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一章:地下防线的韧性与盟军的绝望冲锋
04:00 冻土下的钢铁脉络与突袭警报——双方兵力的暗涌
布拉格的冻土在凌晨西点裂开细微的声响,像被冻僵的巨兽在翻身。第七师的3200名士兵正沿着犹太区的地下通道移动,靴底碾过碎石的“沙沙”声被刻意压低。这些由16世纪犹太商人地窖改造的通道,此刻己被拓宽至2.5米,高1.8米,用钢轨和钢板加固了穹顶,每隔50米就有一个岔路口,挂着“煤矿方向”“基地核心区”的木牌——这是汉斯花三天时间打造的“地下动脉”,总长18公里,能同时容纳两个团的兵力机动。
指挥中心的全息沙盘上,代表德军的蓝色光点正沿着地下通道缓慢移动:第七师(3200人)主力藏在犹太区的12个地下掩体,配备80具火焰喷射器、120颗磁性地雷和30吨炸药;第八师(2800人)驻守通道枢纽,控制着通往城北、城南和城西的三条主路,每个枢纽点都架设了MG42机枪,弹药箱堆到天花板。
“盟军在城东高地集结了至少两个团,番号是美军第101空降师第506团和第501团,总兵力约4500人,”通讯器里传来第一师师长霍夫曼的声音,带着坑道里特有的潮湿气息,“我们的地震探测器显示,地下30米有金属反应,密度很大,应该是爆破筒和工兵铲,数量至少500件。”
汉斯的手指在沙盘上划过城东高地的红色光点——那里的盟军正在地表以下15米处挖掘地道,试图绕过第一师的三层坑道防线。第一师此刻的部署是:1200人守外层坑道,配备60挺MG42机枪、20门81毫米迫击炮;800人守中层坑道,控制着50个射击孔和10条反冲锋通道;500人守内层核心工事,储备了3000发炮弹和足够支撑7天的食品。
“让第七师从犹太区地道迂回,”汉斯对着麦克风下令,笔尖在沙盘上划出一条弧线,“带一个工兵营(400人),携带50颗磁性地雷和20具火焰喷射器,在他们的地道下方再挖一层,深度40米,横向距离5米。等他们挖到距离外层坑道10米时,就引爆预先埋设的10吨炸药,把整个坑道变成陷阱。”
第七师的工兵们立刻行动,工兵铲撞击冻土的“咚咚”声在地下回荡。班长科恩趴在岩壁上,耳朵贴着钢板,能听到上方传来模糊的挖掘声——“铛、铛、铛”,节奏均匀,是美军工兵在用风镐破岩。“距离我们还有5米,”他对着士兵们打手势,掌心向上比出“10”的手势,“横向通道挖10米就够,放好炸药就撤到安全区。”
就在这时,城堡山雷达站的警报突然尖啸,红色信号灯在地下指挥中心的穹顶疯狂闪烁。操作员的声音带着急促的电流声:“西北方向发现不明机群!高度2000米,速度480公里/小时,数量20架,机型B-29!正在低空突防,目标疑似战车工厂!”
机场的地下机库立刻响应。第六师负责防空的15架BF-109战斗机(其中3架配备机载雷达)从隐蔽的地下滑道升空,引擎的轰鸣透过3米厚的钢板传出,震得通道里的灯泡嗡嗡作响。克劳斯驾驶的长机率先爬升至3000米,机载雷达屏幕上,20个绿色光点正贴着云层飞行,间距保持在500米,典型的夜袭编队。
“各机保持雷达静默,”克劳斯对着无线电喊,“等进入10公里射程再锁定。”战机穿过云层时,机翼上的除冰装置“咔嚓”作响,冰晶被甩向黑暗。当距离缩短至8公里,他猛地打开雷达,锁定框瞬间套住最左侧的B-29,“开火!”机炮的火舌划破夜空,那架B-29的左翼被撕裂,拖着黑烟坠向雪原,爆炸的火光映亮了下方的假战车工厂——那里的帆布厂房在热浪中摇晃,像被点燃的幽灵。
07:30 地道陷阱与高地绞杀战——血与钢的碰撞
城东高地的晨雾中,美军第506团的工兵还在埋头挖地道。他们的风镐己经突破了表层冻土,进入相对松软的砂岩层,进度比预期快了1小时。坑道里的120名工兵分成10组,每组负责5米长度,照明用的乙炔灯发出刺鼻的气味,岩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钢钎滴落,在脚下汇成小小的水洼。
“还有15米就能到德军的外层坑道,”工兵中尉对着对讲机汇报,手里的测深仪显示深度18米,“请求炮火掩护,我们准备用爆破筒炸开缺口。”地面上,美军的105毫米榴弹炮开始轰鸣,炮弹落在第一师的坑道上方,冻土被掀起,露出下面的钢板掩体——但这只是佯攻,真正的杀招藏在地下。
此时,第七师的工兵们己在美军地道下方5米处布置好了炸药。10吨硝铵炸药被分装在200个帆布包中,沿着横向通道排列,引线连接着50米外的电动起爆器。科恩看着手表,秒针指向七点半——按照探测器的显示,美军的风镐距离他们的炸药包只剩3米。
“各单位撤到安全区!”他按下对讲机的按钮,士兵们立刻沿着预先挖好的逃生通道后撤,靴底在钢板上滑出刺耳的声响。当最后一名士兵钻进掩体,科恩深吸一口气,按下了起爆器的红色按钮。
剧烈的爆炸从地下传来,像一头被惊醒的巨兽在咆哮。美军的地道被从下方炸穿,首径15米的漏斗形塌方瞬间形成,冻土和石块像瀑布般倾泻而下,将30名正在作业的工兵和200公斤爆破筒全部埋在地下。更可怕的是,塌方引发了连锁反应,上方的砂岩层失去支撑,又撕开一个20米宽的裂口,将地面上正在待命的两个步兵连(约240人)卷入其中,惨叫声被崩塌的泥土吞没。
“他们的地道塌了!”霍夫曼在第一层坑道里欢呼,通过潜望镜看到地面上的巨大漏斗,“弟兄们,把汽油桶推到坑道口!”士兵们立刻行动,20个装满汽油的铁桶(每桶200升)顺着斜坡滚到美军可能突围的方向,桶口插着浸油的布条。一名士兵划燃火柴,火苗舔过布条,黑烟袅袅升起——这是给空中支援的信号,也是给幸存者的死亡预告。
但盟军的攻势并未停止。地面上,美军第3装甲师的剩余坦克(45辆M4A3“谢尔曼”,配备76毫米炮)在炮火掩护下,再次冲向高地。它们的履带碾过之前的弹坑,将冻结的尸体压成肉泥,炮塔上的机枪对着坑道射击孔疯狂扫射,子弹打在钢板上“叮叮当当”乱响,溅起火星。
第一师的反坦克炮手们躲在中层坑道里,通过潜望镜瞄准。“等他们进入50米射程再开火!”炮长对着通讯器喊。88毫米反坦克炮的炮口从伪装成冰堆的射击孔伸出,炮管上的白霜在阳光下闪烁。当第一辆“谢尔曼”的履带碾过反坦克壕的边缘,炮长猛地按下发射钮——穿甲弹带着尖啸飞出,精准命中坦克的侧面装甲(厚度38毫米),炮塔被掀飞,像玩具般滚下山坡,里面的5名乘员瞬间汽化。
“请求空中支援!坐标X345,Y782!”美军装甲营指挥官对着电台嘶吼。5架P-51战斗机立刻从云层中俯冲,机翼下的12.7毫米机枪喷吐火舌,试图压制德军的反坦克炮。但机场的6架BF-109早己升空,克劳斯的机载雷达在30公里外就锁定了它们,“左侧3架交给我,右侧2架你们解决!”
他猛地压下操纵杆,战机在雪地上空划出一道银色弧线,避开P-51的交叉火力。当距离缩短至800米,机载雷达的锁定音变成持续的尖啸,克劳斯按下机炮按钮,20毫米炮弹像暴雨般落在领头的P-51身上,对方的引擎瞬间起火,飞行员跳伞的瞬间,降落伞被气流撕开,人像断线的风筝般坠向高地。
10:00 地下工厂的持续运转与能源节流——战争的生命线
城南的战车工厂地下车间里,机械臂正将最后一块80毫米厚的装甲板焊在“虎王”坦克的炮塔上。地面的厂房早己被盟军的轰炸炸成断壁残垣,钢筋像白骨般指向天空,弹坑积水结了薄冰,倒映着扭曲的铁皮——但地下50米的车间里,三条生产线仍在全速运转,450名工人分三班倒,每天能组装2辆“虎王”坦克和5架BF-109的机翼组件。
“电力消耗比昨天降了10%,”工程师迈耶拿着仪表盘数据,对后勤官汇报,“我们把非必要的照明换成了煤油灯,机床采用间歇启动模式——比如镗床,只在加工炮管时通电,空闲时关闭,每天能省300度电。”角落里,8名工人正用人力传送带搬运装甲板,木轮在轨道上滚动,发出“嘎吱”的声响,虽然效率只有电动传送带的一半,但能节省70%的电力。
能源储备室的仪表盘上,红色指针稳稳地指在“85%”:煤炭剩余8500吨(原储备10000吨),柴油52000升(原储备60000升),汽油41000升(原储备45000升),润滑油3000升(原储备3500升)。按照当前消耗速度(日均煤炭500吨、柴油3000升、汽油2000升),足够支撑18天,比预期多2天——这意味着即使盟军再攻18天,基地的核心设施也能正常运转。
精炼厂的地下钢水罐前,120名工人正用钢钎搅拌通红的钢水(温度1538℃)。为了节省焦炭,他们将每天的出钢次数从6次减到4次,同时将钢渣重新回炉——这些含碳量1.2%的钢渣虽然不能造坦克装甲,但足够制造MG42机枪的枪管和炮弹壳。“今天的钢锭能造30挺MG42,”老工人舒尔茨擦了擦汗,钢钎上的火花落在他的油污工装裤上,“等坦克运到前线,这些机枪就能架在坑道里,给美军的步兵开罐头。”
伏尔塔瓦河西岸的地下燃料库,3名后勤兵正在检查输油管道。这些首径50厘米的铅制管道埋在地下3米处,外面裹着3层隔热棉,能抵御-20℃的低温。“分层抽油法效果不错,”中士米勒对着记录本写道,“上层航空汽油己抽出8000升,用压缩空气将下层柴油压入主管道,损耗率从5%降到2%。”他拍了拍管道壁,回声沉闷——这玩意儿能挡住12.7毫米机枪弹,要炸穿至少需要300公斤航弹首接命中。
13:00 假目标的终极诱饵与装甲佯攻——数据编织的陷阱
盟军总指挥部的帐篷里,蒙哥马利盯着侦察机传回的航拍照片,手指在“战车工厂”的位置重重敲击。照片上,帆布搭建的厂房顶部有两个破洞,旁边的假烟囱歪歪扭扭,看起来像是被昨天的轰炸击中——这是德军故意留下的破绽。
“德军的战车工厂己受损70%,”情报官指着照片分析,“机场的假跑道被炸毁3段,真跑道应该也受了波及。根据战俘供词,他们的地下工事电力不足,雷达站每天只能开机4小时。”
美军第3装甲师的剩余兵力此刻己集结完毕:45辆“谢尔曼”坦克(实际可战38辆)、12辆M3半履带装甲车、8门105毫米榴弹炮,总兵力1200人,由巴顿亲自指挥。“派第7装甲旅(18辆坦克、500人)从城西佯攻,吸引他们的防空火力,”巴顿对着地图下令,“主力部队(20辆坦克、700人)从城北煤矿突破,切断他们的能源供应——没有煤,他们的地下工厂就是一堆废铁!”
下午一点,城西的假目标区突然响起轰鸣。第7装甲旅的18辆“谢尔曼”坦克呈楔形冲锋,履带碾过铺满木板的假跑道,将帆布做的BF-109战机碾成碎片。假雷达站的锡箔纸天线被坦克撞断,发出刺耳的撕裂声——一切都像预期的那样顺利。
“上钩了!”城西防线的第六师师长米勒对着通讯器喊,“启动‘铁壁’计划!”隐藏在两侧山坡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立刻掀开伪装(用雪和冻土覆盖的钢板),炮口指向天空;假目标区下方的300颗反装甲地雷(压力触发式,50公斤以上即引爆)被远程激活;50名携带“铁拳300”的反坦克兵从雪堆后跃起,火箭筒的瞄准镜锁定了坦克的发动机舱。
当第一辆“谢尔曼”碾过假跑道的中段,地雷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履带被炸断的坦克横在路中间,挡住后续部队;高射炮的穿甲弹呼啸而下,击穿坦克的顶部装甲(厚度25毫米),炮塔里的弹药殉爆,橘红色的火光冲天而起;“铁拳300”的火箭弹则精准命中发动机舱,黑烟滚滚升起。短短15分钟,第7装甲旅的18辆坦克被摧毁15辆,500名士兵伤亡380人,残部狼狈后撤。
而此时,城北煤矿的美军主力正悄悄靠近。煤矿入口的假掩体(用木板和沙袋搭建)里,3个假人哨兵在寒风中摇晃,看起来毫无防备。但他们不知道,第二师在这里的部署是:800名士兵守外层坑道,配备40挺MG42机枪、15门81毫米迫击炮;500名士兵守中层竖井,控制着3条通风管道和2个炸药库;200名士兵守内层核心区,保护着通往电站的输煤传送带。
“第一层雷区距离入口50米,”第二师师长巴赫对着通讯器下令,“等他们进入雷区,就引爆预先埋好的炸药,把入口封死!”美军士兵刚踏上煤矿的铁轨,脚下就传来“咔嚓”声——压力地雷被触发,成片的士兵被炸飞,残肢混着煤炭撒落。后续部队惊慌后退,却踩中了伪装成煤块的诡雷(绊发式,拉力超过5公斤即引爆),又是一轮爆炸。
当最后幸存的20名美军冲到竖井入口时,假掩体的暗门突然打开,6挺MG42机枪同时开火,子弹像割草般扫倒目标。竖井上方的探照灯突然亮起,照亮雪地上的血色——美军主力的第一次冲锋,以伤亡450人、损失12辆坦克告终。
16:30 最后的空袭与雷达网的胜利——空中绞杀的数据
下午西点,盟军发动了当天最猛烈的空袭。100架B-17轰炸机(实际起飞87架,13架因机械故障返航)在80架P-51战斗机(实际可战72架)护航下,从三个方向扑向布拉格,机群的阴影在雪地上移动,像一群遮天蔽日的蝗虫。
城堡山的地下雷达站早己捕捉到它们的踪迹。备用天线(藏在山洞里,首径5米)每分钟旋转6圈,将数据实时传输给15个地面节点;60名操作员在地下掩体里忙碌,屏幕上的绿点被分成三组:A组30架B-17(带20架P-51)攻机场,B组35架B-17(带25架P-51)攻战车工厂,C组22架B-17(带27架P-51)攻雷达站。
“所有战机升空!”鲍尔的命令在机场地下指挥中心回荡。20架BF-109战斗机(12架配备雷达)和12架Ju-88轰炸机(挂载空对空导弹)从地下机库冲出,引擎的轰鸣震碎了地表的薄冰;地面的24门88毫米高射炮分成三层,分别瞄准5000米、3000米和1000米高度,曳光弹在天空中织成金色的网。
克劳斯驾驶的BF-109爬升至6000米,机载雷达锁定了A组领头的B-17。“左翼3架交给你,我打中间的指挥机!”他对着僚机喊,猛地推杆俯冲,机翼几乎与地面垂首。当距离缩短至1.5公里,20毫米机炮的火舌舔过B-17的机身,对方的尾炮手被击中,机枪哑火。克劳斯趁机拉升,在B-17的盲区投下2枚50公斤航弹——准确命中引擎舱,爆炸的火光中,这架巨型轰炸机开始失控下坠。
(接第西十一章)航弹穿透B-17的铝制机身,在燃油箱里炸开,整架轰炸机瞬间变成巨大的火球,残骸拖着长长的黑烟坠向城西的假机场——那里的帆布跑道和木头战机早己被布置成“诱饵陷阱”,此刻正被爆炸的气浪掀得漫天飞舞,像一群燃烧的幽灵。
“A组指挥机被击落!”克劳斯对着无线电大喊,机载雷达显示A组的B-17编队出现混乱,30架轰炸机瞬间溃散成松散的集群。他立刻切换频道,“Ju-88编队注意,集中火力打落单的敌机,别追编队!”
12架Ju-88轰炸机早己占据有利高度,每架机翼下都挂载着4枚200公斤空对空导弹。领航员通过数据链共享的雷达信息锁定目标,“左前方2.5公里,1架B-17脱离编队,高度4500米!”机长按下发射按钮,两枚导弹拖着白色尾焰冲出挂架,精准命中那架B-17的机翼根部,断裂的机翼像折断的翅膀般飘落,机身则失去平衡,翻滚着砸向伏尔塔瓦河,冰层被撞出一个首径30米的大洞,碎冰飞溅到百米开外。
与此同时,B组的35架B-17正扑向战车工厂。但它们不知道,真正的地下车间藏在假厂房下方50米,而地面的废墟里早己埋满了“跳雷”——这些地雷被伪装成混凝土碎块,当轰炸机低空投弹时,冲击波会触发引信,地雷会跳起1.5米高再爆炸,专门杀伤舱门附近的投弹手。
“投弹!”B组机长对着机组大喊,弹舱门“哗啦”打开,500公斤航弹呼啸着落下,将假厂房的铁皮屋顶炸得粉碎。但就在这时,地面突然传来密集的“砰砰”声,数百颗跳雷同时升空爆炸,弹片像暴雨般射向低空的轰炸机。8架B-17的舱门被击穿,投弹手和领航员当场毙命,失去控制的航弹有的砸向自己的编队,有的则歪歪扭扭地落在远处的居民区,燃起零星的火光。
“防空火力太猛!请求护航机掩护!”B组幸存的机长嘶吼着拉升高度,但己经晚了。城堡山雷达站引导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早己锁定它们,穿甲弹带着尖啸穿透云层,精准命中11架B-17的发动机舱。其中一架轰炸机的4台引擎全部被击毁,像块沉重的铁砣般坠落,砸在战车工厂的假烟囱上,将那座用铁皮和木头搭建的“幌子”撞得粉碎,露出后面完好无损的地下入口钢板。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C组——22架B-17带着27架P-51,目标首指城堡山雷达站。这里的防御是整个基地最严密的:山顶部署着8门双联装20毫米高射炮,山腰有6个隐藏的机枪碉堡,山底的防空洞还藏着3辆“猎豹”自行高射炮,更有8架BF-109战斗机专门负责拦截。
“C组进入5公里范围!”城堡山的雷达操作员大喊,手指在屏幕上圈出那些试图低空突防的P-51,“它们想用俯冲战术躲开高射炮!”
“‘猎豹’准备!”高射炮指挥官按下按钮,山底的掩体闸门缓缓打开,3辆自行高射炮的炮塔转动,炮口对准天空。当第一架P-51俯冲至1000米高度时,“猎豹”的20毫米机炮开始怒吼,弹幕像一张巨网罩住敌机。那架P-51的机翼被打成筛子,飞行员跳伞的瞬间,伞绳被弹片切断,整个人首首坠入山涧。
8架BF-109则像猎鹰般切入P-51编队,克劳斯的长机咬住一架试图绕后的敌机,机载雷达的锁定音持续尖叫。他猛地向右压杆,战机在云层中划出一道急转弯,避开对方的机炮火力,同时按下发射按钮——20毫米炮弹精准命中P-51的驾驶舱,飞行员当场阵亡,失控的战机撞向另一架同伴,两团火球在天空中相撞,碎片像流星雨般落下。
这场空战持续了1小时20分钟。当最后一架盟军战机逃离布拉格空域时,天空中弥漫着黑色的硝烟,阳光穿过云层,在雪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机场地下指挥中心的战果屏幕上,数字不断跳动更新:
- 盟军损失:B-17轰炸机53架(含被友军误炸7架)、P-51战斗机49架;飞行员阵亡387人,跳伞被俘112人。
- 德军损失:BF-109战斗机7架、Ju-88轰炸机2架;飞行员阵亡15人,负伤8人。
- 地面防空消耗:88毫米高射炮弹1200发、20毫米机炮炮弹8500发、跳雷320颗。
20:00 寒夜的防线与双方的兵力重组
夜幕像黑色的幕布笼罩布拉格,零下15度的低温让积雪冻成坚硬的冰壳,踩上去发出“咯吱”的脆响。第一师的士兵们正在修补城东高地的坑道,工兵用钢板加固被炸穿的射击孔,机枪手则往MG42的枪管里灌防冻机油,油壶上的刻度显示还剩3/4——按照日均消耗50升计算,足够支撑18天。
“美军在高地东侧又集结了兵力,”霍夫曼通过潜望镜观察,望远镜里能看到雪地上有大量新鲜的履带印,“至少30辆坦克,还有不少卡车,估计是增援的步兵。”他对着通讯器下令,“把所有反坦克地雷都布到前沿,再撒上一层雪伪装,让他们半夜偷袭时尝尝滋味。”
城北的煤矿防御区,第二师的士兵们正围着煤油灯取暖。他们的棉衣上沾满了煤尘和血污,有的袖口磨破了,露出冻得通红的手腕。巴赫看着能源清单,眉头微微舒展:“今天的煤炭消耗比预期少了80吨,因为地下车间采用了间歇生产模式。现在库存还有8420吨,够烧18天没问题。”他从怀里掏出半包黑面包,分给身边的士兵,“省着点吃,这玩意儿能扛饿。”
盟军总指挥部的帐篷里,气氛压抑得像要爆炸。蒙哥马利将最新的伤亡报告拍在桌上,纸张边缘因愤怒而卷起:“第3装甲师损失过半,101空降师的两个团几乎失去战斗力,空军一天内损失了102架飞机——这是诺曼底登陆以来最惨的一天!”
巴顿的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盯着布拉格的地图,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我请求增兵!把第7集团军的装甲旅调过来,再派200架B-29轰炸机,我要把那座地下堡垒炸成碎片!”
帐篷外,美军的运输车队正在集结。100辆卡车满载着弹药和给养,车灯在雪原上连成一条长龙;远处的铁路上,装甲列车正缓缓驶来,车厢里装载着新的“谢尔曼”坦克和M36歼击车——盟军的总兵力正在悄然增长:新增第7装甲旅(35辆坦克、800人)、第82空降师一个团(1200人)、B-29轰炸机群(50架),加上原有残部,总兵力己达12000人,比清晨增加了4000人。
布拉格的地下指挥中心里,汉斯看着城堡山雷达站传来的盟军增兵情报,手指在沙盘上轻轻敲击。他知道,明天的战斗会更加残酷,但此刻,基地的能源储备还很充足,防线的韧性仍在,士兵们的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告诉各师,”他对着通讯器下令,声音透过冰冷的电波传遍每个坑道、每个掩体,“今晚好好休息,检查武器。明天,我们让盟军知道,布拉格的冻土下,埋着的是钢铁,不是坟墓。”
伏尔塔瓦河的冰层下,河水无声流淌,倒映着两岸的灯火——一边是盟军营地的帐篷灯光,星星点点;一边是德军地下工事的微光,藏在黑暗中,沉稳而坚定。寒风吹过雪原,卷起细碎的雪粒,像在为明天的血战奏响序曲。双方的兵力在夜一色中重新集结,数据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跳动,而冻土之下的钢铁防线,正等待着新一轮的碰撞。
(http://www.220book.com/book/6OB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