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西章:情报网的渗透与后备力量的清点
03:00 雪地侦察兵的死亡潜行——盟军兵力的暗线摸排
布拉格西北的雪原上,三名德军侦察兵正趴在没膝的积雪里,白色伪装服与雪地融为一体,只有露出的眼睛在夜色中闪烁。他们是汉斯从第七师挑选的精英,每人携带一具红外望远镜、一台微型电台和一把消音手枪,任务是渗透到盟军营地外围,核实对方的兵力部署和部队番号。
班长鲁格的红外望远镜里,盟军营地的帐篷像黑色的蘑菇群在雪地上铺开,每顶帐篷的轮廓都散发着微弱的热源——那是士兵体温和煤油灯的混合信号。“东侧是装甲部队,”他对着喉震麦克风低语,镜头扫过一片金属反光区,“至少30辆坦克,履带印显示是M4A3E8,属于美军第7装甲旅,我在一辆坦克的侧面看到了‘十字军’的徽记。”
副班长克虏伯则盯着帐篷区的炊烟轨迹,用风速仪计算:“每小时升起200道烟柱,按每顶帐篷12人计算,总兵力至少2400人。西南角的帐篷更密集,可能是指挥部,那里的无线电信号最强,频率符合美军第101空降师的加密波段。”
最危险的任务落在新兵汉斯(与指挥官同名)身上——他需要摸到营地边缘,获取部队番号的实物证据。他匍匐着穿过结冰的小溪,冰面下的水声掩盖了爬行动作,消音手枪的枪口始终对着黑暗。在一座厕所帐篷的阴影里,他发现了一个被丢弃的罐头盒,上面印着“美军第82空降师补给营”的字样,旁边还有一张揉皱的调令,隐约可见“第3营B连”的字迹。
“确认番号:美军第7装甲旅、第101空降师506团、第82空降师325团,”鲁格汇总信息,对着电台低声汇报,“总兵力约8000人,其中装甲部队1500人,空降兵4500人,炮兵及后勤2000人,比情报部门预估的多1500人,新增了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
突然,两道探照灯的光柱扫过他们的位置。鲁格猛地拽了拽同伴的伪装服,三人同时滚进一个弹坑,光柱在头顶停留了30秒才移开,雪地上留下融化的水痕。“撤!”鲁格打手势,三人交替掩护后退,靴底在雪地上留下淡淡的痕迹,很快被新落下的雪花覆盖。
07:00 战俘审讯室的心理博弈——番号背后的兵力拼图
布拉格基地的地下审讯室里,白炽灯的光线惨白刺眼,美军战俘詹姆斯(第82空降师325团下士)被绑在铁椅上,棉衣上的血渍己经发黑。审讯官米勒少校推过来一杯热咖啡,蒸汽在冰冷的空气中凝成白雾:“告诉我,你们团的补充兵来自哪里?上周是不是有新的部队加入?”
詹姆斯紧咬着嘴唇,目光躲闪。米勒没有逼问,而是翻开一份文件,念出一串名字:“你的同乡托马斯在506团,他说你们营上周接收了200名来自第9步兵师的老兵,还配备了12挺重机枪,对吗?”
战俘的肩膀微微一颤。米勒继续施压:“第7装甲旅的‘谢尔曼’坦克,有10辆是从巴顿的第3集团军调过来的,驾驶员都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老手,对吗?”他突然提高音量,“你们的总兵力根本不是6500人,而是8000人,还有500名工兵正在城北组装浮桥,准备强渡伏尔塔瓦河!”
詹姆斯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颤抖着端起咖啡:“我说……第82空降师325团上周确实补充了200人,来自第9步兵师;第7装甲旅新增了一个坦克营,18辆坦克;还有……还有第2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己经到了布鲁塞尔,预计明天就会抵达布拉格外围。”
米勒立刻将信息整理成电报:“盟军实际兵力8000人,含3个主力团及配属部队,另有第2装甲师(约5000人)正赶来增援,预计24小时内抵达。”
10:00 情报地图的红笔标注——盟军兵力的立体呈现
汉斯的指挥中心里,巨大的沙盘上插满了代表盟军的蓝色图钉,每个图钉旁都贴着小标签:
- 布拉格西北(核心区):第7装甲旅(35辆M4A3E8坦克、12辆M36歼击车、1500人),指挥部设在废弃的磨坊,周围部署了8门105毫米榴弹炮。
- 东北郊(左翼):第101空降师506团(2000人),配备12门81毫米迫击炮、6具“巴祖卡”火箭筒,帐篷区周围挖了反坦克壕。
- 西南郊(右翼):第82空降师325团(2500人),控制着通往伏尔塔瓦河的公路,架设了3座临时浮桥,桥头有重机枪碉堡。
- 后方集结区:炮兵营(600人)、后勤部队(1400人),驻在铁路沿线,守护弹药和燃料补给,防御相对薄弱。
- 增援部队:美军第2装甲师(预计5000人,40辆坦克),正沿布鲁塞尔-布拉格公路推进,距离约120公里,行军速度每小时30公里。
“他们的左翼是101空降师,战斗力最强,参加过诺曼底空降;右翼的82空降师擅长防御,但机动能力弱;核心的第7装甲旅是突击主力,也是我们的重点打击目标。”汉斯用红笔在沙盘上圈出第2装甲师的行军路线,“必须在他们抵达前打掉西北核心区,否则等他们形成合围,我们的防线会被压垮。”
情报官补充道:“根据侦察机和特工的联合报告,盟军的弹药储备约500吨,燃油80000升,够支撑3天高强度进攻,但他们的空中支援出现缺口——昨天的空战让他们损失了28架轰炸机,短期内难以补充。”
14:00 后备兵力的档案翻查——尘封的师级番号
地下档案室里,参谋们正翻查泛黄的兵力档案,牛皮纸封面的文件夹上印着“后备师”的黑色字样。汉斯的手指划过档案目录,停在几行字上:
- 第9师:原驻德累斯顿,满编12000人,配备“黑豹”坦克20辆、88毫米高射炮15门,3天内可抵达布拉格。
- 第12师:驻比尔森防线后方,齐装满员10000人,以步兵为主,配备大量迫击炮和反坦克炮,1天内可调动。
- 第15师:正在慕尼黑整训,缺编3000人,但有10辆“虎式”坦克和5架Ju-88轰炸机,5天内可集结完毕。
- 第20师:驻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多为新兵,但编制完整(8000人),配备轻型装甲车和野战炮,2天内可抵达。
“排除第15师,他们的整训还没完成,派上来也是添乱。”汉斯在档案上画叉,“第9师装备最好,但需要3天;第12师距离最近,能最快增援;第20师虽然是新兵,但可以填补防线漏洞。”
参谋长安德烈递上一份补充报告:“还有3个独立旅可以抽调——第5工兵旅(2000人,擅长坑道作业)、第8炮兵旅(1500人,12门150毫米榴弹炮)、第11防空旅(1800人,20门20毫米高射炮),他们不属于师级编制,但战斗力不弱,可作为师级部队的辅助力量。”
汉斯在沙盘上标出后备兵力的部署:“命令第12师今晚出发,明天拂晓前抵达城北,增援煤矿防御;第20师向城南集结,填补战车工厂的防线缺口;第9师加速行军,3天后进入机动待命区;三个独立旅分别配属给前线各师,增强工兵、炮兵和防空能力。”
17:00 兵力对比的残酷数字——攻防平衡的计算
指挥中心的黑板上,双方兵力数据被醒目地列出:
- 盟军当前兵力:8000人(含3个主力团、1个装甲旅),坦克45辆,火炮40门,战机(可调用)约30架。
- 盟军增援:第2装甲师5000人,24小时内抵达,届时总兵力13000人,坦克85辆。
- 德军前线兵力:8个师(满编约50000人),但经连日激战,实际可战兵力约32000人,坦克35辆(含“虎王”5辆),火炮80门,战机40架(含BF-109 25架)。
- 德军后备兵力:可立即调用的第12师(10000人)、第20师(8000人),3天后抵达的第9师(12000人),独立旅5300人,总后备兵力35300人。
“我们的前线兵力仍占优势,但盟军的增援会改变平衡。”汉斯用粉笔圈出“32000”和“13000”,“关键在于这24小时——必须在第2装甲师抵达前吃掉西北的第7装甲旅,削弱他们的突击力量,否则等他们兵力翻倍,我们的防线压力会陡增。”
他转向通讯官:“给第12师发报,让他们放弃重型装备,轻装急行军,优先增援城北煤矿和城东高地;第20师首接开赴城西机场,接管防空任务,让第六师能腾出手来参与地面进攻。”
20:00 夜色中的调兵遣将——后备力量的无声移动
布拉格以西的公路上,第12师的士兵们正踏着积雪急行军。他们丢弃了笨重的帐篷和炊具,每人只带步枪、手榴弹和3天的干粮,军官骑着战马在队伍两侧穿梭,催促着速度:“快点!天亮前必须赶到城北,那里的弟兄们快顶不住了!”
第20师的新兵们则在车站登上货运列车,车厢里没有暖气,他们挤在一起取暖,老兵们给新兵讲解MG42机枪的操作技巧:“记住,扣扳机别太死,这玩意儿射速快,子弹省着点用。”
第9师的“黑豹”坦克纵队正碾过德累斯顿的冻土,履带卷起的雪雾在车灯前形成白色的屏障,车长们通过电台互相鼓劲:“3天,只要3天就能到布拉格,让美军尝尝‘黑豹’的厉害!”
与此同时,盟军第2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己抵达布拉格外围50公里处,坦克的履带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辙痕,士兵们围在篝火旁吃罐头,没人注意到远处的雪坡上,德军侦察兵的红外望远镜正锁定他们的动向。
汉斯站在指挥中心的窗前,看着沙盘上代表后备师的红色箭头缓缓移动。情报网传回的盟军兵力数据还在更新,后备师的行军报告不断涌入电台,地下工事里的发电机依旧嗡嗡作响,能源储备还能支撑15天——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告诉前线各师,”他对着通讯器下令,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后备力量正在赶来,坚持住。等我们的师级部队就位,就是反击的时候。”
伏尔塔瓦河的冰层下,河水裹挟着浮冰流向远方,像一条沉默的时间线。河的两岸,兵力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而决定平衡的,不仅是数字的多少,更是调动的速度与战机的捕捉。夜色中,无数双眼睛盯着地图上的箭头,等待着黎明的决战信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6OB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