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将近,宫里的节意一日浓过一日。尚衣监的人刚送了新裁的夏衣来,各宫按份例领了去。婉心也分到几匹时新料子,最惹眼的是匹“雨过天青”软烟罗——色儿清透得像刚洗过的天,摸在手里又凉又软,这般好东西,寻常时候难寻见。
这日午后,婉心对着窗棂透进的光,细细那“雨过天青”软烟罗,指尖触着微凉的料子,还在琢磨是做件贴肤夏衫,还是裁成垂坠的披帛更衬气色。忽听丫鬟带笑的声音传来,转头便见她捧着个扁圆锦盒,轻步走了进来。
“公主,傅大人府上送来的。说是…节下的小玩意儿。”
婉心接过,打开一看,竟是一把素纱团扇。扇面是极细软的蝉翼纱,近乎透明,却以极细的墨线,疏疏落落地勾勒出几茎风荷,花瓣微卷,似被清风刚刚吹过。墨色极淡,仿佛随时会化入纱中,唯有右下角,用稍浓的墨,题了极小的一行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壬寅七夕前,为昭阳公主清玩。宴泽。”
没有“拙作”,没有“涂鸦”,只有一句应景的东坡词,和一个笃定的“为”字。
她抬手执起团扇,对着窗外斜斜漏进的光轻轻一摇。扇面的薄纱近乎透明,唯有墨线勾就的荷花,借着这流动的光影竟似活了过来,花瓣仿佛要随风舒展。风似真从扇面透了出来,拂过她脸颊时,竟还携着那人身上独有的、清冽如松针的气息。
指尖轻轻抚过扇面上那行小字,她的心也像被这阵风拂过的湖面,悄悄漾开一圈又一圈细细的涟漪。
同日午后,慈宁宫偏殿里,晴儿正低头核对七夕乞巧要用的彩线、绣针与各色绸缎,忽闻殿外通报,景舟王府派人送来了东西。
来人并未首接将物件交给晴儿,而是以王府的名义,向太后进献了几盆新培育的“迷你碗莲”——特意选了能在七夕前后绽放的品种。那花盆是素净雅致的白瓷,莲叶小巧得只比铜钱略大些,未开的花苞玲珑剔透,开了的粉白花瓣裹着嫩黄莲心,凑近时还能闻到一缕若有若无的幽香。太后见了满心欢喜,当即吩咐宫人:“搬去水榭通风的地方摆着,正好衬七夕的景致。”
送花来的嬷嬷却单独向晴儿行了个礼,递上一个细长的紫檀木匣:“二公子说,格格素日照料太后娘娘辛苦,特备下些微物,或可供格格乞巧时添个趣儿。”
晴儿打开木匣,里面并非金银珠玉,而是一套极其精巧的……花器。一套七枚,皆是最上等的和田青玉雕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莲蓬状、荷叶杯、荷花盏、甚至还有一枚雕成了跃出水面的小鱼,活灵活现。每枚花器底部都钻了极细小的孔,恰好可插入一枝微型花卉,供于案头清赏。
玉质温润,雕工精湛,更难得的是这份巧思——将乞巧的“巧”字,化入了莳花弄草的雅趣之中,不着痕迹,又恰合其性。
嬷嬷低声道:“二公子说,格格若觉这碗莲有趣,可用此器分植一二,置于案头,或可解些烦闷。”
晴儿指尖拂过那枚小鱼花器,冰凉的玉触手生温。她微微一笑,语气平和:“二公子费心了。替我多谢他。”
嬷嬷退下后,晴儿拿起那枚莲蓬状的花器,走到太后刚得的那盆迷你碗莲前,小心地分出一枝极小的、带着花苞的匍匐茎,放入花器清水中。那抹娇嫩的绿意衬着温润青玉,愈发显得清新可人。
她将这小巧的摆设置于自己临窗的案头,与那本尔文手绘的牡丹谱并排放着。沉香木珠的沉稳、青玉花器的清雅、墨谱的笃实,竟异常和谐。
(http://www.220book.com/book/6O9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