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书仪紧跟着老周,借着夜色掩护穿过横浜路的断壁残垣。当她终于踏进上海城南安全区的边界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呼吸一滞。成千上万的难民如同沙丁鱼般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空气中弥漫着汗味、药味和粥食的温热气息。
"记住这里的规矩,"老周压低声音说,"饶家驹神父的管理体系就是这里的生命线。"他指了指远处正在分发竹片的人群:"看到没有?那是点春堂的施粥点。"
沈书仪顺着他的指引望去,只见豫园的点春堂前摆着六个硕大的粥缸,难民们正有序地排队领取粥食。每个领过粥的人都会交回一个竹片——那被称为"粥筹"的凭证,防止重复领取。她注意到几个臂缠袖章的工作人员正在维持秩序,其中一人正在记录着什么。
"他们是区长下属的给养组,"老周解释道,"整个安全区被分成九个区,每个区都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他带着沈书仪穿过人群,示意她注意那些正在工作的各类人员:卫生组的工作人员在喷洒消毒药水,医务组正在帐篷里为伤员换药,甚至还有警察在调解纠纷。
在安全区深处,他们看到了一座简易学校,孩子们正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旁边的手工工厂里,妇女们正在缝制衣物。老周低声说:"这里不只是避难所,更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沈书仪握紧了藏在衣襟里的证词记录,忽然明白这就是她要守护的——不仅是生命,更是文明的火种。
她看到一个戴着十字架的外国神父正在与中方助手商讨难民安置方案。"上海拉贝"、"中国的辛德勒"——后来人给他的称号此刻尚未诞生。但在沈书仪眼前的这个人,正在缔造人类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庇护奇迹。他用法语、中文和日语在各方势力间周旋,就像在刀尖上舞蹈的外交家,而赌注是三十万条鲜活的生命。
《拉贝日记》里十数次出现的那个名字,此刻正真实地站在泥泞中布置防疫工作。他创建的难民区不仅是地理上的安全岛,更成为了绝望中的精神灯塔。八十多年后的史书或许会遗忘这个瞬间,但历史永远记得,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曾有人用跨越国界的大爱,守护了人类文明最后的微光。饶家驹三个字,本该与拉贝、辛德勒同样镌刻在人类共同的记忆丰碑之上。
"我们得去找区长登记,"老周打断她的思绪,"记住你的新身份:你是从闸北逃难来的小学教师。"
沈书仪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点春堂前的施粥场景。那些捧着粥碗的双手,那些领取粥筹时小心翼翼的动作,都在诉说着生存的坚韧。她知道,自己带来的证词,就是要让这样的生命之火继续燃烧下去。
就在他们准备前往区长处登记时,沈书仪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形迹可疑的人。那人穿着难民的衣服,却不时警惕地观察着西周,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属于难民的狡黠。沈书仪心中一紧,悄悄碰了碰老周。老周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微微皱起了眉头。他们没有打草惊蛇,而是不动声色地跟在那人后面。只见那人鬼鬼祟祟地朝着安全区边缘走去,似乎在和什么人接头。沈书仪和老周交换了一个眼神,决定暗中查探。那人与另一个神秘人碰面低声交谈,原来这两人竟是汉奸,企图破坏安全区的秩序。老周迅速制服了他们,将其扭送到安全区的治安处。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魂穿1937刀尖上的历史(http://www.220book.com/book/6T5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