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沃野:农女的锦绣丰年
第二十七章 稻香绵延忆故人,初心永铸启新程
江南的春风又绿了田埂,苏晚的墓前,两株雪莲开得洁白素雅。顾衍拄着拐杖站在墓前,手里捧着一把新收的小米——这是阿昭在东北试种成功的耐寒高粱磨成的粉,带着淡淡的谷物清香。
“晚晚,阿昭出息了,”顾衍声音温和,像在与老友闲谈,“他把高粱种到了东北,还教那里的百姓用高粱酿酒、做面食,连皇帝都夸他是‘少年农贤’。禾禾也把漠北的粮牧混种推广到了西域,听说西域的国王特意建了农庙,供奉着你编的《农桑记》呢。”
风拂过墓碑,带着远处稻田的香气,仿佛是苏晚的回应。顾衍轻轻将小米撒在墓前,又从袖中取出一张纸——这是各地农校汇总的丰收报表,江南双季稻亩产再创新高,西北玉米囤满了粮仓,漠北的牧民再也不用为冬粮发愁。
不远处,禾禾正带着阿昭教农校的学生辨认高粱种子。阿昭拿着一株成熟的高粱穗,声音清脆:“大家看,这高粱穗颗粒,不仅耐寒,还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咱们把它推广到北方,就能让更多百姓多一份收成。”
学生们围在他身边,认真地记着笔记,眼中满是求知的光芒。禾禾看着儿子的身影,想起了当年苏晚教他辨认麦种的模样,心中满是感慨——母亲的初心,真的在一代代人手中传了下去。
这年秋收,皇帝下旨举办“天下丰年祭”,邀请全国各地的农贤和百姓代表参加,还特意让禾禾带着阿昭主持祭祀仪式。祭祀当天,京城的天坛下摆满了各地的丰收果实——江南的稻米、西北的玉米、漠北的奶酪、东北的高粱,五颜六色,堆满了祭台。
阿昭穿着传统的祭服,手里捧着《农桑记》,站在祭台中央,声音坚定:“昔有祖母苏晚,携灵泉之智,传农桑之术,解天下饥寒。今吾辈承其志,播良种、兴农校,愿岁岁有丰登,户户无饥寒!”
台下的百姓纷纷叩首,呼声震天。顾衍坐在观礼席上,看着祭台上的孙子,又望向远方的天空——他仿佛看到了苏晚的身影,正站在金色的稻田里,笑着向他招手。
祭祀结束后,皇帝特意召见了顾衍一家。看着满头白发的顾衍,皇帝恭敬地说:“顾公,您和苏长公主用一生守护天下丰年,朕无以为报,只能替天下百姓向您致谢。”
顾衍摆摆手,眼中满是淡然:“陛下言重了。守护丰年,从不是我们一家之事,而是天下百姓的心愿。只要百姓还在种田,只要农技还在传承,这丰年就会一首延续下去。”
回到江南后,顾衍的身体渐渐衰弱。弥留之际,他躺在小院的藤椅上,看着窗外的稻田,禾禾和阿昭守在他身边。顾衍握住两人的手,轻声道:“我要去见晚晚了,你们要记住,不管将来走多远,都不能忘了土地,不能忘了百姓……”
顾衍走后,禾禾和阿昭把他与苏晚合葬在一起,墓碑上刻着两人的名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一生守田,一世护民,锦绣丰年,代代相传。”
又过了几十年,阿昭成了朝廷的“农政太傅”,他的儿子顾念丰继承了他的事业,继续推广农技。有一天,顾念丰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苏晚和顾衍的墓前,指着远处的稻田,轻声说:“曾祖母和曾祖父当年就是在这里,种下了第一颗希望的种子。咱们顾家的人,这辈子都要守着这片土地,守着天下的丰年。”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摘下一朵墓前的雪莲,放在嘴边轻轻嗅了嗅。风拂过稻田,传来阵阵稻香,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一个来自未来的女子,带着灵泉的秘密,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希望,用一生的坚守,换来天下的锦绣丰年,而这份初心,终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闪耀,永不褪色。
作者“喜欢混血狼的龙三爷”推荐阅读《灵泉沃野:农女的锦绣丰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LX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