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4章 清华园里的故土风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章节无错乱精修!
 

火车驶进北京站时,秋阳正斜斜地穿过车窗,把林栋的物理笔记照得透亮。他指尖划过“磁场边界条件”那页,忽然听见江慧玲的轻呼——窗外掠过的天安门城楼红墙金瓦,在秋光里像幅立体的年画,薛老拄着拐杖凑到窗边,老花镜后的眼睛亮得像藏了星子。

“这辈子总算见着真的了。”老人的指尖在玻璃上轻轻点着,军绿色旅行包上的五角星挂件随车身晃动,“当年在部队听战友说过无数次,今天才算亲眼见着。小栋你看,那檐角的瑞兽,是不是跟咱们雪湖老祠堂的有点像?”

江慧玲的父亲正核对导航,手机屏幕上的路线图曲折如迷宫。“清华园在海淀区,咱们得先坐地铁过去。”他把折叠伞塞进背包侧袋,“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别淋湿了决赛资料。”背包里露出半截保温杯,里面是母亲灌的雪湖绿茶,茶梗在水中舒展的样子,像极了老家后山的茶树。

地铁车厢里人来人往,林栋把装着实验器材的箱子抱在怀里,感觉像抱着易碎的星火。旁边的阿姨看见他笔记本上的公式,笑着搭话:“小伙子是来参加竞赛的?我儿子去年也在清华考物理,说这里的实验室比他们学校的先进多了。”她递来颗薄荷糖,“含着提神,考场上别紧张。”

出地铁时,秋阳忽然被云层遮住,风里卷着细碎的雨丝。江慧玲撑开伞,淡紫色的伞面印着星轨图案,是吴小燕特意选的“说跟你喜欢的天体物理配”。伞沿滴落的水珠落在林栋的实验服上,晕开小小的深色圆点,像他在雪湖画过的电路图焊点。

清华园的校门古朴厚重,门楣上的“清华园”三个字在雨雾里泛着温润的光。报到处前的梧桐叶落了满地,踩上去沙沙作响,像翻书的声音。林栋接过决赛手册时,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校徽,忽然想起“林记电器”招牌上的灯泡图案——都是用线条勾勒的希望。

“看,那就是物理实验室。”江慧玲指着不远处的红砖楼,窗口透出的白光里,隐约能看见晃动的人影。她父亲掏出卷尺,对着手册上的考场平面图比划:“从报到处到实验室首线距离200米,按你平时的步频,三分钟就能走到,提前二十分钟出发准来得及。”

薛老在旁边的石凳上坐下,翻开电台笔记给林栋讲电路:“你看这个信号滤波器,跟清华实验室的原理一样,就是元器件老些。当年我在部队调试电台,就靠这手‘掐时间算相位’的本事,比仪器还准。”他忽然从包里掏出个油纸包,“给,你薛奶奶烤的芝麻饼,饿了垫垫,比火车上的盒饭顶饿。”

芝麻饼的香气混着雨丝漫开来,林栋咬下一口,酥脆的外壳里裹着熟悉的咸香——和“林记电器”门口张超妈摆摊卖的味道几乎一样。他忽然想起出发前张超塞给他的酱牛肉,此刻正躺在行李箱里,省体校的真空包装上印着“能量补给”,像给这场硬仗备的弹药。

办理入住时,宾馆前台的姑娘看见林栋的雪湖身份证,眼睛亮了:“我老家也在雪湖县!”她麻利地递过房卡,“你们那儿的香榧特别有名,我爸每年都托人买。对了,物理实验室的三楼有热水间,用的是咱们老家产的热水器,说明书上还有雪湖厂家的电话呢。”

房间的窗户正对着清华园的荷塘,残荷在秋风里摇曳,像幅水墨画。江慧玲把决赛资料按科目分类,文件夹上贴的便利贴是徐铭网吧的便签纸,“说这纸厚实,不怕潮”。她忽然指着窗外的柳树:“你看那柳条摆动的频率,是不是符合简谐运动公式?振幅随风力变化,就像徐铭的服务器负载,波动始终在合理范围。”

林栋笑着拿出手机,给家里打视频电话。母亲的脸出现在屏幕上时,背景里传来“林记电器”的吆喝声——父亲正在给顾客介绍新款笔记本,“这配置跟北京清华实验室的差不多,运行速度快得很”。母亲把镜头转向柜台,薛老的香榧礼盒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你爸说给薛老留着,等你们回来一起吃”。

挂了电话,江慧玲的父亲拿着实验手册走进来,上面贴着他画的实验室布局草图。“我刚才去踩点了,”他用红笔标出安全出口的位置,“紧急喷淋在东北角,灭火器在操作台右侧,跟咱们学校的布局反过来,记牢了别慌。”

傍晚的雨淅淅沥沥下起来,林栋和江慧玲撑着伞去熟悉考场。物理实验楼的走廊铺着浅色地砖,倒映着两人的影子,像重叠的星轨。实验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器械碰撞的轻响,地图好陌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一位戴眼镜的老师正在调试光谱仪,看见他们,笑着招手:“进来看看吧,器材都调试好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尽管问。”

林栋的指尖抚过实验台的大理石台面,冰凉的触感里透着精密。光谱仪的显示屏上跳动着彩色的谱线,像把散开的彩虹折扇。“这台仪器的分辨率是咱们学校的五倍,”江慧玲在旁边轻声说,“但操作原理一样,就像徐铭换了新服务器,内核还是那些代码。”

老师听见“服务器”三个字,饶有兴致地搭话:“同学对计算机也熟?我们实验室的数据分析系统,就是物理系和计算机系联合开发的,里面还用到了电磁学的算法呢。”他指着谱线,“你看这氢原子的巴尔末系,是不是像你们老家电台的调频波段?”

林栋忽然想起薛老的电台笔记,泛黄的纸页上记着“不同频率对应不同电台”,原来科学的语言,真的能跨越时空和领域。他拿出手机拍下谱线,想发给吴小燕——她准能用服务器信号来类比,说不定还会画张对比图。

回到宾馆时,薛老正和老家视频,声音洪亮得能穿透雨幕:“……清华园的树比咱们村口的老槐树还粗,路都是柏油的,比县城的还平……小栋状态好着呢,放心,保管给雪湖争光……”老人忽然把手机递给林栋,“你妈让你看她新腌的酱菜,说等你回来就着白粥吃。”

屏幕里,母亲举着个玻璃罐,酱色的萝卜条在阳光下泛着油光。“你爸把省城分店的电路图纸又改了改,”她的声音混着雨声,“说等你回来敲定,施工队催了好几次了。对了,徐铭刚才来电话,说‘极速先锋’的战队进了省赛,晓雅烤了饼干,说要等你回来庆功。”

挂了电话,江慧玲端来杯热可可,杯壁上的水珠滴在桌布上,晕出小小的圆。“物理老师刚才发微信,说张超的友谊赛拿了冠军,”她翻开手机相册,张超抱着奖杯的照片占了满屏,蓝色队服上的汗水亮得像镀了金,“他说要把奖杯给你留着,等你回来一起摆进‘林记电器’的荣誉角。”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敲得玻璃噼啪作响。林栋翻开决赛手册,在“实验操作流程”那页看到江慧玲贴的便利贴:“记得检查示波器探头接地,就像徐铭修服务器时总说的‘地线不牢,一切白搞’。”末尾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嘴角弯得像道抛物线。

薛老忽然从包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枚褪色的军功章。“这是我当年修电台立的,”老人把勋章放在林栋手心,冰凉的金属带着岁月的温度,“明天进考场前摸摸它,就当我跟你一起去。咱们雪湖人,做事就得有股韧劲,拆得开难题,也装得回梦想。”

夜深时,雨渐渐停了。林栋站在窗前,望着清华园的夜景,路灯的光晕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像片融化的银。远处实验室的灯还亮着,隐约有仪器运转的低鸣,像和雪湖“极速先锋”的服务器在隔空对话。他想起父亲修电器时总说的“机器通人性,你对它用心,它就对你尽心”,忽然觉得这些冰冷的仪器里,其实藏着最温暖的默契。

他从行李箱里拿出吴小燕整理的电磁学公式集,最后一页贴着张雪湖的照片——是春天拍的,“林记电器”门口的迎春花正开得灿烂,徐铭的网吧招牌还没换,张超在对面球场投篮的身影被阳光拉得很长。照片背面有行小字,是袁姗姗写的:“公式会变,故土风不变。”

林栋把照片夹进决赛手册,指尖划过清华园的校徽,忽然明白这场奔赴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在考场上写下完美的公式,更是为了让雪湖的风,能吹进更广阔的天地。那些藏在实验服口袋里的芝麻饼碎屑,保温杯里舒展的茶梗,电台笔记上的褪色批注,还有远方朋友的牵挂,都是他最坚实的铠甲。

躺在床上时,林栋听见薛老的轻鼾,像和着窗外的虫鸣。江慧玲房间的灯还亮着,大概还在核对考点。他摸了摸胸口的军功章,冰凉的金属贴着温热的皮肤,仿佛能听见雪湖老街的吆喝,网吧的键盘声,球场的篮球响,还有母亲喊他回家吃饭的声音。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独特的安魂曲,让他在陌生的城市里睡得格外安稳。明天,就要走进考场了,但他知道,自己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那些来自故土的风,那些藏在公式背后的牵挂,终将化作最准的笔尖,最稳的手势,陪他写下属于雪湖,也属于未来的答案。

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决赛手册上投下道细长的光,像为即将到来的书写,提前划好了起跑线。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