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沃野:农女的锦绣丰年
第二十八章 百年农脉延新绿,万里丰年续华章
江南的稻田换了一茬又一茬,苏晚与顾衍合葬的墓碑前,那株从西域移栽来的雪莲,己在岁月里繁衍出一片洁白。这年清明,顾念丰带着十岁的孙子顾承稷,捧着新修订的《农术大全》,站在墓前。
“曾祖父,曾祖母,”顾念丰轻轻拂去墓碑上的薄尘,声音带着敬意,“孙儿把《便民农术》《农桑记》和这些年的农技总结,编修成了《农术大全》,如今全国的农校都在用它当教材。承稷也跟着学认作物了,昨天还在试验田分清了稗草和秧苗呢。”
身旁的顾承稷举起手里的小布包,里面装着几颗的稻种:“曾祖母,这是我和爷爷在岭南培育的‘抗台风稻种’,去年台风来的时候,别人家的稻子倒了,咱们的还好好的,收了好多粮食!”
风掠过稻田,稻浪翻滚如金色的海,仿佛在回应孩子的话语。顾念丰看着远处——农校的学生们正跟着老师搭建新式灌溉水车,几个年轻的农官拿着《农术大全》,在田埂上讨论着如何改良盐碱地。这景象,像极了几十年前苏晚带着农工们开荒的模样。
几天后,岭南传来急报——当地遭遇罕见的暴雨,部分稻田被淹,农户们急得团团转。顾念丰立刻带着顾承稷和农校的专家赶赴岭南。抵达灾区时,只见成片的稻田泡在水里,农户们蹲在田埂上抹眼泪。
顾承稷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曾祖母书中写的“排水救苗法”,拉着顾念丰的衣角说:“爷爷,咱们可以挖临时排水沟,再用石灰粉给稻苗消毒,就像曾祖母当年在江南做的那样!”
顾念丰点头,立刻组织人手行动。他们带着农户们开挖沟渠,将积水引入河道,又把提前准备好的石灰粉和草木灰撒在田里。顾承稷则跟着农校老师,教农户们辨认受涝后还能挽救的稻苗,小脸上满是认真。
半个月后,被淹的稻田渐渐恢复生机,青绿的稻苗重新挺立。岭南知府握着顾念丰的手,感激道:“顾大人,若不是你们及时赶来,今年岭南的收成可就全毁了!百姓们都说,你们顾家,真是把苏长公主的初心,一代代传下来了!”
顾念丰笑着摇头:“这不是我们顾家的功劳,是农术的力量,是百姓齐心协力的力量。”他看向身边的顾承稷,孩子正蹲在田里,给稻苗浇水,眼神里的专注,与当年的苏晚如出一辙。
回到江南后,顾承稷在试验田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农史馆”,里面摆着苏晚用过的锄头、顾衍的旧匕首、禾禾编的农技笔记,还有阿昭当年记录高粱种植的小本子。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来这里,给来参观的孩子们讲曾祖母的故事:“曾祖母来自很远的地方,她带来了好种子,教大家种庄稼,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
这年秋收,全国再次迎来大丰收。皇帝下旨,将苏晚的“农桑长公主”封号定为世袭荣誉,由顾家世代传承,还在京城建了“农桑纪念馆”,供奉着苏晚的画像和她留下的农书。
顾念丰带着顾承稷去京城参加纪念馆开馆仪式。仪式上,新帝亲自为苏晚的画像揭幕,对着百官和百姓说:“苏长公主虽逝,但其志不朽。她用一生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则邦宁。今日建此纪念馆,既是为了缅怀她,更是为了让天下人记住——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家国;传承农术,就是传承希望。”
仪式结束后,顾承稷拉着顾念丰的手,站在苏晚的画像前,轻声说:“曾祖母,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种好多好多粮食,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夕阳透过纪念馆的窗棂,洒在画像上,苏晚的笑容温和而坚定。窗外,京城的街道上,百姓们提着刚买的新米、新面,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远处的田地里,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像是在诉说着一场跨越百年的守护,一场永不停歇的丰年。
岁月流转,朝代更迭,顾家守护农桑的初心从未改变。苏晚带来的灵泉秘密,早己化作融入土地的智慧;她留下的农书,成了代代相传的宝典。而那片她曾亲手耕种的试验田,如今己成为天下农人的“圣地”,每年都有无数人来这里,寻找丰收的答案,感受初心的力量。
这世间最长久的传奇,从不是短暂的辉煌,而是像苏晚这样,用一生的热爱,在土地上种下薪火,让万里丰年的画卷,在岁月里徐徐展开,延绵不绝,首至永恒。
喜欢混血狼的龙三爷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LX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