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镇的春天总带着股醒人的潮气。镇东头的河水解了冻,“哗啦啦” 地淌着,把岸边的柳梢泡得发绿;秦家老院的国槐抽了新芽,嫩黄的叶子裹着绒毛,风一吹就晃,像无数只小手在打招呼。小槐穿着件鹅黄色的小褂子,手里攥着根柳枝,在院里追着蝴蝶跑,笑声混着院角月季的甜香,漫得满院都是。
顾盼站在廊下,手里拿着份《榆镇卫生所筹建方案》,正对着上面的条款琢磨。自从去年秋天刘芳提了建卫生所的想法,她就没闲过 —— 先是跟周站长去区里跑审批,又动员街坊们出主意,连秦向东都帮忙联系施工队,如今方案终于批下来了,就等着开春动工。
“妈!区里的医生来考察卫生所选址了!” 秦书月骑着自行车冲进院,车筐里的文件袋晃得厉害,“林伟己经去村口接了,让咱们赶紧去老庙那边等着!”
顾盼赶紧把方案叠好放进兜里,顺手拿起搭在廊柱上的外套:“小槐,跟妈妈去看医生叔叔好不好?”
小槐立刻扔下柳枝,扑进顾盼怀里:“好!我要跟医生叔叔说,我会自己刷牙了!”
秦老太太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个布包:“盼丫头,把这个带上,里面装了点糖果,给医生们尝尝。”
顾盼接过布包,笑着点头:“谢谢奶奶,我们走了。”
老庙在镇西头,以前是扫盲班的旧址,后来文化站搬了新址,这里就空了下来。顾盼和秦书月赶到时,林伟正陪着两位穿白大褂的医生站在院里,秦向东也从分厂赶来了,正拿着卷尺测量院子的尺寸。
“顾老师来了!” 穿白大褂的李医生笑着迎上来,手里还拿着份图纸,“我们看了你的方案,觉得老庙这个位置很好,交通方便,院子也宽敞,既能当诊疗室,还能隔出两间病房。”
顾盼赶紧递上布包:“李医生,辛苦你们跑一趟,这点糖果您拿着,尝尝榆镇的特产。”
李医生接过布包,笑着说:“谢谢顾老师,我们这次来,主要是看看现场,再跟你们商量下设备的事。区里能调配一些基础设备,像听诊器、血压计这些,但要是想配心电图机,还得你们自己想办法。”
秦向东放下卷尺,走过来:“心电图机的事您别担心,我跟医疗器械厂的厂长说过,他们能以成本价给咱们提供一台,等卫生所建好,我亲自去市里拉回来。”
李医生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有了心电图机,就能给老人们做常规检查,不用再往市里跑了。”
小槐拉着李医生的衣角,仰着头说:“医生叔叔,我能看看心电图机吗?我想知道它是不是跟电视一样,能出画面。”
大家都笑了,李医生蹲下来,摸了摸小槐的头:“等设备到了,叔叔第一个让你看好不好?”
小槐用力点头,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接下来的日子,卫生所的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秦向东找的施工队都是榆镇的乡亲,干活麻利又细心;王大婶带着妇女们来帮忙打扫卫生,还把家里的旧桌椅搬来当临时家具;虎头小子则成了 “小工头”,每天跟着施工队跑前跑后,帮忙递工具、送水。
顾盼每天都要去老庙看看,要么跟施工队确认细节,要么整理诊疗室的规章制度,有时候忙到天黑才回家。秦向东心疼她,每天下班后都会去接她,顺便带些吃的:“别太累了,卫生所建设是大事,慢慢来,不差这几天。”
顾盼靠在秦向东肩上,看着远处的夕阳:“我就是想快点建好,让大家早点有地方看病。你看王大婶,上次感冒了,硬撑了半个月才去市里,要是卫生所建好了,她就能在家门口看病了。”
秦向东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我知道你的心思,我会帮你的,咱们一起把卫生所建好。”
没过多久,刘芳就带着未婚夫张医生来榆镇了。张医生是市里医院的内科医生,不仅带来了不少医疗书籍,还主动提出要给卫生所的医护人员做培训。“我跟刘芳商量好了,以后每个月都来榆镇待一周,给大家看病,顺便培训村里的赤脚医生。” 张医生笑着说,眼里满是真诚。
顾盼高兴得不得了,赶紧把村里的赤脚医生王大夫请来,让他跟着张医生学习。王大夫以前只会看些小病,连血压都测不好,现在有了张医生的指导,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拿着血压计在村里给老人测量,进步很快。
卫生所动工那天,镇上来了不少人。周站长亲自剪的彩,秦老太太还在院里种了棵梧桐树,说 “梧桐引凤,希望卫生所能引来好医生”。小槐拿着小铲子,在旁边帮忙培土,像个小大人似的。
顾盼站在人群里,看着施工队开始拆老庙的旧墙,心里满是期待 —— 再过几个月,这里就会变成宽敞明亮的卫生所,榆镇的乡亲们再也不用为了看个小病跑几十里路了。
与此同时,秦记机械分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医疗器械厂的厂长亲自来榆镇,想跟秦向东合作建一条新的生产线,专门生产外科手术器械。“现在市里的医院都在扩编,手术器械需求量大,咱们合作,既能扩大生产,还能带动榆镇的就业。” 厂长笑着说,手里还拿着份合作协议。
秦向东赶紧把顾盼和会计叫来,一起商量合作的事。“生产线需要不少资金,咱们分厂现在的资金可能不够。” 会计皱着眉说,手里的算盘打得 “噼里啪啦” 响。
秦向东想了想,说:“我可以跟银行贷款,再动员工人们入股,这样既能解决资金问题,还能让大家更有干劲。”
顾盼点点头:“这个主意好!工人们跟着你干了这么久,都信任你,肯定愿意入股。”
接下来的几天,秦向东忙着跟银行谈贷款,还召开了工人大会,跟大家说入股的事。没想到工人们都很积极,柱子第一个报名,还把自己这几年攒的钱都拿了出来:“秦厂长,我跟着您干,心里踏实,这钱我投了!”
其他工人也纷纷报名,没过多久,入股的资金就凑够了。生产线的建设很快就提上了日程,秦向东还从外地引进了新的设备,特意派柱子去市里学习操作技术。“等生产线建好了,咱们分厂就能生产自己的手术器械,再也不用只做配件了。” 秦向东看着工人们,眼里满是骄傲。
顾盼看着秦向东忙碌的身影,心里既心疼又欣慰。她知道,秦向东为了分厂付出了很多,从一个普通的锻工,到现在的厂长,他吃过的苦,只有她最清楚。
文化站这边也没闲着。顾盼在电脑培训课的基础上,又开了手工课和育儿课。手工课上,王大婶带着妇女们学做鞋垫、缝沙包,做好的东西还能拿到镇上的集市去卖;育儿课则请了市里的育儿专家,给年轻的妈妈们讲怎么照顾孩子,怎么给孩子做辅食,每次上课都挤满了人。
图书角也扩大了规模,秦书月从省城的出版社争取到了一批新书,有儿童文学,有农业技术,还有不少医学科普读物,都是乡亲们需要的。小槐每天都会来图书角帮忙整理图书,还会给来借书的小朋友讲故事,像个小管理员。
这天下午,顾盼正在文化站给手工课的学员们讲课,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热闹的锣鼓声。她走出一看,原来是区里的 “乡村振兴先进单位” 表彰队来了,还带着块金灿灿的奖牌。
“顾老师,你们文化站被评为‘区级乡村振兴先进单位’了!” 周站长笑着递过奖牌,“这是咱们榆镇的荣誉,你可得好好保管。”
顾盼接过奖牌,心里满是激动。她看着周围欢呼的乡亲们,看着文化站里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 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为榆镇的乡亲们做了实事,这比任何荣誉都重要。
卫生所建成那天,镇上来了很多人。李医生和张医生亲自坐诊,免费给大家看病;刘芳和王大夫则忙着给老人测血压、做检查;顾盼和秦书月则在门口给大家发宣传册,讲解卫生所的就诊时间和服务项目。
王大婶第一个来看病,她最近总觉得头晕,张医生给她测了血压,发现是高血压,给她开了药,还嘱咐她要注意饮食。“谢谢张医生,要是没有卫生所,我还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呢!” 王大婶激动地说,眼里满是感激。
小槐也拉着顾盼来看病,说自己的嗓子有点疼。李医生给她看了看,说是扁桃体发炎,给她开了点含片,还笑着说:“小槐真勇敢,看病都不怕。”
顾盼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卫生所的建成,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 引进更多的设备,培训更多的医生,让榆镇的乡亲们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晚上,秦家老院格外热闹。秦向东做了一桌子菜,庆祝卫生所建成和分厂的新生产线开工。刘芳和张医生也来了,还带来了市里的红酒,说要跟大家好好庆祝。
“咱们榆镇现在真是越来越好了,有文化站,有卫生所,还有秦厂长的分厂,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 李医生举起酒杯,笑着说。
大家都举起酒杯,碰在一起,笑声和祝福声混在一起,漫得满院都是。小槐拿着果汁,也跟着举起来:“祝妈妈的卫生所越来越好,祝爸爸的分厂越来越大!”
大家都笑了,秦向东把小槐抱起来,在他脸上亲了口:“好,爸爸一定努力,让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顾盼靠在秦向东肩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觉得,自己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当年留在榆镇,和秦向东一起,为大家做点实事。她想起刚到秦家的那个雪天,想起扫盲班的第一堂课,想起秦向东办分厂时的艰难,想起卫生所筹建时的奔波,每一个片段都像一颗珍珠,串起了她和秦向东的幸福生活,也串起了榆镇人的美好未来。
月光温柔地落在院里,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远处的卫生所亮着灯,像一颗守护健康的星;分厂的机器还在运转,发出 “轰隆隆” 的响声,像一首奋进的歌。顾盼知道,不管未来有多少风雨,只要有秦向东在,有大家在,榆镇的日子就会像这春天一样,永远充满新生和希望,永远温暖而明亮。
她轻轻握住秦向东的手,小声说:“向东哥,谢谢你,陪我一起做这些事。”
秦向东紧紧回握她的手,眼里满是温柔:“傻丫头,咱们是一家人,本来就该一起努力。以后,咱们还要一起建学校,一起修公路,让榆镇变得越来越好。”
顾盼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一起走,就没有办不成的事。风里带着月季的甜香,带着卫生所消毒水的味道,带着分厂机器的轰鸣声,在榆镇的春夜里轻轻流淌,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奋斗和希望的故事。
每时每刻都很好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V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