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沃野:农女的锦绣丰年
第二十六章 薪火永燃照山河,岁岁丰年传万代
江南的秋总是来得温柔,金黄的稻浪顺着河湾铺开,空气中飘着成熟的稻香。苏晚坐在小院的老藤椅上,手里着那块贴身戴了几十年的玉佩——这是她穿越而来的信物,也是藏着灵泉空间的秘密。如今空间里的灵泉依旧清澈,只是她早己不再依赖它的神力,因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早己学会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丰收。
顾衍端着一碗温热的菊花茶走过来,放在她手边的石桌上:“风大了,要不要回屋?”苏晚摇摇头,指着不远处田埂上的身影:“你看,阿昭跟当年的禾禾多像,连蹲在田里拔草的姿势都一样。”
田埂上,十岁的顾昭正跟着父亲禾禾学分辨稻穗的度。小家伙手里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录着:“爹爹,这株稻穗有二十三粒米,比昨天看的多两粒,是不是因为上周浇了草木灰水?”禾禾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头:“没错,这就是你奶奶说的‘顺时而为,应土而种’。”
苏晚看着祖孙三代的身影,嘴角泛起笑意。这些年,禾禾不仅在漠北站稳了脚跟,还把农技推广到了西域,连西域的国王都派使者来朝,求要耐旱的玉米种子和农书。而阿昭自小跟着她在试验田打转,三岁就认识了十几种作物,五岁能说出简单的施肥技巧,是京城里出了名的“小农痴”。
这天午后,宫里派来太监,说新帝要亲自来江南探望。原来老皇帝去年退位,传位给了太子,新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听听苏晚这位“农桑长公主”对天下农务的建议。
次日清晨,新帝的仪仗抵达小院时,苏晚和顾衍正带着阿昭在田里查看晚稻的成熟度。新帝穿着便服,走到田埂边,对着苏晚躬身行礼:“长公主殿下,朕今日来,是想请教您,如何让天下的丰年,岁岁不断。”
苏晚站起身,笑着摆手:“陛下不必多礼。所谓丰年,从不是靠一人一物,而是靠‘三心’——对土地的敬畏心,对百姓的同理心,对传承的坚守心。”她指着身边的稻田,“就像这稻子,春种秋收,需历经风雨,需有人除草、施肥、灌溉,缺了哪一步都不行。天下农务也是如此,需朝廷重农、官员亲民、百姓勤耕,喜欢混血狼的龙三爷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三者同心,方能岁岁丰收。”
新帝听得连连点头,又看向一旁的阿昭。小家伙正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给稻苗松土,听到谈话,抬头脆生生地说:“陛下,奶奶还教我,要把好种子分给大家,这样所有人的田里都能长好庄稼,就没人饿肚子啦!”
新帝被逗笑,伸手摸了摸阿昭的头:“说得好!以后这天下的农务,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啊。”
临走时,新帝要给苏晚加赏,却被她婉拒了:“陛下若真心重农,不如多拨些银两,在各地建粮仓、修水渠,让百姓遇到灾年也能有粮吃。这比给我再多赏赐,都更实在。”新帝当即应允,回宫后便下旨,在全国各州府增设“常平仓”,储备粮食以应对灾荒。
入冬后,苏晚的身体渐渐弱了下来。顾衍每天陪着她在小院里晒太阳,禾禾也从漠北赶回来,守在她身边。有天午后,苏晚拉着顾衍的手,轻声说:“顾大哥,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从一个孤苦无依的穿越者,到有你、有孩子,有满天下的丰收,我己经很满足了。”
顾衍紧紧握住她的手,声音有些哽咽:“晚晚,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弥留之际,苏晚看着围在床边的家人,指着窗外的试验田,对阿昭说:“阿昭,记住,土地是根,百姓是本,只要守住根、护住本,这锦绣丰年,就会一首传下去……”
苏晚走的那天,江南下着小雨,无数百姓自发来到小院外,手里捧着新收的稻谷和棉花,默默为她送行。漠北的牧民听说消息,在草原上点燃了祈福的篝火;西域的使者送来珍贵的雪莲,说要种在苏晚的墓旁,以表感谢。
几年后,阿昭长成了少年。他跟着父亲禾禾走遍了天下,不仅改良了适合岭南气候的水稻品种,还在东北试种成功了耐寒的高粱。在他十五岁那年,编写出了《农术补遗》,补充了这些年在各地总结的种植经验,扉页上写着:“承祖母之志,传农桑之术,愿天下无饥,岁岁丰年。”
顾衍和禾禾站在苏晚的墓前,看着阿昭带着农校的学生在试验田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墓前的雪莲开得正好,旁边的田地里,新播的小麦冒出了嫩绿的芽尖,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照亮了无边的田野,照亮了百姓的房屋,也照亮了一代代人守护的锦绣山河。这世间最动人的故事,从不是王侯将相的传奇,而是像苏晚这样的普通人,用一生的坚守,在土地上种下希望,让丰收的薪火永燃,让岁岁丰年的愿景,传向万代,照彻山河。
(http://www.220book.com/book/6LX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