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团携带着胜利的喜悦和丰厚的战利品,悄然撤离了烽火连天的马家峪地区。队伍虽然经过一夜激战和艰苦的破路作业,但士气却高昂得如同山巅的红日。战士们虽然疲惫,但脚步轻快,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互相吹嘘着刚才的战斗经历。
“瞧见没,俺一梭子过去,那鬼子机枪手就歪倒了!” “你那算啥,俺用铡刀片磨的大刀,一下就把伪军连人带枪劈成两截了!” “嘿,要说还是团长那‘铁桶炮’带劲!一响起来,地动山摇,小鬼子当时就吓麻爪了!” “还有魏和尚,好家伙,抡着工兵锹当大刀使,拍得鬼子满头包,比俺们使刺刀还利索!”
队伍中间,李云龙(李铁云)听着战士们的议论,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首战告捷固然可喜,但他深知,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只是打破了敌人的“囚笼”,更残酷的报复性扫荡很快就会到来。独立团经过此战,虽然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主要是伪军的汉阳造、中正式,鬼子的三八大盖和歪把子轻机枪也缴获了几挺),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攻坚手段依然欠缺,部队持续作战能力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心心念念的“副业”才刚刚开了个头。
“老赵,”李云龙一边走一边对身边的赵刚说,“这次咱们虽然赢了,但也看出了不少问题。咱们的兵,打顺风仗嗷嗷叫,打硬仗、恶仗,尤其是攻坚战,还是欠点火候。缴获是不少,可你看,重武器基本没有,炮弹更是打一发少一发。”
赵刚深有同感地点点头:“是啊,老李。这次多亏了你那些奇思妙想,土工作业和那个…那个‘飞雷炮’起了大作用,不然强攻马家峪,伤亡肯定小不了。但我们不能总指望这些土办法,部队需要正规化训练,更需要稳定的后勤补给,特别是武器弹药的来源。”
“说得对!”李云龙一拍大腿,“所以,咱们那‘副业’,必须抓紧搞起来!这次和尚他们弄回来的工具和钢材,就是咱们的启动资金!”
回到根据地休整地,部队刚一安顿下来,李云龙连口水都没顾上喝,立刻召集了团部主要干部和后勤负责人开会。
“同志们,仗打完了,但咱们的事才刚刚开始!”李云龙开门见山,“第一,抓紧时间消化胜利果实。各营连迅速统计战果和伤亡,上报团部。缴获的武器弹药,统一调配,优先补充此次作战损失大的连队。粮食和被服,分出一部分救济周边生活困难的群众。”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扩编和整训!”李云龙声音提高八度,“这次战斗,咱们俘虏了不少伪军,里面有不少是被抓壮丁的穷苦人,经过教育,完全可以吸收进我们的队伍。各营连要积极开展‘诉苦运动’,甄别筛选,愿意留下来打鬼子的,欢迎!不愿意的,发路费让他们回家。咱们独立团,要趁着这次胜仗的东风,扩大队伍!”
张大彪、沈泉等营长一听要扩编,眼睛都亮了。谁不想自己手下兵强马壮?
“团长,您就说吧,怎么扩?”张大彪迫不及待地问。
“初步计划,”李云龙早有腹案,“以现有各营为骨干,吸收合格兵员,每个营扩充一到两个连。团部首属侦察连、炮兵排、工兵排、警卫排也要加强。特别是工兵排,要给老子扩大成工兵连!以后挖壕沟、修工事、搞爆破,他们是主力!”
“第三,”李云龙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角落里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斯文的年轻人身上,“林技术员,你过来。”
这位林技术员名叫林渝,是北平来的大学生,抗战爆发后投奔延安,学过一些机械工程,被分配到独立团在后勤处帮忙,平时不显山不露水。
林渝有些紧张地站起来:“团长,您找我?”
“林技术员,听说你懂机械?”李云龙和颜悦色地问。
“报告团长,学过一些皮毛,不敢说懂。”林渝推了推眼镜,很是谦逊。
“诶,知识分子就是谦虚。”李云龙摆摆手,“老子交给你个重要任务。看到魏和尚他们弄回来的那些家伙什没有?”他指着堆在院子角落的那些工具和钢材,“老子要成立一个团属修械所,由你负责!暂时不指望你们造枪造炮,先给老子把坏掉的枪修好,复装子弹,改造手榴弹(边区造手榴弹哑火率高,威力小),研究怎么让咱们那‘飞雷炮’打得更远更准点!需要什么人,你自己挑!需要什么材料,老子想办法去搞!一句话,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但你得给老子拿出东西来!”
林渝被这突如其来的重任砸得有点懵,但看到团长信任和期待的眼神,一股热血涌上心头,立刻挺首了腰板:“是!团长!我一定尽力而为!”
赵刚在一旁补充道:“林渝同志,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关系到我们独立团未来的战斗力。要充分发挥你的专业知识,也要依靠群众,发动战士里的能工巧匠,大家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
“请政委放心!我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林渝激动地表态。
李云龙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让在场的干部们既兴奋又感到压力巨大。扩编意味着更多的战斗力,但也意味着更大的后勤压力。而成立修械所,更是前所未有的大胆想法,如果成功了,独立团的自我造血能力将大大增强。
会议结束后,独立团这台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各营连忙着整训新兵,开展政治教育和大练兵活动。林渝则带着几个挑选出来的战士(其中真有以前干过铁匠、木匠的),在那几间简陋的土屋里,叮叮当当地开始了“科研攻关”。虽然条件极其艰苦,设备简陋到可怜,但大家的热情却空前高涨。
与此同时,关于八路军发动大规模破袭战(百团大战)的消息,像旋风一样传遍了华北敌后,也传到了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的耳中。
楚云飞站在地图前,看着参谋标注出的八路军此次攻击的大致范围和战果(虽然不完全准确,但足以令人震惊),脸色变幻不定。尤其是关于李云龙独立团攻克马家峪据点并破坏大量铁路线的详细战报送到他桌上时,他更是沉默了许久。
“团座,这李云龙……还真有两下子。马家峪据点易守难攻,他们竟然在一个小时内就解决了战斗,还使用了某种未知的重型火器(指飞雷炮)。”方立功语气复杂地说。
楚云飞哼了一声,手指敲着桌面:“未知的重型火器?我看未必。以八路军的装备,怎么可能有重炮?多半又是李云龙搞出来的什么土玩意儿!此人……打仗不按常理出牌,偏偏又往往能出奇制胜。”
他走到窗边,望着独立团根据地的方向,目光深邃:“扩编部队,消化俘获,甚至可能还在偷偷搞什么名堂……李云龙,你的胃口不小啊。你究竟是想抗日呢,还是想借此机会壮大自身,另有所图呢?”
楚云飞的心情十分矛盾。作为中国军人,他乐见八路军打击日寇,取得战果。但作为晋绥军的团长,他又对八路军,特别是李云龙部的迅猛发展和难以捉摸的战术感到深深的忌惮。李云龙就像一头潜伏在身边的猛虎,既能噬敌,也可能伤己。
“命令各部,加强戒备,密切注意八路军,特别是李云龙独立团的动向。他们下一步会有何动作,我们必须要心中有数。”楚云飞最终下令道。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继续“壁上观”,但这一次,他看得更加仔细,心思也更加活络了。他在评估,在权衡,甚至在心里暗暗推演,如果将来有一天与李云龙部兵戎相见,该如何应对那神出鬼没的战术和那些稀奇古怪的“土发明”。
独立团的休整和扩编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李云龙时不时跑到修械所去“视察”,看着林渝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敲敲打打,复装子弹,试验黑火药配比,改进“飞雷炮”的发射药和弹体,虽然进展缓慢,但也偶有惊喜,比如复装的子弹哑火率明显降低,改造后的手榴弹威力似乎大了一点。
“好!就这么干!慢慢来,不着急!需要啥跟老子说!”李云龙每次去都少不了鼓励一番,顺便再“搜刮”一点刚刚试制成功的“新产品”拿去试试效果。
整个独立团上下都弥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然而,李云龙和赵刚都清楚,眼前的平静只是暂时的。日军绝不会甘心失败,大规模的报复性扫荡正在酝酿之中。独立团必须抓紧这宝贵的时间,尽快提升实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残酷的暴风骤雨。
山雨欲来风满楼。李云龙站在村口,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目光锐利而坚定。他知道,真正的考验,马上就要来了。而他为独立团谋划的这条“自力更生”之路,能否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血雨腥风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呢?
(http://www.220book.com/book/6NP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