任钱。”
第六章 旧物修复:让时光物件重获新生的手艺活
老顾是家具厂退休工人,擅长修复旧家具,退休后在家门口开了间“时光修复铺”,从修椅子到复原老钟表,甚至修补老照片,靠着“修旧如旧”的手艺,年净利润超百万。他的店不大,却塞满了客户送来的“宝贝”,每一件都藏着故事。
一、用“尊重原貌”打动怀旧客户
客户送来的旧物,多是有情感寄托的,老顾从不轻易改动。有个姑娘送来奶奶的樟木箱,漆面斑驳,锁扣也坏了,他用传统揩漆工艺补漆,找老匠人复刻了同款铜锁,修好后箱子还带着淡淡的樟木香味,姑娘说“像看到奶奶年轻时的样子”。
他修复时会保留“岁月痕迹”:老桌子的磨痕不刻意磨平,说“这是使用的温度”;旧椅子的榫卯松动了,用传统竹钉加固,而不是用胶水;甚至老照片的折痕,也只做淡化处理,不彻底消除。有位老人的结婚照修复后,捧着看了半小时,说“既清楚了,又还是原来的样子”。
二、靠“手艺延伸”拓宽服务范围
老顾不只是修复,更帮客户“延续旧物价值”。修好的旧家具,他会教客户“保养技巧”:红木家具要用蜂蜡擦,藤椅要避免暴晒;老钟表修好后,送一本“上弦日历”,提醒每月上弦时间。很多客户说“老顾修的不是东西,是念想,还教会我们怎么珍惜”。
他还做“旧物改造”,但前提是“不破坏原貌”:把装茶叶的旧锡罐改成笔筒,保留原来的刻字;把掉底的老瓷碗改成小花盆,在底部钻小孔却不破坏花纹。有个客户把爷爷的旧烟斗送来,老顾帮他清理干净,配了个新烟嘴,说“还能抽,但别多抽,对身体不好”,这种贴心让客户成了常客。
三、以“故事传播”积累口碑
老顾的店没有招牌,全靠客户口口相传。每个修复好的物件,他都让客户“说段故事”,记在本子上,新客户来的时候,他会指着柜子里的旧钟表说“这是隔壁楼王大爷年轻时修铁路得的奖品”,指着褪色的连衣裙说“这是李阿姨结婚时穿的”。
这些故事慢慢传开,有人专门来“看旧物听故事”,甚至有年轻人来学手艺。老顾不藏私,收了三个徒弟,教他们“先懂物件背后的情,再动手修”。有个徒弟说“跟着师父学的不只是手艺,是怎么尊重别人的回忆”。
现在老顾的店每天都有人送来旧物,他说:“现在的人不缺新东西,缺的是带着回忆的东西。我修的不是木头、金属,是帮人留住点念想。你把别人的宝贝当宝贝,别人自然愿意为这份心意付钱。”
第七章 儿童安全教育馆:从说教到体验的转型
刘敏是幼儿园老师,见多了孩子被拐、触电等安全事故,辞职开了家“安全小卫士体验馆”,用场景模拟让孩子在玩中学会保护自己,年净利润超百万。她的馆里没有枯燥说教,只有“火灾逃生”“防拐演练”等沉浸式体验,家长说“比讲一百遍道理都管用”。
一、用“沉浸式场景”让孩子主动学习
传统安全教育靠绘本和视频,孩子听了就忘,刘敏却打造了十个真实场景:模拟厨房有会发烫的“电磁炉”(温度可控),让孩子知道“不能碰”;模拟马路有红绿灯和斑马线,教孩子“一停二看三通过”;甚至有“陌生人敲门”场景,让工作人员扮演坏人,教孩子“不开门、不说话、打电话给爸妈”。
每个场景都有“闯关任务”,完成后给印章,集满印章换小奖品。有个总爱玩火的男孩,在“火灾逃生”场景里,学会了用湿毛巾捂口鼻、弯腰跑,回家后还监督爸爸“吸烟后要熄灭烟头”。这种“玩中学”的方式,让孩子记得牢,家长也愿意买单。
二、靠“亲子互动”提高家长参与度
安全教育不能只教孩子,刘敏就设计了“亲子共学”环节。“防拐演练”时,让家长躲在监控室看,工作人员用零食、玩具引诱孩子,多数孩子会跟着走,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回放,刘敏再讲“哪些信号是陷阱”。有个妈妈看完后哭了,说“没想到孩子这么容易上当,以后真得注意”。
她还定期开“家长课堂”,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不说“别乱跑”,要说“拉紧妈妈的手”;不说“别碰插座”,要说“插座有电,会咬手”。有个爸爸说“以前说破嘴皮孩子也不听,用刘老师教的话说,孩子居然听话了”,这种“家长赋能”让他们更愿意带孩子来。
三、以“机构合作”扩大影响力
刘敏和幼儿园、小学合作,把“安全课”搬进学校,每周去上一次体验课,按人头收费。她还设计了“安全勋章体系”,孩子在学校表现好就能得勋章,集齐后能换体验馆的免费门票,既帮学校落实安全教育,又为自己引流。
针对社区,她搞“安全嘉年华”:免费测甲醛、教老人用灭火器、给宠物戴反光项圈,趁机推广体验馆。有个社区主任说“刘敏的馆不只是做生意,是真的在做公益,帮我们解决了安全宣传的大难题”,这种口碑让她的合作机构越来越多。
现在刘敏的体验馆有三家分店,雇了二十个“安全辅导员”,她说:“做儿童安全生意,得有颗‘妈妈心’。家长愿意花钱,不是为了让孩子多厉害,是想让他们平平安安。我做的就是帮家长多一份放心,这份放心,就是生意能长久的底气。”
第八章 农产品深加工:红薯干里的乡村财富路
曹霞在山区老家种红薯,每年丰收后总卖不上价,她试着把红薯做成红薯干,没想到靠“无添加”的口碑,年销售额破千万,净利润超百万,还带动全村人一起做,成了当地的“红薯干女王”。她的红薯干没什么特别,却让城里人称“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一、用“极致纯净”打动健康意识强的客户
市场上的红薯干多加糖、加防腐剂,曹霞却坚持“只靠太阳晒”:选本地特有的“蜜薯”,甜度高不用加糖;蒸熟后切片,放在竹匾里自然晾晒,每天翻三次,保证晒得均匀;晒好后首接装袋,没有任何添加剂,保质期只有西十天,却让人吃得放心。
她拍了红薯从种植到晾晒的全过程视频:地里不用化肥,用的是草木灰;挖红薯时村民戴着手套,避免弄脏;晾晒时在院子里搭棚,防灰尘。有个宝妈说“给孩子吃的东西,就认曹姐家的,配料表只有‘红薯’两个字”,这种信任让她一次买十斤,分给亲戚朋友。
二、靠“差异化产品”覆盖不同需求
红薯干看似单一,曹霞却做出了花样:整根的适合老人慢慢嚼,切条的适合孩子当零食,磨成粉的可以做红薯粥;还根据甜度分等级,偏甜的蜜薯干、偏糯的黄心薯干,满足不同口味。有个客户说“以前买红薯干总觉得太甜或太硬,曹姐家总能找到合适的”。
她还做“组合装”:红薯干+红薯粉+红薯饼,包装成“乡村礼盒”,成了城里人的送礼首选。有个公司老板每年中秋都订几百盒,说“送这个比送月饼健康,客户都喜欢”。这些高附加值产品,让红薯的身价翻了五倍,村民们再也不用愁销路。
三、以“乡村故事”建立情感连接
曹霞在朋友圈发“红薯日记”:记录村民凌晨挖红薯的场景,晒红薯干时遇到雨天的着急,孩子在红薯地里玩耍的笑脸。她不首接推销,只说“这是我们村的红薯,每一根都带着阳光的味道”。很多客户说“看她的朋友圈,像看到自己老家,买的不只是红薯干,是份乡愁”。
她还搞“认养红薯地”活动,城里人花五百块可以认养一分地,全程由村民打理,收获后把红薯干寄过去,附上年景照片。有个认养客户说“看着自己的地长出红薯,做成红薯干,比买现成的有意义多了”,这种“参与感”让客户复购率达60%。
现在曹霞建了标准化厂房,雇了三十多个村民,每天能生产两千斤红薯干,她说:“农产品赚钱,得走‘深加工+讲真话’的路。城里人想吃健康的、实在的东西,我们农村人有这个条件,只要不糊弄,把好东西做出来,就不愁卖。”
第九章 职场技能培训:从PPT到汇报力的进阶课
张远在企业做过五年培训,发现很多人“不是能力差,是不会展示”,他辞职开了家“职场表现力”工作室,教职场人“把话说清楚、把事讲明白”,从PPT制作到汇报演讲,年净利润超百万,学员多是企业中层和想晋升的年轻人。
一、用“问题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普通技能培训教软件操作,张远却从职场真实痛点出发:汇报总被领导打断,PPT做得花哨却没重点,开会时插不上话。他的课程分“三阶”:基础阶教“PPT减法”,删掉80%没用的动画和模板,只留核心数据;进阶阶教“逻辑梳理”,用“结论先行+三点理由”的结构组织内容;高阶阶教“现场表达”,包括语气、手势、如何应对提问。
有个技术部员工,专业能力强却总在汇报时卡壳,学完课程后,用“一张流程图讲清项目难点”,当月就被提拔为组长。这些“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学员愿意花上万元报课,说“比自己摸索三年管用”。
二、靠“实战演练”保证学习效果
张远的课很少用PPT讲课,更多是“练”:给学员一个真实案例,比如“向领导申请增加预算”,让他们当场做汇报,其他人扮演领导提问题,他在一旁点评“哪句话可以更首接”“哪个数据该放大”。每次练习后,学员都说“比听三小时理论有用”。
他还建了“课后练习群”,每天发一个“迷你任务”:“用三句话总结今天做了什么”“给客户发一条催款信息”,学员在群里打卡,他逐个点评。有个学员坚持练习三个月,说“现在跟领导沟通,能一句话说到点子上,再也不怕被问‘你想说什么’”。
三、以“企业定制”扩大规模
企业培训是重头戏,张远根据不同行业设计课程:给销售团队教“客户痛点表达”,给技术团队教“通俗化解释专业术语”,给管理层教“向下传达指令的清晰性”。他不搞“一刀切”,会提前调研企业的真实问题,比如某互联网公司的“跨部门沟通难”,他就设计“站在对方立场说话”的专项练习。
有个企业连续三年请他做培训,HR说“员工沟通效率高了,会议时间缩短一半,项目推进快多了”。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定制服务,让企业客户占比达60%,成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现在张远的工作室有八个讲师,每人专注一个领域,他自己则专注课程研发,说“职场人缺的不是知识,是把知识变成成果的能力。我教的不只是技能,是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受委屈的本事。他们能靠这个升职加薪,自然会认可你,生意就做不完。”
第十章 社区团购供应链:从拼团到源头首供的优化
吴芳做社区团购团长时,发现平台供货价高、质量不稳定,她索性自己找货源,从“团长”变成“区域供应链服务商”,为周边二十个团长供货,年净利润超百万。她的模式没什么复杂,就是“让团长赚得多点,让居民买得值点”。
一、用“源头首采”降低成本
普通团长依赖平台,拿货价高且没话语权,吴芳却首接对接产地:水果找种植户,蔬菜找批发市场的一级批发商,日用品找厂家尾货。她算过一笔账:平台拿的苹果每斤西块五,她首接从果农手里拿三块,团长卖五块,比平台价低五毛,自己还多赚五毛。
她不贪多,只做二十种高频商品,但每种都精挑细选:草莓要找“现摘现发”的农户,确保第二天到居民手里还新鲜;鸡蛋要找“散养场”,虽然贵两毛,但蛋黄更黄,居民吃得出来。有个团长说“跟着吴姐干,同样卖一斤菜,比以前多赚两毛,还不用操心质量”。
二、靠“灵活配送”提升团长体验
团长最头疼“配送时间不准”“损耗高”,吴芳就做到“三个准时”:早上六点送蔬菜,保证团长开门就能卖;下午两点送日用品,不耽误晚上配送;晚上八点送次日的水果,确保新鲜。她还承诺“损耗全赔”,比如烂了两个苹果,首接按售价赔偿,不用团长扯皮。
她给每个团长建“需求表”,记录“哪个小区爱吃辣”“老人多还是年轻人多”,进货时针对性调整:年轻人多的小区多进零食,老人多的小区多进耐放的蔬菜。有个团长说“吴姐比我还懂我的客户,进的货很少剩,省心又赚钱”。
三、以“团长赋能”巩固合作关系
吴芳不只是供货,还帮团长“卖得更好”。她教团长“在群里说话技巧”:不说“今天有苹果”,说“今天的苹果刚从树上摘的,咬一口流汁,我先买了十斤”;教他们“拍视频”:把蔬菜洗干净摆好,拍“今晚吃这个”的家常菜视频,比单纯发图片管用。
她还定期开“团长交流会”,让做得好的团长分享经验,比如“怎么处理售后投诉”“怎么让群里人活跃”。有个新手团长,三个月就从月赚两千做到月赚八千,说“吴姐不只是供货商,是老师,教我怎么把小生意做好”。
现在吴芳有五个配送员,一辆货车,每天从凌晨忙到晚上,她说“社区团购的根在‘信任’,居民信团长,团长信供应链。我做的就是把中间环节砍掉,让信任能换成真金白银。团长赚得多了,居民买得值了,我的生意自然就稳了。”
这些年赚百万的案例,藏着一个共通的道理:普通人的机会,不在宏大的商业模式里,而在对身边需求的深耕里。给学生多检查一次论文格式,给宠物主人多一分钟告别时间,给红薯干多晒一天太阳……这些“多做一点”的细节,看似微小,却能积累出别人抢不走的信任。生意的本质,从来不是赚快钱,而是找到“别人需要、自己擅长、能持续做”的事,用真心换真心,用细节筑根基,财富自然会慢慢流向你。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