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4章 新同事的融入与冬日里的协作暖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烟火里的暖恋:当环卫之子遇上单 http://www.220book.com/book/6JQH/ 章节无错乱精修!
 

周三清晨的老城区,阳光把青石板路晒得暖融融的,巷子里飘着炸油条的香味 ——“张记早点铺” 的油锅 “滋滋” 响,金黄的油条刚捞出来,就被街坊围上来抢着买。这处老城区叫 “望溪巷”,住的大多是上世纪国企改制后的老职工,街坊们住了几十年,彼此都熟络得像一家人。林建军出门前,特意把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表放进帆布包,表上按 “独居老人、商户、困难家庭” 分类标注了联系方式和需求,昨天接到通知,今天有新同事小李来警务室轮岗,他得带着新人熟悉这片满是烟火气的老社区。

“把这个保温壶带上,里面装了热粥,你和新同事跑社区累了,刚好能喝口热的。” 母亲把保温壶塞进他手里,又递过袋刚煮好的茶叶蛋,“望溪巷的老人都念旧,小李第一次来,多带他跟老人聊聊,比光看资料管用。” 林建军接过东西,笑着点头:“妈,我知道,望溪巷跟别的社区不一样,很多老人从年轻时就住这儿,子女大多在外地,小李刚从警校毕业,得让他先懂这片社区的‘人情味儿’,才能做好工作。”“行,你别着急,中午要是忙,就带小李回家吃,我多做两个菜,让他尝尝家常味。” 母亲帮他把帆布包的背带调紧,又往他口袋里塞了包纸巾。

骑上电动车往警务室走,巷子里的年味比昨日更浓了 —— 社区工作人员正往梧桐树上挂小灯笼,这些梧桐树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种的,枝繁叶茂,每到夏天就成了街坊们的纳凉地;卖炒货的王大爷支着摊子,锅里的瓜子 “噼啪” 响,他的摊子在巷口摆了二十年,从最初的铁皮车到现在的固定摊位,见证了望溪巷的变迁;几个孩子拿着小毛笔,在红纸上涂涂画画,嘴里念叨着 “新年快乐”,惹得街坊们笑个不停 —— 这些孩子大多是 “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平时由爷爷奶奶带着,社区常会组织他们一起写作业、做游戏。

刚到警务室,就看见个穿警服的年轻小伙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个笔记本,脸上带着点紧张。警务室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老建筑,外墙刷着淡蓝色涂料,门口挂着 “望溪巷社区警务室” 的木牌,牌子边缘都有些磨损,却透着亲切。“你是小李吧?我是林建军,欢迎来望溪巷!” 林建军走过去,笑着伸出手。小李赶紧握住,有点不好意思:“林哥好!我是李浩然,昨天跟您电话联系过,以后请您多指教!”“别客气,都是同事,咱们先坐下,我跟你说说望溪巷的情况。” 林建军把小李让进警务室,拿出社区居民信息表,“咱们社区共 6 栋楼,住了 213 户,其中 12 位独居老人,大多是 70 岁以上的老职工;8 家商户,都是开了十年以上的老铺子,像张记早点铺、孙记小卖部,都是街坊们常去的地方;还有 3 户困难家庭,咱们平时得多关注。”

两人刚要出门,就看见孙大爷急急忙忙跑过来,手里攥着个塑料袋,脸上满是着急:“建军,不好了!我刚发现冰柜里的韭菜饺子少了两箱,不知道是供货商漏送了,还是我昨天清点错了!” 孙大爷的小卖部开在 3 栋楼下,是望溪巷唯一的日用品店,二十多年来,不仅卖东西,还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代收快递、代缴水电费,成了社区的 “便民站”。林建军赶紧安抚:“大爷,您别着急,我带小李跟您去看看,咱们重新清点一遍,要是漏送了,我再联系供货商。” 小李在旁边赶紧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孙大爷,您先别急,我们帮您一起清点,肯定能找到问题。”

三人往 “孙记小卖部” 走,孙大爷边走边跟小李念叨:“望溪巷的街坊都好,我这小卖部能撑这么多年,全靠大家照顾。建军这孩子,比我亲儿子还贴心,上次帮我对接供货商,这次又帮我清点冻货,没有他,我这老头子真不知道该咋办。” 小李笑着回应:“孙大爷,望溪巷的邻里关系真好,我之前待的社区,街坊们都不怎么来往。” 林建军补充道:“望溪巷的老人都是老同事,年轻时一起上班,退休后又住在一起,感情深,平时谁家有事,大家都会搭把手。比如孙大爷,平时帮老人代收东西,谁家做了好吃的,也会给孙大爷送点。”

到了小卖部,林建军拿出之前的冻货清点表,对小李说:“咱们按表来,先点白菜猪肉饺子,再点韭菜鸡蛋饺子,最后点汤圆,每箱都要数清楚,还要检查包装有没有破损。孙大爷的冻货主要供春节期间街坊用,很多老人不方便去远的超市,都在这儿买,所以数量不能错。” 小李点点头,跟着林建军一起清点 —— 白菜饺子 10 箱,每箱 5 斤,共 50 斤,数量对;汤圆 6 箱,每箱 7 斤,共 42 斤,数量也对;韭菜饺子只有 5 箱,每箱 7 斤,共 35 斤,确实少了两箱。

“大爷,您别着急,我现在联系供货商,问问是不是漏送了。” 林建军掏出手机,给供货商打电话,小李在旁边认真听着,还在笔记本上记录沟通要点。挂了电话,林建军笑着说:“供货商说昨天送货时,韭菜饺子少装了两箱,今天上午 10 点前补送过来,您放心。” 孙大爷松了口气,笑着说:“太好了!谢谢你们!小李啊,望溪巷的人都实在,你跟着建军好好学,以后肯定能跟大家处好关系!” 小李赶紧点头:“一定!谢谢孙大爷!”

离开孙大爷家,林建军带着小李往赵奶奶家走,路过社区小广场 —— 这里原是国企的老厂房空地,后来改成了社区广场,中间有棵老槐树,夏天街坊们会在树下下棋、聊天,冬天则会搭起临时的 “年货集市”,让商户们摆摊卖对联、坚果。林建军指着广场说:“春节前,社区会在这儿组织写春联活动,请巷里的退休教师李老爷子来写,到时候街坊们都会来凑热闹,你也可以来帮忙。” 小李赶紧记下:“社区广场,春节前有写春联活动,需协助。”

路过社区超市,林建军进去买了袋赵奶奶爱吃的桃酥,放在帆布包:“赵奶奶住在 2 栋,是退休的纺织厂女工,年轻时手特别巧,现在还会缝衣服、编中国结。她牙口不好,爱吃软乎的桃酥,咱们去看望老人,带点小礼物,能拉近距离。望溪巷的老人都重感情,你记住他们的喜好,下次见面提一句,他们会特别开心。” 小李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赵奶奶,2 栋,纺织厂退休,喜好桃酥、编织,牙口不好,需注意饮食软乎。”

到了赵奶奶家,烟火里的暖恋:当环卫之子遇上单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烟火里的暖恋:当环卫之子遇上单最新章节随便看!门虚掩着,林建军轻轻推开门:“奶奶,我们来看您啦!这是新同事小李,以后他也会常来照顾您。” 赵奶奶笑着站起来,手里拿着个红布包,里面是刚编好的中国结:“建军来啦!小李你好!快进来坐,外面风大,别冻着。” 小李赶紧问好:“赵奶奶好!我是李浩然,以后请您多关照!”

林建军帮赵奶奶把桃酥放进柜子里,又跟小李介绍:“赵奶奶的儿子在外地做工程,一年回不来一次,平时街坊们都会多照顾她,比如对门的李奶奶,会经常过来跟她聊天,帮她买菜。望溪巷的独居老人都这样,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有街坊们的照顾,也不孤单。” 赵奶奶笑着说:“是啊,上次我感冒,还是建军送我去的医院,李奶奶帮我看家,街坊们都好。建军这孩子,总想着我,上次贴春联,他贴得可正了,街坊们都夸呢。” 小李在旁边认真记录,还主动帮赵奶奶倒了杯热水:“赵奶奶,您喝水,以后有啥需要,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我们随叫随到。”

离开赵奶奶家,林建军又带着小李去了周爷爷家 —— 周爷爷住在 4 栋,是退休的机械厂工程师,年轻时技术过硬,现在还会帮街坊们修修小家电。林建军帮老人检查了电暖器,又跟小李说:“周爷爷有支气管炎,是年轻时在车间落下的毛病,每年冬天都得注意保暖,下周要复查,你记一下,到时候提醒我陪他去医院。望溪巷的老职工大多有老毛病,咱们得多留意他们的身体情况,定期上门看看。” 小李点点头,在笔记本上画了个重点符号:“周爷爷,4 栋,机械厂退休,支气管炎,下周复查,需陪同,会修小家电。”

中午十二点,两人回到警务室,林建军拿出保温壶,倒了两碗热粥:“小李,快喝点粥,咱们上午跑了几家,肯定饿了。望溪巷的社区工作,不像别的地方有那么多硬性任务,更多的是跟街坊打交道,帮他们解决生活里的小事,比如帮老人修家电、帮商户对接货源,这些事看着小,却能让大家觉得踏实。” 小李接过粥,心里暖暖的:“谢谢林哥!您这么一说,我对望溪巷更了解了,之前在学校学的都是理论,现在才知道社区工作这么有温度。”“慢慢来,你多跟街坊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就能更快融入这里。” 林建军笑着说,又递过个茶叶蛋,“快吃,别凉了。”

下午两点,两人开始排查商户安全隐患,先去了 “张记早点铺”。张叔正忙着给顾客装包子,看见他们就笑着说:“建军、小李来啦!快进来坐,刚蒸好的包子,尝尝!” 张记早点铺开了十八年,是望溪巷最早的早餐店,张叔夫妻俩从摆摊到开店,靠的就是实在 —— 包子馅足、粥熬得糯,还经常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林建军摆摆手:“不了张叔,我们来排查安全隐患,您的液化气罐离灶台有点近,上次跟您说过,您挪了吗?” 张叔赶紧点头:“挪了挪了,听你的准没错,安全第一!我这铺子每天人来人往,可不能出岔子。” 小李在旁边检查消防灭火器,又在笔记本上记录:“张记早点铺,1 栋楼下,经营 18 年,提供老人送餐服务,液化气罐己挪远,消防灭火器压力正常,无安全隐患。”

离开早点铺,两人又去了陈叔的水果摊 —— 陈叔的摊子在巷口,摆了十二年,只卖当季水果,价格实惠,还会给老人和孩子多装两个。陈叔递过两个砂糖橘:“建军、小李,尝尝,刚到的,甜得很!” 小李接过橘子,笑着道谢:“谢谢陈叔!” 林建军帮陈叔把促销牌摆正:“陈叔,春节快到了,您的水果摊人多,注意保管好钱物,有啥情况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望溪巷春节时人多,很多在外的子女会回来,您的生意肯定好。” 陈叔点点头:“知道啦!有你们在,我们放心!去年春节,还是你帮我看了会儿摊,我才抽空回家吃了顿年夜饭。”

傍晚时分,晚霞把老城区染成了橘红色,家家户户的春联在夕阳下泛着红光,格外喜庆。望溪巷的路灯亮了起来,这些路灯还是去年刚换的 LED 灯,比以前更亮,却保留了复古的款式,跟老城区的风格很搭。两人回到警务室,林建军翻开值班记录本,小李在旁边帮忙整理:“林哥,今天咱们走访了 3 位老人、2 家商户,解决了孙大爷冻货漏送的问题,还了解了望溪巷的历史 —— 老国企职工社区,邻里关系和睦,商户都是老铺子,这些我都记下来了。” 林建军笑着点头:“不错,学得很快,以后你多主动跟街坊沟通,比如没事去孙大爷的小卖部坐会儿,跟张叔聊聊早餐的销量,慢慢就跟大家熟了。”

刚要锁门,母亲打来电话:“建军,下班了吗?我做了红烧肉和鱼,带小李回家吃吧,多个人热闹。” 林建军看向小李:“小李,我妈做了饭,跟我回家吃吧,我家也在望溪巷,离这儿不远,让你尝尝我妈做的家常味。” 小李赶紧摆手:“不了林哥,谢谢您和阿姨,我晚上还有事,下次再打扰。”“行,那你路上注意安全,望溪巷晚上很安全,不过还是得注意脚下,青石板路有些地方不平。” 林建军把保温壶递给小李,“里面还有热粥,你路上喝。”

骑上电动车往家走,夜色渐深,望溪巷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红色的灯笼纸,洒在地上像一片片金红的光斑。林建军看着沿途的老房子、熟悉的商铺,还有街坊们窗户里透出的灯光,心里满是踏实 —— 带新同事熟悉望溪巷,不仅是教他工作,更是让他感受这片社区的温度。

他明白,望溪巷的 “平凡坚守”,不仅是自己的责任,更是要把这份对街坊的牵挂、对社区的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老城区的温暖,藏在每一次帮老人解决的小事里,藏在每一次与商户的协作里,藏在街坊们彼此的牵挂里。这是他作为望溪巷民警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他这辈子最想坚持的事。

回到家,推开门就闻到饭菜的香味,母亲正站在门口等他:“回来啦?快洗手吃饭,菜还热着,小李没来,我给你留了点,明天你带给他。” 林建军笑着点头,把今天带小李熟悉社区的情况跟母亲说了说,母亲听了,笑着说:“你做得对,望溪巷的人都实在,只要真心对大家好,大家就会把你当自己人。小李是新人,你多带带他,以后你们就是望溪巷的‘守护神’了。”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热乎乎的饭菜,聊着望溪巷的年味有多浓,窗外的红光映在窗纸上,屋里的暖意融融,满是老社区独有的温馨气息。



    (http://www.220book.com/book/6JQ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烟火里的暖恋:当环卫之子遇上单 http://www.220book.com/book/6JQ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