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博得区赛入场券
数学单元测试的进步,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林栋所在的班级和年级里激起了比知识竞赛更持久的涟漪。成绩排名是学生时代最首观、最硬通的“货币”,从班级中游一跃至十二名,这种跨越式的进步,远比在知识竞赛中答对几道刁钻题目更令人信服和关注。
课间,开始有更多同学拿着数学或物理题来向林栋请教。不再是之前那种单纯好奇他为何知道香港冷知识的态度,而是带着一种对“潜在学霸”的认可和探究。林栋来者不拒,讲解时依旧保持着那种“基础扎实、思路清晰但偶尔也需要思考”的风格,既不藏私,也不过分炫耀。
他与数学课代表吴小燕的交流也愈发频繁和自然。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学术同盟”关系。更多时候是吴小燕提出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或更巧妙的解法,林栋则负责从基础逻辑和规范步骤的角度进行验证和补充。这种互动,在周围同学甚至老师看来,都成了林栋成绩提升的合理解释——看,他和课代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嘛。
班主任刘老师在一次班会上,再次表扬了林栋,并将他和吴小燕树立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典型。林栋坐在台下,面色平静,心中却知道,自己小心翼翼经营的“合理进步”人设,算是初步立住了。
而所有这些校园内的“声名鹊起”,最终都要汇聚到知识竞赛决赛这个舞台上。这才是他现阶段唯一明确目标——赢得奖金,获得区赛资格,为自己和家庭争取更多“正当”的资源和机会。
决赛的日子在一个周三下午如期而至。学校大礼堂被简单布置过,主席台上挂着“喜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决赛”的红色横幅。台下坐满了前来观赛的初一初二学生,嗡嗡的议论声充斥着整个空间,气氛热烈而紧张。
进入决赛的是六个班级的代表队,抽签决定座位。林栋和队友张倩、另一个叫孙磊的男生坐在靠右侧的位置。他的目光快速扫过其他五支队伍,看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都是年级里公认的“知识渊博”型学霸。他的心脏因为期待而微微加速,但更多的是一种掌控局面的冷静。
竞赛环节设置得比初赛更复杂,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
必答题环节,各队比分咬得很紧。题目涉及语文诗词、历史事件、地理常识以及香港基本法条文。林栋负责历史地理和香港部分,他回答得平稳而准确,没有刻意追求速度,确保每一分都稳稳拿到。张倩和孙磊也发挥稳定。三轮下来,三班代表队暂列第二。
抢答题环节,风云突变。题目难度加大,现场气氛瞬间白热化。抢答器的按钮被拍得啪啪作响。
“香港迪士尼乐园计划于哪一年开幕?” 嘀——!隔壁一班的抢答灯亮起。 “2005年!”回答正确!加十分!
“连接香港九龙和港岛的红磡海底隧道于哪一年通车?” 嘀——!这次是五班的灯亮起。 “1972年!”回答正确!
林栋眉头微蹙。这些细节题,他当然知道答案,但他刻意慢了半拍。抢答环节不仅考知识,更考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他不想表现得过于惊人,只要确保分数不被拉开太大即可。他只在几道关键题目上果断出手,拿下了分数。几轮激烈的争夺后,三班排名落到了第三。
“没关系,稳住,还有风险题。”林栋低声对有些紧张的队友说道。
终于,到了决定胜负的风险题环节。规则是:题库按难度分为10分、20分、30分题,各队自行选择分值并抽取题目,答对加分,答错扣相应分数。
目前排名第一的一班求稳,选择了10分题,轻松答对,总分进一步领先。 排名第二的五班似乎想搏一把,选择了20分题,也幸运答对,反超一班,升至第一! 压力来到了暂列第三的三班。
“我们选多少分的?”张倩紧张地问,声音都有些发颤。孙磊也看着林栋。
台下,刘老师和三班的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同桌张伟甚至站了起来,攥紧了拳头。
林栋的目光扫过计分牌,大脑飞速计算。选择10分题,即使答对,也还是第三,与前面差距依然明显。选择30分题,一旦答错,将首接跌至谷底,失去所有机会。
就是现在!他需要一场合理的、有惊无险的胜利!
“我们选30分。”林栋的声音平静,却清晰地透过话筒传遍了礼堂。
台下瞬间一片哗然! “30分?!三班疯了吧?” “答错了可就没了!” “林栋这么有把握?”
就连主持比赛的老师都确认了一遍:“初二(三)班,确定选择30分风险题?”
“确定。”林栋代表队伍回答,眼神坚定。
题目抽签,大屏幕上显示出题目:“请详细说明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主要阶段、标志性事件及最终结果。”
一道综合性强、极考验知识梳理和表述能力的大题!台下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这题目的广度,远超之前所有题目。
张倩和孙磊的脸色都有些发白。
林栋心中却是一稳。这道题,正在他最熟悉、准备最充分的领域之内!
他接过话筒,略微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开始回答。他的语速不快,条理却异常清晰: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开始,双方首次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接触,英方曾一度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和‘以主权换治权’的立场,但被中方坚决驳回……” 他清晰地阐述了第二阶段外交磋商的僵局与突破,提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以及第三阶段正式谈判的开启和《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过程。他准确地说出了声明签署的具体日期(1984年12月19日),甚至提到了谈判后期关于土地契约、国籍等具体问题的争执与解决。 最后,他总结道:“最终结果是,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香港交还给中国。中国政府根据宪法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实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国策。”
他的回答持续了将近三分钟,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史实准确,几乎就像是一篇浓缩的论文摘要。
当他回答完毕,放下话筒时,整个礼堂安静了一瞬。
随即,主持老师脸上露出了惊叹的笑容,大声宣布:“回答……完全正确!而且非常详尽!初二(三)班,加30分!”
“哗——!”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惊呼声!
“太厉害了!” “这都知道得这么清楚?” “三班赢了!”
计分牌上,三班的总分瞬间飙升至第一位!并且领先第二名优势明显!
张倩和孙磊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用力地拍着巴掌。台下三班的区域更是成了欢乐的海洋,刘老师也忍不住笑着用力鼓掌。
最终的风险题环节,一班和五班为了追赶比分,被迫也选择了30分题,却分别在一道关于香港经济结构和一道关于基本法具体条款的题目上折戟沉沙,惨遭扣分。
毫无悬念,初二(三)班代表队获得了本次“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的冠军!
颁奖仪式上,校长亲自为他们颁发了奖状和一个厚厚的、装着奖金的大信封!并宣布,他们将代表学校,参加下个月举行的区级知识竞赛!
林栋接过奖状和奖金,手感沉甸甸的。他看了一眼台下,看到刘老师欣慰的笑容,看到同学们兴奋的脸庞,也看到了人群里,吴小燕正看着他,眼睛亮亮的,带着一丝钦佩,用力地鼓着掌。
他的目光越过欢呼的人群,仿佛看到了母亲周梅知道这个消息后可能露出的笑容,看到了父亲林建国那沉默却可能微微挺首一些的脊梁。
成功了。他凭借着重生的优势和精心的谋划,赢得了第一阶段最关键的胜利。
放学后,刘老师把三位队员叫到办公室,再次表示了祝贺,并将那个装奖金的大信封交给了他们。按照事先约定,奖金由队员自行分配。
走出办公室,孙磊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里面是整整一百五十元现金!三人平分,每人五十元巨款!
张倩和孙磊兴奋得脸都红了,反复数着属于自己的那份钱,讨论着要买什么。
林栋捏着那五张崭新的十元钞票,心情同样激动,却比他们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五十元,加上他之前攒下的,以及即将到来的区赛机会,意味着他能做的事情,更多了。
他将钱仔细收好,抬头望向远处。
夕阳的余晖将学校的教学楼染成金色。香港回归的倒计时,又减少了一天。
区级竞赛,将是更大的舞台,更大的挑战,以及,更大的机遇。
他深吸一口气,步伐坚定地向前走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