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策
第三卷:凤栖宸极
第十七章:璇玑图正传
第二十七节:金镰割穗·麦垛旁的试镰宴与跨疆信
西疆的晨光刚漫过麦田,阿古拉就举着新镰刀站在了田埂上——麦穗沉得压弯了秆,金黄的穗子上还沾着晨露,风一吹,麦浪滚得比去年宽了两丈,是沈砚秋送来的高产麦种结的实果。
“割麦喽!”阿古拉喊了一声,手里的镰刀贴着地面一扫,一捆麦子“哗啦”倒在怀里,切口齐整得像用尺量过。索南带着部落的人跟在后面,新镰快得很,没半个时辰,田埂旁就堆起了三个麦垛,比去年同期多收了近一捆。
小巴图领着扫盲班的孩子,挎着小布兜拾麦穗,看见李铁匠赶着马车过来,车斗里装着剩下的小锄头和两把新镰,赶紧蹦过去:“李大叔!你来得正好!我们正割麦呢,快来看我们的新镰多利!”
李铁匠跳下车,看着满地的麦垛,眼睛都首了:“好家伙!这麦长得比清河的还壮!我路上遇见何老板,他说内地用你们的麦种,今年也多收了三成,都夸西疆的种好!”
正说着,林巧提着个竹篮过来,里面装着刚烙的新麦饼,还热乎着:“先吃块饼垫垫,等收完这一垄,咱们就开试镰宴!”
麦收收得比往年快,不到午时就割完了半块田。牧民们把麦捆搬到晒谷场,用新做的打麦机脱粒,麦粒落在竹筛里,颗颗。阿古拉抓了一把,放在嘴里嚼了嚼,甜得眯起眼:“比去年的麦香!今年肯定能存够冬粮,还能多换点内地的布!”
试镰宴就设在晒谷场旁,火堆上架着铜锅,锅里煮着新麦粥,旁边摆着酱菜布包、沙棘果干和薄荷茶。何老板也赶来了,还带了周织工新织的粗布,上面印着麦穗纹:“这布是用你们的麦种换的清河棉,织出来耐穿,特意给你们送几匹,当麦收的贺礼!”
索南拿起布,摸了摸,笑着说:“正好给娃做新衣裳!今年麦收多,娃们也能穿新布了!”
李铁匠坐在火堆旁,喝着薄荷茶,吃着麦饼,听牧民们说今年的收成,突然拍了下大腿:“我回去就跟清河的农户说,让他们多换你们的麦种!你们的镰好、种好,日子过得比谁都踏实!”
小巴图捧着他画的麦收图,凑到李铁匠跟前:“李大叔,你帮我把这个带给任瑶姨母好不好?画里有我们割麦的样子,还有新镰刀和新布,告诉她我们今年肯定大丰收!”
李铁匠接过画,小心地折好放进怀里:“放心!我准送到!说不定任瑶大人还会给你们回信,送更多好东西呢!”
太阳偏西时,晒谷场的麦粒堆成了小山,牧民们开始往麦囤里装麦,巴特尔按去年的法子,在麦囤底撒了层盐粒:“今年有盐粒护着,麦种肯定不会霉,明年还种这高产麦!”
林巧帮着清点收成,对萧承煜和沈砚秋说:“比去年多收了近五石!按这个数,牧民们冬粮够了,还能换两匹周织工的布,再存点飞钱票,明年就能种更多薄荷和益母草。”
萧承煜点点头,看着麦囤旁笑闹的牧民,心里踏实得很——从春天送麦种,到夏天备镰刀,再到现在的麦收,西疆的日子就像这麦粒,一颗比一颗实,一颗比一颗甜。
晚上,沈砚秋给任瑶写了封奏报,里面夹着小巴图的画,还有一小袋新收的麦粒。奏报里写:“西疆麦收毕,亩产比去年增三成,牧民们用盐粒存麦,用飞钱票订布,试镰宴上喝着薄荷茶,吃着酱菜麦饭,都说这是最好的一年。”
信差骑着快马远去,马背上的布袋里,装着西疆的麦粒、小巴图的画,还有牧民们托带的话——想让京城的孩子们也尝尝西疆的新麦,想让内地的农户也种上西疆的高产种。
晒谷场的火堆还没灭,牧民们围着火堆唱歌,歌词里唱着“金镰割穗满仓囤,飞钱票子串乾坤,盐粒护麦香千里,大月的日子比蜜纯”。歌声飘在麦囤上空,落在新收的麦粒上,裹在带着盐粒香的风里——那是西疆的丰收,是用镰刀割出来的,用符号记下来的,用飞钱票串起来的,最实在、最暖心的日子。
第二十八节:布换麦种·晒谷场的符号抵账与顺路捎信
晒谷场的麦囤还堆得冒尖,就听见“轱辘轱辘”的马车声——周织工的布车来了,车厢两侧绑着新染的藏青粗布,还堆着几个酱菜坛,是何老板托他捎给索南的不辣酱菜。
“阿古拉老哥!索南老哥!”周织工跳下车,手里攥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上面是上次画的“布换麦种”凭证:画着两匹布换一斗麦种,旁边盖着他的商号印和西疆的盐粒印,“我按约定来换麦种!带了二十匹布,该换十斗,另外还多带了五坛酱菜,想再换两斗,给清河的农户试种!”
阿古拉刚把最后一袋麦种倒进囤里,拍了拍手:“没问题!可今年的麦种金贵,得匀着来——盐场要留五斗,草药田旁的小块地要种两斗,剩下的五斗给你,酱菜我们收下,麦种下次再补,行不?”
周织工有点急:“我回去还得赶在秋收前把麦种分给农户,下次再来就晚了……要不这样,我再给你们留三匹布,抵一斗麦种,剩下的一斗,我写个‘欠种条’,下次带更多布来还,行不行?”
索南蹲在麦囤旁,摸了摸麦粒,皱着眉:“布我们不缺,上次李铁匠送的镰刀还够使……”
“有办法!”小巴图抱着个装薄荷茶包的布兜跑过来,他刚帮林巧晒完茶包,听见两人的话,赶紧掏出炭笔在纸上画:左边画三匹布、五坛酱菜、十包薄荷茶包,右边画七斗麦种,中间画个箭头(代表换),角落画个盐粒印和商号印(代表两边都认),“周大叔,你用布、酱菜加茶包换,茶包内地夏天好卖,比布还值!”
林巧也凑过来,打开布兜:“这茶包是新晒的,加了点沙棘果干,更甜,你带回去,不仅能换麦种的钱,还能多赚点。”
周织工拿起一包茶包闻了闻,甜香混着薄荷的清凉,眼睛一亮:“行!就按你画的来!茶包我带十包,抵一斗麦种,这样正好换七斗,不用欠了!”
阿古拉赶紧让牧民们称麦种,七斗麦粒装在粗布袋里,每个袋子上都贴着小巴图画的符号:画个麦粒(代表麦种)、茶包(代表换的东西),省得路上弄混。
周织工刚要装车,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张纸条,递给林巧:“这是卫大人托我带的信,说让你多采点沙棘果,秋天会派药商来收,做治咳嗽的药膏,用飞钱票结账,比换布还方便。”
林巧接过信,上面是卫昭仪的字迹,还夹着张草药图,画着沙棘果和薄荷的搭配用法,心里暖暖的:“谢谢卫大人!我这就去告诉牧民们,让他们多晒点果干。”
太阳快落山时,周织工的马车装满了麦种和茶包,车辕上挂着小巴图画的换物凭证。他挥着鞭子,笑着喊:“我回去就把麦种分给农户,等秋收了,带清河的新麦来给你们尝尝!”
阿古拉和索南送他到路口,索南递给他袋新烤的麦饼:“路上吃,这麦饼加了沙棘果干,甜得很!”
小巴图突然追上去,塞给他一张画:“周大叔,把这个带给任瑶姨母!画里有麦囤、布车和茶包,告诉她我们用麦种换了好多好东西,今年冬天肯定暖和!”
周织工接过画,小心地放进怀里:“放心!我准送到,说不定任瑶大人还会给你回信,送京城的糖人呢!”
马车渐渐远去,晒谷场的麦囤在夕阳下泛着金红的光,林巧和小巴图蹲在麦囤旁,数着剩下的麦种:“盐场五斗,草药田两斗,正好够种,明年还能收更多。”
索南的媳妇送来碗麦粥,里面加了点酱菜:“快喝点粥,这酱菜配麦粥,香得很!”
风掠过晒谷场,带着麦粒的香、酱菜的咸、茶包的甜,远处的毡房里亮起了灯,牧民们的笑声飘在风里——西疆的日子,就像这晒谷场的麦囤,装着换回来的布和茶包,记着画满符号的凭证,裹着远方捎来的信,一天比一天沉实,一天比一天暖。
第三卷·凤栖宸极 第十七章:璇玑图正传
第二十九节:秋播核种·账册里的鸾鸟纹与胎记信
西疆的秋阳刚把田埂晒得发烫,沈砚秋的算筹就在青石板上摆开了长阵——按璇玑省的秋播新规,每个村落的“麦种发放账”都要经“三验”:验领种人手印、验土地丈量数、验实际播撒量,她带着张瑾和小巴图,己经在阿古拉部落周边连核了西天,今天轮到最偏远的清水村。
“沈大人,这账不对!”小巴图抱着本卷边卷角的账册跑过来,纸页上沾着麦麸和泥点,他用炭笔指着其中一页:“清水村领了三十斗种,账上画三十个麦斗,可我昨天跟着老周叔去田里看,播下去的麦种连二十斗都不到,剩下的十斗去哪了?”
沈砚秋放下手里的粗瓷量斗,从布兜里掏出个小布袋——里面是卫昭仪给的“辨种草”,晒干后揉碎撒在麦种上,好种会沾着草屑,瘪粒则不会。她跟着小巴图往清水村的麦地里走,刚到田埂口,就见村丞李老实带着几个农户往草垛里藏东西,布袋口露出的麦种粒,白得发亮,正是今年西疆的高产种。
“李村丞,藏什么呢?”张瑾翻身下马,声音里带着冷意。李老实身子一僵,赶紧把布袋往身后藏:“没、没藏啥,就是点陈麦,留着喂鸡的。”
沈砚秋没说话,走过去捡起掉在地上的一粒麦种,放进辨种草屑里,麦种立刻裹上了一层绿:“这是今年的新种,不是陈麦。按《互助粮账律》,私藏高产麦种超过一斗,就要罚修渠半年,你这袋最少五斗,该怎么算?”
李老实“扑通”跪下,膝盖砸在硬邦邦的田埂上:“沈大人饶命!是我糊涂!想着留几斗好种,明年自家多种点,给娃换件新布衫……”
“你自家多种了,其他农户呢?”旁边的老周叔红了眼,手里攥着个空布袋,“我家领了两斗种,播下去才发现混了三成瘪粒,问李村丞要补的,他说‘种完了,没多余的’,原来都被他藏起来了!”
正吵着,驿站的驿卒骑着快马奔来,手里举着个用油布包得严实的信匣:“沈大人!京城来的急信,任瑶大人亲笔!”
沈砚秋拆开信匣,里面躺着两封 letter,一封是折叠整齐的奏报,另一封是用红绸包着的小帕子。奏报里写着秋播的统筹安排,末了加了段小字:“阿鸾于上月诞女,左肩有鸾鸟胎记,红纹如雀,与我幼时所带胎记分毫不差。这孩子抓周时,满案的金银玉器都不碰,偏攥着你送的那袋西疆麦种不放,还把算筹扒拉到地上,阿鸾笑说,是要接咱们璇玑司的‘账’。”
她展开红绸里的帕子,米白色的粗布上,用绛色丝线绣着只小小的鸾鸟,鸟爪下还勾着三粒麦种,针脚有点歪,像是阿鸾亲手绣的——帕子边角绣着个“瑶”字,是嫡孙女的小名,随了任瑶的“瑶”。
“李村丞,你看这个。”沈砚秋把帕子递到李老实面前,“这是任瑶大人嫡孙女的帕子,孩子才满月,就跟西疆的麦种绑在了一起。你私藏的不是麦种,是这孩子以后要护的民生,是大月的根。”
李老实盯着帕子上的鸾鸟,眼泪突然掉下来:“我、我这就把藏的麦种都交出来!还、还把我家的两斗陈麦也拿出来,掺在好种里分给老周叔他们!”
沈砚秋让小巴图跟着李老实去取种,自己则把奏报和帕子铺在田埂上,给张瑾和农户们念:“任瑶大人说,今年秋播要是每个村都能账实相符,明年麦收后,就把她嫡孙女抱来西疆,让孩子摸一摸咱们种的麦。”
老周叔听完,搓着手笑:“那好!那我们更得把麦种种好,让小瑶姑娘看看,西疆的麦长得比京城的还壮!”
傍晚时,清水村的麦种终于补完了。小巴图把鸾鸟帕子的图案画在了账册最后一页,旁边写着“三十斗种,全播完,无剩余”,还盖了个盐粒印——是他从沈砚秋的布兜里偷拿的盐粒,按在墨汁里印上去的,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官印都实在。
沈砚秋把帕子小心叠回红绸里,放进贴身的布兜。风里带着刚播下的麦种香,混着远处晒谷场飘来的沙棘果干味,她想起任瑶信里的话:“胎记是血脉,麦种是民生,两样都不能断。”
第三十节:护粮传帕·戈壁上的弯刀痕与鸾鸟符
西疆的戈壁刚起第一阵寒风,周织工的布车就裹着沙粒冲进了补给站——车辕上的藏青粗布被划了道大口子,露出里面染血的羊毛,他手里攥着半块生锈的弯刀碎片,刃口上的狼头纹和去年萧承煜捡到的那块,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沈大人!突厥人!”周织工瘫在补给站的土炕上,喝了三碗薄荷茶才喘匀气,“我从龟兹回来,走暗路的时候,遇到十几个蒙面人,抢了五匹布,还说‘冬天就来抢你们的麦囤’,我趁他们分赃,砍了其中一个人的刀,这碎片上的狼头,就是乌力部落的标记!”
沈砚秋接过碎片,指尖蹭过上面的锈迹,心里一沉——秋播刚完,麦种都埋在地里,要是乌力真来抢粮,西疆的冬粮和明年的收成,就全完了。她立刻让人去叫萧承煜和张瑾,自己则从布兜里掏出那方鸾鸟帕子,铺在补给站的木桌上。
帕子上的鸾鸟在油灯下泛着微光,鸟爪下的麦种像三颗小小的星。沈砚秋摸着帕子上的针脚,想起任瑶信里说的“小瑶姑娘攥着麦种不放”,突然有了主意。
“萧公子,张大人,咱们得把粮道往南挪。”她指着舆图上的红柳枝丛,“从这里到黑风口,有牧民的老毡房可以做掩护,还能利用去年顾将军挖的储粮窖,把冬粮先藏进去。”
萧承煜点点头,手指在舆图上划了条线:“我带五百骑兵去暗路巡逻,阿古拉的部落己经答应派三十个牧民当向导,他们熟悉戈壁的沙路,能提前发现突厥人的踪迹。”
张瑾却皱着眉:“护粮队只有三百人,要是乌力来的人多,咱们守不住粮窖怎么办?”
沈砚秋拿起鸾鸟帕子,走到补给站门口,对着外面的护粮队和牧民喊:“大家看这个!这是任瑶大人嫡孙女的帕子,孩子左肩有鸾鸟胎记,跟任瑶大人小时候一模一样。这帕子上绣着麦种,就是说,咱们护的不是粮,是这孩子以后要守的日子,是大月的麦浪。”
护粮队里的李大牛第一个站出来,手里攥着把锄头:“沈大人放心!我去年用西疆的麦种多收了两石粮,今年说什么也不能让突厥人抢了粮!我带十个兄弟去粮窖守着,就算拼了命,也得护住麦种!”
“我们也去!”十几个牧民齐声喊,手里拿着弯刀和套索,“小瑶姑娘还没来过西疆,我们得种出最好的麦等着她!”
沈砚秋把帕子交给张瑾:“你带着这帕子,去粮窖当符。要是遇到突厥人,就把帕子挂在粮窖门口,告诉他们,这是大月民生的符,谁碰谁死。”
张瑾接过帕子,紧紧攥在手里:“我一定护住粮,护住这帕子,不让小瑶姑娘失望。”
第二天一早,护粮队分两路出发:萧承煜带骑兵去暗路巡逻,张瑾带护粮队和牧民去藏粮。周织工也跟着去了,他把帕子上的鸾鸟图案画在了每辆粮车的布帘上,红绸线勾的鸾鸟,在戈壁的风沙里飘着,像一团团小小的火。
沈砚秋留在补给站,给任瑶写回信,信里夹着一小撮西疆的麦种,还有张小巴图画的画——画里有粮车、鸾鸟帕子、牧民和护粮队,旁边写着:“小瑶姑娘的帕子成了护粮符,大家都说,这是鸾鸟护麦,是好兆头。”
信差刚要出发,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是萧承煜的骑兵回来了,后面跟着几个突厥俘虏。萧承煜跳下马,手里拿着块新的弯刀碎片:“乌力的人在暗路设了埋伏,被我们打跑了,这碎片上的狼头纹,跟之前的一样,他们肯定还会来。”
沈砚秋把回信递给信差,又把鸾鸟帕子从张瑾手里拿过来,挂在补给站的旗杆上:“让突厥人看看,这是大月的符,有这符在,他们抢不走一粒麦。”
夕阳西下时,旗杆上的帕子被风吹得猎猎作响,鸾鸟纹在暮色里格外清晰。牧民们围着篝火唱歌,歌词里加了新的句子:“鸾鸟帕子飘,麦种睡得香,突厥来了也不怕,护粮护到地老天荒。”
沈砚秋坐在篝火旁,手里攥着那撮麦种,想起任瑶信里的胎记,想起小瑶姑娘抓着麦种的样子——她知道,这帕子、这麦种、这胎记,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物件和印记,是传承,是民生的根,是不管风沙多大、敌人多凶,都能让大月的麦浪一首长下去的底气。
夜风里,远处的粮窖方向传来几声狗吠,那是护粮队在巡逻。沈砚秋把麦种放进布兜,和鸾鸟帕子放在一起,心里踏实得很——有这两样东西在,西疆的冬粮,能守住;明年的麦种,能发芽;小瑶姑娘以后来西疆看到的麦浪,会比任何时候都宽,都壮。
呦呼2349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SZ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