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镇的春天总带着股醒人的潮气。镇东头的河水解了冻,“哗啦啦” 地淌着,把岸边的柳梢泡得发绿;秦家老院的国槐抽了新芽,嫩黄的叶子裹着绒毛,风一吹就晃,像无数只小手在打招呼。小槐穿着件鹅黄色的小褂子,手里攥着根柳枝,在院里追着蝴蝶跑,笑声混着院角月季的甜香,漫得满院都是。
顾盼站在廊下,手里拿着本《乡村文化站运营手册》,正对着上面的课程表琢磨。自从去年秋天把夜校改成 “榆镇乡村文化站”,她就没闲过 —— 白天要给街坊们上农业技术课,晚上还要组织 “农闲剧场”,有时候忙到半夜,秦向东总说 “别累着”,可她看着大家眼里的光,就觉得浑身是劲。
“妈!我把《白毛女》的剧本改好了!” 秦书月抱着个笔记本跑进来,头发上还沾着片柳叶,“我把里面的台词改得更接地气了,王大婶说她能演喜儿她娘!”
顾盼笑着接过剧本,指尖划过纸上的字迹 —— 秦书月毕业后就留在了镇中学当语文老师,同时还兼任文化站的 “戏剧指导”,每天放学后就往文化站跑,比谁都上心。“改得挺好,明天让大家先排排看,有不合适的再调整。”
正说着,秦向东推着辆崭新的 “永久” 牌自行车走进院,车把上挂着个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爸!” 小槐立刻扑过去,抱住他的腿,“你说好给我带糖画的!”
“少不了你的。” 秦向东弯腰抱起儿子,从布包里掏出个孙悟空糖画,递到他手里,又从包里拿出份文件,递给顾盼,“医疗器械厂的长期合同签下来了,以后每个月都有固定订单,分厂的工人不用再担心没活干了。”
顾盼接过合同,看着上面的大红公章,心里踏实得很。这一年来,秦记机械分厂的名声越来越响,不仅给医疗器械厂供货,还接了不少外地的订单,连邻县的小作坊都来请教技术,秦向东也成了榆镇有名的 “技术能人”。
“对了,” 秦向东把小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去玩,“周站长早上来电话,说区里要评选‘乡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让咱们文化站准备材料,他说咱们的‘农闲剧场’和农业技术课,在区里都出了名。”
顾盼眼睛一亮:“真的?那咱们得好好准备,争取拿个奖回来!”
秦书月在一旁笑着说:“肯定能拿奖!上次区里的领导来视察,看了咱们排的《雷雨》,还夸咱们接地气呢!”
下午,顾盼去文化站整理材料,刚走到门口,就看见王大婶带着几个妇女在打扫院子,柱子也在帮忙修舞台的木板。“顾老师来了!” 王大婶笑着迎上来,“我们想着把院子收拾干净点,等会儿孩子们要来排练,别磕着碰着。”
顾盼点点头,心里暖烘烘的。文化站能有今天,离不开大家的帮忙 —— 王大婶负责组织妇女排练,柱子帮忙修修补补,虎头小子则成了 “音响师”,把家里的收音机拿来当伴奏,连镇上的老艺人都主动来教大家唱梆子戏,日子过得热热闹闹的。
正整理着材料,忽然听见外面传来自行车铃铛声,顾盼抬头一看,是刘春兰和刘芳来了!刘春兰穿着件新做的蓝布褂子,气色比去年好多了,刘芳则拎着个果篮,笑着走进来:“顾盼姐,我们来看看你们,顺便给小槐带了点城里的点心。”
“快进来坐!” 顾盼赶紧迎上去,“怎么突然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
刘春兰笑着说:“芳儿今天休息,说想回榆镇看看,我也想小槐了,就跟着来了。”
两人走进文化站,看着院里热闹的场景,刘芳忍不住感叹:“顾盼姐,你们把文化站办得真好,比市里的社区活动中心还热闹!”
顾盼笑着说:“都是大家一起帮忙,人多力量大嘛。对了,刘姨,小槐在院里玩呢,你快去看看他吧。”
刘春兰点点头,快步往院里走,刚到门口就看见小槐,立刻喊:“小槐!奶奶来看你了!”
小槐听见声音,立刻跑过来,扑进刘春兰怀里:“刘奶奶!你怎么才来呀?我都想你了!”
刘春兰抱着孙子,眼里满是笑意,从包里掏出个布偶兔子,递给小槐:“这是奶奶给你买的,喜欢吗?”
小槐点点头,抱着布偶兔子,笑得合不拢嘴。
晚上,秦家老院格外热闹,秦向东做了一桌子菜,刘芳则给大家讲市里的新鲜事,说医院最近引进了新设备,还说想介绍几个医生来榆镇给大家做体检。“要是能让市里的医生来给大家体检就好了,” 顾盼笑着说,“好多老人都舍不得去市里看病,总说没事,其实心里都惦记着。”
刘芳点点头:“我回去跟领导说说,争取下个月就来,每时每刻都很好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到时候在文化站设个体检点,方便大家。”
秦向东在一旁说:“体检的场地和桌椅我来准备,保证让医生们舒舒服服的。”
刘春兰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欣慰:“你们现在日子过得真好,我也就放心了。芳儿,你以后要多向顾盼姐和向东学习,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刘芳点点头:“我知道,我会的。”
第二天,顾盼带着文化站的材料去区里申报 “先进单位”,周站长亲自接待了她,看着材料上的照片和文字,笑着说:“顾盼,你们做得真好,这些材料很详实,肯定能通过评审。对了,区里还想让你在表彰大会上发言,给其他乡镇的文化站分享经验呢。”
顾盼愣了一下:“让我发言?我…… 我怕说不好。”
周站长拍拍她的肩膀:“别怕,你就说说文化站的日常,说说大家的故事,真实的东西最有力量。”
顾盼点点头,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她想起刚办扫盲班的时候,自己连在人前说话都不敢,如今却能站在区里的表彰大会上发言,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
回到榆镇,顾盼把要发言的事告诉了大家,王大婶立刻说:“顾老师,你放心说,我们都支持你!到时候我们也去区里,给你加油!”
秦书月也说:“我帮你写发言稿,保证写得既真实又感人!”
接下来的几天,顾盼一边忙着文化站的日常工作,一边排练发言稿,秦向东则帮她修改,给她提意见。“你就说咱们怎么从扫盲班变成文化站的,怎么让大家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些都是最真实的,比什么都好。” 秦向东看着她说。
顾盼点点头,把发言稿里的华丽辞藻都删掉,换成了大家的真实故事 —— 王大婶从不会写名字到能给远方的儿子写信,柱子从待业青年到分厂技术骨干,虎头小子从逃课捣蛋到成为文化站的 “得力助手”,每一个故事都透着生活的烟火气。
表彰大会那天,顾盼穿着秦向东给她买的浅粉色的确良衬衫,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 —— 王大婶、柱子、虎头小子,还有秦向东和秦书月,心里忽然不紧张了。她缓缓开口,把文化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的时候,台下时不时传来掌声,还有人悄悄抹眼泪。
发言结束后,区领导亲自给顾盼颁发了 “先进单位” 奖牌,还说要把榆镇文化站的经验在全区推广。顾盼拿着奖牌,心里满是骄傲 ——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荣誉,是所有榆镇人的荣誉。
回到榆镇,大家在文化站办了个庆祝会,王大婶做了红烧肉,柱子买了鞭炮,虎头小子还组织孩子们表演了节目,热闹得像过年一样。顾盼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觉得,自己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当年留在榆镇,和秦向东一起,为大家做点实事。
没过多久,刘芳就带着市里的医生来榆镇体检了。文化站里挤满了人,老人们排着队,脸上满是期待。秦向东和柱子帮忙维持秩序,秦书月则帮医生登记信息,顾盼和刘春兰给大家递水,整个文化站都充满了温情。
体检结束后,医生对顾盼说:“你们榆镇的老百姓真幸福,有这么好的文化站,还有这么热心的人。”
顾盼笑着说:“都是应该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这天晚上,顾盼和秦向东坐在院里的槐树下,看着天上的月亮,小槐己经睡熟了,躺在秦向东怀里,嘴角还挂着笑。“向东哥,” 顾盼轻声说,“你说咱们以后还能做些什么?”
秦向东想了想,说:“我想把分厂扩大,再招些工人,让更多的人能在家门口上班;你呢,就把文化站办得更好,多开些大家需要的课,比如电脑课,现在城里都流行用电脑了,咱们也不能落后。”
顾盼眼睛一亮:“好啊!我还想办个‘图书角’,让孩子们能随时来看书,不用总等着图书馆开门。”
秦向东笑着点头:“都好,咱们一步步来,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月光温柔地落在两人身上,落在院里的月季上,落在熟睡的小槐脸上。远处的文化站静悄悄的,只有门口的红灯笼亮着,像一颗守望的星。顾盼靠在秦向东肩上,听着他有力的心跳,忽然觉得,未来就像这春风里的榆镇,充满了希望和生机,只要他们一起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她想起刚到秦家的那个雪天,想起扫盲班的第一堂课,想起秦向东办分厂时的艰难,想起文化站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片段都像一颗珍珠,串起了她和秦向东的幸福生活,也串起了榆镇人的美好未来。
风里带着月季的甜香,带着河水的潮气,带着文化站里孩子们的笑声,在榆镇的春夜里轻轻流淌。顾盼知道,不管未来有多少风雨,只要有秦向东在,有大家在,榆镇的日子就会像这春天一样,永远充满新生和希望,永远温暖而明亮。
(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