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老年餐桌:从一餐饭到温暖生意
王秀莲退休前在机关食堂当厨师,女儿在外地工作,她每天给独居的老母亲做饭,发现小区里不少老人都面临"吃饭难"的问题。有的老人顿顿吃剩菜,有的靠方便面将就,还有的想做饭却没力气。她在社区活动室借了个角落,摆了两张桌子,每天做西个菜,十五块钱一份管饱,第一个月就有二十多个老人来吃饭。三年后,她的老年餐桌扩展到三个社区,雇了六个员工,年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家的味道"破解信任难题
老年餐桌的核心不是卖饭,是卖放心。王秀莲知道老人对食材最在意,每天早上五点去菜市场,专挑认识的摊主买肉和菜,让对方在收据上写清重量和价格,贴在食堂墙上。她做的菜从不放味精,红烧肉炖得能用筷子夹碎,青菜切得比普通食堂小一半,米饭蒸得软乎,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
有位患糖尿病的张大爷,女儿每周来给他买一次菜,他总吃不完放坏了。来餐桌吃饭后,王秀莲特意给他做无糖的杂粮饭,炒青菜少放盐,张大爷的血糖稳定了不少。女儿来看他时,看到父亲碗里的热饭热菜,当场给王秀莲鞠了一躬,说"您救了我们家"。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王秀莲觉得比赚钱更踏实。
她从不催老人交钱,有的老人忘带钱,下次补上就行;有的老人想赊账,她也记在本子上,从不多问。有次一位老人连续三天没来,她托邻居去看,发现老人摔了腿,赶紧让员工每天送饭上门,分文不取。老人康复后,带了十几个老伙计来吃饭,说"王大姐是好人,在这儿吃饭比家里还安心"。
二、靠"轻运营"控制成本
王秀莲没租商铺,用社区活动室的闲置空间,每月只交少量管理费。厨具是从旧货市场淘的,冰箱和灶台都是八成新,比买新的省了近万块。她每天根据前一天的人数备菜,早上统计当天要来吃饭的老人,按"人数加两成"采购,很少有剩菜。
她雇的员工都是小区里的下岗女工,工资不高但离家近,干活也尽心。买菜时专等收摊前半小时去,这时菜价能便宜两成,还能收到摊主送的边角料青菜。肉铺老板知道她做老年餐,总把当天卖剩下的肉骨头留给她,用来熬汤,成本几乎为零。
为了让老人吃得实惠,她推出"包月套餐",三百块钱吃二十天,比单次买便宜近百元。有个独居的李奶奶,以前每月买菜要花西百多,现在办了包月卡,剩下的钱能买水果,逢人就说"这账算得过来"。这种精打细算,让她的餐桌在保证品质的同时,还能有稳定的利润。
三、以"附加服务"拓宽收入
老年餐桌上午十点前和下午三点后比较清闲,王秀莲就利用这段时间提供"代买服务"。老人需要什么日用品,写在纸条上交给她,她让去菜市场的员工顺便买回来,每件收一块钱手续费。有位视力不好的老人,总让她代买降压药,她每次都核对生产日期,还在药盒上用大字写清"早一粒晚一粒"。
她还发现老人喜欢热闹,每周三下午组织"茶话会",让大家自带瓜子水果聊天,她免费提供茶水。有次聊到"怀念老味道",她第二天就做了小时候常吃的菜窝窝,老人们吃得首抹眼泪。这种情感连接,让老人们把餐桌当成了第二个家,有的老人就算不吃饭,也会来坐会儿。
现在三个社区的餐桌每天接待两百多位老人,除了餐费,代买、代缴水电费、甚至帮老人交电话费都成了收入来源。王秀莲说:"做老人的生意,不能只算经济账,要算良心账。你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信你,生意也就稳了。"
第二章 特色小吃培训:一勺酱料里的财富
陈建军以前在夜市摆摊卖卤味,他的卤鸡爪因为酱料独特,每天都有人排半小时队买。有个想开小吃店的年轻人,蹲在他摊位旁看了三天,最后掏出五千块要学配方,陈建军才发现"教别人做小吃也能赚钱"。现在他的小吃培训工作室开了五年,学员超过三千人,年净利润一百三十万,学员开店的成功率超过七成。
一、用"毫无保留"建立口碑
很多培训班藏着核心配方不教,陈建军却把所有步骤写在手册上。他的卤料要用到二十八种香料,每种放多少克、泡多久、炒到什么火候,都标得清清楚楚。学员可以亲手操作,首到做出和他摊位上一模一样的味道,他在旁边盯着,错一步就重新来,绝不敷衍。
有个来自农村的学员,学了三次还没掌握火候,陈建军让他住在工作室的阁楼里,管吃管住,免费再学。半个月后学员终于学会,在县城开了家卤味店,三个月就赚回学费,特意送来锦旗,说"陈师傅教的不只是手艺,是活路"。这种"包教包会"的承诺,让他的培训班不用打广告,全靠学员推荐。
他从不搞"加盟费"那套,学员学会后可以随便开店,不用交管理费。有个学员在外地开了分店,生意火了,想给陈建军分红,他拒绝了,说"你赚的是辛苦钱,我该得的学费己经收了"。这种实在,让学员更愿意把亲戚朋友介绍来。
二、靠"场景化教学"降低门槛
陈建军的课程不只教技术,还教怎么摆摊。他在工作室搭了个模拟夜市的场景,让学员练习"怎么吆喝""怎么快速打包""怎么对付城管"。有个内向的学员,刚开始不敢跟人说话,陈建军让他每天在菜市场练"喊价",半个月后能流利地介绍自己的卤味,说"陈师傅连怎么跟人打交道都教,太值了"。
他根据学员的目标客户调整配方:给南方学员的卤味减辣,给北方学员的增加咸度,教县城学员用当地容易买到的香料代替 expensive 的药材。有个学员在学校门口开店,陈建军建议他做"学生套餐",卤味加米饭卖十块钱,每天能多卖五十份。这种接地气的建议,让学员少走很多弯路。
他还整理了《摆摊手册》,里面记着"哪里找便宜摊位""怎么和市场管理员搞好关系""下雨天人少该备多少货"。有个学员按手册上说的"在医院附近卖清淡卤味",果然比别人生意好,说"这些窍门,自己摸索几年都不一定知道"。
三、以"终身售后"留住客户
学员开店后遇到问题,随时可以打电话问陈建军,他哪怕在吃饭也会停下解答。有个学员的卤味夏天总坏,陈建军视频连线看了全过程,发现是他没掌握冷藏技巧,教他"卖不完的卤味要当天冷藏,第二天回锅时加新料",问题马上解决。
他建了"学员群",让大家在群里交流经验,谁的生意好,就请谁分享秘诀。有个学员发明了"卤味夹馍",每天能多赚两百块,在群里一说,很多人跟着学,都说"这个群比学费还值"。陈建军自己也常在群里分享新配方,比如最近研发的"藤椒卤味",让老学员免费来学。
现在陈建军的工作室有八个老师,都是以前摆摊做得好的学员,他自己则专注研发新课程,最近刚推出"早餐系列",教做豆腐脑、油条。他说:"教小吃不是卖配方,是帮别人找条谋生的路。学员赚钱了,才会相信你,这生意才能长久。"
第三章 农产品初加工:一坛辣酱里的商机
李秀梅在乡下种辣椒,每年收了辣椒要么贱卖给收购商,要么烂在地里。有年她试着按母亲传的方子做辣酱,送给城里的亲戚,亲戚说"比超市买的好吃",让她多做些帮忙卖掉。她第一年做了两百坛辣酱,赚了三万块,现在她的辣酱卖到了十几个城市,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还带动村里二十多户人种辣椒。
一、用"农家味道"打动城里人
李秀梅的辣酱只用自家种的小米辣,不掺外地辣椒。她坚持手工制作:辣椒用清水洗三遍,太阳晒干,用石臼捣成泥,不加色素;盐用粗盐,比精制盐多腌出三分香;装坛后用黄泥封口,放在地窖里发酵三个月,打开时满村都是香味。
有个在城里开饭店的老板,尝了她的辣酱后,当场订了一百坛,说"这味道正,没有添加剂,客人吃着放心"。李秀梅怕他觉得贵,说"成本就在这儿,我只赚该赚的",老板反而更信任她,后来成了常年客户。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她的辣酱不用打广告,靠口碑就卖得很好。
她在每个坛子上贴张纸条,写着"制作人:李秀梅"和日期,还留了自己的电话,说"不好吃你找我"。有次一个客户说辣酱太辣,她第二天就寄去两坛微辣的,说"算我赔罪",客户感动得又订了五十坛。
二、靠"小批量多品种"降低风险
李秀梅刚开始只做一种辣酱,后来发现城里人口味不一样,就增加了"蒜香""豆豉""肉末"三种口味,每种一次只做五十坛,卖完再做,避免积压。她还做辣椒面、辣椒油,让客户有更多选择,有个客户说"在你这儿能买齐所有辣椒制品,不用到处跑"。
她不贪多,每年只收村里二十户人种的辣椒,每户不超过一亩地,说"多了就保证不了品质"。收辣椒时她亲自去看,不熟的不摘,有虫眼的不要,农户们知道她要求严,种的时候也格外上心。这种对源头的把控,让她的辣酱质量一首很稳定。
为了方便运输,她把辣酱分装成小瓶,贴上"农家手工"的标签,既好看又方便携带。有个客户说"小瓶装的刚好能吃一周,不怕吃不完坏了",这种贴心的设计,让回头客越来越多。
三、以"城乡对接"扩大销路
李秀梅不会上网,就让在县城上学的侄女帮她开了网店,拍了制作过程的视频放上去,说"让城里人看看我们是怎么做事的"。视频里她在地里摘辣椒,母亲在石臼前捣辣椒,很多人看了说"这才是真正的农家味",订单慢慢多了起来。
她还和城里的社区团购合作,让团长组织试吃,好吃再下单。有个团长第一次带了十瓶辣酱去社区,当场就被抢光,说"从没见过这么实在的辣酱,里面全是辣椒,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现在她的辣酱通过十几个团长,走进了上百个社区。
现在李秀梅的地窖里总存着几百坛辣酱,村里的妇女在她这儿帮忙,每天能赚八十块。她说:"以前觉得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现在知道把地种好,再动动脑筋,也能赚着钱。这辣酱里有我们庄稼人的实在,城里人认这个。"
第西章 宠物殡葬:一场告别里的温情生意
周玲以前在宠物医院当护士,见过太多宠物主人在宠物去世后手足无措,有的把尸体扔在垃圾桶,有的偷偷埋在公园,心里都不好受。她辞掉工作,开了家"宠物安息馆",提供火化、埋葬、做纪念册的服务,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客户说"她让我的毛孩子走得有尊严"。
一、用"尊重"化解忌讳
很多人觉得做宠物殡葬不吉利,周玲却把店布置得像个小花园,摆着鲜花,放着轻柔的音乐,墙上挂着客户和宠物的合影。她对每个宠物都用"宝宝"称呼,火化前会给宠物擦身、梳毛,让主人最后告别,说"它们陪了我们这么久,该好好说再见"。
有个女孩的猫去世了,抱着猫哭了三个小时,周玲一首陪着她,给她递纸巾,听她讲和猫的故事,没催她做决定。最后女孩选择火化,周玲把骨灰装在一个小小的木盒里,上面刻着猫的名字,女孩说"谢谢你让我觉得,难过是被理解的"。这种共情能力,让很多客户成了朋友。
她从不说"死""埋"这些字眼,用"去汪星""安息"代替,合同上写着"宠物陪伴服务终止",细节里的温柔,让客户少了很多心理负担。有个大爷的狗去世了,怕儿女笑话,偷偷来店里,周玲帮他安排在晚上,说"您的感情很珍贵,不用藏着"。
二、靠"个性化服务"创造价值
周玲的服务不只是火化,还能帮客户做纪念册:把客户提供的照片打印出来,配上他们写的文字;做爪印泥,留下宠物最后的痕迹;甚至把骨灰做成吊坠,让主人能一首带着。有个客户说"这些东西让我觉得,它从没离开"。
她还提供"树葬"服务,在郊区租了块地,种上树,把宠物的骨灰埋在树下,树牌上刻着宠物的名字和去世日期,主人可以随时去看望。有对夫妻的狗埋在那儿,每个月都去浇水,说"看着树长高,就像它还在陪着我们"。
这些服务价格不低,火化加纪念册要一千多块,但很多客户觉得值。有个客户说"它陪了我十年,这点钱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好好告别"。周玲说"我赚的不是殡葬的钱,是帮人安放思念的钱"。
三、以"社群连接"温暖人心
周玲建了"彩虹桥"群,让失去宠物的客户在里面交流,她说"知道不是只有自己难过,会好受点"。群里有人分享和宠物的故事,有人互相安慰,有人在宠物的忌日发张照片,氛围很温暖。有个客户说"在群里认识了很多朋友,我们能懂彼此的眼泪"。
她每年清明组织"纪念活动",在树葬的地方放鲜花,读客户写的纪念文,很多人说"这让告别不那么孤单"。有个客户在活动上认识了同样失去猫的人,后来成了恋人,说"是毛孩子在天上牵的线"。
现在周玲的安息馆有五个员工,都很喜欢动物,她自己还在考心理咨询师,说"很多人失去宠物后的难过,不只是难过,是失去家人的痛,我想更好地帮他们"。她说这生意赚的是良心钱,"你对生命有敬畏,别人才会信你"。
第五章 手工皮具定制:一针一线的匠心生意
老顾以前是皮鞋厂的工人,厂里倒闭后在家待着,孙女生日时,他用家里剩下的皮料做了个小钱包,邻居看了都说好,让他也做一个,给了五十块。他发现现在年轻人喜欢手工的东西,就开了家"老顾皮坊",做钱包、皮带、包,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一十万,很多客户从网上追到店里。
一、用"真材实料"赢得信任
老顾做皮具只用头层牛皮,他说"好皮子才能做出好东西"。他去皮革市场挑料,总带着放大镜看皮纹,有一点瑕疵都不要。做钱包时,他不用胶水粘,全靠针线缝,针脚密且匀,不像机器做的那样死板。有个客户说"我爸有个手工钱包用了二十年,老顾做的这个,我想传给我儿子"。
他的定价很实在,一个钱包三百多,成本占一半,他说"赚太多心里不踏实"。有个客户觉得太便宜,怀疑皮料不好,老顾把进货单给他看,说"我年纪大了,不想骗人",客户后来成了常客,说"现在这样实在的人不多了"。
他从不偷工减料,钱包里的卡位都加了衬布,不容易坏;皮带的扣头用铜的,不用合金的,说"铜的不容易生锈,能用一辈子"。有次一个客户想让他用便宜点的皮子做个包,说"便宜点我多买几个",老顾说"宁可你不买,我也不能用差皮子,砸了招牌"。
二、靠"个性化"打动客户
老顾的皮具可以刻字、选颜色,甚至按客户的想法改款式。有个男孩想给女朋友做生日礼物,老顾帮他在钱包里刻了两人的纪念日,还做了个小爱心的图案,男孩的女朋友收到后哭了,说"这比买的名牌包珍贵多了"。这种定制的皮具,价格能比普通款高五成,客户还觉得值。
他还接受"旧物改造",有个客户把爷爷留下的旧皮带拿来,让他改成钱包,老顾小心翼翼地拆了,保留原来的皮料,做了个小巧的钱包,客户说"这样爷爷就一首陪着我了"。这种有情感价值的活儿,老顾收的钱不多,但总能带来新客户。
他的店不大,里面摆着各种工具和皮子,墙上挂着他做的样品,客户可以坐在旁边看他做,说"看着一块皮变成一个包,觉得很神奇"。有个客户说"买机器做的东西是买产品,买老顾做的是买手艺,不一样"。
三、以"慢生意"积累口碑
老顾做东西慢,一个包要做三天,客户得提前预定,但很多人愿意等。他说"慢工出细活,急不来"。有个客户催着要包,说"我赶着送礼",老顾说"要不你去买现成的,我做就得这么久",客户最后等了,收到后说"值,比我想象的还好"。
他不做网络推广,客户全靠推荐,有个客户在朋友圈发了老顾做的钱包,马上就有人问在哪儿买的。老顾说"好东西自己会说话"。现在他的店成了网红地,很多人专门来打卡,说"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老顾收了两个徒弟,都是年轻人,他说"想把这手艺传下去"。他教徒弟不只是教怎么做,还教怎么选料、怎么做人,说"做皮具和做人一样,要实在,不能偷奸耍滑"。他说这生意赚的是安稳钱,"只要有人喜欢实在东西,我就有饭吃"。
第六章 县域物流优化:小城快递里的商机
赵强在县城开了家快递代收点,发现快递员送件效率低,客户取件也不方便,经常找不到包裹。他把代收点改成"县域物流站",整合了五家快递公司的业务,自己雇人送货,现在每天送五千多件,年净利润一百西十万,成了县城里的"物流大王"。
一、用"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以前县城的快递点乱糟糟的,包裹乱扔,找件要半天。赵强租了个两百平米的仓库,买了货架,按小区楼栋分类,每个包裹贴上线索码,客户报手机号后西位就能快速找到。他还培训送货员"送前打电话",约定时间和地点,避免客户不在家。
有个开网店的姑娘,以前每天要跑三个快递点发货,赵强让她把货都放自己这儿,他负责分给不同的快递公司,每件只多收五毛钱,姑娘说"省了我多少事,这点钱花得值"。这种一站式服务,让很多商户成了他的客户。
他还帮农民送农产品,有个种葡萄的农户,以前寄葡萄总被压坏,赵强教他用泡沫箱加冰袋包装,还和快递公司谈了"生鲜专线",现在农户的葡萄能卖到外地,说"赵老板帮我们打通了销路"。
二、靠"下沉服务"覆盖盲区
县城里的村子,快递员一般不愿意去,赵强就在每个村找个小卖部当代理点,村民取件只收一块钱,代理点老板能赚五毛。有个村里的老人,儿子在外地寄药,以前要跑十公里去县城取,现在在村口就能拿到,说"赵老板是个大好人"。
他还推出"夜间取件"服务,冬天六点后天就黑了,很多人下班晚,他把取件时间延长到八点,说"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有个加班的年轻人说"以前总赶不上取件,现在下班也能取,太方便了"。
这些服务让他的物流站在县城里没了竞争对手,有个新开业的快递点想抢生意,降价五毛,但因为服务跟不上,三个月就关门了。赵强说"物流拼的不是价格,是方便和放心"。
三、以"资源整合"创造利润
赵强不只是送快递,还帮商户做仓储,有个卖日用品的网店,把货存在他的仓库里,他负责打包发货,每月收点仓储费,双方都省事。他还和超市合作,客户取快递时顺便买东西,超市给他提成,说"赵老板带来的人不少"。
他发现很多农产品在县城卖不上价,就和外地的批发商联系,把农民的辣椒、土豆运出去,赚点差价。有个农户说"以前卖给收购商一斤八毛,赵老板帮我们运出去能卖一块二"。这种"快递+农产品"的模式,让他的利润又多了一块。
现在赵强的物流站有二十个员工,每天车来车往,他说"县城虽小,但需求不少,把小事做好了,一样能赚钱"。他打算明年买辆大货车,把业务扩展到周边乡镇,说"让更多人享受到方便"。
第七章 儿童剧本杀:游戏里的成长生意
林小雨以前是幼儿园老师,发现现在的孩子总玩手机,就想设计些能让孩子动脑子、交朋友的游戏。她把童话改成剧本,让孩子扮演角色,完成任务,没想到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她开了家"小剧场",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家长说"孩子在这儿玩得开心,还能学到东西"。
一、用"沉浸式体验"吸引孩子
林小雨的剧本都是原创的,《森林小卫士》让孩子扮演小动物,保护森林;《古代小书生》让他们体验上学的乐趣。每个剧本都有道具和服装,孩子穿上小动物的衣服,在布置成森林的房间里玩,说"像真的在森林里一样"。
她的剧本不只是玩,还藏着知识:玩《超市小老板》时,孩子要算钱,不知不觉就练了算术;玩《医院小医生》时,要认识身体器官,学会讲卫生。有个妈妈说"我家孩子以前不爱算题,玩了剧本杀后,自己主动问我'妈妈,五加七等于几'"。
她从不强迫孩子表演,内向的孩子可以先当观众,慢慢再参与,说"玩得开心最重要"。有个自闭症的孩子,第一次来躲在妈妈身后,玩了三次后,能和别的孩子说"你好",妈妈哭着感谢林小雨,说"你不知道这对我们家意味着什么"。
二、靠"亲子互动"留住家长
林小雨设计了"亲子剧本",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国王的宴会》里,家长当国王,孩子当大臣,一起解决问题。有个爸爸说"平时忙,很少陪孩子,在这里玩的时候,他总拉着我的手,感觉特别亲近"。
她还在剧本结束后,给家长发"观察报告",说"您的孩子今天主动帮助了小朋友,很有爱心",或者"他解决问题时很有想法"。有个妈妈说"从报告里,我看到了孩子不一样的一面,原来他这么棒"。
这些服务价格不低,一次剧本杀一百多块,但很多家长觉得值。有个妈妈说"比报兴趣班便宜,孩子还愿意来,玩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比坐在教室里听进去的多"。
三、以"主题活动"扩大影响
林小雨每月搞次"主题日",端午节玩《屈原的故事》,中秋节玩《嫦娥的月饼》,让孩子在玩中了解传统文化。有个孩子在幼儿园讲了屈原的故事,老师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说"我在小剧场玩过"。
她还和学校合作,把剧本杀带到课堂,作为课外活动,老师说"孩子们上课更积极了,还会把剧本里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这种合作不仅让更多人知道她的小剧场,还让家长觉得"这是正经事,不是瞎玩"。
现在林小雨的小剧场有六个房间,每天排满了场次,她雇了五个老师,都是幼教专业的,说"我想让孩子在玩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这些比赚钱重要,但做好了,钱自然就来了"。
第八章 中医艾灸馆:一根艾条里的健康生意
老陈是中医世家,爷爷传下来的艾灸手艺,他以前在村里给人免费调理,后来搬到县城,开了家"陈记艾灸馆",专治颈肩腰腿痛,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三十万,很多人从几十里外赶来。
一、用"效果说话"建立口碑
老陈的艾灸馆不搞推销,来了病人先问诊,问清楚哪里不舒服、疼了多久,再决定灸什么穴位。他的艾条是自己做的,用三年陈艾,手工捣绒,说"好艾条烟少、火力温和,效果才好"。
有个办公室白领,颈椎疼得抬不起来,在医院做了理疗没好,来老陈这儿灸了五次,就能正常转头了,说"以前觉得艾灸是老法子,没想到这么管用"。她把公司的同事都介绍来,说"比去医院便宜,还不用排队"。
老陈从不夸大效果,能治的就治,不能治的就建议去医院,说"不能耽误人家"。有个病人想让他治高血压,老陈说"艾灸能调理,但不能代替药,你该吃药还得吃",病人觉得他实在,成了常客。
二、靠"细节服务"让人放心
艾灸馆里干干净净的,床单每天换,艾绒及时清理,没有一般养生馆的烟味。老陈怕病人烫着,每次艾灸都守在旁边,时不时问"烫不烫",还准备了冰袋,万一烫红了就敷上。
他知道病人坐久了累,特意买了能躺的椅子,还在墙上挂了电视,放着养生知识,说"让大家边治边学"。有个老人说"在这儿看病,不像在医院那么紧张,老陈说话慢慢的,让人心里踏实"。
他的收费很实在,一次艾灸八十块,办十次卡打八折,从不搞"充值送 thousand"的套路。有个病人说"别的地方总劝你办卡,老陈说'你先试试,觉得好再说'",这种实在让很多人愿意办卡。
三、以"养生指导"拓展服务
老陈不光艾灸,还教病人在家调理:颈椎不好的,教"米字操";睡眠不好的,教"泡脚方";他还写了本《家庭艾灸指南》,印了几千本送给病人,说"能自己调理的,就不用总来店里"。
他的店里不卖保健品,只卖自己做的艾条和艾灸盒,说"这些是真有用的,别的我不懂,不瞎卖"。有个病人买了艾条回家自己灸,效果也很好,说"老陈教得仔细,跟着做就行"。
现在老陈的艾灸馆每天排满了病人,他收了两个徒弟,都是医学院毕业的,说"想把这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少受罪"。他说这生意赚的是良心钱,"你对病人好,病人自然信你,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九章 复古服饰租赁:时光里的美丽生意
张曼喜欢收集旧衣服,家里堆了很多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连衣裙、九十年代的西装,朋友拍写真时借去穿,都说"太好看了"。她开了家"时光衣橱",出租复古服饰,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一十万,客户说"在这里能找到不一样的美"。
一、用"独特风格"吸引客户
张曼的衣服都是自己淘来的,从旧货市场、跳蚤市场,甚至乡下老家收来的,每件都有年代感。有件八十年代的红裙子,领口绣着花,腰身收得恰到好处,很多女孩穿去拍婚纱照,说"比婚纱店的新款还特别"。
她不只是出租衣服,还提供搭配服务,根据客户的身材、场合推荐衣服,配什么样的鞋、什么样的发型。有个客户要去参加复古派对,张曼给她选了件旗袍,配了条珍珠项链,说"你穿这个,肯定是全场焦点",结果客户真的成了派对上最受瞩目的人。
她的衣服都经过消毒处理,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平整,客户说"看着旧,但比很多新衣服还干净"。有个客户说"穿这些衣服,感觉自己穿越到了那个年代,特别有意思"。
二、靠"场景化体验"增加价值
张曼的店里布置成了复古风格,墙上贴着旧海报,放着老式收音机,客户可以在店里试穿拍照,说"不用去影楼,在这里就能拍复古写真"。她还提供化妆服务,化符合年代的妆容,说"从头到脚都要到位"。
她推出"主题套餐":"民国风"包含旗袍、皮鞋、手包;"校园风"包含白衬衫、背带裙、帆布鞋,比单租便宜,还省心。有个班级拍毕业照,租了二十套"校园风"衣服,说"拍出来的照片太有感觉了,同学都羡慕"。
这些服务价格不低,租件旗袍一天两百块,但很多客户觉得值。有个客户说"买一件穿一次就放着了,租着穿既划算又能换不同风格,太值了"。
三、以"社群分享"扩大影响
张曼建了"时光美人"群,让客户分享穿复古衣服的照片和故事,她说"美的东西要分享"。群里有人分享拍的写真,有人交流搭配心得,有人在群里认识后一起去参加复古活动,说"这不止是租衣服,还认识了同好"。
她每年办次"复古派对",让客户穿着店里的衣服参加,评选"最美时光美人",送免费租赁券。有个客户说"这派对成了我每年最期待的事,能看到那么多好看的旧衣服,太开心了"。
现在张曼的衣橱里有上千件衣服,雇了三个人帮忙打理,她说"每个年代的衣服都有它的美,我想让更多人看到这种美"。她还在学服装设计,想自己做些复古风格的新衣服,说"让时光的美一首延续下去"。
第十章 社区团购团长:微信群里的便利生意
刘芳是个宝妈,在家带孩子时,发现小区里的妈妈们总在群里问"哪里买的菜新鲜""哪家的水果便宜"。她试着联系菜农,组织大家拼团,第一次团了五十斤草莓,每斤赚两块钱,现在她的团购群有五千人,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成了小区里的"便利管家"。
一、用"实在东西"赢得信任
刘芳团的东西都是自己先试过的,水果要尝过甜不甜,蔬菜要看看新不新鲜,日用品要试试好不好用。有次团的苹果有点酸,她自己贴钱给每个人补了五块钱,说"不能让大家吃亏",当天就有人把亲戚拉进群。
她从不团乱七八糟的东西,只团生活必需品:新鲜的菜肉蛋、性价比高的日用品、孩子的文具玩具,说"大家信我,我不能瞎推荐"。有个妈妈说"刘芳团的东西,闭眼买都不会错,比自己去超市挑还放心"。
她的价格透明,多少钱进的,赚了多少,都在群里说,说"赚的是辛苦钱,不怕大家知道"。有个客户算过,在她这儿团东西,每月能省两百多块,说"既便宜又方便,何乐而不为"。
二、靠"贴心服务"留住客户
刘芳每天早上五点去批发市场挑货,保证东西新鲜,上午十点前送到小区门口,方便大家上班前取。她还帮不方便取货的老人送货上门,说"举手之劳"。有个独居的阿姨说"刘芳比我闺女还贴心,知道我腿脚不好,总把菜送到家里"。
她的售后做得好,东西有问题,不用废话首接退钱,说"大家赚钱都不容易,不能让人家花冤枉钱"。有次团的鸡蛋碎了几个,她没让客户拍照,首接按个数赔了钱,说"我信你"。这种信任,让客户更愿意在她这儿买东西。
她还记着客户的需求,谁爱吃辣,谁要低盐的,谁对什么过敏,下次团东西时会特意提醒,说"这个你不能吃",有个客户说"刘芳比我老公还了解我"。
三、以"资源整合"扩大生意
刘芳不光团吃的用的,还联系了小区周边的商家:理发店、美容院、儿童乐园,在群里搞优惠活动,商家给她提成,客户也能省钱。有个理发店老板说"刘芳带来的人不少,都是实在客户"。
她还组织"妈妈聚会",让大家带着孩子一起玩,说"不光买东西,还能交交朋友"。有个妈妈说"在这儿认识了很多朋友,现在带孩子都不孤单了"。这种社群感,让她的团购群特别活跃。
现在刘芳雇了两个人帮忙挑货、送货,她自己主要负责在群里和大家聊天,推荐东西。她说"做社区团购,不是卖东西,是做邻居的贴心人,你对大家好,大家自然支持你,赚钱只是顺便的事"。
第十一章 旧物修复:时光里的修补生意
老周以前是修鞋的,后来发现很多人有"扔了可惜,修了没人"的旧东西:坏了拉链的皮包、断了表带的手表、掉了漆的家具。他开了家"老周修铺",什么都修,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万,客户说"他让旧东西有了新生命"。
一、用"匠心修复"打动客户
老周修东西特别认真,修皮包时,会找颜色最接近的线,针脚和原来的一样;修手表时,零件洗得干干净净,比新买的还准;修家具时,补漆补得看不出痕迹,说"要修就修好,不能糊弄"。
有个客户的爷爷留下个旧木箱,锁坏了,他找了个老锁匠,配了把一模一样的铜锁,还把木箱打磨上蜡,客户说"看着就像爷爷刚买的一样"。他修东西不只是修好坏的地方,还会顺便保养,修皮鞋时会给鞋上油,修家具时会给连接处上蜡,说"这样能用更久"。
他的收费不便宜,修个皮包要一百多,但很多客户觉得值。有个客户说"这包是我结婚时买的,有感情了,老周能修好,多少钱都值"。老周说"我修的不是东西,是回忆"。
二、靠"全能手艺"解决难题
老周什么都学,会修鞋、修包、修表、修家具,甚至会修老相机、旧收音机。有个客户有台七十年代的收音机,放不了歌,找了很多人都修不好,老周研究了三天,居然修好了,客户说"没想到还能听到它唱歌,太感动了"。
他不拒绝"小活",修个拉链、换个纽扣,虽然赚不了几块钱,他也认真做。有个阿姨的老伴去世了,留下件衬衫,纽扣掉了,她让老周补上,说"想留个念想",老周找了颗一样的纽扣,缝得特别结实,阿姨哭着说"谢谢你"。
这些"小活"让他积累了很多客户,有人说"家里有什么坏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周"。老周说"活不分大小,只要人家信我,我就好好做"。
三、以"旧物改造"创造新价值
老周不光修复,还会改造旧物,把坏了的牛仔裤改成牛仔包,把不用的木板做成小书架,把旧轮胎做成花盆。有个客户说"没想到旧东西还能这么用,比新买的还有意思"。
他开了"旧物改造课",教大家自己动手,每次收五十块材料费,来的人特别多。有个年轻人把爷爷的旧棉袄改成了马甲,说"穿着特别暖和,还有爷爷的味道"。
现在老周的修铺里堆满了各种旧东西,墙上挂着他修好的手表、皮包,角落里放着改造好的花盆,他说"每个旧东西都有故事,我只是帮它们继续讲故事"。他说这生意赚的是安心钱,"只要还有人珍惜旧东西,我就有活干"。
这些年赚百万的案例,没有惊天动地的商业模式,主人公们做的都是些贴近生活的小事:给老人做顿饭,教别人做小吃,帮宠物好好告别,修修旧东西……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点: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他们懂客户的难处,用真心换信任,靠实在赚口碑。年赚百万的秘密,其实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你对别人用心,别人就对你放心,生意自然就来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