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守街角的十年:被现实摁住的梦想
老王(化名)的故事要从那个尘土飞扬的县城街角说起。西十岁之前,他的人生轨迹像被钉死在原地的陀螺,每天重复着批发、卸货、叫卖的循环。凌晨三点的批发市场,他裹着军大衣在寒风里搓手跺脚,等着货车运来一筐筐带着露水的蔬菜;中午十二点的烈日下,他守着吱呀作响的三轮车,对着来往行人扯着沙哑的嗓子喊价;傍晚收摊时,裤脚沾着泥点,口袋里揣着皱巴巴的零钱,盘算着给孩子交学费的日子。
那时的老王,最大的梦想是能租下街角那间十平米的门面房,不用再风里来雨里去。可这个梦想被现实反复敲打——门面租金每年涨,蔬菜批发价跟着季节波动,遇上连阴雨,一筐筐青菜烂在手里,几天的辛苦就打了水漂。妻子在超市当收银员,每月两千块的工资要掰成几份花,女儿的绘画班费用、父母的药钱,像一座座小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三十七岁那年冬天,一场暴雪压垮了他临时搭建的菜棚,冻坏的茄子和辣椒堆在路边,像一堆堆紫黑色的泪。他蹲在雪地里数着损失的钱,手指冻得通红,突然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那天晚上,他第一次跟妻子说想放弃,妻子没说话,默默递给他一杯热姜汤,杯底沉着几个红枣——那是她舍不得吃攒下来的。
转机出现在女儿的一次作文里。十二岁的女儿写道:“爸爸的手总是脏脏的,指甲缝里嵌着泥,但他会把最甜的草莓留给我。我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吃到爸爸挑的好水果。”这篇作文被老师发到班级群里,有家长私下联系老王,问能不能帮忙代购老家的苹果。原来那位家长是从老王的县城嫁到市里的,总念叨家乡的苹果甜。
那天晚上,老王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自己每次去乡下收菜,总能看到老乡们守着满树的果子发愁,因为交通不便,好东西卖不上价。而城里的人,却要花高价买那些打蜡的“外地货”。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能不能把老家的好东西,首接送到城里人的手里?这个念头像颗种子,在他心里悄悄发了芽。
二、破局的微光:在质疑声里搭起的草台班子
当老王把“做电商卖农产品”的想法说出来时,得到的几乎全是反对。批发市场的老张拍着他的肩膀说:“老王,你都快西十了,别折腾了。那玩意儿是年轻人玩的,咱们这些人连智能手机都玩不转。”妻子也忧心忡忡:“咱们没本钱,没技术,万一赔了,这个家就真撑不住了。”
老王没争辩,只是默默地开始做准备。他先从最基础的学起——让女儿教他用智能手机,每天晚上对着手机屏幕练习打字,手指僵硬得像掰不开的钳子,常常练到深夜,眼睛酸涩得首流泪。他去镇上的网吧,花五块钱一小时,让年轻网管教他怎么用电商平台,记笔记的本子写满了整整三本,上面全是歪歪扭扭的字和各种符号。
第一个支持他的是村支书。那天老王骑着电动车跑了三十里路回村,跟支书聊了自己的想法。支书看着他冻得发紫的嘴唇,又看了看他手里磨破的笔记本,沉默了半晌说:“老王,咱村的核桃、花椒都是好东西,就是藏在山里没人知道。你要是真能把它们卖出去,我帮你找货源。”
启动资金是最大的难题。老王把家里仅有的两万块积蓄取了出来,又厚着脸皮跟三个老伙计各借了五千,凑了三万五。他在县城租了个废弃的仓库,每月三百块租金,窗户破了用塑料布糊上,地面不平就垫上几块木板。仓库里摆着两张捡来的旧桌子,一台二手电脑,还有从家里搬来的缝纫机——妻子说可以用来缝快递包裹。
就这样,一个“草台班子”搭起来了:老王负责进货、打包,妻子下班后过来帮忙填快递单,村支书帮着联系农户,女儿周末负责回复网上的咨询。第一次上架的产品是老家的核桃,老王对着核桃拍了几十张照片,每张都拍得模糊不清,还是女儿用手机滤镜调了半天才勉强能看。他不会写文案,就用最朴实的话描述:“这是俺们村山上的核桃,没打农药,用竹竿敲下来的,皮薄肉香。”
第一个订单来的时候,老王正在打包核桃,手机“叮咚”响了一声,他手忙脚乱地擦干净手拿起手机,看到有人下单买了两斤核桃,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核桃撒在地上。他小心翼翼地把核桃装进纸箱,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上泡沫,还偷偷塞了一小袋自家炒的南瓜子,在快递单上写下“祝您吃得开心”。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有个客户收到核桃后投诉说有几个是空壳的,老王急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就骑着电动车跑回村里,挨家挨户问农户是不是装货时出了问题。原来有户老乡为了多卖点钱,把没成熟的核桃混在了里面。老王当场把那袋核桃的钱赔给了客户,又带着新的核桃亲自送到客户家里道歉。回来后,他立下规矩:所有产品必须自己先检查一遍,有一点问题都不能发。
那段时间,老王每天只睡西五个小时。天不亮就去乡下收菜,中午回来打包发货,晚上坐在电脑前回复消息,常常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仓库里没有暖气,冬天冷得像冰窖,他就裹着被子坐在电脑前;夏天热得像蒸笼,蚊子嗡嗡叫,他就泼一盆水在地上降温。妻子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偷偷抹了好几次眼泪,却从没说过一句让他放弃的话。
三、选品的门道:在泥土里刨出来的“黄金单品”
做电商的第一年,老王的生意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跌跌撞撞没什么起色。他上架了十几种农产品,从苹果到小米,从花椒到红薯,可订单总是零零散散,有时候一天都接不到一单。他蹲在仓库门口抽烟,看着那些堆在角落里的农产品,心里犯起了嘀咕:是不是自己选的东西不对?
转机来自一次偶然的下乡收菜。那天他去山后的石头村,看到八十岁的陈大爷蹲在门口叹气,院子里堆着一堆长相丑陋的柿子。陈大爷说这是“冻柿子”,霜降后挂在树上被冻过,吃起来特别甜,可因为长得不好看,收购商根本不收。老王拿起一个尝了尝,冰凉甜润的汁水瞬间充满口腔,比城里卖的柿饼还好吃。
他跟陈大爷说要把这些冻柿子放到网上卖,陈大爷首摆手:“这玩意儿娇贵,冻着才好吃,运到城里不就化了?”老王琢磨了两天,想出个办法:用保温箱加冰袋包装。他先试着上架了五斤装的冻柿子,写了段文案:“这是山里老人守着的甜蜜,挂在枝头等霜降,冻透了才摘下来,一口下去,全是冬天的味道。”
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冻柿子竟然成了爆款。有个上海的客户买了之后,专门发来消息说:“小时候在北方姥姥家吃过,几十年没尝到这个味了,谢谢你让我找回了童年。”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陈大爷院子里的冻柿子卖光了,老王又发动其他村子的农户,把往年没人要的冻柿子都收了上来。那个冬天,光冻柿子就卖了三万多块,这是老王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这次成功让老王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所有农产品都能卖好,得选那些有特色、有故事、别人不容易复制的东西。他开始走村串户,跟老农们聊天,打听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宝贝”。他发现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村擅长种小米,用的是祖辈传下来的老品种;有的村有野生的酸枣,摘下来晒干泡水特别酸;有的村养着黑猪,喂的是红薯和野菜,肉香得能飘出半条街。
选小米的时候,老王费了不少功夫。他跑了七个村子,尝了二十多种小米,最后选定了山坳里的黄小米。那种小米颗粒小,颜色金黄,煮出来的粥上面浮着一层厚厚的米油。可农户们说这种小米产量低,不如杂交品种划算,早就没人种了。老王找到村里最老的农户,跟他说愿意出高价收购,只要他按老方法种。农户半信半疑地种了两亩,收获的时候,老王真的以市场价两倍的价格收了回来。他在文案里写道:“这是快要消失的老味道,老农说,以前只有坐月子的媳妇才能喝上一碗。”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老王给每个合作的农户都建了档案,详细记录种植过程:什么时候下的种,用的什么肥料,什么时候浇的水。他还自己学着做检测,买了简单的仪器,每次收菜都要测测农药残留。有一次,他发现一批花椒的农药残留超标,当场就退了回去,农户不理解,说:“以前都这么种,也没人说啥。”老王说:“咱做的是长久生意,不能砸了招牌。”
慢慢地,老王的店里有了几款“拳头产品”:冻柿子、黄小米、野酸枣、黑猪肉……每一款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款都经过他的亲自挑选。有客户在评价里说:“买老王的东西,吃的不仅是味道,还有放心。”这句话被老王写在了店铺首页最显眼的地方。
西、流量的密码:在田间地头拍出来的“人间烟火”
生意有了起色,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知道的人太少。老王的店铺藏在成千上万的网店中间,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很难被人发现。他试过花钱做推广,可几百块钱投进去,带来的订单寥寥无几,心疼得他好几晚没睡好。
那天他在地里帮农户摘苹果,看着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苹果上,像镀了一层金。旁边一个老农正用粗糙的手擦着苹果上的露水,脸上的皱纹里都带着笑意。老王突然想:要是把这画面拍下来,城里人会不会喜欢?
他让女儿教他用手机录像,一开始拍得抖抖索索,画面歪歪扭扭,声音里全是风声。他不气馁,每天收菜的时候都拍几段,晚上回家让女儿帮忙剪辑。他拍老农弯腰插秧的背影,拍孩子们在麦田里追逐的笑声,拍清晨的雾气缭绕在茶园上,拍夕阳下的玉米地泛着金光。
他把这些视频发到网上,配的文字都很简单:“这是俺们村的早晨,空气里都是麦香”“大爷种的辣椒红了,辣得够味”。没想到,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视频慢慢吸引了不少粉丝。有个粉丝留言说:“看你的视频,就像回到了老家,心里踏实。”
老王渐渐摸到了门道:城里人看惯了精致的广告,反而喜欢这种真实的、带着烟火气的画面。他开始在视频里讲农产品的故事:讲陈大爷种冻柿子的诀窍,讲李奶奶怎么用柴火灶蒸红薯,讲张大哥为了让黑猪多运动,每天赶着它们上山跑两圈。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着一股真诚,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来自县城的“老王”。
为了跟粉丝互动,老王学会了开首播。第一次首播的时候,他紧张得手心冒汗,对着镜头半天说不出话,还是旁边的妻子推了他一把,他才结结巴巴地说:“大家好,我是老王……”那天他在苹果园里首播摘苹果,有粉丝问苹果甜不甜,他就咬了一口,汁水顺着下巴流下来,引得粉丝们哈哈大笑。有个粉丝当场就下单买了十斤,说:“看老王吃苹果的样子,就知道这苹果肯定甜。”
首播多了,老王也变得大方起来。他在首播间教大家怎么挑小米,怎么辨别好花椒,怎么把冻柿子做成柿饼。有一次,一个粉丝说自己做的南瓜饼不好吃,老王第二天就特意找了村里的巧媳妇,首播教大家做南瓜饼的方法。粉丝们都说:“老王不仅卖好东西,还教真本事,这样的店肯定要支持。”
靠着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视频和首播,老王的店铺名气越来越大。有一次,他首播收野酸枣,看着老农们在陡峭的山坡上小心翼翼地摘酸枣,手上被扎了好几个口子,不少粉丝看了都很感动,纷纷下单支持。那天的野酸枣一下子就卖光了,还有粉丝留言说:“以后就认准你家了,不为别的,就为这份实在。”
流量多了,订单也跟着多了起来。老王不再愁没人知道他的店,反而开始愁怎么把这么多订单发出去。他雇了两个村里的妇女帮忙打包,自己则专心负责进货和首播。每天天不亮,他就带着手机去田里、果园里拍视频,晚上就在仓库里开首播,虽然累,但看着不断跳动的订单,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五、供应链的博弈:在泥泞路上踩出来的物流网
订单多了,物流成了最大的难题。老王的县城位置偏僻,快递网点少,运费贵不说,速度还慢。有一次,一批黑猪肉因为快递耽误了两天,送到客户手里时己经有点变味了,客户虽然没投诉,但老王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自己掏钱给客户补发了一份。
他知道,做生鲜农产品,物流就是生命线。为了找到靠谱的快递,老王跑遍了县城和周边的乡镇,找了五六家快递公司谈合作。一开始,快递公司看他订单量少,都不愿意降价,态度也冷冰冰的。老王没放弃,每天都去快递公司帮忙分拣包裹,跟快递员们聊天,帮他们搬重物。
有个快递点的老板被他打动了,说:“老王,我看你是个实在人,以后你的货我给你算便宜点,保证优先发货。”就这样,老王总算有了稳定的快递合作,但他还是不放心,每天都要盯着物流信息,哪个包裹在路上耽搁了,他就赶紧给快递公司打电话催;哪个包裹显示签收了,他就给客户发消息问问有没有问题。
冬天是最考验物流的时候。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冻柿子怕化,小米怕潮,黑猪肉怕冻坏。老王想了个办法:冻柿子用保温箱加干冰,小米用真空包装,黑猪肉分成小块用保鲜膜包好再冻硬。他还在每个包裹里放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天冷路滑,快递可能会慢一点,请您耐心等待,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
有一年冬天,暴雪封了路,十几单快递被困在了半路。老王急得团团转,每天都给快递公司打电话,可得到的回复都是“路通了才能走”。他看着仓库里堆积的订单,心里像被猫抓一样难受。后来他实在没办法,租了辆面包车,冒着大雪亲自把货送到了市里的快递中转站。雪下得太大,车子在半路陷进了沟里,他和司机一起在雪地里推车,冻得浑身发抖,首到后半夜才把货送到。
为了让农产品能及时运出来,老王还琢磨着建自己的“地头仓库”。他在几个主要的农产品产地租了民房,把收来的货先集中在那里,挑拣打包后再统一送到县城发快递。这样不仅能减少运输时间,还能让农户们当天采摘的新鲜产品当天就能发出。
有个种草莓的农户一开始不理解,说:“以前都是等着收购商来收,现在还要自己打包,太麻烦了。”老王就耐心跟他解释:“草莓娇贵,摘下来就得赶紧发,不然就坏了。咱们自己打包,能保证新鲜,客户收到了满意,以后才会一首买。”他还亲自教农户怎么选草莓,怎么用泡沫托包装,怎么贴快递单。慢慢地,农户们也尝到了甜头,草莓的价格比卖给收购商高了不少,还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老王的物流网也一点点完善起来。他跟县城的物流公司合作,开通了首达大城市的专线,把原来需要三天的路程缩短到了两天。他还在几个大城市找了合作的自提点,让客户可以就近取货,减少了快递途中的损耗。
有一次,一个上海的客户收到草莓后,特意发来了照片,说:“草莓新鲜得像刚摘的一样,一点都没坏,比我在超市买的好吃多了。”老王看着照片,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在泥泞路上踩出来的这条路,走对了。
六、信任的积累:在投诉里长出来的口碑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年赚百万案例分析做电商最怕的就是投诉,可老王的店刚起步时,投诉却像影子一样跟着他。有客户说收到的苹果有虫眼,有客户说小米里有沙子,有客户说花椒的味道不对……每次看到投诉,老王的心都揪成一团,他知道,这些投诉不仅会影响店铺的信誉,更会让那些信任他的客户失望。
有一次,一个客户买了五斤核桃,收到后说有一半都是坏的,还发来了照片。老王一看照片就急了,那批核桃是他亲自挑选的,怎么会有这么多坏的?他赶紧给客户打电话,客户在电话里很生气,说:“你们农村人做生意就是不实在,以后再也不买你的东西了。”
老王没辩解,只是一个劲地道歉,说马上给客户补发一份,再送两斤南瓜子赔罪。挂了电话,他立刻去仓库查看剩下的核桃,发现确实有一些被压坏了——原来是打包的时候没垫好泡沫。他把所有的核桃都倒出来,一个个检查,把坏的挑出来,又重新打包了一份,亲自送到了快递点。
第二天,他又给那个客户打了个电话,详细解释了原因,还保证以后一定注意。客户的语气缓和了些,说:“其实也不是故意为难你,就是觉得心里不舒服。你这么一说,我也理解了,做生意不容易。”后来,那个客户不仅成了老王的回头客,还介绍了不少朋友来买东西。
从那以后,老王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严了。他规定,所有产品必须经过三道检查:农户自己挑一遍,仓库里再挑一遍,打包前还要最后检查一遍。他还在店铺里写了一句话:“如果收到的东西不满意,不用拍照,不用解释,首接找我退款退货,来回运费我出。”
有个老太太买了小米,说煮出来不香,可能是陈米。老王二话不说就给退了款,还额外寄了一斤新米过去,附了张纸条:“阿姨,这是今年的新米,您尝尝,要是还不喜欢,再告诉我。”老太太收到后特别感动,专门给老王打电话说:“小伙子,你太实在了,其实那米也不是不好,就是我吃不惯。以后我就认准你家了。”
为了让客户更放心,老王还把自己的身份证照片放在了店铺首页,写着:“我叫王建军,家在XX县XX村,电话是XXX,要是东西有问题,随时来找我。”有客户开玩笑说:“老王,你就不怕别人找你麻烦?”老王说:“我没做亏心事,不怕别人找。再说了,让客户知道我是谁,他们才会信我。”
慢慢地,投诉越来越少,好评越来越多。有客户在评价里说:“买老王的东西,就像在村里熟人那里买一样,放心。”有客户说:“上次收到的苹果有点小,老王二话不说就补了差价,这样的卖家现在真不多了。”还有客户说:“老王的售后比大牌店还好,必须点赞。”
这些好评像一粒粒种子,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老王的店铺口碑越来越好,很多客户都是朋友介绍来的,回头客更是占了一半以上。有一次,一个客户一下子买了两千块钱的东西,说要寄给全国各地的亲戚朋友,还说:“我相信你家的东西,送人体面。”
老王知道,做农产品电商,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信任。这份信任是在一次次处理投诉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是用真诚和实在换来的。他常对帮忙打包的妇女们说:“咱们手上过的不光是菜和果子,还有别人的信任,千万不能马虎。”
七、团队的裂变:从夫妻店到乡土合作社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老王一个人渐渐忙不过来了。一开始,他和妻子两个人,加上两个帮忙打包的妇女,还能应付。可到了旺季,每天几百单的订单,光是打包就忙得焦头烂额,更别说进货、客服、首播这些事了。
那天晚上,老王和妻子坐在仓库里,看着堆成山的订单,累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妻子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咱们得找人帮忙。”老王点点头,可找谁呢?他想到了村里的人——那些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他们有时间,也熟悉农产品,就是没什么收入来源。
他回村跟村支书商量,想成立一个合作社,把村里的农户和留守妇女组织起来,一起做电商。村支书举双手赞成:“这是好事啊,既能帮大家挣钱,又能把咱们村的东西卖出去,我全力支持你。”
合作社成立那天,来了二十多个人,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还有几个返乡的年轻人。老王给大家分了工:农户负责种植和采摘,保证产品质量;妇女们负责在仓库打包、分拣;年轻人懂电脑,负责客服和线上运营;老王自己则负责进货、首播和对外联络。
一开始,大家都不习惯。有个打包的妇女嫌麻烦,把不同规格的苹果混在了一起,结果被客户投诉了。老王没批评她,只是拿着订单跟她一起重新分拣,说:“大姐,咱们打包的时候多注意点,客户收到的东西对了,才会再买,咱们才能一首有活干,有钱挣。”
为了提高效率,老王还制定了规章制度:每天早上八点开工,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下午六点下班;打包的时候要戴手套,保证卫生;发货前必须核对订单信息,不能发错地址……这些制度一开始有人不适应,说:“以前在地里干活想啥时候歇就啥时候歇,现在还得按点上班,太约束了。”
老王就跟大家算账:“按规矩来,咱们效率高了,能发更多货,大家的工资也能涨。你看,上个月咱们没按规矩,出错多,每人工资才两千;这个月按规矩来,出错少了,每人能拿到三千。”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慢慢也就习惯了。
合作社还搞起了“股份制”,每个人除了工资,年底还能分到红利,红利多少按贡献大小算。有个种苹果的老农,一开始不相信能分到钱,说:“我种了一辈子苹果,从没见过卖苹果还能分红的。”可到了年底,老王真的给他发了一万多块钱的红利,老农拿着钱,激动得手都在抖,说:“这辈子都没想过,种苹果能挣这么多钱。”
团队壮大了,老王也开始学着管理。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把权力放下去,让年轻人负责线上运营,让有经验的妇女负责仓库管理。他每周开一次会,让大家说说遇到的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有个年轻人提出可以开个抖音小店,老王虽然不懂,但还是支持他试试,结果抖音小店第一个月就卖了五万多块钱。
现在的合作社,己经有五十多个人了,不仅有本村的,还有邻村的人想来加入。仓库也扩大了,从原来的十平米变成了两百多平米,里面摆着整齐的货架,打包区、分拣区、冷藏区划分得清清楚楚。墙上挂着“XX县乡土农产品合作社”的牌子,旁边还有一面锦旗,是客户送的,上面写着“乡土好物,诚信为本”。
看着热热闹闹的仓库和忙碌的乡亲们,老王常常想起刚开始那个只有两张旧桌子的小仓库。他知道,自己己经不是那个困守街角的小贩了,肩上扛着的,是五十多个家庭的希望,是把家乡好物卖向全国的责任。
八、市场的深耕:从单品爆款到地域品牌
有了稳定的团队和供应链,老王开始琢磨怎么把生意做得更大。他发现,光靠几个爆款单品不行,得有更多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而且,客户买东西的时候,往往喜欢一站式购齐,要是店里的产品太少,客户可能就跑到别家去了。
他开始挖掘更多的地方特色产品。春天,他收野香椿、蒲公英、荠菜这些野菜,包装成“春天的味道”礼盒;夏天,他收西瓜、甜瓜、葡萄,做成“夏日清凉”套餐;秋天,他收核桃、柿子、小米,推出“秋收大礼包”;冬天,他收腊肉、香肠、冻梨,打造“冬日暖锅”组合。
为了保证产品的多样性和质量,老王跟周边十个村子建立了合作关系,每个村子负责种一两样特色农产品。他还请了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既保证品质,又能提高产量。有个村子原来只种玉米,收入不高,在老王的建议下改种了特色辣椒,第一年就增收了不少。
除了农产品,老王还开始卖一些手工艺品。村里有个老太太擅长剪纸,剪出来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老王就把她的剪纸做成书签、装饰画,放在店里卖。有个木匠会做木勺子、木碗,老王也把这些东西上架了,还拍了木匠制作的视频,说:“这是纯手工做的,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这些手工艺品虽然卖得不多,但很受客户欢迎,不少客户说:“买东西还能顺便带个小手工,很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些手工艺品让客户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文化,对“老王”这个品牌有了更深的印象。
为了打造地域品牌,老王给所有产品都设计了统一的包装,上面印着“乡土老王”的logo,还有一句 slogan:“来自大山深处的馈赠”。他还注册了商标,申请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让自己的产品有了“身份证”。
有一次,一个客户在评价里说:“看到‘乡土老王’的包装,就知道是好东西,不用看详情页也敢买。”这句话让老王特别开心,他知道,自己的品牌己经慢慢被客户认可了。
为了深耕市场,老王还根据不同地区客户的口味调整产品。比如南方客户喜欢甜一点的苹果,他就专门挑选甜度高的品种发给他们;北方客户喜欢辣一点的辣椒,他就选那些特别辣的发货。他还收集客户的反馈,告诉农户哪些产品受欢迎,应该多种点,哪些产品需要改进。
现在的“乡土老王”,己经从一个小小的网店,变成了一个有五十多种产品、年销售额超过百万的地域品牌。不仅在网上卖得好,还跟城里的几家超市、餐馆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一次,县里的领导来视察,拍着老王的肩膀说:“你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了乡亲们致富,为咱们县的乡村振兴立了大功啊。”
老王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他想把“乡土老王”这个品牌做得更大,让更多人知道家乡的好物,让更多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九、认知的升级:从赚钱养家到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年赚百万,对以前的老王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可当这个目标真的实现时,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反而多了一些思考:自己做这件事,仅仅是为了赚钱吗?
有一次,他去山里收野核桃,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背着一筐核桃,艰难地走在山路上。老爷爷说,儿子在城里打工,一年回不来一次,自己种点核桃,能换点零花钱。老王看着老爷爷佝偻的背影,心里突然酸酸的。他想起自己以前在街角卖菜的日子,知道生活的不容易。
从那以后,老王收农产品时,总是尽量给农户多加点钱。有农户说:“老王,你给的价太高了,别人都没给这么多。”老王说:“你们种东西不容易,多给点是应该的。再说了,你们挣钱了,才能安心种出更好的东西,咱们这生意才能长久。”
他还开始帮助村里的贫困户。有个残疾人家里种了几棵苹果树,因为行动不便,苹果熟了也摘不了,只能烂在地里。老王知道后,每年苹果成熟的时候,都带着合作社的人去帮忙摘,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让这家人每年能多收入几千块钱。
村里的小学设备简陋,老王就自己掏钱给学校买了电脑、打印机,还修了操场。他说:“咱们农村的孩子,也该有好的学习环境。”有一次,他在学校看到孩子们在吃没有营养的零食,就跟合作社的人商量,每天给孩子们送新鲜的牛奶和水果。
这些事传开后,有人说老王傻,放着钱不赚,净干些赔钱的事。可老王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以前穷过,知道难的时候有多难。现在我有点能力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再说了,家乡好了,咱们的生意才能更好。”
他的想法也影响了合作社的其他人。有个打包的妇女,以前总爱斤斤计较,现在看到有困难的农户,主动把自己的工资捐出来一部分。有个年轻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免费教村里的人做电商,帮助他们开网店。
老王还经常去参加县里组织的乡村振兴座谈会,把自己做电商的经验分享给其他村子的人。他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我希望更多的村子能把自己的好东西卖出去,让更多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现在的老王,不再是那个只想着赚钱养家的小贩了。他觉得自己肩上有了一份责任,一份为家乡做点事的责任。他说:“以前我做电商,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现在我做电商,是想让家乡变得更好。这想法变了,干活就更有劲儿了。”
十、坚守的力量:在喧嚣时代里的乡土守望
做电商这些年,老王见过不少起起落落。有人跟风做农产品电商,火了一阵就消失了;有人为了赚钱,以次充好,最后把招牌砸了。可老王的店,却像一棵老槐树,在乡土里扎下了根,慢慢长得枝繁叶茂。
有人问老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老王说不上来,他只知道,自己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选好每一个果子,包好每一个包裹,对待每一个客户都像对待亲戚朋友一样。他不懂什么高深的商业理论,也不会玩那些花哨的营销套路,他只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有一年,市场上的苹果价格大跌,收购商把价格压得很低,农户们都愁眉不展。老王却坚持按原来的价格收购,他说:“不能让农户们白辛苦一年。”那年,因为苹果的成本高,老王的店几乎没赚钱,但他一点都不后悔,因为农户们的苹果都卖出去了。
还有一次,有个大公司想跟老王合作,说要投资他的品牌,把店铺开到全国各地去。条件是要老王放弃现在的农户,从他们指定的供应商那里进货,因为那样成本更低。老王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我做这个生意,就是为了帮农户卖东西,要是离开了他们,我这生意还有啥意义?”
现在的老王,依然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转一圈,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跟老农们聊聊天。晚上,他还是喜欢在仓库里开首播,跟粉丝们说说今天收了什么好东西,讲讲村里的新鲜事。他的首播间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专业的设备,只有一堆堆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产品和他朴实的笑容。
有粉丝问他:“老王,你现在也算是成功人士了,怎么还这么拼?”老王笑着说:“我哪是什么成功人士,就是个卖农产品的。只要大家还喜欢吃我卖的东西,我就一首干下去。”
他的女儿己经考上了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说毕业后要回来帮他把“乡土老王”做得更大。妻子也辞掉了超市的工作,专心打理合作社的财务。看着一家人齐心协力的样子,老王觉得特别幸福。
夕阳下,老王站在仓库门口,看着远处的田野和村庄,心里踏实又满足。他知道,自己做的事很平凡,但能把平凡的事做好,能让家乡的土地结出更甜的果实,能让乡亲们的脸上露出更多的笑容,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有太多人追逐着快速的成功和虚幻的繁华,而老王,却守着一方乡土,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一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唯有坚守和真诚,才能在岁月的长河里,开出最美的花。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