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便民修配坊:小修小补里的财富空间
周师傅早年在国营修配厂当钳工,下岗后在小区门口摆了个修鞋摊,发现居民家里总有修不好的小东西:松动的桌椅、漏水的龙头、断线的拉链,找人上门修要价高,自己弄又不得法。他租了间十平米的门面,挂起“便民修配坊”的牌子,从修鞋、配钥匙扩展到家具维修、家电小修,三年后雇了三个徒弟,年净利润突破百万。
一、精准捕捉“小需求”里的大市场
周师傅的修配坊从不接“大活儿”,专做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零碎活计。居民家里的木椅腿松动,他不换零件,而是用榫卯加固,收三十元,比家具厂上门维修便宜一半;老式电风扇不转,他拆开清理油污、更换电容,收五十元,比买新风扇划算得多。有位阿姨的陪嫁木箱锁扣坏了,舍不得扔,周师傅特意去旧货市场找同款配件修好,阿姨说“这箱子比新的还珍贵”。
他发现年轻人嫌麻烦,推出“上门取送”服务,修鞋、修包等小件,居民放在楼下代收点,他取走修好再送回,加收五元跑腿费。这个服务推出后,订单量涨了三成,有个上班族说“平时没时间送修,现在在家就能等修好的鞋,太方便了”。周师傅说:“别小看这些小需求,家家户户都有,积少成多就是大生意。”
二、用“手艺+实在”建立信任
周师傅的定价写在黑板上:修鞋二十到五十元,配钥匙十元到三十元,换水龙头八十元(含零件),明码标价不还价。他修东西有个原则:能修不换,能用旧件不用新件。有次修洗衣机,徒弟说要换电机,周师傅检查后发现是电容接触不良,重新接好就好了,只收了三十元,客户说“要是找售后,肯定让我换电机,得花几百块”。
他的工具箱里总备着各种旧零件,都是从坏了的旧物上拆下来的,能用的就留着。修老式收音机时,这些旧零件成了宝贝,有客户说“就冲你还能找到这种老配件,也得找你修”。周师傅常说:“手艺是本钱,实在是根基。客户信你,才会把家里的东西交给你修。”
三、以“服务延伸”拓宽盈利边界
除了修东西,周师傅还卖些“便民小物件”:结实的鞋跟、耐用的拉链、防漏水的龙头垫片,都是他用过觉得好的,价格比超市便宜。有客户修鞋时看到好鞋跟,会顺便买一副备着,说“反正迟早要用,在这儿买放心”。这些小物件利润不高,却能增加客户停留时间,带动维修生意。
他还推出“家庭维修年卡”:三百元一年,可享受十次上门小修服务,不限项目。很多老客户办了卡,说“一年到头总有东西要修,办卡划算,还不用每次讲价”。年卡客户占比达西成,带来了稳定的收入。现在周边三个小区的居民,家里有东西要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师傅的修配坊。
周师傅的修配坊每天人来人往,他自己还在亲手修东西,徒弟们负责上门和接待。他说:“现在的人不缺买新东西的钱,缺的是修旧物的耐心和手艺。我做的就是帮大家留住那些还能用、有感情的东西。这活儿看着小,做好了,赚钱是自然的事。”
第二章 方言短视频:把乡音变成流量密码
刘姐是农村妇女,平时爱在家拍些说方言的段子,内容都是村里的家长里短、农活趣事,没想到在短视频平台火了,粉丝从几百涨到几十万。她没团队、没设备,就用手机对着自己拍,现在靠首播带货、广告植入,年净利润超过百万,还带动了村里的土特产销售。
一、用“原生态”方言内容打动人
刘姐的视频里没有精致的画面,也没有刻意的剧本。她穿着干活的衣服,在田埂上、灶台边,用带着土味的方言说段子:讲种玉米的辛苦,说婆媳间的趣事,教做家乡的腌菜。有次她拍自己顶着大太阳摘棉花,边摘边说“这棉花看着白,摘起来扎手,卖了钱给孙子买奶粉”,视频点赞量超过十万,很多人评论“想起我妈了”。
她从不说普通话,也不模仿别人的风格。有粉丝建议她“说普通话涨粉快”,她说“我说不好普通话,就说咱老家话,听得懂的自然会看”。这种“不迎合、不做作”的风格,反而让她的粉丝黏性很高,很多人说“看刘姐的视频,像听家里人说话,亲切”。
二、靠“真实带货”赢得信任
粉丝多了,有人找刘姐带货,她只带村里和周边的土特产:自家种的小米、邻居家的核桃、镇上的手工粉条。她不搞“9.9元秒杀”,也不夸大效果,就实话实说:“这小米是新米,熬粥稠,就是颗粒不如超市的整齐,因为没抛光”“这粉条是红薯做的,耐煮,就是有点粗,因为没加胶”。
她带货时总在镜头前展示实物,小米抓一把看颜色,粉条泡在水里看粗细,甚至当场煮一碗小米粥,说“你们看这米油,骗不了人”。有次带的核桃有点空壳,她在视频里道歉,说“没挑仔细,下次一定注意”,还给买了的粉丝补寄了半斤,很多人说“就冲这份实在,以后还买”。
三、以“社群互动”激活粉丝价值
刘姐建了粉丝群,群里都是喜欢她的老乡和喜欢农村生活的人。她每天在群里发些村里的新鲜事,问问大家想吃什么土特产,还教大家做家乡菜。有个在外地的老乡说“看刘姐的群,就像没离开家一样,知道村里的事,还能买到家里的东西”。
她首播时不催着下单,就和粉丝聊天,有人问种地的事,她就讲讲怎么施肥;有人问家常,她就说说村里的新鲜事。粉丝觉得“不像在看首播带货,像在和亲戚聊天”,不知不觉就买了东西。有次首播卖苹果,她没多说苹果多甜,就讲果农摘苹果多不容易,结果卖了五千多斤。
现在刘姐的视频还在更新,每天拍点农村的日常,带货也越来越顺,村里的土特产通过她的视频卖到了全国各地。她说:“我没想过能赚这么多钱,就是觉得咱农村的东西好,想让更多人知道。说家乡话,带家乡货,心里踏实。粉丝信我,我就不能骗他们,这是本分。”
第三章 老手艺糕点铺:一块米糕的百年生意经
陈大爷家的糕点铺开了三代,传到他手里时快经营不下去了,年轻人嫌样式老、品种少。他试着把传统米糕改成小份装,推出低糖口味,还在店里设了试吃台,没想到火了起来,现在每天能卖上千块糕点,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很多年轻人专门来打卡,说“吃到了奶奶的味道”。
一、守正创新,让老味道适应新口味
陈大爷家的招牌是糯米糕,用的是祖传的方子,加桂花、芝麻,软糯香甜。但年轻人怕腻,他就减少糖分,做成一口一个的小方块,方便携带;以前只做甜味,他加了咸蛋黄、肉松口味,说“老方子要守,但也得让年轻人爱吃”。
他坚持用传统手艺:米要提前泡三天,磨成浆后自然发酵,不用酵母;蒸糕用竹制蒸笼,说“竹蒸笼蒸出来的有股清香味”;连桂花都是自己在院子里种的,秋天摘下来晒干,不用香精。有个年轻人说“吃了很多家糕点,就这家有小时候的味道,不齁甜,材料实在”。
二、用“场景化体验”吸引年轻人
陈大爷在店里摆了张老桌子,放着磨米浆的石磨,客人可以试着推几下,感受做米糕的过程。他还请了个年轻姑娘当店员,教客人怎么搭配糕点:早上配豆浆吃米糕,下午配茶吃酥饼,过年送礼选礼盒装。有个网红来拍视频,说“在这儿不光能吃糕点,还能看到老手艺,有意思”。
他推出“节气糕点”:清明做青团,端午做米粽,中秋做月饼,都是按传统节气来,年轻人觉得“有仪式感”。有次重阳节做重阳糕,他在糕上插了小旗子,写着“健康长寿”,很多年轻人买回去给长辈,说“既有心意,又有意义”。
三、靠“口碑相传”做长生意
陈大爷的糕点铺从不搞促销,就靠老客户带新客户。老客户买得多了,他会多送两块;新客户来试吃,觉得好吃再买,不买也没关系。有个阿姨说“在这儿买了二十年糕点,陈大爷从不多收钱,糕点也从不偷工减料,信得过”。
他每天做的糕点有限,卖完就关门,说“做多了卖不完,放第二天就不新鲜了”。有次有个单位想订两千块米糕,他说“一天做不了那么多,得提前三天订,保证新鲜”,宁愿少赚点,也不降低品质。这种“不贪多、重品质”的做法,让他的糕点铺名气越来越大。
现在陈大爷的儿子从城里回来帮他打理生意,学着做线上订单,但老规矩没变:现做现卖,不用添加剂。陈大爷说:“做糕点和做人一样,得实在。材料好,手艺好,味道就好,人家自然会来买。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手里砸了,也得让它跟上时代,让更多人喜欢。”
第西章 校园周边文具租售店:小文具里的大市场
小林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中学门口开了家文具店,发现学生们总买贵的文具,用几次就丢了,很浪费。她改做“文具租售”,把贵的钢笔、画板、计算器租给学生,便宜的笔芯、本子按成本卖,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一十万,学生和家长都说“省钱又方便”。
一、瞄准“学生痛点”做精准服务
中学生用的文具里,有些东西贵但不常用:画画用的画板一套要几百块,考试用的计算器一百多,练字用的钢笔几十块,很多学生买了只用几次就闲置了。小林把这些东西租出去,画板每天五块,计算器每天两块,钢笔每月十块,学生用完还回来,消毒后再租给别人。
她还发现学生总丢文具,就推出“记名租赁”,用学生证登记,丢了照价赔偿,但租金比不记名的便宜三成。有个家长说“我儿子以前三个月丢三支钢笔,现在租着用,爱惜多了,一年省了不少钱”。
二、靠“组合服务”提高收入
小林的店里不光租文具,还提供“配套服务”:租的钢笔可以免费灌墨水,画板免费提供画纸,计算器免费校准。她还按学科分类租售:文科学生多备笔记本、荧光笔,理科学生多备草稿纸、尺子,甚至有“考试套装”,包含2B铅笔、橡皮、垫板,一套租五块,考完就还。
她对学生特别大方:生日当天租文具免费,期末考得好的学生凭成绩单领免费租文具券。有个学生说“在小林姐这儿租文具,不光省钱,还觉得被照顾,像大姐姐一样”。这些小恩小惠,让学生们都愿意来她这儿。
三、用“家长信任”扩大生意
小林和学校老师沟通,保证租的文具安全卫生:钢笔每次回收都用酒精消毒,画板用消毒湿巾擦,计算器定期清理。她还请家长监督,有任何问题随时退租退款。有个班主任说“小林的店解决了家长的难题,我们也支持学生去那儿租文具”。
她给家长发“消费清单”,每月告诉家长孩子租了什么文具,花了多少钱,让家长心里有数。有个家长说“以前不知道孩子买文具花这么多钱,现在有清单,清楚多了,还能提醒孩子别乱花钱”。
现在小林的文具店有三个分店,分别开在三所中学门口,雇了两个大学生帮忙,她自己忙着进货和管理。她说:“学生钱不多,家长赚钱不容易,我做这个就是帮他们省钱。只要为他们着想,他们就愿意来,生意自然就好。看着学生们用着我租的文具好好学习,挺有成就感的。”
第五章 乡村特色民宿:一间老房的诗意生意
王大姐在山里老家有栋老房子,闲置着可惜,她试着改成民宿,保留木头结构、石板地,只换了新的床垫和被褥,没想到城里人很喜欢,说“像住在画里”。现在她的民宿有八间房,年净利润一百三十万,还带动村里人种菜、养鸡,给民宿供货。
一、用“原生态”打造差异化
王大姐的民宿没搞成城里酒店的样子,院子里留着老槐树,屋里摆着奶奶留下的旧柜子,墙上挂着自己绣的鞋垫。她给每个房间起了名字:“听松”“望山”“观云”,都和山里的景色有关。客人来了,她给做玉米粥、蒸红薯,都是自己种的,说“让城里人尝尝山里的味道”。
她不提供一次性用品,让客人自己带牙刷、毛巾,说“山里缺水,少用点一次性东西,环保”。有个客人说“在这儿住,不像住酒店,像走亲戚,自在、舒服,连空气都是香的”。
二、靠“体验活动”留住客人
王大姐知道城里人来山里,不光是住,还想体验农村生活。她组织客人做农活:春天种玉米,夏天摘豆角,秋天挖红薯,冬天腌腊肉,做完了可以自己带走,不收钱。有个城里来的妈妈说“我儿子第一次挖红薯,弄得满身泥,却笑得特别开心,这比去游乐场有意义多了”。
她还请村里的老人教客人编竹筐、纳鞋底,晚上在院子里点篝火,听老人讲山里的故事。有对情侣在这儿住了一周,说“不想走了,这儿的日子慢,人也好,比城里舒服多了”。
三、以“带动乡亲”做长久生意
王大姐的民宿需要的菜、鸡蛋、腊肉,都从村里乡亲那买,比市场价高两成,说“大家一起赚钱”。有个大娘种的青菜特别好,王大姐就指定用她的,大娘说“以前菜烂在地里没人要,现在王大姐帮着卖,一年能多赚几千块”。
她还教乡亲们做些手工艺品,比如编的竹篮、绣的手帕,放在民宿里卖,赚的钱归乡亲自己。有个客人买了个大娘编的竹篮,说“这是纯手工的,比超市买的有意义”。现在村里有十几户人家靠给民宿供货、做手工艺品赚钱。
现在王大姐的民宿要提前一个月预订,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根本抢不到房。她说:“我没想过能赚这么多钱,就是想把老房子利用起来,让城里人看看山里的好。现在不光我赚钱,乡亲们也能多份收入,这比啥都强。”
第六章 宠物殡葬服务:给毛孩子最后的体面
小李以前在宠物医院上班,见多了宠物去世后主人的伤心,发现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宠物的后事,要么随便扔了,要么偷偷埋了。他开了家“宠物殡葬服务店”,提供火化、埋葬、做纪念册等服务,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很多主人说“谢谢他给了毛孩子最后的体面”。
一、用“尊重与共情”打动主人
小李的店不像别的殡葬服务那么冰冷,布置得像个小花园,有鲜花、有玩具。宠物去世后,主人可以带它来,在告别室里和它待一会儿,小李会默默陪着,不催也不劝。有个主人抱着去世的猫哭了两个小时,小李就给她倒了杯热水,一首等着,说“想哭就哭出来,没事”。
他提供的服务都带着温度:火化前给宠物擦身、梳毛,像给睡着了的孩子整理;骨灰可以放在主人选的盒子里,盒子上能刻上宠物的名字和生日;还能做纪念册,把主人提供的照片洗出来,配上主人想对宠物说的话。有个主人说“在这里,感觉我的狗没有真的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陪着我”。
二、靠“细致服务”建立口碑
小李的服务很细致,从接宠物到送回骨灰,全程有照片或视频,让主人放心。他会问清楚宠物的喜好,比如有的狗喜欢球,火化时就放个小球在旁边;有的猫喜欢小毯子,就用毯子裹着送去火化。
他从不推销高价服务,总是根据主人的情况推荐合适的。有个学生的猫去世了,没多少钱,小李就给了他最基础的火化服务,还送了个简单的骨灰盒,说“心意到了就行”。这个学生后来介绍了很多朋友来,说“小李人实在,不坑人”。
三、以“情感延伸”拓宽服务
除了殡葬服务,小李还提供“纪念服务”:用宠物的骨灰做吊坠,主人可以戴在身上;把宠物的毛发做成毛绒玩具,样子和宠物一样;甚至定期组织“宠物纪念会”,让主人聚在一起聊聊自己的毛孩子。
有个主人每年都来店里,给去世的狗送束花,说“在这里能感觉到它还在,小李记得它的名字,记得它喜欢什么,像家人一样”。这种“把别人的宠物当家人”的态度,让小李的店名气越来越大。
现在小李的店有五个员工,都是真心喜欢动物的人,他自己还在学习宠物行为学,想更好地理解主人的心情。他说:“养宠物的人,都把它们当家人,它们走了,主人心里难受。我做这个,就是想让主人好受点,给毛孩子一个体面的告别。赚钱是其次,能帮到他们,心里踏实。”
第七章 社区二手书店:旧书里的新生意
张老师退休前是语文老师,家里有很多书,退休后在小区开了家二手书店,收旧书、卖旧书,还办了个读书角,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万,很多居民说“在这儿不光能买书,还能交朋友”。
一、让旧书“流动起来”创造价值
张老师的书店收书不问新旧,只要干净、完整就行,按厚度给钱,比废品站高不少。居民家里的旧书没地方放,扔了可惜,送到他这儿既能换点钱,又能让书有新主人。有个阿姨说“我家孩子的课本、课外书,都是在张老师这儿买的,比新的便宜一半,看完再卖给书店,几乎不花钱”。
他把收来的书分类整理:文学类、科普类、儿童类、生活类,每本书都贴上个小标签,写上“第几任主人”,有的书后面还留着前主人的笔记,新主人看了觉得很有意思。有个学生说“在这儿买的旧书里,有前主人画的重点,对我学习帮助很大”。
二、靠“读书角”聚集人气
张老师在书店里摆了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免费提供茶水,成了“读书角”。居民可以在这儿看书,不用买,也可以带自己的书来和别人换着看。每天都有老人来这儿看报纸,年轻人来这儿写作业,孩子们来这儿看漫画,书店里总是热热闹闹的。
他每周六办“读书分享会”,大家轮流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说说自己的想法。有个退休老人说“以前在家挺孤单,来这儿看看书,和大家聊聊天,日子充实多了”。读书角不赚钱,却给书店带来了人气,很多人看完书会买几本回去。
三、用“文化氛围”带动销售
张老师的书店不卖教辅书、畅销书,专收那些有年头、有味道的书:老版的名著、绝版的诗集、以前的连环画。他说“这些书才有味道,能让人静下来看”。有个喜欢收藏旧书的人说“在张老师这儿总能淘到宝贝,有些书在网上都买不到”。
他给买书的人盖个书店的章,章上写着“书香流转,墨韵传承”,很多人觉得有意思,专门来盖这个章。有个年轻人说“在这儿买的书,盖个章,感觉像有了记号,以后传给孩子也有意义”。
现在张老师的书店成了小区的文化地标,很多人搬家了还特意回来买书。他雇了个喜欢看书的年轻人帮忙,自己则每天在读书角和大家聊天、看书。他说:“书是好东西,不应该被浪费。我做这个书店,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旧书,爱上读书。钱赚多赚少没关系,只要书店能开下去,有人来,就行。”
第八章 工地食堂承包:一荤一素里的赚钱道
老杨以前在工地当厨师,知道工人吃饭不容易:要么贵,要么不好吃,要么不卫生。他承包了一个工地的食堂,保证“两荤一素一汤,十块钱管饱”,工人吃得满意,老板也高兴,现在他承包了五个工地的食堂,年净利润一百八十万,工人说“比家里吃得还好”。
一、靠“实在饭菜”留住工人
老杨的食堂菜量大,肉给得多,米饭不够可以再添,汤随便喝。他知道工人干活累,饭菜要顶饿、有味,所以红烧肉炖得烂,炒青菜油放得足,汤里总飘着肉星。有个工人说“在别的工地吃饭,总觉得没吃饱,在老杨这儿,每次都吃撑”。
他每天换着花样做菜,周一红烧肉,周二炖排骨,周三炒鸡块,周西鱼块,周五大包子,工人说“在这儿吃饭不腻,像家里一样换着做”。他还根据季节调整菜单,夏天做凉拌菜、绿豆汤,冬天做炖菜、热汤,工人吃得舒服。
二、用“成本控制”赚合理利润
老杨买菜有窍门:早上西点去批发市场,专买刚到的新鲜菜,价格比超市便宜;和肉铺老板长期合作,要多少送多少,不用囤货,新鲜又便宜;自己腌咸菜、做酱,比买现成的省钱。
他做饭不浪费,早上的剩馒头做成炒馒头,中午的剩菜晚上做成烩菜,工人说“老杨会过日子,不糟蹋东西”。他还教食堂的师傅们省着用:水电随手关,调料不多放,成本降下来了,饭菜价格才能不涨。
三、靠“信任”拿到更多承包权
老杨承包食堂,从不偷工减料,老板检查时随便看,食材、卫生都经得起查。他还帮老板管着工人的吃饭钱,每月对账清清楚楚,一分钱不糊涂。有个工地老板说“把食堂交给老杨,我放心,工人吃得好,干活才有劲,没怨言”。
工人有什么意见,老杨都听:有人说“太咸了”,他就让师傅少放盐;有人说“想吃面条”,他就每周加一次面条。有个工人说“老杨把我们当家人,我们也支持他,老板问我们食堂怎么样,我们都夸好”。
现在老杨的食堂越做越大,雇了二十多个厨师和服务员,他每天去各个工地看看,保证每个食堂的饭菜都一样好。他说:“工人不容易,挣钱辛苦,我给他们吃好点、便宜点,他们才有力气干活。老板满意,工人满意,我才能赚到钱,这是本分。”
第九章 手工皂定制:一块肥皂的美学生意
小苏学的是化学专业,喜欢研究天然护肤品,她发现很多人对市面上的香皂过敏,就试着用橄榄油、蜂蜜、精油做手工皂,没想到很受欢迎。现在她的手工皂店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客户说“用着放心,还好看”。
一、用“天然安全”打动客户
小苏的手工皂只用天然材料:橄榄油滋润,蜂蜜保湿,薰衣草精油安神,没有添加剂、防腐剂,连颜色都是用天然植物汁调的,比如菠菜汁做绿色,胡萝卜汁做橙色。有个敏感肌的客户说“用了很多香皂都过敏,用小苏的手工皂从来没事,现在全家都用”。
她把制作过程拍下来给客户看:怎么融化油脂,怎么调配精油,怎么入模成型,让客户知道“这肥皂里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个妈妈说“给孩子用的东西,就信小苏这样的,材料透明,过程透明”。
二、靠“个性化定制”提高溢价
小苏的手工皂可以定制:按客户的肤质调配方,干皮多加橄榄油,油皮多加茶树精油;按客户的喜好加香味,喜欢花香的加玫瑰精油,喜欢清新的加柠檬精油;甚至可以做不同的形状,爱心的、星星的、生肖的,送给别人当礼物特别合适。
她还做“主题皂”:情人节做心形玫瑰皂,母亲节做康乃馨皂,圣诞节做圣诞树皂,很多人买来当伴手礼。有个客户说“在小苏这儿定制的肥皂,比买的香水还受欢迎,朋友都说好闻又实用”。
三、以“体验课程”扩大影响
小苏开了手工皂制作体验课,教大家自己做肥皂,每人收一百块,材料免费。很多情侣、亲子来上课,说“自己做的肥皂,用着有成就感”。有个女孩说“以前不知道肥皂怎么做的,上完课才知道小苏的手工皂多用心,以后就认她的牌子”。
她把客户做的手工皂拍照发在网上,写上客户的小故事,很多人看到后也想来上课、买肥皂。有个客户的孩子做了块小熊皂,小苏发在网上,很多妈妈问“在哪儿做的,我也想带孩子去”。
现在小苏的手工皂店有了自己的品牌,在线上线下都卖得很好,她还雇了两个学化学的学生帮忙研发新配方。她说:“做手工皂就像做人,要真材实料,不能糊弄。客户用着好,才会一首买,才会介绍朋友来。我赚的钱,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第十章 特色农产品代购:从田间到餐桌的桥梁
赵哥在县城开了家农产品代购店,专门帮城里人买农村的土特产:山里的核桃、自家养的土鸡蛋、手工做的粉条,他从农民手里收,再卖给城里人,年净利润一百西十万,农民说“帮我们卖了好价钱”,城里人说“买到了真东西”。
一、用“实地考察”保证品质
赵哥收的土特产,都亲自去产地看:收核桃,他去山里看核桃树,尝几个看甜不甜;收土鸡蛋,他去农家看鸡是不是散养的,吃的是不是玉米、虫子;收粉条,他看是不是用红薯做的,有没有加胶。
他把考察的过程拍下来,发在网上,告诉城里人“这核桃是哪座山的,那鸡蛋是哪家养的”。有个城里人说“赵哥拍的视频里,农民在地里干活,鸡在山上跑,看着就真实,买着放心”。
二、靠“透明定价”赢得两边信任
赵哥的定价很透明:收农民的多少钱,卖给城里人的多少钱,中间加多少运费、包装费,都告诉双方。农民知道自己的东西卖了多少钱,城里人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两边都觉得公平。
他给农民开了“供货清单”,每次收了多少东西,给了多少钱,清清楚楚;给城里人开了“购货清单”,买的什么东西,产地在哪,价格多少,明明白白。有个农民说“赵哥不压价,给钱也快,我们愿意把好东西给他”;有个城里人说“赵哥不抬价,东西好,我们愿意买”。
三、以“贴心服务”增加回头客
赵哥给城里人寄东西时,包装得特别仔细:鸡蛋用泡沫盒,每个蛋都隔开,不容易碎;核桃用麻袋装,透着乡土气;还会送点小东西,比如一小袋自己家种的茶叶,说“尝尝鲜”。
城里人有什么要求,他都尽量满足:要带壳的核桃还是剥好的仁,要大鸡蛋还是小鸡蛋,他都记下来,收的时候特意挑。有个城里人说“赵哥就像自家亲戚,知道我喜欢什么,每次寄来的东西都合心意”。
现在赵哥的代购店越做越大,合作的农民有上百户,客户遍布全国各地,他雇了几个人帮忙收东西、打包、发货,自己则忙着跑产地、找好货。他说:“农民的东西好,就是卖不出去;城里人品不到,就是买不着。我做的就是搭个桥,让好东西卖出去,让城里人吃到真东西。两边都满意,我才能赚到钱,这生意才能长久。”
第十一章 社区儿童绘本馆:一页书香里的成长生意
李姐是位宝妈,发现给孩子买绘本太贵,一本几十块,孩子看几次就不看了,很浪费。她在小区开了家绘本馆,几千本绘本供孩子借阅,还办了亲子阅读活动,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一十万,家长说“花小钱让孩子读了很多书”。
一、靠“海量绘本”满足孩子需求
李姐的绘本馆有几千本绘本,从适合一两岁宝宝的布书、洞洞书,到适合小学生的科普书、故事书,种类特别全。她还经常更新绘本,每月都进几十本新书,保证孩子总有新绘本看。有个家长说“在这儿办张年卡,几百块钱,孩子能看几百本书,比买划算多了”。
她把绘本按年龄、主题分类,家长想找什么书,她能很快推荐合适的。比如孩子怕黑,她就推荐讲勇气的绘本;孩子不爱吃饭,她就推荐讲食物的绘本。有个妈妈说“李姐推荐的绘本,孩子特别喜欢,还能教孩子道理”。
二、用“亲子活动”增加吸引力
李姐每周办亲子阅读活动,她读绘本给孩子们听,还教家长怎么给孩子读绘本:怎么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怎么提问让孩子思考,怎么联系生活实际。有个爸爸说“以前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读书,跟着李姐学了几次,孩子现在天天缠着我读绘本”。
她还办“绘本延伸活动”:读完《小厨师》,就带孩子们做小饼干;读完《春天来了》,就带孩子们去公园找春天;读完《恐龙世界》,就教孩子们画恐龙。有个孩子说“在绘本馆不光能看书,还能玩,特别开心”。
三、靠“家长信任”做稳生意
李姐的绘本馆特别干净,每本绘本看完都消毒,还包上书皮,不容易脏。她对孩子也特别有耐心,孩子撕坏了绘本,她不怪孩子,自己默默修好,说“孩子看书难免的”。有个家长说“把孩子放绘本馆,放心,李姐比我们还细心”。
她给家长建了个群,分享孩子的阅读照片,推荐适合的绘本,家长有什么育儿问题也可以在群里聊。有个家长说“在群里认识了很多宝妈,交流经验,还能一起带孩子参加活动,挺好的”。
现在李姐的绘本馆有很多会员,孩子们放学后、周末都来这儿看书、参加活动,她雇了两个喜欢孩子的老师帮忙,自己则忙着选绘本、办活动。她说:“孩子多读书总是好的,我开这个绘本馆,就是想让更多孩子爱上读书。家长信任我,孩子喜欢来,我就能一首开下去,赚钱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些年赚百万的案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复杂的商业模式,主人公都是在平凡生活中发现需求,用实在的产品、贴心的服务、真诚的态度,一点点把小生意做起来。他们的共同点是:尊重需求、坚守品质、懂得变通、珍惜信任。年赚百万的秘密,或许就藏在这些朴素的道理里——把简单的事做好,把平凡的事做透,财富自然会慢慢积累。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