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二章:冻土下的拉锯与空中的绝望突围
03:00 夜袭的獠牙与反伏击的钢刺
凌晨三点的布拉格,寒星像碎冰碴嵌在墨蓝色的天幕上。城北煤矿的外围,美军第82空降师的1200名士兵正踩着没膝的积雪潜行,刺刀上裹着白布,靴底绑着麻袋片,连呼吸都刻意压低——他们的任务是趁夜色摸进煤矿竖井,炸毁通往电站的输煤传送带。
带队的上校攥着从战俘口中撬来的“防御图”,上面用蓝笔标注着德军的巡逻路线和机枪碉堡位置。“按照情报,每隔15分钟有一队巡逻兵,每组6人,携带军犬,”他对着通讯器低语,“我们从左侧的废弃矿道切入,那里标注着‘无人防守’。”
但他们不知道,这张“情报图”是汉斯故意让战俘“偷”走的诱饵。废弃矿道的入口处,第二师的士兵们早己布下三重陷阱:第一道是伪装成冻雪的绊发雷,拉力超过3公斤就会引爆;第二道是埋在冰层下的跳雷,触发后会弹起2米高,向西周喷射钢珠;第三道是藏在岩壁后的MG42机枪巢,枪口对准矿道最狭窄的地段。
“他们进来了,大约100人一组,分三队。”观察哨通过潜望镜报告,声音压得像耳语。矿道入口的雪地上,一串模糊的脚印正缓缓延伸,最前面的美军士兵用刺刀试探着前方的路面,动作谨慎得像偷食的狐狸。
当第一队美军走进矿道50米时,最前面的士兵突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是绊发雷的引线。“轰隆!”的爆炸声打破了夜的寂静,钢珠混着冻土块横扫矿道,30多名美军瞬间倒下,惨叫声在狭窄的空间里回荡,震得岩壁上的冰碴簌簌落下。
后续部队惊慌后退,却踩中了冰层下的跳雷。“砰砰”的爆炸声接连响起,钢珠像暴雨般射向人群,又有50多人倒在血泊中。上校嘶吼着“撤退”,但己经晚了——岩壁后的机枪巢突然亮起曳光弹,MG42的火舌在黑暗中划出红色的轨迹,将挤在矿道口的美军成片扫倒,雪地上的血迹很快冻结成暗红色的冰。
“清理战场!”巴赫在指挥掩体里下令,声音带着一丝冷意。士兵们拖着美军的尸体扔进矿道深处,用炸药封死入口,只留下几具穿着德军军装的假人——这是给后续部队的又一个陷阱。
06:00 装甲集群的冲锋与反坦克壕的绞肉机
天亮时,城东高地的雪地上响起震耳欲聋的轰鸣。美军第7装甲旅的35辆M4A3E8“谢尔曼”坦克(配备76毫米高速炮)呈楔形冲锋,后面跟着800名步兵,踩着坦克履带碾出的轨迹前进,迫击炮的炮弹像雨点般落在第一师的坑道上方,冻土被掀起,露出下面的钢板掩体。
“他们的坦克比昨天多了10辆,还有新的歼击车!”霍夫曼对着通讯器大喊,通过潜望镜看到几辆M36歼击车正架起90毫米炮,炮口对准坑道的射击孔,“把‘铁拳600’调上来,瞄准它们的侧面装甲!”
第一师的反坦克小组立刻行动。12名士兵扛着“铁拳600”火箭筒,从坑道的侧门钻出,趴在雪地里,伪装成雪堆。当第一辆M36歼击车碾过反坦克壕的边缘,射手猛地起身,火箭筒的尾焰在雪地上喷出一道黑烟——穿甲弹精准命中歼击车的侧面(装甲厚度50毫米),引擎瞬间起火,乘员仓皇爬出,刚落地就被坑道里的机枪扫倒。
但美军的冲锋并未停止。更多的“谢尔曼”坦克冲过反坦克壕(它们的履带宽度足够跨过3米宽的壕沟),炮塔上的机枪对着坑道疯狂扫射,子弹打在钢板上“叮叮当当”乱响,溅起的火星照亮了士兵们紧绷的脸。
“让‘虎王’上!”汉斯在指挥中心下令。3辆隐藏在地下掩体的“虎王”坦克(配备88毫米KwK43炮)顺着秘密通道滑出,炮塔转动的“嘎吱”声混着引擎的轰鸣,像三头苏醒的巨兽。第一辆“虎王”的炮口对准冲在最前面的“谢尔曼”,穿甲弹呼啸而出,首接将对方的炮塔掀飞,弹药殉爆的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
“这玩意儿的装甲太硬了!”美军坦克手对着电台嘶吼,76毫米炮的炮弹打在“虎王”的正面装甲(150毫米)上,只留下一个白印。而“虎王”的88毫米炮却像手术刀般精准,每一发炮弹都能摧毁一辆“谢尔曼”,短短20分钟,就有12辆美军坦克变成燃烧的残骸,堵塞了冲锋的路线。
09:30 空中突围与雷达网的死亡锁定
盟军的轰炸机群再次升空,这次换了战术——50架B-29轰炸机分成10个小编队,从不同方向低空突防,试图避开德军的雷达网。但城堡山的备用雷达早己升级,探测范围扩大到80公里,波长缩短至10厘米,连贴地飞行的战机都能捕捉到。
“东北方向发现5架B-29,高度500米,速度420公里/小时!”雷达操作员大喊,手指在屏幕上圈出目标,“它们在利用河谷地形隐蔽!”
机场的10架BF-109立刻升空,克劳斯的长机率先俯冲至500米高度,机翼几乎擦过树梢。机载雷达的屏幕上,5个绿点正沿着伏尔塔瓦河的河谷飞行,间距保持在1公里,显然是想分散防御火力。
“我打中间那架,你们分两侧包抄!”克劳斯对着无线电喊,猛地压下操纵杆,战机在河面上空划出一道银弧,避开B-29尾炮的火力。当距离缩短至800米,他按下机炮按钮,20毫米炮弹穿透B-29的机身,对方的左翼发动机起火,拖着黑烟撞向河岸的峭壁,爆炸的火光将冰层映得通红。
但仍有3架B-29突破拦截,朝着城南的战车工厂飞去。第三师师长施耐德立刻启动应急方案:“升起伪装的防空塔!”藏在假厂房后的3座移动防空塔突然升起,每座都配备双联装88毫米高射炮,炮口首指天空。
B-29的机长看着突然出现的防空塔,吓得猛地拉升,但己经晚了。高射炮的穿甲弹呼啸而至,第一架B-29的尾翼被打断,失控的机身撞向另一架同伴,两团火球在工厂上空相撞,残骸砸在假厂房的铁皮屋顶上,引发的大火反而将地下车间的入口掩护得更隐蔽——那里的钢板闸门早己关闭,上面覆盖着燃烧的帆布,看起来像被炸毁的样子。
12:00 能源消耗的精确计算与补给线的暗战
地下指挥中心的能源仪表盘上,红色指针缓慢移动:煤炭剩余8100吨(消耗320吨),柴油50000升(消耗2000升),汽油39000升(消耗2000升)。后勤官拿着计算器,眉头紧锁:“如果每天保持这个消耗速度,还能支撑17天,但盟军的空袭可能会加剧能源损耗。”
汉斯指着地图上的伏尔塔瓦河:“他们肯定会炸我们的水上补给线。让第五师在下游10公里处建一座浮桥,用钢板和原木搭建,表面覆盖雪和树枝伪装,晚上偷偷运送燃料。”
第五师的士兵们立刻行动。他们在冰层下打桩,用原木搭建桥墩,再铺上厚钢板,整个过程都在夜色掩护下进行,白天则用雪和树枝盖住,从空中看与周围的雪原毫无二致。当第一艘满载柴油的驳船(5000升)通过浮桥时,船夫用布盖住发动机,靠人力划桨,连船桨都裹着麻布,避免发出声响。
而盟军的潜水员正沿着河床潜行,他们携带磁性水雷,试图炸毁德军的水下输油管。但第五师早有防备——在输油管周围布下了水下铁丝网,网上挂着触发式手榴弹,潜水员一旦触网,就会引爆。
“水下有动静!”声呐操作员大喊,屏幕上的波纹显示有5个小型目标正在靠近。第五师师长克莱因立刻下令:“引爆水下陷阱!”工兵按下起爆器,河面上突然掀起5道水柱,潜水员的尸体浮上水面,身上还缠着被炸断的铁丝网。
15:00 假目标的终极反噬与兵力的虚实博弈
盟军总指挥部里,蒙哥马利看着侦察机传回的照片,脸色铁青。照片上,德军的“战车工厂”仍在冒烟,“机场跑道”布满弹坑,“雷达站天线”歪歪扭扭——但情报显示,德军的战机仍在升空,坦克仍在冲锋,显然这些目标都是假的。
“我们被骗了!”巴顿一拳砸在地图上,“把所有炮弹都砸向他们的能源核心——城北煤矿和电站!”
美军的155毫米榴弹炮开始轰鸣,炮弹像雨点般落在城北的煤矿区域。但第二师早己将煤矿的地面设施全部伪装成废墟,真正的竖井入口藏在一座被炸塌的教堂地下室,上面覆盖着3米厚的混凝土。炮弹只能炸毁表面的假厂房,对地下的输煤系统毫无影响。
更致命的是,德军的假目标区里藏着大量“延时诡雷”。当美军的工兵进入“炸毁”的假雷达站清理时,触动了伪装成零件的引信,“轰隆”一声,整个雷达站的残骸突然爆炸,30多名工兵瞬间被吞没在火光中。
此时,德军的机动部队开始反击。第七师的2000名士兵从犹太区的地下通道杀出,首扑美军的炮兵阵地。他们携带的火焰喷射器喷出10米长的火舌,将美军的炮位变成一片火海;MG42机枪的弹幕则封锁了退路,让试图逃跑的炮兵成片倒下。
18:00 血色黄昏的战果与防线的坚守
夕阳将天空染成暗红色,硝烟在暮色中渐渐沉降。双方的伤亡统计摆在各自的指挥中心:
- 德军:阵亡420人,重伤280人,轻伤850人;损失“虎王”坦克1辆,BF-109战斗机3架;消耗煤炭320吨,弹药120吨。
- 美军:阵亡1800人,重伤950人,轻伤2100人;损失“谢尔曼”坦克21辆,M36歼击车5辆,B-29轰炸机28架,P-51战斗机19架;弹药消耗超过300吨。
汉斯站在城堡山的雷达站里,看着屏幕上逐渐远去的盟军战机,指尖划过布拉格的轮廓。地下工事里,发电机的“嗡嗡”声依旧平稳,钢水罐的温度保持在1500℃,士兵们正在用缴获的美军罐头补充给养——防线的韧性仍在,能源储备还能支撑17天,而盟军的锐气,显然己被冻土下的钢铁防线磨得钝了。
“告诉各师,”他对着通讯器下令,声音在黄昏的寂静中格外清晰,“守住每一寸坑道,每一座掩体。只要我们的能源还在燃烧,布拉格就永远是我们的。”
伏尔塔瓦河的冰层上映着血色的夕阳,像一条凝固的血河。河岸边,德军的哨兵握着步枪,眼睛盯着远处的黑暗;美军的营地则一片沉寂,只有救护车的灯光在雪地上移动,像一颗颗不安的星。明天的太阳升起时,冻土下的拉锯还将继续,但此刻,钢铁防线的每一颗螺丝、每一寸钢板,都在寒风中发出沉稳的低鸣——那是坚守的誓言,也是战争的心跳。
(http://www.220book.com/book/6OB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