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清晨的望溪巷,晨光像被温水浸过的棉絮,软乎乎地覆在青石板路上,把昨夜残留的元宵糖霜映得亮晶晶的。巷口老槐树上,雪白的棉花灯垂在红灯笼旁,风一吹,棉线轻轻晃,影子落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雪。社区警务室的玻璃窗擦得透亮,窗台上整齐叠着的资料在晨光里泛着浅黄 —— 最上面是除夕团圆饭的筹备清单,纸边还沾着点酱油渍;中间是老人体检报告的归档文件夹,每份报告上都贴着手写的便利贴,“周爷爷:血压需每周测”“赵奶奶:补钙别忘晒太阳”;最下面是糖尿病讲座的反馈总结,封皮上还夹着片干枯的菠菜叶,是讲座时老人们带过去的样品。
林建军出门时,厨房飘着杂粮馒头的麦香,母亲正用竹篮把馒头码得整整齐齐,每个馒头都泛着浅褐的光泽,是用小米、燕麦、荞麦三种面和的。“这馒头蒸了 40 分钟,暄软得很,小李昨天整理总结到半夜,肯定饿了。” 母亲把一小碟腌萝卜放进篮侧袋,萝卜切成细丝,撒了点芝麻,“配馒头解腻,老人们都说我腌的萝卜好吃,你要是碰到赵奶奶,也给她带点。” 她帮林建军把外套拉链拉到领口,指尖触到他内袋里的总结表,又叮嘱:“核对健康数据时别慌,周爷爷上次的血压是 135/85,马爷爷的支气管炎是正月初十好的,这些细节别记错,老人们都记着呢。”
林建军点点头,把竹篮塞进帆布包,又摸了摸内袋里的 “第一卷社区服务总结表” 和 “后续长效守护计划草案”—— 总结表的封皮是他特意选的浅红色,像望溪巷的灯笼色;草案上画了不少小图标,血压计画成圆乎乎的 “?”,讲座场地画成小房子,怕小李看漏。“妈,我中午跟小李在社区食堂吃,王书记说食堂今天做南瓜粥,适合老人们吃,我顺便问问能不能每周给独居老人送两次。” 他弯腰换鞋时,母亲又往他口袋里塞了包薄荷糖,是橘子味的,“整理文件久了眼睛酸,含颗糖提提神,也能让嘴里有点甜味。”
骑上电动车往警务室走,车铃 “叮铃” 声混着巷子里的烟火气,格外鲜活 —— 孙记小卖部的木质柜台前,孙大爷正戴着老花镜,帮赵奶奶称菠菜,秤杆压得弯弯的。“奶奶,您看这菠菜,根儿红、叶儿绿,昨天张医生讲座说的‘高纤维蔬菜’就是它,您买两斤回去,跟鸡蛋一起做汤,软乎还补钙。” 孙大爷边说边用牛皮纸把菠菜包好,还额外放了两根小葱,“炒菜时扔进去,香得很。” 赵奶奶接过纸包,笑着往兜里掏钱:“多亏你们记着我缺钙,上次建军还帮我换了灯泡,现在家里亮堂,做饭都有劲儿。”
路过卖炒货的摊子时,王大爷正把刚炒好的瓜子装进牛皮纸袋,见马爷爷拄着拐杖路过,赶紧抓了两把递过去:“爷爷,尝尝新炒的瓜子,五香的,不咸,您支气管炎刚好,吃着解闷。” 马爷爷接过纸袋,指尖触到温热的瓜子,笑着说:“建军昨天还来跟我说,让我多出来晒晒太阳,说对肺好,你们真是比我儿子还贴心。” 王大爷摆摆手:“咱们街坊就该互相惦记,您要是想吃瓜子,让建军给我捎个信,我给您送家去。”
社区超市门口,老板正扛着袋印着 “无糖” 字样的米袋,往周爷爷家走,米袋上还贴着张便利贴,写着 “每周三送一次”。“爷爷,您慢点儿走,这米我帮您扛到厨房,您要是想喝玉米碴粥,我下次给您带点,按讲座说的,无糖还养胃。” 周爷爷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 “每天吃 1 片降压药、晚饭后散步 20 分钟”,都是林建军帮他写的。“辛苦你了,上次建军帮我测血压,说我血压降了,都是你们提醒得好。”
到了警务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 “沙沙” 的翻纸声。林建军轻轻推开门,看见小李正趴在桌上,手里拿着支彩色笔,在厚厚的文件夹上写写画画。桌上摆着的资料按 “除夕 - 元宵” 的时间线排得整整齐齐,旁边的便利贴写满了小字,“1 月 21 日:帮赵奶奶贴春联”“1 月 25 日:给马爷爷送止咳药”,连 “2 月 3 日:帮孙大爷修冰柜” 这样的小事都记着。
“林哥,早!” 小李听见动静,抬起头,眼里满是兴奋,举起手里的总结表,“您看,我把第一卷的服务数据都统计好了,节日服务算上除夕团圆饭、元宵节送元宵,一共 4 次,服务了 28 位老人;健康守护从体检到讲座,一共 12 项,12 位独居老人全覆盖;邻里调解 3 起,孙大爷和李奶奶的晒被子纠纷、张叔家的水管漏水,都和解了,没有一次投诉。” 他把一张手绘的地图推过来,纸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了望溪巷的楼栋,红色圆点旁写着 “赵奶奶(缺钙)”“周爷爷(高血压)”,蓝色圆点旁写着 “张婶(带孙子)”“李爷爷(糖尿病)”,连 “马爷爷家楼下有台阶,需扶行” 这样的细节都用括号标了出来。
“我昨天熬夜画的‘望溪巷健康地图’,咱们以后回访按地图走,不会漏;每个老人的特殊需求都写在旁边,比如赵奶奶爱喝无糖茶,周爷爷爱吃软面条,上门时带点,他们肯定开心。” 小李指着地图上的红点,“这些都是独居老人,咱们后续要重点盯,比如每月帮他们测两次血压,换季时提醒添衣服。”
林建军接过地图,指尖触到纸上未干的墨迹,心里暖暖的:“这地图太实用了!咱们把它贴在警务室墙上,以后工作按图推进,效率更高。” 他把竹篮放在桌上,拿出个温热的杂粮馒头递给小李:“我妈蒸的,你先吃点垫垫,里面放了小米和燕麦,健康还顶饿。”
小李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麦香在嘴里散开,笑着说:“阿姨的手艺真好,比食堂的馒头还好吃。” 他边吃边把总结表递过来,“林哥,您看看数据对不对,我怕算错了,比如糖尿病讲座参与 35 人,现场测血糖 12 人,反馈都是‘满意’。”
林建军翻开总结表,开始逐条完善 —— 在 “节日服务” 栏里,他补充了 “除夕团圆饭时,帮赵奶奶夹红烧肉、给周爷爷盛丸子汤” 的细节,还附上老人的反馈:“赵奶奶说‘比家里过年热闹’,周爷爷说‘丸子炖得入口即化’”;“健康守护” 栏里,他用红笔圈出 “12 位老人体检血压达标 10 人,达标率 83%”“糖尿病讲座后,老人血糖认知正确率从 30% 提升到 90%” 的关键数据,还特意写了句 “马爷爷支气管炎症状减轻,可自主散步 20 分钟”;“邻里调解” 栏里,他在 “孙大爷与李奶奶晒被子纠纷” 旁备注 “达成‘孙大爷中午晒、李奶奶早上晒’的约定,后续回访无矛盾”,在 “张叔家水管漏水” 旁写 “联系维修师傅及时修复,未影响邻里用水”。
刚写了两页,警务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张叔提着袋新鲜的橘子走进来,橘子皮上还沾着露水。“建军,整理总结呢?我早上路过水果摊,买了点橘子,甜得很,你们吃点。” 张叔看见桌上的健康数据,笑着说,“我年轻时在工厂做过文书,排版总结我熟得很,这些数据按楼栋分类更首观,比如 1 栋有赵奶奶、李爷爷 3 位老人,血压达标 2 人;2 栋有周爷爷、马爷爷 4 位老人,都参与了糖尿病讲座,这样王书记看的时候也清楚。”
林建军赶紧道谢,把数据表格递过去:“那就麻烦张叔了,您帮我把数据按楼栋填在表格里,我跟小李完善老人反馈。” 张叔接过表格,从口袋里掏出支钢笔,认真地填了起来,笔尖在纸上 “沙沙” 响,像在写一封长长的家书。
小李吃完馒头,也加入进来,他负责把老人的手写反馈贴在总结表旁 —— 赵奶奶写的 “谢谢建军帮我换灯泡”,周爷爷写的 “血压降了,谢谢你们”,马爷爷写的 “支气管炎好了,能听戏了”,每张纸条都用透明胶带小心地粘好,怕损坏。遇到 “需要长期跟进” 的事项,比如赵奶奶的补钙效果、周爷爷的血压监测,小李就用黄色便利贴贴在旁边,标注 “每月回访 1 次,记录骨密度 / 血压变化”。
中午时分,总结表终于完成,整整 3 页纸,数据详实得像本小书,还附了张 “服务成效对比图”—— 左边是 “服务前”,写着 “老人血压达标率 60%、血糖认知率 30%”;右边是 “服务后”,数据变成了 “83%” 和 “90%”,中间用红色箭头连接,格外醒目。林建军把总结表放进红色的文件夹里,封皮上还贴了张望溪巷的照片,是除夕时拍的,老人们围在团圆饭桌上,笑得格外开心。
“咱们去社区办公室跟王书记汇报,顺便把长效计划定下来。” 林建军拿起文件夹,小李则小心翼翼地把健康地图卷起来,怕折坏。两人刚走到门口,就看见赵奶奶提着个布包过来,里面装着两双新织的袜子,是浅灰色的,用的是最软的羊绒线。“建军、小李,这是我给你们织的袜子,冬天穿暖和,谢谢你们这段时间照顾我,帮我换灯泡、测血压,比我亲孙子还贴心。” 赵奶奶把袜子递过来,眼里满是暖意,“我还织了几双,给周爷爷、马爷爷也带了,你们要是不忙,帮我捎过去。”
林建军接过袜子,指尖触到柔软的毛线,心里暖暖的:“谢谢奶奶,我们肯定帮您送到,您放心。”
到了社区办公室,王书记正站在墙前,手里拿着胶水,往墙上贴照片。墙上己经贴了不少 —— 有老人们在除夕团圆饭桌上举杯的画面,赵奶奶手里拿着个馒头,笑得眼睛都眯了;有糖尿病讲座时,张医生帮周爷爷测血糖的场景,周爷爷紧张地闭着眼睛;还有上门测血压时,小李帮马爷爷调整袖带的样子,马爷爷脸上满是安心。
“建军、小李,你们来啦!” 王书记转过身,看见林建军手里的文件夹,赶紧迎上来,“这总结表我盼了好久,快让我看看。” 他接过文件夹,坐在椅子上,逐字逐句地看,时不时点头,看到 “老人血压达标率 83%” 时,笑着说:“不错!咱们的努力没白费,老人们的健康有了保障,这比啥都重要。” 看到赵奶奶的反馈 “团圆饭比家里热闹”,他又说:“咱们做这些,不就是为了让老人们过得开心、过得安心嘛。”
林建军拿出长效守护计划草案,递到王书记面前:“王书记,我们规划了后续的服务机制,每月 2 次上门测血压,定在 5 号和 20 号,避开老人做饭的时间;每季度 1 场健康讲座,下次讲关节护理,很多老人都有关节疼的毛病;每周 1 次邻里走访,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看看他们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草案上还列了 “物资保障” 和 “志愿者招募”,“每月从社区经费里拨出 200 元,采购无糖食品、常用药品;招募 5 名社区志愿者,协助回访和讲座筹备,张叔己经报名了。”
王书记看着草案,眼里满是认可:“可行!咱们社区全力支持,物资的事我来对接,志愿者招募我也帮着宣传,争取下周就启动首次月度回访。” 他指着墙上的照片,“我把这些照片贴满整面墙,做成‘望溪巷守护墙’,让街坊们都看看咱们的成果,也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一起守护咱们的望溪巷。”
离开办公室时,林建军的手机响了,是张医生发来的消息:“建军,我愿意长期担任望溪巷的健康顾问,每月 15 号来社区坐诊,帮老人们解答健康疑问,有紧急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 后面还附了个笑脸表情。小李凑过来看,兴奋地说:“林哥,太好了!有张医生帮忙,咱们的健康守护更有保障了,老人们不用跑医院,在家就能问医生。”
林建军回复 “谢谢张医生”,又跟小李说:“咱们回去把计划细化,比如每月 5 号测血压时,带点无糖饼干;每季度讲座前,提前两周发问卷,收集老人需求;每周走访时,帮老人看看家里的水电安全,别出问题。”
傍晚时分,晚霞把望溪巷染成了橘红色,像撒了把金粉。社区广场的灯光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红色的灯罩,洒在地上像一片片金红的光斑。林建军和小李把第一卷的总结表贴在公告栏上,旁边挂着 “望溪巷长效守护计划” 的海报,海报上画着望溪巷的地图,还有 “每月 2 次血压测、每季度 1 场讲座” 的字样,格外醒目。
路过的老人们围过来,林建军就笑着讲解:“这是咱们第一卷的成果,从除夕到元宵,咱们一起办了团圆饭、做了体检、开了讲座,后面每月都会上门测血压,您要是有需求,随时去警务室找我们。” 赵奶奶指着总结表上的 “团圆饭” 字样,笑着说:“下次团圆饭,我还来,跟大家一起包饺子,我还会擀皮呢。” 周爷爷则看着 “血压达标率 83%” 的字样,骄傲地说:“我就是那达标的,以后肯定更注意饮食,不给你们添麻烦。”
离开广场时,天己经黑了,望溪巷的灯笼都亮了起来,像一串串温暖的小太阳。林建军骑上电动车,小李坐在后面,手里拿着赵奶奶织的袜子,还有那张健康地图。路过赵奶奶家,看见她正跟邻居坐在门口,手里拿着总结表,指着上面的 “补钙” 字样,说 “建军帮我换了灯泡,现在家里亮堂,晒太阳也方便”;路过周爷爷家,听见里面传来收音机的声音,播放着健康口诀 “少吃盐、多散步,血压稳、身体好”;路过马爷爷家,看见他正坐在门口,手里拿着小李画的健康地图,在灯光下轻轻晃,嘴里还念叨着 “明天去晒晒太阳,对肺好”。
林建军骑着车,晚风裹着灯笼的暖光吹在脸上,心里满是踏实。他想起这两个月的日子 —— 除夕时帮老人们贴春联、煮团圆饭,元宵时送元宵、讲健康知识,还有无数个帮老人修东西、测血压的瞬间。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像望溪巷的青石板路,一步步铺就了老人们的安稳生活。他明白,“平凡坚守”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孙大爷帮赵奶奶选菠菜时的细心,是小李熬夜画健康地图的用心,是张医生愿意每月来坐诊的热心,更是自己每次帮老人解决问题时,心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回到家,推开门就闻到红烧肉的香味,母亲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双干净的拖鞋:“回来啦?快洗手,你爸特意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还煮了杂粮粥,按总结里说的,少盐还健康。” 林建军把今天的事跟母亲说了说,母亲听了,笑着说:“你做得对,老人们的认可是最金贵的,以后继续把小事做好,望溪巷有你这样的民警,真是大家的福气。”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灯光暖黄,红烧肉的香味飘满屋子。林建军夹了块肉放进嘴里,软烂入味,心里满是幸福。他知道,第一卷的故事虽然落下帷幕,但望溪巷的 “平凡坚守” 还远没结束 —— 下个月要帮赵奶奶测骨密度,要给周爷爷送新的降压药,还要跟小李一起完善健康地图;下季度要办关节护理讲座,要招募更多志愿者,还要组织老人们一起去公园晒太阳。
窗外的灯笼光映在窗纸上,像开了朵暖暖的花。望溪巷的日子,就在这样的守护与温暖中,继续书写着平凡又珍贵的日常,而这份 “平凡坚守”
(http://www.220book.com/book/6JQ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