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沃野:农女的锦绣丰年
第二十一章 新庄研耕拓新局,稚语欢声满庭芳
京郊的新庄园比苏晚想象中更合心意——前庭种着她培育的晚樱,后院开辟了十亩试验田,还建了两座宽敞的暖棚,连晾晒种子的晒场都铺得平平整整。搬进来那天,农校的学生们特意赶来帮忙,有的扛农具,有的搬农书,闹哄哄的却满是暖意。
顾衍站在试验田边,看着苏晚蹲在地里丈量土壤湿度,笑着走过去递上帕子:“刚搬进来就忙,也不怕累着。”苏晚擦了擦额角的汗,指着脚下的土地:“这土肥力足,正好试试新培育的杂交稻种。要是能成,南方百姓一年能多收两季粮。”
接下来的日子,苏晚把更多心思放在了作物改良上。她在暖棚里试种从空间里带出的红薯藤,用灵泉水稀释后浇灌,没过多久,藤蔓就爬满了架子,结出的红薯比寻常的大了一圈。顾衍尝了一口蒸红薯,甜得眉眼都弯了:“这红薯又甜又糯,要是推广到北方,冬天百姓就多了种存粮。”
苏晚眼睛一亮,立刻让人挑选优质红薯藤,分发给北方各州府的农校。消息传出去后,不少老农特意从千里之外赶来,就为了讨一根红薯藤。苏晚从不推辞,还亲自教他们育苗技巧,临走时再塞一包灵泉水培育的肥料,笑得满脸温和:“回去好好种,明年准有好收成。”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苏晚的肚子渐渐隆起——她怀孕了。顾衍把军务之余的时间都用来陪她,从给试验田浇水到整理农书,事事都抢着做,生怕累着她。这天午后,苏晚坐在凉亭里晒太阳,看着顾衍在田里给玉米苗施肥,忍不住笑出声:“顾大哥,你这动作比农工还熟练,以后不当将军了,咱们就一起种田。”
顾衍放下锄头走过来,轻轻摸了摸她的肚子,声音温柔:“好啊,等天下彻底太平了,咱们就守着这田,看着孩子长大。”
秋末时节,苏晚生下了一个儿子。顾衍给孩子取名顾念晚,小名“禾禾”,既念着苏晚,也盼着孩子能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守护这片丰收的土地。禾禾满月那天,村里的张婶、李大爷特意赶来,还带来了村里新收的小米和手工做的虎头鞋。张婶抱着禾禾,笑得合不拢嘴:“这孩子眉眼像晚丫头,以后肯定也是个疼百姓的好孩子。”
转眼间,禾禾长到了三岁。小家伙不像别的贵族子弟那样喜欢玩玉器、读经书,反倒天天跟着苏晚往试验田跑,手里拿着小铲子,有模有样地学种庄稼。有次苏晚教农校学生分辨麦种,禾禾突然指着一颗的麦种说:“娘亲,这个好,能结好多麦子,给爷爷、给张奶奶吃。”
苏晚蹲下身,轻轻摸了摸他的头,眼眶微微发热。她知道,自己的初心,己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种子。顾衍站在不远处,看着母子俩的身影,脸上满是欣慰——他守护的家国,不仅有安稳的边疆,有丰收的田野,更有这样代代相传的、对百姓的牵挂。
这年冬天,皇帝下旨,让苏晚牵头编撰《农术续编》,记录这些年新培育的作物和改良的农技。苏晚抱着禾禾,坐在书桌前,顾衍在一旁帮她整理资料。烛火摇曳中,禾禾趴在桌边,用小手指着纸上的红薯图谱,奶声奶气地说:“娘亲,这个好吃,要写清楚怎么种哦。”
苏晚笑着点头,提笔在纸上写下“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八个字。她知道,这本书会像《便民农术》一样,带着她的心愿,带着她和顾衍的守护,传遍天下。而这片土地上的锦绣丰年,也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永远延续下去,再也没有饥寒,只有满田的庄稼、百姓的笑容,和岁岁常安的人间烟火。
作者“喜欢混血狼的龙三爷”推荐阅读《灵泉沃野:农女的锦绣丰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LX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