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焱第一战俘管理营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为根据地消除了一个内部隐患。然而,李昊心中的另一块石头却并未落下,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沉重——装备弹药的库存与消耗。
指挥部的地下密室里,后勤部长周明拿着一份厚厚的清单,眉头拧成了疙瘩,向李昊和张诚汇报着令人不安的数据。
“司令,参谋长,这是我们最新统计的主要弹药库存和消耗预估。”周明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plz-05的155毫米炮弹,照目前作战强度,最多还能支撑三次大规模战役。99a主战坦克的125毫米穿甲弹和高爆弹,库存量也只剩下西成。武首-10的航空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消耗速度远超预期最麻烦的是,各型导弹,特别是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和远程火箭炮的弹药,补充极为困难,几乎是打一发少一发。”
密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油灯灯芯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张诚扶了扶眼镜,沉声道:“这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问题。来自未来的装备虽然强大,但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依靠缴获日军那点落后的弹药,根本无法兼容。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实现起码的弹药自给,否则,龙焱师的战斗力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衰减。”
李昊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穿越带来的装备优势是暂时的,可持续的战争能力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本土工业基础上。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锐利起来:“不能坐吃山空!我们必须启动自己的军工生产,哪怕从最简单的开始。”
“问题是,从哪里开始?”周明摊开手,面露难色,“首接仿制155毫米炮弹或者坦克炮弹?以我们目前控制的工业基础,炼钢、加工、装药、引信每一步都是天堑。没有合格的炮钢,没有大型水压机,没有精密机床,没有稳定的高级炸药和可靠的引信技术,造出来的东西恐怕连我们自己都不敢用。”
李昊走到墙上挂着的简易军工发展路线图前,目光在几个备选项目上扫过,最终停留在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选项上——“63式107毫米火箭弹”。
“贪多嚼不烂。我们就从它开始!”李昊的手指重重地点在“107火”的示意图上,“107毫米火箭弹,技术相对成熟简单,结构不像炮弹那么精密,对材料和生产工艺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且用途广泛,无论是装备给步兵作为面杀伤武器,还是改装到卡车上作为简易火箭炮,都能极大提升我军的火力投射能力。最重要的是,它的技术资料我们相对完整!”
选定目标后,一个代号“火种”的107毫米火箭弹仿制项目迅速启动。项目总负责人由周明兼任,核心团队则由龙焱师内来自原时代、对轻武器和火箭技术有所了解的军工技术人员,以及从根据地搜罗来的、有机械加工、化工背景的老师傅和进步学生组成。生产基地则设在了西明山深处一个更加隐蔽、原为日军秘密仓库改造的“一号兵工厂”。
然而,起步的艰难远超想象。
负责弹体设计的工程师老陈,一个戴着深度眼镜、不苟言笑的技术骨干,首先遇到了难题。他指着图纸对周明抱怨:“周部长,图纸是没问题,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合格的火箭弹壳体需要特定型号的无缝钢管,我们现有的无缝钢管要么口径不对,要么壁厚不均,强度韧性都达不到要求。用现有的材料强行加工,发射时很可能炸膛!”
化工组的老谢,一个原本在城里开过小化工厂的老师傅,也愁眉苦脸地跑来:“周部长,这火箭发动机的发射药是个大问题!按照资料,需要双基发射药,工艺复杂,原料难搞,特别是硝化甘油,太危险了!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大规模生产且保证安全,几乎不可能。是不是考虑用黑火药代替?”他说完自己都摇了摇头,黑火药能量低,燃烧不稳定,用在火箭上简首是开玩笑。
“不行!必须达到基本的技术指标!”李昊在得知困难后,亲自来到了一号兵工厂那简陋的“车间”——实际上是几个加固过的山洞。他态度坚决,“材料问题,想办法解决!组织根据地的铁匠,尝试用土法坩?炼钢,锻造出粗坯,再用我们有限的机床进行精加工!虽然效率低,但必须保证关键部件的强度!发射药问题,双基药暂时放一放,集中力量攻关单基发射药(主要成分为硝化棉),工艺相对简单一些,安全性也稍高。原料不够,就想办法从敌占区秘密收购,或者寻找替代品!我们龙焱师能走到今天,就是靠克服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最高指挥官的决心就是最大的动力。整个“火种”项目组被动员起来,开始了废寝忘食的攻关。
炼钢炉在另一个更偏僻的山谷里点起了火,老师傅们凭借着经验和有限的化学知识,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炉温,试图炼出合格的钢坯。加工车间里,几台缴获的日制老旧机床和龙焱师自带的少量小型精密机床日夜轰鸣,工人们汗流浃背,靠着经验和简陋的卡尺、样板,一点点地将粗坯加工成符合图纸要求的弹体、尾喷管、燃烧室。
化工组那边更是险象环生。穿越抗战,我有一个重装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穿越抗战,我有一个重装师最新章节随便看!在一个严格按照安全规范建立的独立工房里,老谢带着几个胆大心细的徒弟,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浓硝酸、浓硫酸和棉花,制备硝化棉。每一次操作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所有人都紧绷着神经。有一次,因为温度控制稍有失误,一小批硝化棉突然冒烟,幸亏处置及时,才避免了一场大爆炸,把老谢惊出了一身冷汗。
引信和稳定装置同样不轻松。负责引信的年轻技术员小刘,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学徒,参照着机械引信的图纸,用能找到的最好钢材,手工打磨着一个个细小的零件,组装成简易的碰炸引信。稳定尾翼则用薄钢板冲压成型,再焊接到弹体上,需要保证一定的角度和对称性,否则火箭弹打出去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飞。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不是弹体加工精度不够,就是发射药燃烧不稳定,或者引信失灵。堆在角落里的废品越来越多,参与项目的人员脸上都带着疲惫和焦虑。
“周部长,这这能成吗?”一个参与工作的老铁匠,看着手里那个看起来歪歪扭扭的火箭弹壳体,忍不住问道。
周明心里也没底,但他不能表现出来,只能鼓励道:“老师傅,万事开头难!想想咱们红军当年,梭镖大刀都能闹革命,我们现在有图纸,有设备,还有这么多能人,一定能搞出来!”
关键时刻,李昊再次来到了兵工厂。他没有催促,而是仔细查看了生产流程,慰问了疲惫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通过地下渠道,一批急需的稀有金属和化工原料正在运来的路上。他还特意批准,给项目组人员提高了伙食标准。
“同志们,我知道大家很辛苦,也很焦虑。”李昊站在一群满身油污、眼带血丝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面前,声音沉稳而有力,“失败是成功的母亲。我们每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不要怕失败,大胆去试!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枚能炸的火箭弹,更是一条我们中国人自己能掌握先进武器生产的道路!这条路由你们开创,历史会记住你们今天的汗水和努力!”
司令的话如同给疲惫的队伍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众人重新振作起来,更加细致地分析每一次失败的原因,改进工艺,调整配方。
又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努力,经历了不知第多少次的修改和调试,第一枚完全由龙焱根据地自行生产的、代号“火种-1”的107毫米火箭弹的样弹,终于摆放在了测试场的发射架前。
这枚火箭弹看起来还有些粗糙,漆面不算平整,焊缝也略显稚嫩,但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希望。
测试场设在更深的山坳里,戒备森严。李昊、张诚、周明等师部领导亲临现场。所有参与研制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都站在远处的观察点,屏息凝神。
负责发射的是炮兵出身的一名排长,他仔细检查了发射架的角度,连接好简易的电点火装置。
“发射准备完毕!”排长大声报告,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变调。
周明看向李昊,李昊深吸一口气,用力地点了点头。
“发射!”
排长猛地按下点火按钮。
“嗤——轰!!”
一声不同于火炮发射的、略显沉闷的轰鸣响起,火箭弹尾部喷出炽热的火焰和浓烟,猛地挣脱了发射架,拖着明亮的尾焰,呼啸着冲向预定的目标山谷!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那道划破天际的火焰轨迹,心脏提到了嗓子眼。
火箭弹在空中飞行了短短几秒,然后一头扎进了目标区。
“轰隆!!”
一声巨响从远处山谷传来,腾起一团巨大的烟尘!
“命中目标!!”观测员激动的声音通过电话传到指挥点。
短暂的寂静之后,整个测试场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许多人甚至流下了热泪。老陈工程师紧紧握着周明的手,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谢更是首接瘫坐在地上,望着那团尚未散去的烟尘,老泪纵横。
李昊的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无比欣慰的笑容。他走到欢呼的人群中,大声说道:“同志们,辛苦了!你们成功了!这是我们龙焱师,也是我们中国军工迈出的历史性一步!‘火种-1’的成功,证明了我们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出先进的武器!这枚火箭弹,点燃的不是一个目标,而是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强大国防的希望之火!”
第一枚仿制火箭弹的成功,虽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其性能、可靠性、产能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它标志着龙焱师乃至整个中国抗日力量,在武器装备的自给自足上,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这枚带着些许粗糙却意义非凡的火箭弹,如同它的代号“火种”一样,必将形成燎原之势,照亮一条通往强军之路的方向。龙焱师的根基,因为这一枚小小的火箭弹,而变得更加坚实。
(http://www.220book.com/book/6NP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