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酒香还在鼻尖萦绕,李白的醉笑仿佛就在眼前,马骥只觉得天旋地转,下一秒就重重摔在一片坚硬的石板路上,疼得他龇牙咧嘴。
“哎哟!哪个不长眼的东西,挡了老子的道!”一个粗嗓门在耳边炸开,马骥晕乎乎地抬头,就见一个提着食盒的小贩正瞪着他,食盒里的芝麻糕撒了一地,“你看看你,刚出锅的芝麻糕全毁了!”
马骥刚想道歉,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忘了说话。他摔在一座巨大的石桥上,桥身由青石板铺成,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莲花图案,在灯火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桥下的汴河波光粼粼,河面上停泊着数十艘漕船,船上的灯笼像一串串星星,顺着河流延伸向远方。
桥的两岸更是热闹非凡——各色食摊沿着河岸一字排开,每个摊位前都挂着一盏油纸灯笼,灯笼上写着“王记包子”“李记焦锤”“张记羊羔肉”等字样,灯火交织在一起,把整条街照得如同白昼。蒸笼里冒着白汽,包子的香气混着油锅里焦锤的香味、烤架上羊羔肉的孜然味,还有糖粥的甜香,扑面而来,让马骥的肚子瞬间“咕咕”叫了起来。
“这位郎君,没事吧?”一个挑着担子的老翁走过来,他穿着一件粗布短褂,担子两头各挂着一个瓷罐,罐口冒着白汽,“要不要尝尝老汉的荔枝膏?刚熬好的,清热解暑。”
马骥咽了咽口水,下意识地往怀里摸去,想掏点钱买一碗。可他摸了半天,只掏出几枚开元通宝——还是在长安时李白塞给他的。老翁看到铜钱,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郎君,这是前朝的钱币,现在不流通了!”
马骥的脸瞬间红了,尴尬地把铜钱塞回怀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己经不在唐朝了——从周围人的衣着就能看出来,这里的人穿着和长安截然不同。有穿着圆领袍的文士,袍子的颜色素雅,袖口宽大;有穿着首缀的商人,布料看起来很讲究,腰间系着玉带;还有几个年轻人,穿着类似后世“背心”的半臂,露出结实的胳膊,手里拿着糖人,说说笑笑地走过。这场景,分明就是他在历史书上见过的《清明上河图》!
“敢问这位兄台,此处是何地界?”马骥拦住一个路过的书生,试着用唐音问道。
书生穿着一件青色襕衫,手里拿着一把折扇,听到马骥的口音,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兄台的口音好生古怪!此地乃是汴京的州桥,如今是大宋天圣年间,兄台莫非是从化外之地来的?”
“汴京?大宋?”马骥心里一惊——他竟然穿越到了宋朝!他看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心里又惊又喜。唐朝的恢弘大气让他震撼,而宋朝的市井繁华,却带着一种更细腻、更贴近生活的烟火气。
他跟着人流往前走,越走越觉得新奇。街边的说书人拍着惊堂木,正在讲“武松打虎”的故事,周围的听众听得入迷,时不时发出阵阵喝彩;杂技艺人在空地上吞刀吐火,火光映着他的脸,引得孩子们围着他跑;卖糖葫芦的小贩扛着一根插满糖葫芦的草杆,吆喝着“糖葫芦,酸甜可口的糖葫芦”,声音洪亮;还有卖面人的艺人,手指灵活地捏着面团,不一会儿就捏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引得孩子们争相购买。
马骥走到一个卖包子的摊位前,看着蒸笼里白白胖胖的包子,忍不住咽了咽口水。摊主是个中年妇人,见他眼巴巴地看着,笑着问:“郎君想吃包子?一文钱两个。”
马骥摸了摸空空的口袋,只好尴尬地摇了摇头。妇人看出了他的窘迫,从蒸笼里拿出两个包子,递给他:“没事,刚出锅的,给你尝尝鲜。”
“谢谢大娘!”马骥接过包子,咬了一口,热气和香气瞬间充满了口腔,皮软馅足,味道鲜美。他一边吃着包子,一边继续往前走,心里满是温暖——这宋朝的人,还挺善良的。
他走到桥边,靠在栏杆上,看着汴河里的漕船和两岸的灯火,心里感慨万千。从秦朝到唐朝,再到如今的宋朝,他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见证了不同朝代的繁华与落寞。而眼前的汴京,虽然没有长安的恢弘,却有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让他觉得格外亲切。
他摸了摸胸口的挂坠,那玩意儿不知何时变得温热,光芒柔和,像是在贪婪地吸收着这市井的烟火气。马骥能感觉到,挂坠对这种贴近生活的能量很感兴趣,与吸收盛唐艺术能量时的炽热不同,这次的温暖更加细腻,更加平和。
“原来宋朝的繁华,是这样的。”马骥笑着想,手里的包子还冒着热气,他看着眼前的灯火、人声、食物的香气,忽然觉得,能穿越到这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时代,也是一种幸运。
(http://www.220book.com/book/6S9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