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的春天,紫禁城的玉兰开得繁盛,却掩不住空气中日益浓重的紧张气息。随着康熙年迈,诸位皇子对储位的争夺愈发激烈,朝堂上分为 “太子党”“西爷党”“八爷党” 几大阵营,后宫也难免被波及 —— 不少嫔妃的家族暗中站队,试图为自家押注未来的新君。
卿卿坐在咸福宫的玉兰树下,手里捧着父亲送来的密信,眉头微蹙。信中提及,近来八阿哥胤禩多次派人拜访沈自山,以 “赏识其才干” 为由,想拉拢沈家加入 “八爷党”,还承诺 “若他日登基,必让沈家位列九卿”;而西阿哥胤禛虽未首接接触,却也通过内务府的关系,隐晦表达了 “希望沈家保持中立” 的态度。
“贵人,您看这事该怎么办?” 采月站在一旁,语气担忧。储位之争历来是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沈家若是站错队,不仅会失去现有的安稳,甚至可能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卿卿将密信凑近烛火,看着它化为灰烬,才缓缓开口:“让父亲回复八阿哥,就说‘沈家世代忠君,只知有今上,不知有其他’,婉拒所有拉拢;至于西阿哥那边,无需主动回应,只需让父兄每日按时上朝,专心处理本职政务,不与任何皇子私下往来 —— 中立,就是最好的立场。”
她清楚,康熙最忌恨的便是 “皇子结党、大臣站队”,上辈子不少官员因过早押注储位,最终被康熙清算。沈家如今的安稳,全靠 “不涉党争” 的名声,绝不能因眼前的利益,毁了家族的根基。
为了彻底断绝 “被拉拢” 的可能,卿卿还让采月将康熙之前赏赐的部分珍宝,以 “沈家感念皇恩,愿为皇家祈福” 为由,捐赠给京郊的大觉寺,既表 “无私心、不贪财” 的态度,又避免因 “家底丰厚” 成为皇子拉拢的目标。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日,八阿哥的生母良妃特意派人送来赏赐 —— 一对罕见的东珠耳环,还有一盒西域进贡的胭脂,传话的宫女语气带着暗示:“良妃娘娘说,沈贵人端庄贤淑,若能在皇上面前多为八阿哥说几句好话,他日必有重谢。”
卿卿看着赏赐,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良妃此举,明着是 “示好”,实则是将她架在火上烤 —— 若是收下,便是默认与 “八爷党” 有关联;若是退回,又会得罪良妃,日后恐遭报复。
她略一思忖,让采月取来一方素色锦帕,将东珠耳环与胭脂小心包好,又写下一封谢恩折子,语气恭敬却坚定:“劳烦姐姐回禀良妃娘娘,臣妾感念娘娘美意,然臣妾入宫只为侍上,不敢干预朝政,更不敢妄议皇子贤愚。这些赏赐太过贵重,臣妾德薄才疏,不敢承受,还请娘娘收回。”
那宫女没想到卿卿会如此决绝,愣了愣,却也不敢多言,只能抱着赏赐悻悻离去。采月看着宫女的背影,小声说:“贵人,您这么做,会不会得罪良妃娘娘?”
“得罪总比灭族好。” 卿卿淡淡道,“良妃若因此记恨,最多不过在后宫给我们使些小绊子;可若是卷入储位之争,沈家面临的便是灭顶之灾 ——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个道理你要记住。”
果然,没过几日,良妃便借 “后宫嫔妃赏花” 为由,故意不邀请卿卿,还在其他嫔妃面前暗示 “沈容华不懂事,辜负了本宫的心意”。一时间,后宫不少嫔妃都刻意疏远咸福宫,甚至有人在背后议论 “沈家不识抬举,早晚要出事”。
卿卿对此毫不在意,依旧每日在宫中读书、练字,偶尔与敬嫔一起莳花弄草 —— 敬嫔的家族同样选择中立,两人虽无深交,却因 “同避党争” 的立场,多了几分默契。
“静容华,你倒是沉得住气。” 一次赏花时,敬嫔看着卿卿修剪兰花,笑着说,“良妃那边处处针对你,你却半句不辩解,也不向皇上诉苦,这份定力,我自愧不如。”
“诉苦又有何用?” 卿卿将修剪下来的枯叶扔进竹篮,“皇上如今心烦储位之事,我若再添乱,只会让他更加厌烦。再说,良妃的针对,不过是些无关痛痒的小动作,只要我们不接招,她自会觉得无趣。”
敬嫔点了点头,眼中多了几分赞赏:“你说得对。这后宫之中,最忌讳的便是‘争’,越是不争,反而越安全。”
除了良妃的刁难,西阿哥胤禛的人也暗中来过一次。这次是内务府的李总管,他带来一盒 “安神丸”,说是 “西爷听闻沈容华近日休息不佳,特意让人送来的”,语气中带着隐晦的试探 —— 若是收下,便是默认 “亲近西爷”;若是不收,便是不给西爷面子。
卿卿依旧选择 “退”,却比上次多了几分分寸 —— 她让采月收下安神丸,却回赠了一盒自己亲手泡的菊花茶,让李总管带回给胤禛,传话道:“臣妾多谢西爷关心,然臣妾素来体质敏感,不敢随意服用外药,还请西爷海涵。这菊花茶能清肝明目,望西爷为朝廷保重龙体。”
既表达了 “感谢”,又委婉拒绝了 “示好”,既不得罪西爷,又守住了 “中立” 的底线。李总管显然明白其中的深意,笑着收下菊花茶,没有再多言。
日子一天天过去,储位之争愈发激烈,朝堂上甚至发生了 “八阿哥被康熙斥责”“太子被废” 的大事,后宫也因此人心惶惶。不少嫔妃因家族站队失势而被牵连,或被打入冷宫,或被送出宫 “祈福”,唯有咸福宫,依旧保持着往日的平静。
康熙依旧偶尔会来咸福宫,却越来越沉默,常常只是坐在窗边,看着庭院中的玉兰树发呆。卿卿从不多问,只是为他煮上一壶热茶,陪他静静坐着,或是读几段佛经,为他舒缓心绪。
“朕这辈子,最骄傲的是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最遗憾的,便是这储位之事。” 一次,康熙看着卿卿临摹的《金刚经》,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疲惫,“若是所有皇子、大臣都能像你这般安分,朕也不必如此烦心。”
卿卿放下毛笔,垂眸道:“皇上不必自责。皇子们各有才干,只是太过心急;大臣们也是为了家族前程,并非有意添乱。臣妾相信,皇上定能找到最合适的继承人,让大清长治久安。”
没有站队,没有举荐,只是单纯的 “安慰”,却恰好抚平了康熙心中的烦躁。他看着卿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最终只是叹了口气:“你是个好姑娘,可惜生在帝王家的后宫。朕向你保证,无论将来是谁登基,都会保你与沈家平安。”
卿卿心中一暖,屈膝行礼:“谢皇上恩典。臣妾只求安稳度日,护沈家周全,别无他求。”
她知道,康熙的这句话,是对她 “不涉党争、安分守己” 的最大奖赏,也是沈家未来安稳的最大保障。
秋意渐浓时,康熙的身体愈发不好,时常卧病在床,储位之争也暂时平息 —— 所有人都在等着 “最终的结果”。卿卿依旧每日在咸福宫读书、练字,只是多了一项 “抄写佛经” 的功课,不为祈福,只为在这动荡的岁月里,守住自己的本心。
采月看着卿卿平静的侧脸,心中渐渐安定。她终于明白,贵人的 “不争”,并非 “懦弱”,而是最聪明的生存之道 —— 在这波谲云诡的后宫与朝堂中,唯有 “不结盟、不站队”,才能避开所有的漩涡,守住最终的安稳。
窗外的玉兰树叶渐渐变黄,随风落下,铺满了庭院的小径。卿卿知道,属于康熙的时代即将结束,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而她与沈家的安稳,也将迎来新的考验。但她并不畏惧,因为她始终相信,只要守住 “护家族、安本分” 的初心,无论未来如何变化,她都能为自己、为沈家,守住那份来之不易的安稳。
(http://www.220book.com/book/6GX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