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晓露的考研真题集,手机就“叮咚”响了——是路遥发来的消息:“卷草纹再调15度更顺,像晨光绕着老棉线那样软”,附了张新的调整图,红笔标着的弧线旁,画了根缠在铅笔上的“时光棉线”,棉线尾端还画了个小小的猫爪,活像昨晚早餐会的纹样续篇。
晓露的指尖蹭过屏幕,心跳比背英语作文还快——昨晚改稿时她就觉得弧度差了点,没想到路遥刚好发来调整建议,像两人共用了一根“纹样雷达”。林晓凑过来一瞅,笑出了声:“哟,路老师这‘早安改稿提醒’,比你的考研闹钟还准时!你昨晚说弧度‘差口气’,他今早就补了,这默契比我和你背政治考点还同步!”
“谁跟他默契了!”晓露嘴硬,却把手机抱在怀里,翻出昨晚带回的“时光棉线”——那根帮外婆画刺绣的老棉线,现在绕在铅笔上,刚好弯出15度的弧度,和路遥的调整图一模一样。她咬着笔杆,在草稿纸边缘画了个“棉线绕笔”的小画,旁边写“15度=老棉线的软度”,比考研笔记记得还认真。
“别画了!赶紧回复啊!”林晓抢过手机,点开输入框,“就说‘收到!棉线量过了,刚好15度~’,加个猫爪表情,比你写考研论述题还简洁!”晓露夺回手机,删了又改,最后发:“谢谢路老师!我用时光棉线量过了,弧度刚好软——改完发您~”后面加了个小小的棉线表情,又怕太刻意,想删掉时,“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突然跳了出来。
“哇!量子纠缠式输入!”林晓拍着桌子,“上次是碰手,这次是同步输入,下次是不是要同步改稿了?”晓露没理她,盯着屏幕——路遥发来了:“别急,改完歇会儿,中午煮南瓜粥,养胃——老陈刚才问,能不能加豆沙面包,说昨晚没吃够。”
“哈哈哈哈!老陈这吃货属性,比我妈催我吃早餐还执着!”林晓笑得首揉肚子,“你回复‘面包我带,粥里加红枣’,顺便问他‘南瓜粥的弧度像不像卷草纹’,把纹样梗玩到底!”晓露被逗笑,真的这么回复了,刚发送,就见路遥秒回了个“南瓜粥卷草纹”的手绘小图,粥沿的弧线刚好15度。
与此同时,工作室里,路遥盯着晓露的回复,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老陈凑过来,抢过他手里的红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啃豆沙面包的小人:“你这老小子,看消息笑的褶子比你设计稿的卷草纹还多!不就是小丫头说带面包吗?比当年你中标时还开心!”
“谁开心了?”路遥把手机放在青瓷茶杯旁,杯沿的细雾刚好漫过屏幕上的“棉线表情”,“我是觉得,这棉线量弧度比尺子准,像老时光的刻度——当年帮晓露外婆画刺绣,就是用它量的15度,现在晓露也用,巧了。”
“巧什么巧!”老陈翻出《1987年纹样集》,指着某页,“你看这页的‘软态卷草纹’,作者“李昀轲”推荐阅读《我的灵魂女友太可爱》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当年你批注的‘15度老棉线弧度’,现在小丫头改的稿刚好对上,这是‘跨时空纹样默契’,比你那破项目有意思多了!”他突然压低声音,“说真的,你是不是早就想加回小丫头,故意找‘弧度’当借口?”
路遥的耳朵尖有点红,拿起晓露昨晚改的稿,和自己的草稿拼在一起——两道15度的弧线刚好重合,像老棉线绕着新毛线,缠成了个暖乎乎的圈。“什么借口,”他小声说,“是纹样真的要调,小丫头的设计……比我年轻时活泛。”
“哟,还嘴硬!”老陈笑着拍他的肩膀,“中午南瓜粥多加点水,别像上次煮小米粥似的,熬成豆沙面包酱——小丫头胃不好,林晓还等着蹭粥背考点呢!”
晓露这边,改完稿刚要拍照,林晓突然抢过草稿纸,在角落画了本打开的考研真题集:“加个‘考研考点认证’!就说‘15度卷草纹=考研高频考点,路老师批注权威’!我要发朋友圈,让同学们都知道‘纹样早餐会附赠考研押题’!”
“林晓!”晓露急得抢草稿纸,却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温牛奶——牛奶洒在草稿纸边缘,刚好漫过那道15度的弧线,晕成了软乎乎的暖黄色,像晨光里的老棉线。她赶紧用纸巾擦,却见路遥发来了消息:“改完了吗?别累着,我把粥锅插上电了——对了,牛奶喝完没?胃不好别空腹改稿。”
晓露盯着“牛奶”两个字,眼眶有点热——昨晚早餐会她只喝了半杯,没想到他记着。她拿起手机,拍了张“牛奶晕染卷草纹”的照片发过去,附言:“牛奶洒了点,刚好给卷草纹加了‘暖边’——马上改完,带面包来!”
路遥收到照片时,老陈正蹲在门口剥豆沙面包的包装纸。他举起手机给老陈看:“你看,小丫头把牛奶洒在稿上,倒像我当年画的‘暖边卷草纹’。”老陈凑过来,咬了口面包:“这哪是洒了,是‘纹样点睛’!比你用红笔批注还好看——中午粥里加红枣,给小丫头补补,她改稿熬的夜,比我当年批学生作业还多!”
晓露改完稿,把照片发过去,又忍不住翻出手机里存的“逛路遥空间记录”截图——满屏都是对他设计草稿的点赞,最新一条是昨天的“南瓜粥预告”,她也点了赞。她犹豫了会儿,把截图发成朋友圈,设置“仅自己可见”,配文:“15度的弧度,刚好装下没说的在意”,然后抱着面包,拉着林晓往工作室跑——南瓜粥的香气,好像己经飘出了老城区的巷口。
阳光渐渐暖了,手机屏幕上的消息还在来回:“稿收到了,弧度刚好”“面包带了三个,老陈一个”“粥里加了红枣,等你”“林晓说要背考点,别忘带真题集”。那些藏在15度弧线里的小默契,像老棉线绕着新毛线,把“删与加的忐忑”,都揉成了满是纹样和暖意的日常——原来最好的重连,从不是轰轰烈烈的道歉,而是像这样,借着一道弧线、一杯牛奶、一碗粥,把彼此的在意,都调成刚好的软度。
(http://www.220book.com/book/6U5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