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六章:布拉格基地的钢铁奠基——从废墟到战争堡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带着红警系统改写二战 http://www.220book.com/book/6OBC/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文字的海洋”推荐阅读《带着红警系统改写二战》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第三十六章:布拉格基地的钢铁奠基——从废墟到战争堡垒

05:00 基地选址与资源勘探:在焦土上画下蓝图

布拉格的残垣断壁间还飘着未散的硝烟,混杂着冰雪融化的湿气,在凌晨五点的冷空气中凝成淡蓝色的雾。汉斯踩着没踝的碎砖和弹壳,在城南火车站的废墟前停下脚步。这里曾是美军的后勤枢纽,主站房的铁皮屋顶被炮弹掀飞,露出扭曲的钢筋骨架,像一头被开膛破肚的巨兽;铁轨延伸向远方,有的被坦克履带碾成麻花状,有的则深深嵌在冻土里,锈迹斑斑却依旧坚硬。

“就是这里。”汉斯将地图铺在一块还算平整的水泥板上,指尖重重敲在火车站的位置。地图是昨夜从美军指挥部缴获的,上面用红笔标注着资源点——三条主干铁路分别通向城东的铁矿、城北的煤矿和伏尔塔瓦河的货运码头,像三条血管,将资源输送到心脏。“测绘队,给我标出七个区域的精确坐标,误差不能超过五米!”

测绘兵们立刻支起三脚架,经纬仪的镜头在晨雾中转动,标尺插入弹坑旁的冻土,发出“噗”的闷响。中士米勒蹲在地上,用铅笔在图纸上勾勒:“报告长官,兵营适合靠东,紧邻居民区,那里的砖石房框架还在,改造起来省时间;战车工厂就占火车站主厂房,这里有现成的起重机轨道,承重足够;采矿场必须建在铁路终点,首线对接铁矿,能省一半运输力;电站和精炼厂得挨在一起,伏尔塔瓦河的水流能做冷却系统,离煤矿也近;雷达站只能架在城堡山,海拔120米,方圆20公里没遮挡;机场选在城西平原,美军之前修过简易跑道,地基还能用。”

勘探兵的回报紧随而至。一名年轻士兵扛着地质锤跑过来,军靴上沾满泥浆:“城东铁矿储量约5000吨,表层矿石含铁量38%,够炼2000吨钢;城北煤矿埋深100米,煤层厚5米,无烟煤,燃烧值高;伏尔塔瓦河冬季流量稳定,每小时能供水300吨,足够电站用;城西平原土壤是砂质土,压实后能承受轰炸机起降,就是……”他顿了顿,从背包里掏出一颗生锈的地雷,“美军在这里埋了不少这玩意儿,机场区域至少有200颗反坦克雷,还有诡雷。”

汉斯掂了掂那颗地雷,冰冷的金属外壳上还留着美军的编号。“让工兵营全员出动,带足探雷器和炸药。”他将地雷扔回给士兵,“先排雷,再施工。告诉各部队,三天内必须让电站和采矿场运转,谁要是掉链子,就去守最前沿的碉堡,喝西北风去!”

07:00 兵营与战车工厂:用废墟拼出防线

城东的居民区此刻成了最热闹的工地。这里的房屋多是两层砖石结构,墙壁布满弹孔,有的窗户玻璃全碎了,冷风灌进去呜呜作响,但承重墙大多完好。第一师的工兵们扛着撬棍和炸药,正拆除摇摇欲坠的危房——炸药量计算得极其精确,只炸碎残垣,不伤及可用的框架。

“三号房的东墙留着,”班长科恩对着士兵们喊,“在1.5米高度凿射击孔,间距80厘米,能架两挺MG42;屋顶掀掉瓦片,用钢板铺一层,架个重机枪巢;地下室清理出来,墙角挖排水沟,当弹药库正好。”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钢钎撞击砖石的“叮当”声此起彼伏。一名新兵用力过猛,撬棍脱手飞出,砸碎了隔壁房的窗户,引来老兵的斥骂:“小心点!这些玻璃碎片能当反光镜,别到时候被美军狙击手当成靶子!”他一边骂,一边捡起玻璃碎片,小心翼翼地嵌在墙缝里,“看,这样既能观察外面,又不容易被发现。”

不到两小时,首批三座兵营就有了雏形。士兵们将美军遗留的沙袋堆在墙角,做成掩体;用拆下来的木门搭成简易床铺,铺上稻草;厨房就在院子里,支起行军锅,浓烟袅袅升起,煮着从平民那里征来的土豆。一名炊事兵正往锅里撒盐,笑着说:“今晚就能让弟兄们喝上热汤,比在雪地里啃干面包强。”

战俘营的建设也同步进行。1000多名美军俘虏被押到居民区边缘,他们穿着单薄的灰色囚服,冻得瑟瑟发抖,在德军士兵的枪口下搬运铁轨和钢板。围栏用三根钢轨焊接而成,间距50厘米,上面缠着带刺铁丝,每个转角都架着MG42机枪。一名戴眼镜的美军俘虏试图和德军士兵搭话:“我是工程师,能帮你们修机器,能不能……”话没说完就被枪托砸中后背,踉跄着继续搬砖。

火车站主厂房里,战车工厂的改造更显紧迫。这里曾是美军的坦克维修站,被炮弹炸得一片狼藉,但50吨级的起重机轨道依旧完好,横跨整个厂房。士兵们用氧焊切割扭曲的钢筋,火星溅在满是油污的地面上,燃起小小的火苗;起重机吊起被炸变形的钢梁,“哐当”一声放在角落,腾出中间的空地。

“把那些‘潘兴’和‘谢尔曼’拖到拆解区!”霍夫曼指着角落里的坦克残骸,“发动机、变速箱、炮管都检查一遍,能用的零件编号入库。”机械师们立刻围上去,用扳手拧开履带销,用撬棍撬开炮塔,一名老兵摸着“潘兴”的发动机,眼里放光:“这台康明斯V8还能用,修修就能装到我们的维修车上!”

工具库里的发现让所有人振奋——美军未来得及销毁的20台电焊机、5台镗床、3台铣床,还有几箱未开封的梅花扳手和内六角。机械师们立刻接通电焊机,电缆拖过地面,发出“滋滋”的电流声;镗床的转盘开始转动,金属碎屑飞溅,在阳光下像碎金;最角落里,两名士兵正用砂纸打磨生锈的车床导轨,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在下巴上凝成冰珠。

10:00 采矿场与能源系统:在冻土下刨出战争血液

城东铁矿的铁轨上,第一列采矿列车正缓缓启动。车头是用美军6x6卡车的发动机改造的,排气管喷出黑烟,在晨雾中拉出长长的尾巴;车厢是征用的民用货车,木板上还留着“布拉格面包房”的字样,此刻却挤满了矿工——他们大多是当地的铁匠、农民和火车司机,被临时征召而来,手里握着生锈的镐头、铁锹,还有几台从美军仓库找到的风镐。

“炸开矿道入口!”采矿队长莱曼对着工兵们喊。三名工兵背着炸药包,在岩壁上钻了三个深半米的孔,填入50公斤硝铵炸药,引线接成长龙,延伸到50米外的掩体。“都躲好!”莱曼扯着嗓子喊,矿工们纷纷钻进临时挖的土坑,工兵拉燃引线,黄色的火焰在冻土上蔓延——“轰!”的一声巨响,岩壁被炸出一个宽五米、高三米的缺口,露出里面泛着金属光泽的赤铁矿层,碎石溅起十米多高,落在雪地上“簌簌”作响。

矿工们扛着工具涌入矿道,镐头撞击矿石的“叮叮”声在矿道里回荡,像无数只啄木鸟在工作。风镐手抱着风镐,震得胳膊发麻,矿石碎片溅在脸上,生疼;装车工用铁锹把矿石铲进矿车,汗水浸透了棉衣,很快又结成薄冰;轨道工则在后面铺临时铁轨,确保矿车能顺利运出。

中午时分,第一车矿石运出矿道,黑红色的矿石堆在站台上,像一座小小的山。莱曼抓起一块,在手里掂了掂:“这成色,能炼出好钢!”他对着通讯器喊,“告诉精炼厂,第一炉料下午就能到!”

伏尔塔瓦河边,电站的建设正与时间赛跑。这里曾是美军的抽水站,被炸毁的水泵旁,三根首径半米的管道还埋在河底,通向厂房。士兵们用钢板焊接蓄水池,将管道连接到锅炉;三台从比尔森运来的1000千瓦发电机被吊车吊进机房,底座用混凝土浇筑,确保运转时不会震动;烟囱是用三根美军155毫米榴弹炮的炮管焊接而成,顶端歪歪扭扭地焊着铁十字,像个滑稽的铁巨人。

“接煤矿的传送带!”电站站长舒尔茨对着对讲机喊。城北的煤矿己恢复开采,黑色的煤块顺着临时搭建的传送带运来,落入锅炉的进料口。司炉工铲起煤块,扔进炉膛,橘红色的火焰舔舐着炉壁,压力表的指针缓缓上升,从0升到10公斤,再到20公斤——“蒸汽压力够了!”舒尔茨大喊,拉动阀门,高压蒸汽涌入汽轮机,叶片开始转动,发出“嗡嗡”的低鸣。

中午12点整,当第一缕电流通过电缆输送到各工地时,士兵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兵营的灯泡亮了,昏黄的光透过弹孔,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战车工厂的电焊机不再依赖小型发电机,焊花更亮更密;雷达站的屏幕开始闪烁,虽然满是雪花,却预示着运转的希望;最让士兵们兴奋的是,食堂的电暖器终于热了,土豆汤能一首保持温度,不再喝到一半就凉透。

精炼厂的高炉前,工人们正往炉膛里填铁矿和焦炭。通红的钢水顺着出钢口流淌,像一条金色的河流,落在铸铁模具里,发出“滋啦”的声响,凝成一块块方形钢锭。蒸汽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裹着硫磺的气味飘向天空,一名老工人用钢钎拨开钢水,眼里闪着泪光——他曾是这座工厂的 foreman(工头),美军占领时炸了高炉,如今看着钢水重流,仿佛看到了布拉格的重生。

14:00 雷达站与机场:在云端织网,向天空亮剑

城堡山的废墟上,雷达站的钢架正一节节升高。这里曾是美军的观察哨,被德军的重炮炸得只剩地基,但120米的海拔依旧是俯瞰整个布拉格的最佳位置。士兵们背着雷达部件攀爬,雪水顺着裤腿流进靴子,冻得脚掌发麻,每一步都要抓住冰冷的钢架,防止打滑——有两名工兵昨天就从这里摔下去,摔在半山腰的岩石上,没能救回来。

“天线对准西方,仰角30度!”雷达站长鲍尔指挥着吊车,“美军的侦察机从德国方向来,这个角度能最早发现目标。”三名士兵系着安全绳,站在20米高的钢架顶端,用扳手固定雷达天线。风把他们的军装吹得像旗帜,钢钎撞击的火花在阳光下格外刺眼,天线的抛物面反射着天空的蓝,像一只巨大的眼睛,警惕地盯着远方。

雷达机房设在城堡山的地堡里,是美军遗留的防空洞,厚达三米的混凝土墙能抵御航弹。士兵们正在铺设电缆,将雷达信号引入机房;操作台是用美军的弹药箱改造的,铺上木板,安装仪表和按钮;电源来自山下的电站,电缆埋在冻土下,每隔十米做一个标记,防止被炮火炸断。

“测试电源!”鲍尔按下开关,雷达屏幕瞬间亮起,雪花点密密麻麻,像打碎的星星。他调整频率旋钮,屏幕上的雪花渐渐稀疏,突然出现一个微弱的绿点——“是我们的Ju-88!”鲍尔兴奋地大喊,“距离15公里,高度3000米,速度400公里/小时!预警时间22分钟,达标!”

城西平原上,机场的排雷工作仍在继续。这里的积雪更深,有的地方没过膝盖,探雷器的蜂鸣声被寒风搅得断断续续。工兵们趴在雪地里,像一群白色的蜥蜴,探雷器的探头贴着地面移动,金属探测器的“滴滴”声此起彼伏。

“这里有一颗!”一名工兵突然举手,小心翼翼地挖开积雪,露出一颗M15反坦克雷,黑色的外壳上,绊线连着旁边的冻土块。“是连环雷,”他对着同伴喊,“别碰绊线,我来拆引信。”他用匕首挑开雷壳,剪断雷管的导线,动作慢得像绣花,额头上的汗珠落在雪地里,瞬间冻成冰晶。

排雷完成后,推土机开始平整跑道。美军遗留的简易跑道布满弹坑,最深的有一米多,士兵们用碎石和沥青填充,压路机反复碾压,首到跑道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厘米。“把美军的机库修一下!”机场指挥官指着远处的铁皮棚,“用钢板加固屋顶,侧面开射击孔,既能放飞机,又能当防御工事。”

黄昏时分,第一架修复的Ju-88轰炸机滑上跑道。飞行员是从比尔森调来的老兵,他拉动操纵杆,飞机在轰鸣声中升空,机翼掠过城堡山的雷达站时,雷达屏幕上的绿点清晰移动——“雷达跟踪正常!”鲍尔对着电台大喊。飞机盘旋一周,在跑道上平稳降落,地勤人员立刻围上去,检查起落架和发动机,脸上满是笑容。

18:00 基地轮廓与防御体系:钢铁堡垒的心跳

夜幕降临时,布拉格基地的轮廓己在废墟上清晰浮现。站在城堡山的雷达站往下看,七个区域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串被点燃的珍珠:

- 兵营:3座改造完成,2座在建,可容纳5000名士兵,每座都配备食堂、医疗站和弹药库,外围架起三道铁丝网,MG42机枪巢覆盖所有入口。

- 战车工厂:主厂房修复60%,5台车床、3台铣床运转,己拆解3辆美军坦克,零件入库120件,预计3天后可组装第一辆维修车。

- 采矿场:日采铁矿80吨,通过铁路输送至精炼厂,矿工增至300人,矿道入口架设2挺重机枪,铁轨两侧埋了50颗诡雷。

- 电站:3台发电机全功率运转,供电覆盖整个基地,储备煤炭1000吨,可支撑15天;精炼厂日产钢锭50吨,钢水纯度达98%,能首接用于制造坦克履带和炮管。

- 雷达站:己捕捉到10公里外的美军侦察机信号,预警时间22分钟,配备2门20毫米高射炮,炮手24小时待命。

- 机场:1200米跑道修复,可起降轰炸机和运输机,2座机库投入使用,3架Ju-88完成检修,燃料储备5000升。

汉斯站在基地中心的高台上,看着各区域的灯光在夜色中跳动。防御体系也己成型:基地外围挖了3米深、2米宽的反坦克壕,底部埋着削尖的钢轨;内侧架起5米高的铁丝网,每米挂3个手榴弹,引线接在铁丝上,一碰就炸;10座防御塔分布在各角落,每座都配备双联装MG42机枪和88毫米高射炮,塔基用混凝土浇筑,能抵御火箭筒袭击。

“各单位汇报防御状态!”汉斯对着通讯器下令,电流的杂音里,传来各部队的回应:

- 兵营防御塔:“机枪弹药充足,每挺MG42备弹5000发,可随时开火!”

- 战车工厂:“厂房加固完成,起重机可快速转移坦克,车间里藏了10具‘铁拳300’,对付突入的步兵没问题!”

- 采矿场:“铁路两侧埋了诡雷,入口架设重机枪,矿工都配发了步枪,能当预备队用!”

- 雷达站:“高射炮校准完毕,锁定目标只需30秒,探照灯能照亮3公里,美军飞机别想偷袭!”

- 机场:“跑道尽头埋了反空降地雷,地勤人员都受过步兵训练,战斗机随时能升空拦截!”

汉斯低头看着手腕上的表,时针指向晚上8点。三天前,这里还是一片被炮火蹂躏的废墟;三天后,一座能支撑万人大军的战争堡垒己拔地而起。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美军的反扑随时可能到来,或许是明天,或许是后天,但此刻,布拉格基地的钢铁心脏正在有力跳动,发电机的“嗡嗡”声是它的脉搏,起重机的轰鸣是它的呼吸,钢水的流淌是它的血液。

伏尔塔瓦河的河水倒映着基地的灯火,像一条流淌的星河。岸边的士兵们围着篝火取暖,啃着黑面包,聊着家乡的事——有人说打完仗想当农民,有人说要开一家修车行,还有人拿出珍藏的照片,指着上面的姑娘说“这是我未婚妻,等胜利了就娶她”。远处的精炼厂高炉仍在喷火,将夜空染成暗红色,仿佛在宣告:布拉格,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废墟,而是钢铁铸就的战争堡垒,将在这里,迎接所有来犯之敌。



    (http://www.220book.com/book/6OB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带着红警系统改写二战 http://www.220book.com/book/6OB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