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的望溪巷,阳光像揉碎的金箔,洒在青石板路上,把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染得愈发鲜红。巷口卖炒货的王大爷正把最后几盒瓜子摆上摊,礼盒上的红绳在风里晃,像一串跳动的小火苗,他边摆边喊:“最后几盒瓜子啦!甜香口的,过年追剧、待客都合适,晚了可就没啦!”;张记早点铺的蒸笼冒着白汽,肉包的香味混着炸糖糕的甜香,飘得满巷都是,张叔的大嗓门穿透晨雾:“最后两笼糖糕!外酥里软,咬一口流糖汁,过年想吃的抓紧啦!”
林建军出门前,母亲把刚剪好的窗花塞进他手里 —— 是两朵盛开的牡丹,红纸上还沾着金粉,在阳光下闪着亮。“这窗花给赵奶奶和周爷爷送去,他们窗户上还没贴呢,你帮他们贴上,过年看着喜庆。” 母亲又往帆布包里塞了袋热乎的糖糕,油纸裹着热气,“给你和小李当早餐,贴窗花时轻手轻脚的,别把纸弄破了,这可是我剪了一晚上的。” 她顿了顿,又叮嘱:“对了,王书记说今天要统计除夕团圆饭的人数,你记得多问问老人们,有没有忌口的、想不想去,别落下谁 —— 赵奶奶去年就说想跟街坊一起过年,你可得记着问。”
林建军接过窗花,指尖触到红纸的温热,又把昨天准备好的 “团圆饭登记表” 放进内袋 —— 表上按 “姓名、人数、饮食禁忌” 分了栏,字迹工整。“妈,我中午可能在社区食堂吃,统计完人数还要帮着搬桌椅,小李第一次筹备团圆饭,好多细节得我带带他。”“行,统计时耐心点,别嫌老人絮叨,比如周爷爷不吃辣,一点辣椒都沾不得;赵奶奶牙口不好,要吃软和的,你都得记在表上。” 母亲帮他把围巾在脖子上绕了两圈,又往他口袋里塞了个暖手宝,“巷子里风硬,揣着暖,别冻着。”
骑上电动车往社区广场走,巷子里的年味比昨日更浓了 —— 便民服务站的帐篷前,几位老人正围着看新到的窗花,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这个福字剪得真好,我要贴在卧室窗户上!”“我喜欢这个鱼形的,年年有余嘛!”;小李己经在桌前忙活了,手里拿着登记本,时不时抬头回应老人:“张奶奶,您想要的福字还有,我帮您留着!”;孙记小卖部的门口堆着成箱的啤酒和饮料,孙大爷正帮街坊搬上车,笑着说:“春节招待客人,这些可少不了,我给您算便宜点!”;几个孩子拿着小灯笼,在巷口追跑,灯笼穗子扫过青石板路,留下一串脆生生的笑:“我要去社区吃团圆饭!我妈打电话说,食堂要做红烧肉和糖醋鱼!”“我也要去!我还要给大家表演画老虎!”
到了便民服务站,小李己经把窗花按图案分好了,见林建军来了,赶紧迎上来,手里的登记本还没合上:“林哥,早!刚有几位老人来问团圆饭的事,我都记在本子上了,您看 —— 张奶奶说想带孙女去,还特意说孙女不吃香菜;李爷爷不吃葱,我都用红笔标上了。” 小李的眼里满是认真,生怕漏了细节。林建军点点头,把糖糕递过去:“先吃个垫垫,刚出锅的,还热乎。一会儿咱们先去赵奶奶家贴窗花,顺路统计人数,她老人家肯定等急了。”
两人刚咬下一口糖糕,甜香还在嘴里没散,社区办公室的王书记就提着袋灯笼走过来,帆布包上的 “春节快乐” 字样格外醒目。“建军、小李,这是给团圆饭准备的灯笼,红绸面的,晚上开灯特别亮。” 王书记把灯笼递给他们,又指了指登记表,“今天务必把人数统计完,明天好去采购食材,晚了新鲜的菜就不好买了,别让老人们等急了。” 林建军接过灯笼,掂量了下,笑着说:“您放心,我们现在就去,保证中午前统计完,不耽误明天采购。”
第一站到赵奶奶家,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评剧《刘巧儿》的调子,唱得字正腔圆。林建军轻轻推开门,看见赵奶奶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个红布包,里面是刚编好的中国结,针脚细密。“奶奶,我们来给您贴窗花啦!” 林建军举起手里的牡丹窗花,金粉在阳光下闪着光。赵奶奶赶紧放下红布包,眼睛一下子亮了,起身时还差点碰倒旁边的小凳子:“好!好!快贴上!我这窗户光秃秃的,看着冷清,昨天还跟对门李奶奶说,要是有人帮我贴窗花就好了。”
小李赶紧搬来小凳子,林建军站上去,先从帆布包里拿出抹布,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又用湿抹布在窗沿上擦了擦:“奶奶,湿一点贴得牢,不容易掉。” 他拿着窗花在窗户上比划:“您看贴这儿行不行?左边一点还是右边一点?要跟您家的春联对齐吗?” 赵奶奶凑过来,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手还轻轻比划着:“再往左点,往左点 —— 对,就这儿!跟春联的边对齐,看着整齐。”
林建军按老人说的位置贴好,又用干布轻轻抚平窗花边角,金粉沾在布上,留下细碎的光点。“真好看!比我年轻时贴的还好看!” 赵奶奶笑着拍手,眼里满是欢喜,“我年轻时,你爷爷每年都帮我贴窗花,他手巧,剪的窗花比这个还精致,可惜他走得早,再也没人帮我贴了。” 她从红布包里拿出个小中国结,递到小李手里,红绳上还系着个小铃铛:“孩子,谢谢你陪建军来,这个给你,过年戴在身上,走路还能响,喜庆。” 小李赶紧接过,有点不好意思:“谢谢奶奶!我肯定好好收着,以后我常来看您,帮您贴窗花。”
统计人数时,赵奶奶拉着林建军的手,笑得合不拢嘴:“我肯定去!跟街坊们一起过年,比自己在家热闹多了 —— 去年我自己过年,煮了碗饺子,吃着都没味。我还能帮着择菜、擦桌子,别嫌我老婆子干活慢。” 林建军在登记表上写下 “赵奶奶,1 人,牙口不好需吃软食”,又问:“奶奶,您有没有特别想吃的菜?我们跟食堂说,让师傅给您做。” 赵奶奶摆摆手,眼里满是满足:“不用不用,有饺子就行,我最爱吃白菜猪肉馅的,你妈去年送的饺子,我到现在还想着那个味呢。”
离开赵奶奶家,两人往周爷爷家走,楼梯间飘着邻居家炖鱼的香味,酱油的咸香混着葱蒜的辛香,勾得人胃里发馋。周爷爷正坐在阳台晒太阳,手里拿着个收音机,里面播放着《春节序曲》,欢快的旋律飘得满屋子都是。“爷爷,我们来给您贴窗花,还统计团圆饭的人数!” 林建军举起窗花,声音提高了些 —— 周爷爷耳朵有点背。周爷爷赶紧站起来,手里的收音机都忘了关:“快进来!快进来!我正想着贴窗花呢,自己眼神不好,怕贴歪了,还想下午给你打电话呢。”
小李帮着擦窗户,边擦边跟周爷爷聊天:“爷爷,您平时都听什么戏啊?我爷爷也爱听收音机,不过他爱听京剧。” 周爷爷笑着说:“我爱听评剧,特别是《花为媒》,听了几十年都不腻。” 林建军把窗花贴在窗户中央,刚贴好,周爷爷就凑过来,眯着眼睛看了半天,突然鼓起掌来:“好!好!真喜庆!跟我年轻时贴的一样好看!我年轻时,你奶奶每年都给我贴窗花,她剪的是‘年年有余’,鱼眼睛用黑纸贴的,特别有神。”
统计人数时,周爷爷的声音有点激动:“我去!我去!去年我自己在家过年,煮了碗面条,就着咸菜吃的,冷清得很。今年能跟大家一起吃,还能听孩子们笑,肯定高兴!” 他又补充道:“对了,我不吃辣,一点辣椒都沾不得,吃了胃不舒服;盐也得少放,医生说我血压有点高。” 林建军在登记表上写下 “周爷爷,1 人,不吃辣,需少盐”,又叮嘱:“爷爷,除夕那天我来接您,您别着急,提前穿好厚衣服,别冻着。” 周爷爷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好!我肯定早点准备,不耽误你们。”
送完最后一户老人,己经快中午了,阳光把影子缩得短短的。两人回到社区食堂,王书记正带着工作人员搬桌椅,食堂里飘着刚擦完的消毒水味,混着淡淡的墨香 —— 墙上刚贴了 “新年快乐” 的横批,是李老爷子昨天写的,笔力遒劲,红纸都被墨汁浸得发亮。“建军、小李,你们回来啦!快帮忙把桌椅摆好,三桌,每桌八个人,间距留大点,老人们起身方便。” 王书记笑着说,手里还拿着块桌布,是喜庆的中国红,上面绣着金色的 “福” 字。
小李赶紧搬起椅子,椅子腿在地上轻轻摩擦,生怕弄出大动静。林建军则帮忙铺桌布,把桌布的角对齐桌子边缘,抚平褶皱:“小李,你摆筷子时,记得多放双公筷公勺,卫生。” 小李点点头,边摆边说:“林哥,我还是第一次筹备除夕团圆饭,以前在家都是我妈弄,没想到要注意这么多细节 —— 要记着老人的忌口,还要考虑桌椅的间距,真是不容易。” 林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社区就是个大家庭,过年就得热热闹闹的,别让谁孤单,这些细节看着小,却能让老人们和孩子觉得贴心。”
中午在社区食堂吃了盒饭,米饭混着番茄炒蛋的香味,简单却暖心。下午两人又去统计了几家留守孩子的情况,朵朵抱着布娃娃,仰着小脸说:“我要带着奶奶去!奶奶做的饺子可好吃了,我想让大家都尝尝。” 小宇则攥着蜡笔,认真地说:“我要给大家表演画老虎!我画的老虎有大大的眼睛,还有长长的尾巴,肯定好看!” 林建军把孩子们的心愿都记在登记表的备注栏里,小李还在旁边画了个小老虎,惹得孩子们笑个不停。
傍晚时分,晚霞把望溪巷染成了橘红色,像给整个巷子盖了层暖毯。社区食堂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红色的灯罩,洒在地上像铺了层金红的碎布。林建军和小李开始整理登记表,一共统计了 28 人,三桌刚好坐满,每个人的饮食禁忌、心愿都记得清清楚楚。“林哥,你看,没有落下谁,张奶奶的孙女不吃香菜,李爷爷不吃葱,朵朵想带奶奶的饺子,都标上了。” 小李把登记表递给林建军,脸上满是成就感,眼里闪着光。林建军笑着点头:“做得好!明天咱们早点来,帮着采购食材,再把食堂的灯笼挂好,让老人们和孩子来了就像回家一样,舒舒服服的。”
离开社区食堂,林建军骑上电动车往家走,路过赵奶奶家楼下,看见老人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个刚编好的中国结,灯笼的光映在她的白发上,像撒了把碎银。“建军,谢谢你帮我贴窗花,这个给你,比上午给小李的那个大,挂在你家客厅正合适。” 赵奶奶把中国结递过来,红绳上的小铃铛轻轻响着。林建军接过,指尖触到红绳的温热,心里也暖暖的:“谢谢奶奶,除夕我一早就来接您,咱们一起去食堂,跟大家一起过年。”
夜色渐深,望溪巷的灯笼都亮了起来,一盏盏像温暖的小太阳,把青石板路照得通红。林建军骑着电动车,手里攥着中国结,耳边还能听到巷子里的笑声 —— 有的街坊在屋里试穿新衣服,对着镜子转圈:“这件红棉袄真好看,过年穿正合适!”;有的在门口挂灯笼,夫妻两人一起比划:“再往左点,跟春联对齐!”;还有的在讨论除夕饭要吃什么,声音里满是期待:“我听说食堂要做红烧肉,还有糖醋鱼,都是孩子们爱吃的!”
回到家,推开门就闻到红烧肉的香味,浓郁的酱香裹着肉香,扑面而来。母亲正站在门口等他,手里拿着双干净的拖鞋:“回来啦?快洗手吃饭,肉炖了两个小时,烂得很,一抿就化,你爸还在锅里留了块最大的给你。” 林建军把赵奶奶送的中国结递过去,母亲接过来,摸了摸上面的纹路,眼里满是欢喜:“赵奶奶的手艺真好,编得这么精致,明天就挂在客厅的正中间,添点年味。”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红烧肉的香味裹着欢声笑语,窗外的灯笼光映在窗纸上,像开了朵暖暖的花 —— 望溪巷的除夕,就这样在烟火气里,变得越来越近,越来越暖。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烟火里的暖恋:当环卫之子遇上单(http://www.220book.com/book/6JQ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